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谱电子书 > 都市言情电子书 > 晴儿的田园生活 >

第204部分

晴儿的田园生活-第204部分

小说: 晴儿的田园生活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曾瑞庆和周氏,正在田里插秧,旁边田里的村民见了他俩笑道:“瑞庆大叔,你家老二家又有大喜事了,听说,你家那个侄子,又中了进士,啧啧,你说,你们曾家的文风怎么这么好,祖坟冒青烟了吧?将来,你儿子准也错不了吧?你说,谁家放着这么好的弟弟,不好好巴结,你还反倒断绝来往了,瑞庆大叔,我还真佩服你,有骨气。”

    “你知道什么呀?人家根本不需要,瑞庆大叔连爹娘都不要,还要什么弟弟?”另一村民说道。

    “爹娘老了自然没用,弟弟家可是有钱有势,随便哪里提携一下,瑞庆大哥不就有了,何须自己辛辛苦苦地在这低头弯腰,累死累活一年,兴许还不够人家随便打赏一下的,你们说是不是呀?”

    曾瑞庆听了,把秧苗往田里一扔,喊道:“插秧就插秧,我们家的事情,关你们屁事,咸吃萝卜淡操心,再说了,我爹娘我好好地养着,谁说我不要爹娘了?再说三道四,败坏我的名声,咱们到里正和长老那好好说道说道。”

    几人见曾瑞庆急了,互相挤挤眼睛,哄地一笑,曾瑞庆气得脸都白了,抬脚就往家里走去,周氏见了对村民骂道:“你们也积点口德,刑子们,大家都一个村子里,抬头不见低头见的。”

    “就是,谁没个做错事情的时候,你们呀,得饶人处且饶人吧。”有一年岁大的周氏的本家替她说了一句话。

    曾瑞庆回到家里,子全正好在家休春耕假,周氏舍不得让孩子下田吃苦,便以让孩子念书为由留在了家里,偏生这子全不是个安分的肯念书的主,一见家里的大人都出去,自己也在院心里捉猫斗狗玩,猛一见曾瑞庆踹开了大门,还没来得及闪进屋子,便做了炮灰,被曾瑞庆连骂带打的,给收拾了一顿,周氏进门时,正好听见子全的鬼哭狼嚎,便也一下子扑了上前,嚎叫起来。

    这可真应了那句话,几家欢乐几家愁,曾瑞祥一家是商量要开祠堂祭祖,好好摆酒,请请全村的人,不过,这一切都要等子喜回来再说。

    话说子喜还在御花园,听了子喜的家事,难得今日皇帝高兴,要赏赐今科一甲三人,分别让大家提出自己的一个愿望。

    状元郎今年三十二岁,见圣上高兴,便索要了一幅圣上的墨宝,榜眼见此,便要了一幅画,轮到子喜,子喜想了一下,问道:“回圣上,什么要求都可以提吗?只要圣上能做得到的?”

    “金口玉言,如假包换。”

    子喜一听,跪了下去。

    “学生想求圣上给题一副门匾,我要送回老家,挂在大门口,作为母亲辛苦养育我多年的回报。”

    “这个,很容易,你这一迟疑,害的朕差点要反悔,以为你要给朕出什么难题,不过,你这一说,反倒让我想起来,朕要赏你点什么,朕要给你母亲一个大大的恩典。”

    子喜一听,忙三跪九叩地谢恩。(本站您的支持,就是我最大的动力。)

第三百一十一章、沈氏受封

    “你母亲这一辈子,想来也是很不容易,论理,你只是一个探花,即便出仕,也只是一个七品,想替你母亲讨封,也只是一个敕命,如今既说了是恩典,就封为五品诰命宜人吧。也算她为我大风朝养育了四个好儿子。”皇上说道。

    “多谢圣上格外开恩。”子喜把头磕了下去。

    皇上一言九鼎,众位大臣觉得此举有些出格,想暗示暗示,不料圣上一摆手,说道:“如果我大风朝还有这样的寒门母亲,能让一家子脱了贫困,还能培养出四个秀才两个进士,朕一律开恩赐封。”

    这事就算定了下来。

    十五天后,子晴又接到了王财的快件,子喜中了一甲探花,子晴喜的蹦了起来,忘了肚子里还有一个六七个月的小宝宝,林康平一把接住了子晴,吓得脸色都白了,恨不得摁住子晴好好管教一番。

    “我明日就要出门,你在家这样,我怎么放心?”林康平问道。

    “不会了,还能有比这更大的喜事么?我也是太意外太惊喜了,才一下情不自禁的。”子晴拉住了林康平的衣服认错。

    “先回爹娘那吧,让他们欢喜一下,估计,捷报要晚两天才能到。”

    曾瑞祥可是有些不可置信,看了子晴手里的快信,一个大男人,双手捧着信,呜呜地哭了起来。沈氏和子晴见了都心酸不已。

    傅氏这时也是跌跌撞撞地冲了进来,问道:“姐姐,是真的吗?相公中了一甲探花?”

    子晴忙迎了上前,扶住傅氏,说道:“自然是真的,已经公布了皇榜的,是康平的下人打发人快马加鞭送来的快信,捷报估计几天后就能到。”

    傅氏听了也是喜极而泣,没想到。她嫁进这个农家还不到半年,相公居然就中了探花,难怪她爹爹一直坚持要子喜做女婿,傅氏此时此刻。深为庆幸自己听了她爹爹的劝告。也不得不佩服她爹爹的眼力。

    捷报果真在三天后来了,子喜还没回家,不过,州衙县衙以及地方乡绅送礼来的人可是络绎不绝,比起子喜中举那次,来的人还多。各色东西堆了一库房,从笔墨纸砚。古董字画、玉石瓷器,绫罗绸缎,应有尽有。不过,贵重的金银和字画,曾瑞祥一律婉拒了。

    曾瑞祥和沈氏这些天忙着接待客人,学堂的课便由子寿暂代。田氏候着子寿下了课,倒是常拉着子寿过去说几句话,问问家里都来了些什么人。送了些什么礼,子寿每次都含含糊糊应对了。

    三两次后,田氏便拉着子寿的手说道:“子喜什么时候回来?以后。子喜肯定也是要出去做官的,子禄搬到城里住了,家里就你留下来,你小姑那也不求什么,就是你大爹和大姑那,怎么能想个法子,跟你爹娘把这关系缓和缓和,怎么说也是一家子骨肉至亲,哪有生死不相见的道理?这说出去,与子福和子喜也不好听呀?你说是不是这理?不如。你回去好好劝劝你爹你娘。”

    子寿看了一眼旁边默然不做声的老爷子,说道:“阿婆,这我一个做小辈的,可没法劝,我也不会去劝。我爹不是没给我大爹留后路,我大爹不要。还有我大姑那。我姐的事情出了,你和阿公逼着我爹原谅了大姑,可大姑悔改了吗?凭什么我爹我娘要一再地受这委屈,你们谁替我爹我娘想过哪怕一次吗?以我家今时今日的地位,没找他们讨回以前的公道就已经很厚道了。”

    子寿说完也不等老爷子和田氏作答,躬身行了礼,自行退了出来,田氏见子寿走远了,骂道:“你听听,一个个的,都是忘恩负义的白眼狼,要不是我一时心软,存了善念,他能有今天?”

    老爷子开口说道:“要不是你一步步把他逼到今天,兴许,他还早就是个官老爷了,何至于苦熬了那些年?兴许还能念你几分情。”

    田氏听了正要反驳,石婆子从灶房走了出来,田氏只好忍住了。

    子寿回家没跟曾瑞祥和沈氏说这些,倒是去找了子晴,倾吐了一番。

    子晴听了拍着子寿的肩膀说道:“没想到你还挺会说话的,平日里咱家还就你话少,关键时刻还是管些用,书没白念。”

    “姐,我心里实在是憋的慌,才会找你来说话,你说我不过是一次听了阿婆这些话,就受不了,咱爹咱娘这些年,该憋成什么样子?”子寿问道。

    “所以,咱们才要坚决阻止咱爹和大爹和好,看样子,小四中了探花,大爹家肯定会有动静的。”子晴说道。

    子晴这话刚说了不过一天,周氏果真上门了,周氏是跟着傅氏的马车进来的,傅氏回娘家送信,住了两天,这不,才进家门,就看见了周氏在门口徘徊。

    傅氏并不认识周氏,见门口有人,知道家里这几天来的人多,也有村子里的村民,上门送一把菜,几个鸡蛋表示恭贺的,所以,傅氏也没有深想,把周氏带了进来。

    周氏见了沈氏,便抽出了帕子,哭哭啼啼地说道:“弟妹,看在当初咱们也曾一个屋檐底下侍奉爹娘十来年的份上,弟妹就不要跟我计较了,学堂那日,原是我的错,弟妹也知道,我一犯起浑来,就什么也不管不顾的。你说,咱们妯娌俩,也好好处了十年,咱还像以前那样,你也顾念了名声,我家子全也有了依靠,爹娘那还省的为我们挂心,你说好不好?”

    “不好,大嫂。说出去的话,就像泼出去的水,泼出去的水你能收回来吗?”沈氏问道。

    周氏听了有些不好接言,偏生子晴这会走了进来,周氏对子晴说道:“大侄女什么时候又有的身孕?听说你都生了三个儿子了,啧啧,真是好命。我倒是想上门看看,可惜,你家的门房不让进。”

    “多谢了,就不劳烦大娘挂念了。”子晴回道。

    傅氏知道了这就是周氏,心下有几分恼怒,想了想,开口说道:“娘,媳妇刚从娘家回来,我娘给捎了点几匹织锦过来,我才刚进来时给碧竹带回去了,不如娘现在跟我过去一趟,挑一匹娘喜欢的,媳妇给娘做一身衣服,等相公回来摆酒时好穿。”

    沈氏听了自然明白傅氏的意思,对周氏说道:“大嫂,我这还有事,就不留你了,各家日子各家过,咱可是说好的了,大嫂不要忘了才好。”

    周氏还想说两句,沈氏亲自站起来送客,周氏恼怒不得,只好告辞而去。

    这一日,沈氏和子晴正歪在床上,掐指算着子喜的归期,忽然子寿从学堂奔回家来,说道:“娘,娘,官道上来了一群官兵,上面还扯着黄旗子,应该是奔咱家来的,四弟回来了吧?”

    沈氏和子晴听了,搀着出了院门,打发子雨给傅氏送信,一家子刚走到园子门口,曾瑞祥也进了门,迎面黑压压的从官道上拐过来一群人,直奔曾家而来,先前骑马奔来的居然是傅大人派来的手下。随后是子禄一家从马车下来了。

    “快,曾老爷,预备香烛接旨。”

    “接旨?接什么旨?”曾瑞祥有些莫名其妙。这探花的捷报已经接了,再说,也不用皇上亲自下旨吧?

    “爹,横竖是好事,听说是天大的恩赐。”子禄说道。

    还是傅氏明白些,说道:“爹娘,先不管这些,预备东西要紧。这园门口地方还比较大,不如就把香案摆这吧。还有,大家换身喜庆些的新衣。”说完傅氏赶紧吩咐丫鬟们去准备东西。

    众人匆匆换好外面的衣服,再到门口来,曾家的院墙外站满了人,官兵在门外,再远一些,是村民。老爷子和田氏知道了消息也赶了过来。

    陪同的人员有傅大人,傅大人介绍说还有安州知府,这时,子喜也从轿子里走了出来,对着曾瑞祥和沈氏先磕了三个头,说道:“爹,娘,咱先接旨吧,有什么话稍后再说。”

    香案摆好,老爷子和田氏也跟着大家跪了下去,只听一个身着红衣的官员模样的人,从旁边一个太监双手捧着的盒子里取出圣旨,念道:“皇帝敕曰易曰:“积善之家,必有余庆。未有躬自累善,而其后不振者也……

    敕曰:德之在人,亲者父母均也。故朝廷追锡之典并逮之,尔翰林院学士曾子喜之母沈氏,少而婉顺,长而贤明,孝敬勤俭,笃生哲嗣。兹特赠尔为五品宜人,九原有知;钦承无数。

    敕命元宏二十七年三月二十八日之宝。”

    官员念完,曾家众人磕头谢恩,官员把圣旨放回盒子里,双手捧给沈氏,说道:“恭喜夫人,贺喜夫人,夫人已经是五品诰命了。”傅氏此时忙递了一张银票过去。

    这时,子喜拉着沈氏的手,流着眼泪笑道:“娘,我替你讨了一个诰封,娘,我做到了,以后,谁也不能欺负你了。”

    沈氏虽然没念过书,戏还是看过一两次的,诰命夫人这几个字的含义还是知晓的,当下愣在了那里,子晴推了她一下,沈氏的热泪才夺眶而出,靠着曾瑞祥,呜呜的,像是要把这些年的委屈一次哭个够。(未完待续。如果您喜欢这部作品,欢迎您来(qidian。)投推荐票、月票,您的支持,就是我最大的动力。)

第三百一十二章、勤和兴家

    沈氏哭够了,早有太监捧着一套五品诰命的衣服,最上面是精绣云霞鸳鸯纹的霞帔,而后是一件圆领右衽织双凤及折枝杂宝花缎的补服,下面是同色褙子,合领大袖对襟,精绣缠枝纹。除了衣服,还有一柄玉如意,一本女戒。

    沈氏双手接过衣服,再次磕头谢恩。

    红衣官员等沈氏磕完头,说道:“圣上还有恩典,钦赐御笔门匾二块,现如今就给你们安上,谢恩吧。”

    曾家众人又跪了下去,有两人抬着一块黄布蒙着的门匾过来,早有人进屋搬了高櫈出来,门匾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