靠谱电子书 > 文学名著电子书 > 他们为什么没能成为皇帝 作者:何木风 >

第31部分

他们为什么没能成为皇帝 作者:何木风-第31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太平公主。 
  这一年是710年末,离太平公主被侄子李隆基打败还有三年零七个月。在这三年时间里,姑姑与两个侄子的斗争或明或暗,煞是好看。   
  首先,太平公主找到让出太子之位的李成器,很可能是先骂了他太愚蠢,然后再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最后才对李成器说:〃我们联合起来把李隆基废了,你来当太子。〃   
  李成器觉得姑姑的想法非常天真,试想,如果自己真要当太子的话,还用玩这种〃欲取姑与〃的游戏吗?他根本就没有做太子的心思,现在,姑姑拉着一张仇恨的脸对他言传身教。以他的性格,他肯定不会当面反驳的,但也不会应承下来。于是,他跟姑姑说,容侄子我考虑一下。 
  太平公主一走,他就把这件事告诉了李隆基。当初,李隆基与这位姑姑在废韦后时合作很是愉快。如今天下太平了,这位姑姑怎么还是把斗争看成是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呢?  
  李隆基对大哥的〃忠心〃激动不已,他想给姑姑一点颜色瞧一瞧。但李成器却道:〃你看,我把这个消息告诉你只是叫你防备些。我如今已经是对不起姑姑了,你却要给她颜色看,我就更是大罪人了。〃 
  李隆基听了此话,就把这件事忍了下去。宫中还在继续着〃太子非长,不当立〃的舆论,但是,这种舆论因为没有士兵作后盾,所以就显得苍白无力。太平公主在大造舆论声势的同时,开始不断扩充自己的势力。在朝中,窦怀贞、萧至忠、崔湜等担任要职的大臣都是她的支持者。这群脑袋进水的大臣们一面给李家打工,一面又给太平公主作兼职。据说,当时的唐朝,天下人只知道有个美丽的太平公主而不知道天子是谁。 
  711年初,太平公主把朝中几个宰相约到了宰相门到中书省必要经过的光范门内,建议这几个只吃饭不干活的宰相上劝皇帝废黜太子李隆基,改立李成器。宰相们的表现是:张着嘴巴,大惊失色。太平公主在这样的地方宣称要废黜太子,这几个人不张大嘴巴才怪呢。 
  太平公主的这一系列活动让李隆基右眼时不时地跳,他和太平公主都知道,不是你死就是我亡了。太平公主还是在继续找李成器谈心,谈理想,谈人生,最后归结为谈太子。作为一心不想当太子的李成器来讲,这种谈心简直就是煎熬。 
  他跟李隆基说,京城之地恐怕不是自己长久所呆之处。也正在这个时候,宰相宋璟和姚崇为了巩固李隆基的太子地位,向睿宗提出了三个方法:   
  第一,太平公主现在之所以这样起劲,就是因为李成器有当太子的资格,如果将李成器迁出京城,太平公主在舆论上就输掉了。第二,太平公主废太子后必要找出另外一个李氏子孙来继承太子之位,为了绝她这种念头,可把歧王李隆范和薛王李隆业任命为〃左右羽林大将军〃。第三,这也是比较冒险的一招,就是把太平公主安置于东都洛阳。 
  这样,李成器外任刺史,太平公主安置东都,太平公主找不到可以废太子理由的傀儡,想不作罢也不成。而被任命为羽林大将军的歧王和薛王,就是为了把太子和他两个弟弟的势力集结一起,以此来巩固东宫的实力地位。     
  睿宗觉得这三个办法都不错,但是,他不能立刻执行。在他心里,第二个办法完全可以立即执行,但是,第一个办法和第三个……   
  他先找到李成器,希望他能去同州任刺史,李成器高兴万分。但他也觉得担子很重,因为到了那里不仅仅是当刺史,还要有牵制太平公主的任务。解决了李成器后,睿宗又找来太平公主,希望她能去洛阳,那里有盛开的百花,有山有水,其乐无穷。太平公主不干。 
  睿宗一想也是,只为了一个李隆基,却要我把两个亲人踢出长安去,有点不人道。于是,他对那两个出主意的宰相说:〃我现在没有兄弟了,只有太平公主一个妹妹,还要弄到那么远的洛阳去,于心不忍,于心不忍!〃 
  两个宰相给睿宗摆事实讲道理,从武则天讲到今天,睿宗觉得最近这些年真的太乱了,太乱了。所以,一狠心,便把太平公主迁到了蒲州,也就是今天的山西永济。   
  但是,太平公主在蒲州也并不安分。她虽然不能直接搅动长安政局,但在蒲州,她俨然土皇帝。在这个时候,李成器被调往蒲州担任刺史,监视太平公主的一举一动。   
  当太平公主知道了自己之所以来到这个兔子不拉屎的地方完全是拜宋璟和姚崇所赐时,大怒,跑回长安向李隆基问罪。李成器赶紧派人向李隆基报信,李隆基权衡良久,忍痛上一奏章,请求将宋璟和姚崇以离间姑兄之罪名,严厉查办。睿宗也忽然觉得这两个人不是好东西,就把两人同时贬出了京城。 
  711年四月,睿宗忽然召集三品以上大臣,宣布要传位给太子:〃朕生性淡泊,并不以至尊皇位为贵。从前为皇嗣时,让位于中宗。今欲传位太子,卿等以为如何?〃大臣们惊慌失措,不知道皇帝在玩什么把戏。想当初,他总把江山让出去,那是因为迫不得已,如今也没有人逼迫他,他干吗还要让呢。难道是让出〃瘾〃来了? 
  李隆基得知此事后,急忙上奏坚决推辞,睿宗坚决不允许,大意是,这个皇帝位你做也得做,不做也得做。大唐帝国礼仪风范在睿宗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他才做了不到十个月的皇帝,屁股在龙椅上还没有坐热呢,就让位了。在蒲州的李成器早就把太平公主返回京城的消息告诉了李隆基,李隆基很怕太平公主诬陷自己有篡位之心,就让自己的老师李景伯上疏推辞,甚至连两个月前太子监国的权力也要让掉。属于太平公主集团的殿中侍御史和逢尧也对睿宗说:〃陛下春秋未高,方为四海所依仰,岂得遽尔?〃 
  睿宗思考良久,觉得此言不差。他之所以让位,是不想看着自己的妹妹和儿子一直斗下去,以致再出现丢祖宗脸面的事情。可两方都不允许自己让位,他的脑袋有些不够用了。这时,李隆基再接再厉,奏请他召姑姑还京。太平公主还京后,对李隆基并没有感恩之心,而是继续她的伟大事业。 
  712年七月,天象异常。在封建皇帝那里,这是老天要有事提前告诉天子的信息。太平公主寻来术士向睿宗报告:〃根据天象,彗星出现预示除旧布新。帝座及前星有灾,这显示皇太子合做天子,不合更居东宫。〃这种计谋真是厉害,太平公主无非是制造李隆基要抢先夺位的流言飞语,挑拨睿宗与太子之间的关系。
  但是,她忘记了自己的哥哥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这是一个什么都可以让出去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政治趣味的人。听妹妹这么一说,睿宗决定,传位避灾。太平公主急了,甚至都想把术士的话(其实就是自己教的)说出来,可睿宗已经拿定了主意。一年前,他让位没有充分的理由,如今,老天都告诉自己该让位了。那么,遵从天的旨意是做皇帝的本分,一定要让位的。 
  这个时候的李隆基还是很谨慎,因为姑姑的势力仍然不可小视。父亲这样做是把自己从幕后推到了台前,他如今还不想去冲锋陷阵呢。他入宫觐见,连连叩头,请求父亲给他个说法。睿宗就说了:〃你诛凶定乱,能安我宗庙社稷。现天意人事,都已成熟了,不必疑虑!〃 
  李隆基如何不忧虑?!     
  睿宗似乎也明白,〃你若能尽孝心,现在机会来了,何必一定要等到柩前即位呢!〃李隆基真是无可奈何了,史书载:〃(李隆基)流涕而出。〃恐怕这种流着眼泪不仅仅是父亲让位给自己的感动,还有前途未知的恐慌吧。 
  见李隆基登基已成定局,太平公主又想出了一个办法。她提出让睿宗〃自总大政〃,也就是,三品以上高官的任命和重大的刑狱,太上皇要与李隆基共同兼理。   
  该年八月初三,睿宗举行了正式传位的大典,他被尊称为太上皇,自称曰朕,发布政令曰诰、令。李隆基即位,自称曰予,处理政事的文件格式叫做制、敕。父子不同的是,睿宗每五天一次在太极殿接受群臣的朝贺,而玄宗李隆基则每天在武德殿上朝,处理政事。 
  第二年六月,太平公主开始采取军事行动,决定在七月四日攻进玄武门施行军事政变。李隆基得到消息后,在七月三日领士兵三百余人将太平公主一党杀死,太平公主跑出了皇城,三天后,她回到家里时,等待她的是一纸赐死于家的诏令。 
  李隆基彻底掌握政权后,将李成器从蒲州接回长安。他握着这位让给他太子之位的长兄的手说,从此后,我们就该过上幸福安宁的生活了。   
  》 》 》 幸福安宁的生活   
  李成器与李隆基的亲密关系总让后来的诸多皇帝生出嫉妒羡慕之心。李成器是个非常热爱音乐的人,对戏剧也非常有研究。他曾指导过杨玉环音乐,也就是皇帝老婆的老师。他经常与李隆基摆酒设宴,狩猎,打马球和斗鸡作乐。李成器对政治深感兴趣,特别获准每年把他自己一年的大事记送交官方的修史者,从任何角度来讲,这是一项十分严肃而又重要的工作,他每年送交的记载多达数百页。但他和李隆基之间有着一种很微妙的默契,即他从不想与李隆基讨论当前的政务,也不跟任何人拉帮结派。这种弟兄之间的亲密关系是温暖的私交关系,是兄弟情深的最好见证,也是除了兄弟之情没有任何其他感情的关系。 
  从713年到741年,两人的关系始终保持得那么好,始终给人的感觉是,两个人就是普通的亲兄弟,而没有皇帝与臣下之别。在这近三十年时间里,李成器每天似乎都在重复着前一天的事情:整理历史,吹拉弹唱演,和李隆基聊天。 
  这真是一种幸福的生活,他有着高官(李隆基封其为太尉,后又封其为岐州刺史)厚禄(实封五千五百户)而又无性命之忧,非但如此,还备受皇帝的信赖与加倍的关爱。这样的皇室成员在以前找不到,在以后的朝代里也未曾出现过。 
  我们不能假设,如果他不让出太子之位的后果是什么。或许,唐朝朝廷上会出现三股势力。第一股是李隆基,第二股是太平公主,第三股是他。   
  但是,无论从什么角度来看,他的这股势力是最弱的。他让太子之位时,他的老父亲为什么要犹豫不决?无非是因为李隆基因为平叛韦后而有了巨大的影响力。这种影响力完全可以把一个皇帝拉下马来,如果李隆基肯。 
  李成器跟随父亲多年,一直承受着父亲所承受的一切,他不如李隆基的性格果敢坚决,并且从小就认为天下是李家的,即使武则天在位那么多年,李隆基从没有放弃过对李家江山的复兴念头。可李成器不一样,这个六岁就被立为皇太子、仅几年后又被降为皇孙的孩子在经历了巨大的波澜后,对政治这种东西似乎已经厌恶了。即使没有达到厌恶的程度,也可能跟他父亲一样,达到了可有可无的程度。 
  我们说,如果他不是生在武则天那个波澜壮阔的时代,他日后一定也会是个好皇帝。因为他的性情温和必将将大唐带进另一种境界。但是,他生错了时间,那种宫廷时时刻刻都在摇动着的时代,那种被血沾染了所有宫廷柱子的时代,他的性格与这种时代是格格不入的。也正如他所言,天下太平时可立长子,这是一种水到渠成。这话的意思背后其实就是,自己还是有当皇帝的能力的。但是,国难之时,定要立扶危救世之人。这话的背后意思其实就是,我不适合做乱世天子,虽然,这种乱仅仅是在宫廷里的乱。但正是宫廷的乱才不好对付,他眼见自己的父亲两起两落,眼见伯伯被杀,伯母被杀,眼见姑姑的气焰嚣张。这一切,对他来讲,简直比乱民造反还要难对付。     
  他过了近三十年的幸福安宁生活,有人将这功劳推给了李隆基。其实,倘若没有李成器的〃不以万乘为贵〃和〃淡薄名利〃,李隆基又如何来显示自己的孝悌之术呢?   
  当太平公主搅乱朝纲时,李成器周旋于她与李隆基之间,其实,从各种史料来看,他站在哪一边,哪一边的胜算就会远远大于另一边。最终他站在了李隆基一边,时时刻刻给李隆基报告太平公主的情况,才使得李隆基在朝中与太平一党的斗争争取了主动地位。我们现在来看,太平公主完全不了解这个侄子。如果了解,她绝对不会怂恿他去再把太子之位夺回来,进而控制他来达到自己的武则天第二的目的。但是,反过来想,如果李成器真的有把太子之位夺回来的心,太平公主自己真能控制得了他吗? 
  李成器之所以站在李隆基这一面,兄弟之情肯定占了一大部分。另外,他和他父亲一样实在不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