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谱电子书 > 都市言情电子书 > 晴儿的田园生活 >

第284部分

晴儿的田园生活-第284部分

小说: 晴儿的田园生活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我的私房银子最多了,娘家这些银子,都是我的私房,我跟相公先说好了的。如今,我手里的私房银子可是比公用的多多了,姐姐快想个法子,让我把银子投出去,最好是能像玻璃似的,那我可真赚翻了。”

    子晴鄙视了她一眼,说道:“要是有这么好的事情,我还不早成了大财主了,还等着今天?你的银子,可以考虑买些田地和铺子,既省心又省事,还省的你手里的银子发霉了。”

    子雨看了子晴一眼,似有几分委屈,不过,子晴没大在意,她现在对怎么挣钱还真没多大兴趣,玻璃的分红加上林康平的船运,子晴一年的进项还真不少了,树大招风的道理子晴还是知道的。

    不过,子晴倒是想到了另一件事情,对陈氏说道:“二嫂,你娘家他们究竟有没有想法在京城开一个丰颐居?”

    “应该是没有的,倒是听说,他们要去昌州开一个,我们也才来京城,还说不准什么时候回去呢?”陈氏笑道。

    “既如此,你就在京城把丰颐居开起来,省的大嫂她们没事做,做生不如做熟,好歹饭馆是你曾经做过的。正好还可以帮二哥和三弟卖点字幅和雕刻品。”子晴说道。

    “在这京城开饭馆?”陈氏问道,她不是没想过这个问题,只是,她担心子禄不愿意她去抛头露脸,毕竟。现在家里的状况和刚成亲那会,有天囊之别。

    “开饭馆好啊。我就想着在京城开一个老家风味的馆子,每次和同僚聚会,都是去的北方馆子。那会就想着,要是丰颐居在京城也开一个就好了。二嫂,就这么定了,既然二嫂的娘家不做,就由二嫂牵头做起来。最好也能像在安州府那么火。”子喜说道。

    “那是有大妹妹给的几个菜谱,还有大妹妹给出的好几个主意,能不火吗?只是。这京城,还真不好说,等我相公回来,再商量吧。”陈氏说道。

    沈氏听了说道:“小三也不在,还是等人全了再商议吧。”

    沈氏知道杨氏也是个不能做主的,怕她为难,便说了出来。

    饭毕,大家围坐在一起。说起这一年多老家的事情,子福主要是关心夏玉的病情以及何氏的身体,听说小文定在了五月初成亲。子福还叹道:“可惜远了些,不然,倒是可以回去帮她撑撑面子。她那村子,最讲究这些了。偏生我们还都不能去,二姑的身子也不知能不能撑的起来?”

    这话,沈氏有些不爱听了,看了子福一眼,说道:“大老远的还想着给你二姑回去撑面子,怎么我们沈家有事,可没听你说要去撑面子的?”

    “娘。我就是那随口一说,沈家若有什么事情,我肯定不能袖手旁观的。”子福忙道。

    众人听了都吃吃而笑,子晴有些怀疑沈氏是不是更年期到了,以前的她,可没这么敏感的。

    因书睿明日还要去进学。沈氏嘱咐大家早些散了,子晴才知道,子雨也是刚搬了过去,以前她和杨氏、陈氏一直在子喜家住着,刘氏是住在官衙。这房子是年前搬进来的,过年是大家住在一起的,因为家里这边都只带了一个丫鬟过去,这么大的一栋房子,没几个下人,可收拾不了。再说了,人少,住着也害怕呀。

    这不,知道沈氏和曾瑞祥他们要来,刘氏几个去了好几趟牙行,挑了好几次人,有门房、车夫、小厮、做粗活的婆子、厨娘、大小丫鬟等,基本上每家都买了十来个人,这才各自安了家。

    子晴和林康平回家后,先去书睿的院子,帮他收拾进学要用的东西,几个孩子表示,他们不愿意一个人住一处,还是几个兄弟同住。因为屋子太大了,他们害怕。

    子晴一想,可不都是孩子呢,也没必要这么早分开,便同意了他们住到了自己主院的厢房。不然,这么些房子,冬天的取暖可真是一个麻烦。

    总算安顿了下来,临睡前,子晴还在核计,自家至少要买五六个丫鬟,两个婆子,一个针线房的,一边核计,一边跟林康平嘟囔,一会,便进入了梦乡。

    次日一早,子喜过来找书睿,把账簿和银票送了来,子晴只得眼泪汪汪地送走了书睿,这做母亲的,什么时候对孩子都是牵肠挂肚的。

    早饭后,林康平带着小麦去铺子里巡视,叮嘱子晴,他还要出城去一趟两个庄子,回来,大概要酉时了。

    林康平走后,子晴带着几个孩子去给沈氏和曾瑞祥请安,正好也去看看子雨,姐妹俩也是一年没好好说话了。

    子晴进去的时候,刘氏几个也在,见了子晴笑道:“我们几个还在打赌呢,看你几时能过来,没想到你今天来的还不晚。”

    “赌注是什么?”子晴问道。

    “还没来得及下注呢,你就过来了。”傅氏说道。

    “你家康平出门了?”沈氏问道。

    子晴点头,刘氏对子晴说道:“你大哥还想着带你们去哪里玩呢?你想好了吗?”

    子晴还真没想好,她是能不出去就尽量不出去,也是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了。这话,听起来可能有点矫情,毕竟子晴已经是二十七了,五个孩子的母亲,说一点没见老那是恭维,再怎么保养的好,十几岁的小姑娘跟二十多岁的女人,肯定是不能比的。因为,青春,是不可以复制的。

    子晴正想着,傅氏说道:“城里有什么好玩的,也没有庙会什么的,不如就去城外,我们也踏踏青。”

    子晴听了笑道:“你不早说,你姐夫正好去了庄里,我家有一个庄子,种的都是花,用来做香皂的,不如带了你去,倒还便宜。”

    傅氏听了说道:“姐夫也真是的,昨日怎么不说?我哪里知道你家还有这样的庄子?”

    “妹妹,这就是你的不是了,不如,你把你家具体有些产业先报了出来,以后,我们想做什么心里也有个数。”刘氏笑道。

    “你想的美,不是有一句话,不怕贼偷就怕贼惦着。”子晴笑道。

    “就怕姐夫的产业多了,姐姐自己都搞不明白吧?”傅氏笑道。

    “我还没进门就听见你们的笑声,说什么呢?这么热闹?”子福进来了。

    “逼问你妹子呢,问她家都有些什么产业?”刘氏说道。

    “你连自己家的事情都搞不明白,还想搞明白人家的事情,她家有什么产业,只怕她还得回家翻翻账簿去。”子福说道。

    “为什么呀?”刘氏问道。

    “真蠢,太多了,谁能记得住?咱家就那几个铺子你还总记不住呢。”子福笑道。

    “这倒也是。”刘氏听了也不恼。

    沈氏见了暗自点头,要说脾气涵养什么的,这刘氏的确比傅氏要强一些,傅氏的性子太要强了。

    这一天,到底也没出了门,主要是子晴不大想出去,城里也是逛街,城外她是刚回来,众人倒也没有强迫。倒是陪着她们几个玩了几圈麻将,子晴也才知道,他们也跟着改了饮食习惯,也是一日两餐了。

    子晴问沈氏能习惯否,沈氏笑道:“现在又不劳作,晚上睡得比较早,吃多了也是不好,我还真觉得这两餐不错,就像咱们在家过年过节一般,有什么不好适应的?实在饿了,不是有点心吗?”

    这个问题,子晴还要回家跟林康平和小紫商量,最好也是改了过来,不然,跟别人不一致,出门办事也不方便。

    下午,子晴在家里看子喜送来的账簿,子喜进来,说书睿已经住进了文山书院,和永松一起,都不让带小厮。

    说完了这个,子晴突然问子喜:“傅家和秦家成了亲家,你知道吗?”

    “知道,岳父来信说了,这秦家是安州知府,别的,我就不知道了,里面还有什么我不知道的内幕吗?”子喜见子晴的神色凝重,问道。

    子晴把这一年来秦家、傅家、还有夏家的事情说了,秦家的试探,傅家从一开始的警惕与反对,以及后来的两家之好,还有夏太太的贪婪,子晴都一股脑地倒给了子喜。

    子喜听了半响没说话,他自然是信得过子晴的,而且,一直也认为,傅大人还算一个正派的人,傅夫人也是,不像夏太太那般势利,不然,当年也不会看上子喜。

    “夏家倒还好说,兴不起多大的风浪,只是这个秦家,真成了姻亲,咱们也离得他远远的,难道还能追到京城来不成?至于你说的那个小翊,他的来历,只怕是有些蹊跷,没准还真跟皇族脱不了干系,不然,这秦夫人也不会独独注意他送的东西了。说实在的,我到现在也分不清,二者有什么区别,除非是看落款。”子喜说道。

    子晴刚要开口,林康平回来了。(未完待续。如果您喜欢这部作品,欢迎您来投推荐票、月票,您的支持,就是我最大的动力。)

    分享到:QQ空间腾讯微博人人网百度搜藏百度贴吧QQ好友搜狐微博QQ收藏

第四百二十四章、子福的告诫

    子晴问了几句铺子和庄子里的事情,林康平说没什么大事发生,倒是子喜,想请林康平去玻璃厂做个总管事,说横竖林康平闲着也是闲着嫡女傻妃,王爷勾勾缠。

    林康平说道:“我可不去,以前怎样还是怎样,京城这边的杂事也多,况且,我也没一定的准信,说离开也就要离开,这铺子还好说,这庄子,我可是要花些心思来整顿的,你姐知道,我现在是个标准的农民了。”

    “想要偷个懒也不成,对了,你若要出门,路过杭城的时候,过去查看一眼,这总成吧?”子喜说道。

    林康平答应了,这时,永柏过来叫大家去用膳,饭后,林康平和子福以及子喜三个坐在了花园的凉亭吃茶聊天,估计是和傅家秦家的事情有关。

    子晴他们从子禄家的后门出来,傅氏见了子福几个的神情,问道:“大哥他们好像在商议什么事情?”

    刘氏说道:“放心,肯定是官场上的事情,跟咱们没关系的,有关系的话,你不想知道也会告诉你的。”

    子晴说道:“既这样,咱们就不过去打扰了,咱们仍回去二嫂家玩几圈麻将。”

    子晴一抬头,这才发现,子禄家的月牙门上还有两个字,叫“听风”,进了门,是“闻香”,子晴说道:“不如,我家的门上也请二哥写几个字,我都想好了,就用‘凿云’‘伴月’四字。”

    傅氏听了问出处,子晴也不记得了,就好像是从哪里看过。有点模糊的印象,哪里能说得出来。

    晚上回到家,林康平说,这边的庄子。也想试着种一年的西瓜试试,看着都是沙地,种麦子的产量一直不高。故而,这庄里的农民日子一直不是很好,有的连个温饱也难对付。

    “可是,这季节种西瓜,不是有些晚了吗?小麦还没收吧?”子晴问道。

    “还有二十来天吧,今年是不赶趟了,收完小麦他们种一季玉米。我一直跟管事的说,让他们种洋薯,可是他们不听,说洋薯填不饱肚子,倒是有几家种的。也就是那么一两亩地,做不了什么。”

    “你不是有一个粉条的作坊吗?他们难道不知可以卖了洋薯去买粮食?”

    “他们只认粮食,观念哪里那么好扭转过来,我还不能把土地从他们手里剥夺了,这些日子,只好勤着去,找年轻的活泛些的,好好跟他们讲,不种洋薯。种点花生什么也行。”林康平叹了口气。

    夫妻俩说了些家务,一日两餐、买人的事情等,林康平一一答应了。

    接下来几日,书彦他们几个也进了学,林康平买了六个小丫头来,都是七八岁。刚从家里卖了出来,才学了几天的规矩,这也是林康平的意思,这样的丫头好调教些。当然,还买了两个给家下人做饭的厨娘,两个专门负责掏粪种菜的婆子,院子的花花草草则是林兴的活,他原在晴园就是做这个的。

    子晴让小粉和小白带着她们几个学了几天的规矩,便一人分了一个院子做粗活。子晴带着小粉,把从家里带来的东西清理了一遍,该摆上的都摆上,登记造册,缺了东西的都记下,交给林康平去寻摸。

    忙了五六天,才把家里的事情捋顺了,家里的下人也造册登记,分好等级,定好工钱,当然,也定好了规矩。

    转眼,就快到月底了,子晴还盼着书睿他们几个回来,谁知子喜说,马上就到端午了,两假并一假,他们要在五月初三下午才能回来的。

    这日,林康平回来神色不对,子晴瞧着他手里拿了好些中药包,才想起来该给林家送药去了。

    “怎么了?大爷的情况不好?”子晴问道。

    林康平点点头,说道:“这次,我找上次开药的大夫好生打听了些我大爷的病情,那大夫对我大爷还是有印象的,毕竟是请到客栈去看的病,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