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谱电子书 > 魔法玄幻电子书 > 村姑奋斗纪 >

第109部分

村姑奋斗纪-第109部分

小说: 村姑奋斗纪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啊!

    ps:

    呵呵,今天是六一,祝大朋友小朋友们节日快乐~~

六四三年() 
西边胡人入侵大昭,任谁也没想到战争居然持续了将近两年!

    当初胡人大军压境,围困定西城半月,是宁远王领着六万兵马驰援而来,于定西城下与胡人大战,胡人大败而走,而当宁远王班师回宁远城时,胡人的兵马安宁了不到半月,居然又卷土重来,叫嚣于定西城下。

    胡人用的是无赖游袭战术,见势不妙就撤,见有便宜可占就占。

    弄得定西城附近的村落十室九空,许多边民不是被胡人所害,就是拖儿带女的逃回内地。

    宁远王在多次击退胡人入侵之后,几次上奏折给皇帝,道自己所部历经大战,伤病折损极大,且粮饷兵器战马等各种物资也耗费极巨,朝廷若不给予补给,怕是难以为继。

    当今皇上与宁远王相斗多年,哪里会舍得给这位老对手补血送装备,他还生怕宁远王实力过于强大了,来个起兵夺位哩。

    自然是下圣旨,赏了几样古玩玉器,表扬的话说了一大堆,尽是口惠而实不至。

    宁远王为国尽忠,抗击胡人,功在千秋,然而…

    这些年大昭各处有灾啊,河工失修啊,哪儿哪儿都需要银子啊…

    瞧,国库里已经空虚得一文没有了…

    皇弟宁远王啊,您身为皇室嫡裔,就克服克服呗?

    咬咬牙,坚持一下?

    给胡人来次狠的,把他们打得气数殆尽,自然也就不敢再来犯边了嘛。

    宁远王果然不愧为五皇子的老对手。

    皇帝给来虚的,他就敢给来狠的。

    宁远王在上折四次未得补给之后,便“忧思成疾”,病倒了。

    而西北塞外的胡人部落跟约定好的一般,纠集了上万的蛮子大汉。杀气腾腾地又把定西城给围了起来。

    病倒的宁远王自然不可能领兵救援,这回定西城可是真的到了生死存亡的关头了。

    围城三月,两万守城军经过数次夺城血战只余下了一万,还有上千的伤残兵等着医治照料。

    城中粮食已经不够吃用,城中平民都每天只能吃到一顿稀粥。

    就是守城军兵,日食两顿,也快要面临断粮的绝境了。

    一道道的加急军情报到皇帝案前,起初皇帝还想着宁远王再装病也得发兵救下定西城,不然胡人攻下定西城后,说不得也要随手抢了宁远城。却不料这回宁远王是铁了心袖手旁观,居然真的不救定西…

    皇帝这回可算犯了难。

    胡人攻下定西城,也极有可能舍了旁边的宁远。直向东进,兵临京城之下!

    这种事在大昭之前的大商国可是有过先例的。

    那时大商国力衰微,朝政紊乱,以致胡人把入侵大商当作秋猎一般。

    每年春季,必引兵东进。将大商富庶之地劫掠一番,满载而归。

    有甚之时,居然把来不及逃跑的皇太后和皇子都劫去当人质,跟大商勒索了财帛无数。

    而朝野上下,都对那传说中凶蛮残忍如貔貅的胡人惊惧不已,生怕也如当年大商时一般。让胡人杀到自家门口,生灵涂炭。

    如惊弓之鸟般的朝臣们纷纷上书皇上,请求火速答应宁远王。给边城送去粮饷,以解定西城之困,避免胡人入侵大昭腹地。

    皇帝还想拖延一番,不料十几个年纪一大把的老臣往金銮殿外一跪,苦苦哀求皇帝发粮发兵。以解西北之困。

    皇帝这回是着实没了办法,只好御笔一挥。肉痛地给自己的老对头亲弟弟送去了数万石粮草,还有上万件兵甲。

    结果当然是毫无玄念,宁远王带病出征,早被宁远王威名震慑的胡人们甚至只是派小股人马试探了一下,被歼灭后领着大军撒腿就逃…

    如是这般几次三番,宁远王前后从皇帝那里捞去了不少粮草军备。

    但皇帝也不傻,心中着实肉疼,只好把心腹大将程将军自北边抽调过来,领军十万,西征胡人诸部。

    原本这程将军一直在北边驻防,名义上是为了防着北雍国的乱军潜入大昭滋扰边城的。

    当然了,实则是皇帝见北雍国内一团乱麻也似的,似乎有机可趁,这才调集大军压在北境。

    可他又担心,万一程将军真应机而动,去了北雍国抢肉,西边的老对头宁远王会不老实,这才借着赐婚好打压宁远王,如果宁远王心有反意的话,正好让程将军带兵先灭了这西边的内忧。

    这是一盘挺大挺美好的棋…

    却被突然冒出来的胡人给搅和了。

    最可怕的是,似乎宁远王的战斗力要远远强过皇帝的想像!

    程将军年富力强,不过四十几岁。

    他是程太后的堂侄,也算得上是皇帝的亲表弟,正宗的铁杆保皇党。

    程将军领着十万大军,浩浩荡荡地自北而来开往西北边境,一到定西城就接管了定西的一应防务,十几万大军在握,将定西城护得直如铁城一般…

    至于那些捣乱的胡人?

    早都闻风而逃,藏身在沙漠与草原的深处,瑟瑟发抖去了…此为程将军的脑补。

    要说打仗,程将军却也是有经验的。

    当年二十来岁的时候,他可是领军击败过扯旗造反的山大王,镇平过灾年流民叛乱的。

    在他想来,自己这个二品武将的官阶可是实打实地靠着军功而来的,那些不开化的胡人,又哪里是他的对手?

    再说这大半年的打仗,那胡人虽号称十万,这半年耗下来,其实也满打满算不过六七万,哪里抵得上自己这装备精良的大军。

    至于那宁远王?

    不过是贪生怕死,龟缩不出的无用皇族罢了。

    想发年,斗不过当今圣上,灰溜溜地被发配到这荒凉的西边。

    这些年倒被夸大其词地说成是抵挡西边胡人入侵大昭的大英雄了!

    当真可笑!

    程将军对宁远王鄙视不已,在定西城三月,也未见有胡人敢来围城。

    当下便觉得从前那些紧急军情都不过是夸大,是地方上的文武用来向朝廷索要钱粮的手段而已。

    便放下大话。道朝廷王师进驻,无须惧怕胡人,让边民百姓只管各回各村,安居乐业,如若胡人再来,自有王师给他们迎头痛击。

    不料百姓们听了这话,果真陆续回去了,好些个空着的村落也有了人。

    地种了,房修了,正以为可以过几年太平日子。不料胡人大军又来了。

    这回胡人似乎是畏惧程将军的大军,并未攻城,而是在定西城附近几个镇子村落滋扰。抢劫杀人放火。

    而程将军手下的众将可就苦了,听闻哪里有胡人,立时整军赶过去,等过去了,胡人也早就烧杀得差不多。捞了一票跑了。

    今天是这个村子,明天是那个镇子,往往出了兵也是徒劳无功,有时还会被胡人抽冷子来一下,损兵折将,苦不堪言。

    这简直就是对程将军的赤果果的挑衅啊!

    是可忍。孰不可忍!

    程将军怒发冲冠,拍案而起,点起了军兵八万。就往胡人的老巢攻去。

    老子灭了你老窝,让你丫的还出来得瑟!

    只要把西北胡人这祸患除了,宁远王?哼,这一辈子老实呆在王府里便罢,如若不然。那也是步上前三皇子的下场。

    程将军预想得很美好,然而现实很残酷。

    西北边境多荒漠草原。深入胡人领地,就算是有向导带着,也难免迷路多次。

    每迷路一次,就会损兵数百。

    一旦迷路,在那沙漠中荒无人烟,走兽飞鸟绝迹。沙丘如海浪一般,无数沙丘浮在茫茫沙海之中,伸展起伏,一眼望不到边。

    偶然能见着些不一样的,也不过是些形状狰狞的枯树和令人心慌慌的白骨。

    除了迷路,还有狼群的袭击,那数以百计的饿狼,专门跟在大军后头数里,闻风而随,趁夜来袭,近千士兵就这么死在了狼牙之下。

    最可怕的是遇上沙尘暴,那铺天盖地的黑风卷着狂沙,遮天蔽日,打在脸上能刮出血道子,常常是走着走着,碰上了沙暴,众兵抱团躲避,好容易沙暴过去了,抖落沙子爬出来一看,得,马都跑没影儿了。

    如此这般一月,胡人的影子没瞧见半个,大昭军队倒是折损了三成。

    程将军原先的志得意满早已化为满心的沮丧,只得下令回到定西城。

    反是往回撤的时候,胡人如鬼魅一般,缀在大军之后侵扰,这般又损了押后的军兵几千。

    程将军这个皇帝的嫡系受挫,战报传到皇帝面前,皇帝失意之余,细算一笔帐,损兵折将,胡人势力未少一点,而自己这边大军的衣食住行,所花费的,至少是给宁远王的三倍!

    钱物也还是小事,关键在于程将军统领的可是大昭的精兵主力,经不起这么折腾啊!

    他还想靠着这支军队灭了宁远,到北雍讨便宜呢?

    这下子看来,不被宁远灭了,被北雍占便宜就不错了。

    皇帝终于算清了这笔帐,命程将军分兵驻防定西,带着五万军队仍然到北境去。

    宁远王再索要钱粮,皇帝都是咬着牙给了,不过却也想出个主意,能辖制宁远王一二。

    皇帝下旨,因西北边境战事不宁,宁远王为国出力有功,其子女妻儿理应送到平安的京城王府里,以免除宁远王的后顾之忧…

    因此宁远王府里的正妃,便带王府里所有的嫡庶子女一道,奉旨进京。

    京中的宁远王府,总算头一次有了这么些主子。

    ps:

    快进了三年。。。

六五来客() 
宁远王妃和众子女入了京,皇帝似乎觉得手中的筹码多了些,宁远王再要钱要粮,给的也便那般心疼了。

    而宁远王倒也厉害,果然就连着打了两场胜仗,胡人一共五个大部落,居然在这两役中就被灭去了三个!

    剩下的两个部落,一个与大昭是死仇,见这风向不对,吓得立马回老营收拾牛马,卷了帐篷,集合着部落里所剩不多的壮男和老弱病残,踏上了一路向极西处的漫漫逃亡辛酸之路…

    据说,这部落一路跟蝗虫过境般,逃到哪儿就吃到哪儿,打到哪儿,所过之处,寸草不生。最后一口气窜到距大昭几千里外的高原上,灭了当地的一个小国,才在那儿立了足,建起了个胡人小国,战力在当地诸小国中居然还是无无伦比,战无不胜…当然这都是后话。

    另一个部落则是惯会见风使舵的,见诸胡零落,自己部落也经历了惨败,能打得都挂的差不多了,余下的都是老弱妇孺…

    下一次宁远王再领兵出征,自己这个部落怕是也要消失了啊!

    那部落头头索性识实务者为俊杰,带着部落近八千人和近千里的领地,内附大昭,愿世代为大昭忠心不二的臣民。为表忠心,还把自己部落里脸盘最俊,身材最丰满的姑娘挑了十来个出来,献给皇帝和宁远王…

    这西北大捷,登时使得朝野上下,都跟打了鸡血一般振奋。

    老百姓们街头巷议,说得眉飞色舞,话题说不了几句都能扯到西北大胜上去,说书先生编了长篇段子,家家茶楼里都是座无虚席。

    大昭人这个自豪啊!

    看咱们大昭多牛啊,国内安定团结。对外战绩赫赫,那什么北雍和南洲,跟咱大昭比起来,真是弱爆了啊哈哈哈…

    朝堂之上,群臣都是有眼色的,虽然都知道首要功臣是宁远王,但上的朝贺折子里头却大拍特拍皇帝。

    什么圣明天子远见卓识,尽全国之力支持边军啊,什么运筹帷幄,慧眼识珠。用人得当啊,总之,一篇篇或委婉。或奔放的歌功颂德,把个皇帝捧得飘飘欲仙,心中舒爽,仿佛觉得那几场大胜,果然全是自己的决策英明支持给力之故了。

    不过舒爽过后。皇帝有时深夜自思,心中也隐隐发寒,宁远王的武力,已经不是自己可以压制得了的了,虽然有众人质在手,但万一逼急了宁远王。这厮说不定真的敢起兵反了

    就算自己把这群人都杀了,老八年纪不过四十出头,再寻几个女人。一样能生得出儿子来…

    因此当第三个年头上,宁远王以八字不合的理由上折子,请求取消庶长子和云府三小姐的婚事,皇帝咬了半天牙,还是给准了。

    三年前他不知老八实力的时候。还想着逼他反一反,好明正言顺地灭了这丫的。如今他倒是小心翼翼起来,怕惹急了老八,弄个两败俱伤。

    姜缨如今十七岁了,这三年都是在白云堂渡过。

    因她的身份特殊,吃穿用度上头,云府和宁远王府里都定时会送了过来,小日子过得倒也滋润。

    而且因婚期无限推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