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谱电子书 > 经管其他电子书 > 588-丹溪手镜 >

第7部分

588-丹溪手镜-第7部分

小说: 588-丹溪手镜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卷之上
狐惑(六十九)
属性:狐惑,舌上白,唇青,有疮,四肢沉重,忽忽喜眠,因失汁致之。 

卷之上
蛔厥(七十)
属性:蛔厥,藏寒也,治宜乌梅丸、理中丸。 

卷之上
两感(七十一)
属性:两感,一日双传,脉沉而大;二日沉长;三日沉弦,在里证宜四逆汤,表证桂枝汤也。 

卷之上
咽痛(七十二)
属性:咽痛,有少阴有热,宜黄连龙骨汤。有少阴无热宜四逆散。有口疮宜蜜渍连汁。 

卷之上
身痛(七十三)
属性:身痛,有阳,宜麻黄桂枝。有阴,宜真武。有湿,宜术附五苓也。 

卷之上
小便不利数(七十四)
属性:小便不利数,热宜五苓承气,湿宜姜附,寒热宜柴胡桂枝干姜汤也。数宜干 
姜甘草芍药汤、承气类也。 

卷之上
四证类伤寒(表里附七十五)
属性:x伤食x 右寸脉紧盛,痞满,又口无味液不纳谷,息匀。 
x痰证x 呕逆头痛,脉浮而滑,痞满。 
x虚烦x 不恶寒,不头痛,身疼。 
x香港脚x 但疾起于脚。 

卷之上四证类伤寒(表里附七十五)
表里附
属性:无表里,至十三日后,大柴胡主之。脉数,不大便,瘀血也,抵当主之;过经不解,承气主之。 
表里双见 
脉浮大表也,又烦渴小便赤,心下痞,治宜大柴胡、桂枝汤、五苓散。 
脉浮紧,咽燥,口苦,腹满而喘,发热汗出,不恶寒而反恶热,治宜栀子豉汤。 
脉(迟弦)细,里也,又有里证,治宜小建中、小柴胡。 
误下表未解,下之协热利不止,宜桂枝人参汤。腹痛喘渴,见各门下。 
祖按∶伤寒第九至此条款,俱系伤寒变症,后有言及伤寒者,乃论杂症中参 
及之耳。凡治病辩得伤寒明透,则杂症皎然矣。盖伤寒专言足六经∶足太阳膀胱 
经、足少阳胆经、足阳明胃经、足太阴脾经、足少阴肾经、足厥阴肝经。杂症则 
兼及手六经∶手太阳小肠经、手少阳三焦经、手阳明大肠经、手太阴肺经、手少 
阴心经、手厥阴心包络。此之谓十二经配脏腑也,故分言之,以便览者。 

卷之中
伤寒方论(一)
属性:x李论x 
太阳证,脉浮紧无汗,名伤寒,宜麻黄汤。脉浮缓自汗,名伤风,宜桂枝汤。 
阳明证,不恶风寒,自汗,脉长,宜白虎汤,浮沉按之有力,宜大承气汤。 
少阳证,脉弦,宜柴胡汤。 
太阴证同前脉沉细,宜四逆,浮宜桂枝汤。 
少阴证,脉沉实,宜大承气,脉细沉迟宜四逆汤。身凉脉沉细而虚,宜泻心 
汤。身热而烦躁,二便自利,脉浮洪无力,按之全无,宜附子泻心汤。吐泻不 
渴,脉微弱,宜理中汤。渴而脉沉有力而疾,宜五苓散。脉沉发热当汗,宜麻黄 
细辛附子汤。下利青色口燥,宜下。不渴,温之。 
厥阴证,脉俱微沉实,按之有力,宜下。无力,宜温。 
x刘论x 
表证宜麻黄汤发之。内证之外者,麻黄细辛附子汤 
渍形以为汗,里证根据方加大黄下之。 
肾外证,脉浮,前方加姜附。内证泄利,后方加同。 
肝外证,面青,脉弦,前方加羌活、防风。内证便秘淋溲,沉弦后方加同。 
心外证,面赤,脉浮洪,前方加石膏、黄芩。内证烦心心痛而哕,脉沉,后方加同。 
肺外证,面白,嚏悲,脉浮而涩,前方加桂姜。内证喘咳,脉沉,后方加同。 
脾外证,面黄,善噫,脉浮缓,前方加白术、防己。内证腹满,脉沉,后方加同。 
x羌活汤x 治一切伤寒及两感。出刘。 
羌活 防风 川芎 甘草 地黄 黄芩(各一两) 白术(二两) 细辛(二钱五分) 
如身热加石膏四钱,腹满加芍药三钱,寒热加柴胡一两、半夏五钱,心 
下痞加枳实一钱,里证加大黄三钱,邪尽止之。 
x大羌活汤x 治同上方。出李。 
防风 羌活 川芎 甘草 黄芩 细辛 独活 苍术 防己 白术 黄连(各一钱) 知母 
地黄(各三钱) 白芷(阳明加之) 
x双解散x 混治。出刘张。 
春夏不服麻黄 秋冬不服桂枝 
夏不服青龙 冬不服白虎 
x桂枝汤x 解肌和卫也,治太阳中风自汗浮 
桂枝(君也,风淫于内,平以辛) 芍药 甘草(臣也,酸收甘缓) 姜枣(使也,辛散甘缓) 各三钱 
此方,西北可常行之,惟江淮间冬春可行之。自春末夏至前用,加黄芩,谓 
之阳旦汤,夏至后,加芩二钱半、知母半两、石膏一两。若病患素虚寒,不必加减。 
加芍药一两,治腹痛下后脉浮。 
加大黄,治大实腹痛。 
加附子一枚,治风湿身疼,又治汗漏不止。 
加干姜治已汗、已下,又寒热往来。 
加栝蒌、葛根,治有汗柔 。 
加麻黄二钱、杏仁十二枚,治寒热往来,名桂麻各半汤。 
加麻黄二分、石膏三钱,治寒热往来,脉微弱,不可汗,名桂枝三越婢一汤。 
加浓朴、杏仁,治喘恶风无汗,表也。 
去芍药,治下后,脉促胸满。 
x麻黄汤x 治寒邪。 
麻黄(君也,三钱散寒) 桂枝(臣也,二钱解肌) 甘草(佐也,一钱,寒伤荣,荣主肝,肝苦急,以 
甘缓之) 杏仁(使也,利气,二十个) 
加知母(一钱五分) 石膏(三钱) 治夏至前后无汗热病。 
加杏仁五十枚、麻黄半两、甘草二钱、石膏八钱半,治喘。 
加麻黄、薏苡二钱、甘草一钱、杏仁十枚,治风湿相搏身疼。 
加麻黄细辛二钱、附子十枚,治少阳证脉沉。 
加芍药、葛根、姜枣,治刚 无汗,名葛根麻黄汤。 
x解肌汤x 治春温,又治疫。 
葛根(二钱) 麻黄(三钱) 桂枝 甘草(一钱) 芍药 黄芩(二钱) 枣同煎。 
x升麻葛根汤x 治春冬时行。 
升麻 葛根 甘草 芍药(各等分) 
又治太阳阳明合病自利 葛根(一两) 黄芩 黄连 甘草(各二钱)汤,治喘汗出里 
也。又治误下协热利不止。 
x阳毒升麻x 
升麻(二钱) 犀角 射干 黄芩 人参 甘草(各一钱) 
x大青龙汤x 治风寒两伤,寒脉浮紧中风证,风脉浮缓伤寒证是也。 
麻黄(君也,六钱,散寒。) 桂枝(臣也,二钱,祛风。) 甘草(二钱) 杏仁(四十 
枚,甘苦助之佐麻黄也。) 姜枣(辛甘合之佐桂枝也。) 石膏(使也,使荣卫之气俱和而又专 
达肌表者也。) 
上一服止,若再服汗多则亡阳也,若脉微弱汗出恶风不可服,服之则厥逆筋 
惕肉 也,大青龙不可误服,误服则厥逆。 
x小青龙汤x 治风寒两伤,加之心下有水气,乃除表里之邪耳。 
麻黄(君也,发散表之风寒。) 芍药 五味(佐也,寒饮伤肺咳逆而喘以酸收肺逆也。) 
干姜 细辛 半夏(辛热心下有水,津液不行,则肾气燥,以辛润之,以热散之。) 
若渴者,去半夏加栝蒌根。渴者气燥也,栝蒌根苦寒润燥也,若微利去麻 
黄,加芫花,水入肠间则利下,不可攻表,芫花下水,若噎者去麻黄加附子,噎 
者水寒与虚,麻黄非宜,附热温气辛散寒,若小便不利、小腹满,去麻黄,加茯 
苓,若喘者去麻黄,加杏仁泄逆气。 
x大承气汤x 治邪结入胃,又治阳明少阳合病自利,治久痢热利腹胀。 
枳实(君也,十枚,苦寒溃坚破结为之主。) 大黄(使) 浓朴(臣也,苦湿泄满除燥。) 
芒硝(佐以治热。) 
x桃仁承气汤x 治蓄血。 
桃仁(五十枚) 桂枝 芒硝 甘草(六钱) 大黄(一两三钱) 
x大柴胡汤x 治春温。 
柴胡(君也) 黄芩(臣也) 芍药(佐也,苦酸涌泻为阴) 枳实(佐也,苦寒泄实折热也) 
大黄(使也) 半夏 姜枣(辛散甘缓) 
x小柴胡汤x 治春温热多呕曰胎。 
柴胡(君也) 黄芩(臣也) 人参 甘草(佐也,甘平也。邪气传里,里气则不治,甘以缓 
之,以扶正气而复之。) 半夏(佐也,以辛散之。) 
若胃中热而不呕,去半夏、参,加栝蒌根,不呕无逆气,故去半夏;人参恐 
助热,亦去之;栝蒌根苦寒,以通胸中郁热。若渴者,燥也,去半夏,加人参生 
津、栝蒌根润也。 
若痛,中痛寒也,去黄芩加芍药。 
若胁下痞硬,去枣,加牡蛎以咸软坚也。 
若以心下悸,小便不利者,去黄芩,加茯苓以行水也。 
若不渴,外有微热,表也。去人参,加桂,治表也。 
若咳者,去人参、姜、枣,加五味子、干姜,甘补。逆气,故去参、枣,五 
味酸收,干姜散寒也。 
若热入血室,谵语,加生地黄。 
x四逆散x 治少阴四肢厥逆。 
柴胡 芍药 枳实 甘草 
上为细末,每服二钱,米饮调下。 
嗽加五味子、干姜;悸者加桂。 
x栀子豉汤x 治心下懊 ,及吐汗下后,胸满虚烦不眠;又治白胎,又治劳复。 
栀子 豆豉 
若下之后热不去,加干姜。 
下后腹胀,加浓朴、枳实。 
若劳复,加枳壳。 
若发黄外热,加柏皮、甘草。 
若时行大热虚烦,加生地黄、石膏、柴胡、升麻,名栀子升麻汤。 
x瓜蒂散x 吐胸满鬲实。 
瓜蒂(苦寒) 赤小豆(酸苦涌鬲实) 香豉(苦寒去热) 
亡血家忌。 
x大陷胸汤x 治胸中邪气与阳气相结,不得分解,壅于心下,硬痛。 
甘遂(君也,一字,苦寒泄热破结。) 芒硝(臣也,八钱,咸寒泄热软坚。) 大黄(使也。) 
x大陷胸丸x 
大黄(半两) 葶苈 芒硝 杏仁(七钱) 甘遂(丸如弹不下再服) 蜜水下一丸。 
x小陷胸汤x 治前证按之痛。 
黄连(三钱) 半夏(八钱) 栝蒌仁(二个) 
x枳实理中丸x 治无热证结胸。 
本方加枳实、茯苓。 
x枳梗汤x 治胸满不利。 
桔梗 枳壳 水二钟,煎八分服。 
x泻心汤x 治虚痞,邪留心下谓之痞,留于胸中谓之结胸。 
大黄(一两) 黄芩 黄连(二钱半) 
若胸满而软加半夏。 
若胸满恶寒自汗,加附子。 
若胸满下之尤痞,加甘草、干姜、人参。 
以上并去大黄。 
x旋复代赭汤x 治吐汗下后痞而噫气不除。 
旋复花 甘草(一两) 人参(六钱) 代赭石(三钱) 半夏(八钱) 姜枣 
x浓朴汤x 治腹胀满。 
浓朴(四钱) 半夏(二钱) 甘草 人参(各五分) 
x十枣汤x 治痞硬引胁。 
芫花 大戟 甘遂(四钱) 枣(十个) 同煎。 
x茵陈汤x 治热极发黄。 
茵陈(君也,苦酸寒泄热主也。) 栀子(臣也,苦寒入心。) 大黄(使也。) 
x白虎汤x 治热甚于外,又中外俱热,内不得泄,外不得散。 
知母(君也,苦寒。) 石膏(臣也,助) 甘草 粳米(使也,以甘缓之。) 
白虎为大寒之剂,立秋后不可服,服之则哕逆成虚损矣。 
治秋时行,加苍术。 
治风湿自汗,亦加苍术。 
治 中暑、治 治白胎涩者,加人参。 
x五苓散x 克伐肾邪,治发黄、霍乱,通行津液。 
茯苓(君也) 猪苓(臣也) 白术(佐也,脾恶寒,水饮内蓄,脾气不治,以甘助之。) 
泽泻(使下也,导溺。) 桂(辛热,水蓄不行则肾气燥,以辛润之,以热散之。) 
x小半夏加茯苓汤x 治水结胸。 
x茯苓甘草汤x 治水饮为悸。 
x理中丸x 治脾胃。 
人参(君也。) 白术(臣也,脾恶湿,甘胜湿。) 甘草(佐也,甘补) 干姜(使也,辛热,胃恶寒。) 
若脐下筑动者,肾气动也,去白术,加桂。术甘滞气,桂辛散肾气。 
若吐多,加生姜,去白术,术甘壅,姜散逆气。 
若下多,加术,术胜湿。 
若悸者,饮也。加茯苓。 
渴欲水者,加术生津。 
腹痛加参补之。 
寒多,加干姜。 
腹满,去术,加附。术令人中满,附辛散满。 
x四逆汤x 治阴寒脉沉。 
甘草(君也六钱) 干姜(臣也半两逐寒) 附(使也一钱温经) 
水二升,取四合,去滓,分二服。 
x吴茱萸汤x 治厥阴头痛,干呕涎沫,又治少阴烦躁,吐利四逆。 
茱萸 生姜(半两) 人参(一钱) 
x真武汤x 治停饮而咳,水饮内寒相合者。又治振;又治水在心下,外带表。 
茯苓(君也。) 白术(臣也,脾有水则不治。) 芍药 生姜(湿淫所胜,佐以酸辛。) 附子 
(使也,散湿温经。) 
若咳者,加五味、干姜、细辛,水寒射肺,酸收辛散。 
若小便利者,去茯苓。 
若下利,去芍药,加干姜,酸泄辛散寒也。 
呕者去附子,加生姜。附补气,姜散气也。 
x建中汤x 治热多寒少;又治血少,尺脉迟涩;治腹痛;又治虚烦;又治悸。 
胶饴(君也,甘温。) 甘草(臣也) 桂(佐也,辛散也。) 芍药(佐也,酸收也,泄也。) 
姜枣(使也,建脾胃) 
x脾约丸x 脾约则小便数大便硬,约,胃强脾弱津液不布也。又曰脾日虚弱, 
津液约缩而不舒布也。 
杏仁(润燥也) 枳实(散结也) 芍药(酸苦泄也) 浓朴(散脾也) 麻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