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谱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万事如易 >

第430部分

万事如易-第430部分

小说: 万事如易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尹氏本来生的貌美,又才艺兼备,可她不善经营,为人冷淡刻板不说,还总爱找兆庆帝的不自在,所以即便家世第一,却从没受过兆庆帝的宠爱,比不过薛氏,就连貌不惊人的吕氏,都有不如。

    可她让人羡慕眼红的是她生了一个好儿子,七皇子刘灏能文能武,为人正气又平易近人,再加上好学勤奋,简直就是全天下父母所期望的儿子样,所以兆庆帝十分偏爱这个儿子,从小就赏赐不断,在四皇子出身低下,前面几个皇子又多夭毙,没有嫡子的情况下,自然而然地最多关注刘灏。

    瑞皇后觉得最值得怀疑的人就是淑妃,可是淑妃这个性子,又实在不像是个手段高到杀人不留痕迹的女子。

    再就是薛贵妃,身为右相之女,系出名门,三代忠良,她在太子府中是嚣张过一阵子,这与她父亲在朝中的威望,与她那位探花出身的大兄得到先皇赏识,脱不开干系。

    但是后来,薛家连出噩耗,先是薛老夫人病逝,再来那位薛大少爷在京外任职途中暴毙,她又进府三年空无消息,薛氏因此便本份老实起来,直到进了宫,生下九皇子,还没等她重新得意起来,兆庆帝又给了她当头一棒,以身体孱弱为由,将年幼的刘昙,送去了龙虎山养身子。

    这一去,断断续续就是十多年,久到瑞皇后都禁不住对薛贵妃生出同情之心。

    谁想一晃眼,九皇子受诏归京,在双阳会上一鸣惊人,就连年长于他的七皇子都在他手底下吃了个闷亏。

    要说薛氏此人,头顶贵妃之位,却能在铺天盖地的流言蜚语之下隐忍多年,受人背后冷嘲热讽,这等城府,能不知不觉害死她的旭儿,没什么不可以,但问题却出在——五皇子出事那时,薛贵妃刚被诊出怀孕。

    瑞皇后生过不只一个孩子,知道做母亲的坚忍,怀着孩子时候,一门心思就只想着保全,就算是为肚子里的孩子积德,也断不会允许一点危险出现在身边,哪有多余的心思去害人?

    “娘娘,您近来身体欠安,还是不要思虑过重为好,”郑尚宫看到瑞皇后一脸思绪,便猜到她又在回想当年五皇子遇害一事,一边温声劝言,一边将坤册收入袖里,道:

    “孙贵人那里,娘娘不必担心,说不定这个月就能听到好消息,至于这坤翎局的女御大人,圣上既然给了她封号,就是要抬举此人,与其作对,不如请进来结个善缘,看一看是个怎样的人物,钟粹宫能给她什么,咱们也不缺她的。”

    ps:

    (昨天那章在后台没发出去,中午才发现不对,汗。)

    更新快无弹窗纯文字

第六百二十章 栖梧宫() 
余舒因为乔迁歇了两天,一回到司天监,就接到皇后传唤的口谕,一点都不意外。她收拾收拾,交待了文少安几句,便随着宫里派来的人去了。

    栖梧宫没有余舒想象中的冷清,金色的琉璃,绕梁的彩绘,细腻的天花藻井,还有摆满走廊过道的碧绿盆栽,在这初秋的季节里,半点不见萧瑟之意。

    太监将她领进殿门,便有宫婢上前指引,一路将她带到了朝阳的偏殿,别的宫殿里,除了住在正殿的宫主,左右偏殿大多安置了低级的嫔妃,唯独栖梧宫,乃是皇后一人独居,这是正宫娘娘的特权。

    她知道这位皇后娘娘并不受宠,在后位上坐了这些年,膝下却无一子,她为兆庆帝生了四个子女,二公主下嫁陶文馆大学士家,五皇子幼年夭折,十公主死于非命,眼下就一个年仅九岁的十四公主养在身边。

    面见皇后的过程,比余舒先前拜见薛贵妃时要繁琐的多,她先在偏殿香室里更衣,脱到只剩里衬的单衣,头发都要打散了重新梳理,由专门的宫女检查了身上的物品,一样一样登记在册,确认没有不该带的东西。

    然后漱口含香,面前点上一根香,静坐半晌,等到有经验的老嬷嬷发了话,才能穿回衣裳,原样出去。

    余舒早在司天监翻看过典籍,这一套面见皇后的规矩,是从安武帝在位时期传承下来的,换句话说,即是宁真皇后生前制定。

    仔细想想,倒不难理解,宁真皇后当时不仅身为国母,更作为司天监的头号长官,她手中的权利。说句大不敬的话,很有一部分制约了皇帝的行为,大安开国最初,前朝风俗文化影响着一代人。女子地位大不如男子,不少人以为女人不得干涉朝政,攻讦宁真皇后的朝臣大有人在,而宁真皇后为了自身安全着想。立下如此规矩,避免了许多麻烦。

    打个比方,就说这面前一根香,就有个名堂。叫作“三思香”,相传当年有位大臣的夫人,同宁真皇后有些交情。因为丈夫和儿子获罪。进宫求情,她抱着一死的决心,在簪子上涂抹了毒药,原本想着宁真皇后不答应她的恳请,便在她面前自裁。

    宁真皇后早早听说了消息,没有拒绝见她,只是在她进宫之后。让人将她领到一间屋子里,在她面前烧了一根香,让她坐着一动不能动,等到香灭后,才肯诏见。结果那位大臣夫人在等待中冷静了下来,香烧完了,便打消了疯狂的念头,最终没有做出傻事,这一根香,由此得名。

    这是一种心理战术,却被运用在宫规中,余舒在太史书苑的藏书楼中翻过这一段野史,不得不佩服宁真皇后的智慧。

    余舒当然没有打什么歪主意,她靠着椅背,闭目养神,也不在乎那个干瞪眼盯梢的老嬷嬷。

    室内还立着几个宫婢,悄悄抬眼打量这位传闻中的淼灵女使,暗道果然非同一般,那些头一回到栖梧宫拜见娘娘的人,哪一个不是战战兢兢小心翼翼,眼前这一个,倒是轻松自在的很,汗都没留一滴,看她闭着眼睛,该不是睡着了吧?

    一炷香后,余舒总算在偏殿见到了当今皇后瑞氏。

    作为一个曾经的升斗小民,这一见天底下最尊贵的女人,余舒并没有特别激动的感觉,瑞皇后身体纤瘦,乍一看竟有些弱不胜衣,她穿着色泽妍丽的金罗蹙鸾大摆衫,长长的丝尾垂在脚踏上,厚重的发髻上坠着大朵的金珠与明玉。

    不如薛贵妃美丽,不如尹妃傲气,也不如吕妃和蔼可亲,她面上挂着淡淡的笑意,与余舒说话,看似亲切,却有一种形容不出来的漠然。

    “微臣拜见皇后娘娘,娘娘千岁千千岁。”余舒跪下来,叩首后,才听瑞皇后出声。

    “免礼,赐座。”

    两个宫婢抬来一张椅子,注意不是凳子不是墩子,而是一把带着靠背的椅子,余舒看了那椅子一眼,心中顿时有了数。

    皇后诏她进宫,不是为了坤册的事找她晦气,而是要示好。

    “谢娘娘恩典。”

    余舒就着椅子坐下了,抬起头,望向瑞皇后,并没有学书文上那些内妇与女官缩头缩脑的样子,边上的老嬷嬷见她如此没有规矩,皱起眉头,正要喝斥,却被站在瑞皇后身后的贺尚宫一个眼神拦下了。

    “呵呵,”瑞皇后笑了一记,对余舒道:“听说淼灵女使原是南方人士?”

    余舒道:“正是,微臣出身义阳。”

    “义阳?本宫不曾去过南方,你家乡都有什么风俗,捡些有趣的讲来听听?”

    瑞皇后再是表现出平易近人,可话里难免包含了高高在上地意味,余舒知道她是找话题热场子,便配合地讲了些义阳城里的事,瑞皇后听的很感兴趣,不时发问,到最后,说到吃食上面,她又让人呈上三色糕点,说是御厨今早才捏的南方点心,让余舒品尝。

    喝了茶,吃过点心,瑞皇后觉得暖场了,才点到主题:

    “坤翎局呈上八月份的坤册,本宫看过了,可是女使拟定?”

    余舒拿帕子擦了擦手,正经答道:“是微臣占卜之后,最后右令大人凿定的。”

    瑞皇后若是看不出坤册上藏了什么猫腻,现在哪能安稳地坐在这个位置上,余舒知道她会问,便在话里打了埋伏,听上去是景尘最后拿的主意不错,可谁又清楚,整篇都是她一个人安排的,景尘没有修改半分,盖了章,就呈递进宫。

    顿了顿,她面上略带一丝不安,请示道:“微臣惶恐,敢是这个月的坤册名录,有什么不妥之处?”

    瑞皇后见她不安,声音又和缓了几分,道:“不妥倒是没有,不过本宫掌管六宫妃嫔,到底有些话要对女使说明,先前本宫身体有恙,今日才得见你,听说你已见过别宫几位娘娘,想必她们已经交代过你一些事体,只有一点,本宫得重提一提,女使不妨一听,并无害处。”

    余舒这便起身,作揖道:“请娘娘示下。”

    瑞皇后坐在八尺长的孔雀床上,向后倚了倚,面上笑容收起,道:

    “这坤册的拟定,全是为了圣上龙体,不光要按照司天监的规矩严格卜算,总得考虑到圣上的心情,女使你说是也不是?”

    更新快无弹窗纯文字

第六百二十一章 借她十个胆子() 
余舒心里有数,八月份的坤册,肯定与瑞皇后的意愿相左,进宫之前她就揣测过瑞皇后会有什么对策,是像淑妃那样威严恐吓她,或是吕妃那样动之以情,加以利you,再不然,就学薛贵妃毫不遮掩,摆明了要笼络她。

    不曾想,瑞皇后既没威逼,也没利you,而是正正当当地和她讲起了“大道理”。

    “圣上日理万机,白日要面见文武百官,批阅各地奏章,到了夜里才得闲,回到后宫方能稍作休息,如若一身疲惫,再遇着些个不懂事不讨喜的宫女子,岂不糟心?女使应知坤册的拟造是圣祖武帝时期便传下的规矩,原由最初,是为着帝君龙体安康,倘使一味地只求规矩,不顾圣上喜恶,岂不是本末倒置。圣上是君,女使是臣,臣不能体察圣心,何以为君分忧?”

    瑞皇后最后一句,挑高了声音,那微微不悦的神情,分明是在质问余舒,偏她不挑明了责怪余舒在八月的坤册里摆了她一道,不说她不规矩,而是说她太规矩,不顾皇帝心情,所以失了为人臣子的本份。

    余舒闻言,总不好再傻坐着,头一低,便离了刚刚坐热的椅子。

    “娘娘所言甚是,是微臣疏忽。”

    余舒脑子很清醒,她不好正面和皇后叫板,是与不是,都只能应是。

    瑞皇后见她顺服,面色缓下,声音又柔和起来:“女使晓得道理就好,本宫不是要故意难为你,念你也是新官上任,不免疏漏,往后行起事来,不妨多一些变通,一板一眼未必可取,就拿坤翎局这个月拟定的坤册来说,就有几处安排的不合适。”

    话说到这份上,余舒当然要请皇后娘娘指点,是哪几处“不合适”。

    瑞皇后手一抬,立在一旁的贺尚宫便递上八月抄录的坤册单子,她信手翻了翻,道:“宫里新晋的孙贵人,是个有福相的,圣上瞧着也喜欢,本宫见你安排了三日,是比旁人厚待了些,这倒是不错的,但是日子挑的就有问题,一日排在淑妃后头,一日排在赵嫔后头,你大概是不知,这两位都矜贵,日子临的近了,难免争风吃醋,招了圣上头疼。”

    余舒以为瑞皇后会卖一卖关子,她却摆明了要偏袒那位孙贵人,这番话,简明扼要就是告诉她——孙贵人是本宫罩着的,你甭给她穿小鞋。

    “微臣记下了。”余舒一边应是,一边回想那天她在钟粹宫的情形,薛贵妃暗示过她,瑞皇后膝下无子,宫中又没有年幼的皇子可以过继,所以动了借腹生子的心思,调教了孙贵人这个小宫女,送到兆庆帝眼前。

    一旦孙贵人怀有身孕,瑞皇后自有法子让她失宠,等到她诞下龙子,顺理成章地过继到她名下,关乎将来皇位,瑞氏便有了一争之力。

    现观瑞皇后做派,倒是确有其事了。

    瑞皇后对余舒的识相略感意外,她之前听说了这位淼灵女使不少“光荣事迹”多是不合礼教,惊世骇俗,心中本以为是个恃才傲物,桀骜不驯的女子,没想到她说一句,她应一句,倒叫她准备好的软刀子没处使。

    沉吟方寸,瑞皇后又交待了余舒几句话,实在没什么可说的,便放了人,最后是让叫贺尚宫送她出去。

    走在偏殿外面的回廊上,贺尚宫一脸和气地与余舒唠了几句:“女使年少有为,不知家中可有兄弟?”

    “有一幼弟。”余舒早从薛贵妃那里听说瑞皇后身边有位老尚宫,很有面子,想来便是这位。

    “哦,可是到了进学的年纪?”

    “舍弟虚有十三。”

    “拜了哪一位先生为师?”

    余舒摇摇头“送去京中一家书院识字罢了。”

    贺尚宫脚步一顿,转头道:“恕老奴直言,听说过余大人身世,令尊乃是正经文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