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谱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万事如易 >

第498部分

万事如易-第498部分

小说: 万事如易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她弯腰套上鞋子,抱着毯子腾出摇椅,伸手拉他道:“你躺这歇会儿,晒晒太阳,驱一驱霉腥。”

    看着他眼下淡淡的乌青,她不好意思明着说心疼。

    薛睿听话地躺下了,背后的软垫子让她暖的热乎乎,他不知不觉就闭上了眼睛,放松下来。

    余舒站在一旁,守了他一会儿,看他昏昏欲睡,就将手上的毯子抖开了,轻轻盖到他身上,刚要走开,就听他出声:

    “阿舒,你想不想开一间大易馆?”

    “咦?”她回过头去,就见他目光灼灼地投向她。

    “我把忘机楼送你,开一间大易馆如何?”……

第七百一十五章 人情冷暖() 
人活在世,不为名便为利,能有名利双收的好事,谁不心动呢。{首发}

    开一间大易馆,的确是一个让余舒心动不已的提议,这么说吧,对于一名易师,能进司天监是毕生的追求,但不是每个进了司天监的易官,都有机会开设大易馆。

    易馆比之大易馆,虽只差了一个字,却是失之毫厘谬以千里,但凡在大衍试上考取到功名,有易师称号的人,要开一间小小的易馆营生不难,只需到当地官府报备即可,然而要冠上一个“大”字,非得有两个硬条件。

    第一,设大易馆者,必须是世家家主,而要称世家,先得是六代在内传承易学的人家,再来要有在司天监担任高官的资历。

    第二,大易馆内,必须有两位大易师坐镇,至少六名易师接卜,这样的阵容,寻常的世家根本拿不出。

    满足这两点硬性要求,才能到司天监太承司去申请,经过严密的审核,发放官方文书,才可开门迎客。

    余舒要想开设大易馆,头一个条件就满足不了,她这个坤翎局女御,勉强算是司天监高官,但是余父就一个短命秀才,老余家打哪儿凑齐六代人去充易学世家。

    所以薛睿这么一提,余舒审视自身,当即就觉得他是心血来潮,再加上薛家落难,忘机楼被迫关门避祸,他便突发奇想要把忘机楼拿来给她办易馆,是以她一笑罢了,并未往心里去。

    薛睿看出她不以为然,倒也没急着和她探讨,而是晒着日光浴,一边考虑这件事的可行性,一边渐入了梦乡。

    。。。。。。

    待到下午,陆续有人闻风而至,先是听说了昨晚十一皇子大闹忘机楼的刘昙,再来就是打听到薛睿回京的刘炯和瑞林等人。

    不见冯兆苗,大概是他回了军营。

    刘昙一见薛睿就唏嘘:“上午外公派人来我王府报平安,说了你遇劫的事,你能平安逃回来,真是万幸,不知是哪一伙贼人,胆大包天到这地步。”

    薛睿道:“他们蒙着脸,我也看不出是谁。”

    问不出个所以,刘昙又转向余舒,道:“昨天十一弟到这里闹事,我今早才听到消息,你真是太要强,表兄不在,你就该去找我做主,听说你最后跟着十一弟走了,他没有为难你吧?”

    余舒对刘昙已有一个薄情寡义的评价,此时听到他放马后炮,只是轻描淡写道:“多谢王爷关心,不过虚惊一场,十一爷跟我开个玩笑罢了。”

    她睁着眼说瞎话,都闹出人命了,怎么可能是个玩笑而已,刘昙不清楚她是如何从刘翼手底下全身而退的,但见她不肯说明,不好再追问下去。

    刘昙走后,没多久刘炯他们就来了,又是一番唏嘘关心,是不是虚情假意余舒没看出来,倒是小爵爷瑞林有一句话,听得她很不得劲,他说——

    “你刚一失踪,我们就找到莲房姑娘打听你的下落,怎想她也不知情,外面谣言四起,我们有心为你辩白,都无处使力。”

    这话说的,就好像不是他不信任薛睿为人,而是因为余舒说不出个所以然,他才会冷眼旁观。

    余舒不客气道:“这事儿怪我,大哥你失踪以后,他们就来找我,小爵爷以为我知道你躲哪儿去了,我答不上来。”

    瑞林顿时尴尬,看一眼薛睿,连忙说道:“你别冤枉我,我几时说过睿哥躲起来的话,当时大家都在场,我分明只是问你睿哥去哪儿了。”

    余舒皮笑肉不笑:“那或许是我记错了吧。”

    瑞林觉得她是存心挑拨离间,心中气恼,待要分辨,就听湘王世子刘炯咳了一声,打岔道:“不管怎么着,人没事就好,要我说,咱们几个人好久没有聚在一起,不如就趁今天摆个酒桌,一起醉上一醉,什么烦恼忧愁都先搁着,睿哥,你看如何?”

    薛睿脸上挂着淡淡的笑容,伸手拍了拍刘炯的肩膀,点头说好,似乎并不在意余舒和瑞林刚才拌嘴那一段。

    他们一群男人喝酒,余舒不爱掺和,借口有事,上楼收拾一番就走了。

    她走以后,刘炯就在酒桌上开起玩笑:“别看莲房一介女流,却比我们这些大老爷们正事多。”

    瑞林刚才被余舒坑了一把,这会儿两杯酒下肚,就忍不住讽刺:“何止正事,她麻烦事更多,你们没听说?尹家二房四处告状,据说莲房姑娘的生母原是他们家的奴婢,当年和外院做客的一个考生有了首尾,结果偷窃了主人家的财物,双双私奔去了。”

    在座的除了薛睿昨晚刚刚回来尚不知情,其余的都对这一出闹剧有所耳闻,不妨瑞林会这么口无遮拦地当着薛睿的面儿提起来,当即就有人冲他使眼色,希望他赶紧闭嘴,没见薛睿酒都不喝了吗?

    瑞林仿佛全无察觉,自顾自说下去:“几处衙门都接了状子,先后派人到余府去提拿那位余夫人,莲房姑娘居然不买账,打跑了官差,说什么都不肯上公堂,口口声称是尹二老爷污蔑她,这就让人费解了,若不是心虚,为什么不敢上公堂对峙呢?”

    话末了他还去问薛睿:“你与她是义兄妹,应当比咱们这些外人知道得多,我就好奇了,难道这当中真有什么见不得光的事儿?”

    刘炯实在是听不下去了,搁以前,瑞林哪儿敢这么夹枪带棍地和薛睿说话,还不是看着薛家失势了,就轻狂起来。

    “行了,就你话多,当个男人背后议论姑娘家是非,真不嫌害臊。”

    刘炯老早就看不惯瑞林见风使舵的德行,人家风光那会儿,他跟前跟后,称兄道弟,人家落难了,他就露出另一副嘴脸。

    瑞林被刘炯呛了一句,也不高兴了,拉下脸道:“我问睿哥,你管得着吗?”

    刘炯狠狠闷了一口酒,冷笑:“我看你不顺眼,管你怎么了,不想喝酒就滚一边儿去,少在这里嚼舌头。”

    “你什么意思?”瑞林恼羞成怒,拍了桌子站起来,别人就差指着他鼻子骂了,让他怎么能忍。

    “我说人话你听不懂?”

    眼看两个血气方刚的年轻人就要撸袖子干起架来,装聋作哑了半晌的刘昙不得不开口劝说,一手拽住一个——

    “好了好了,都少说两句,自家兄弟能有多大仇,这么计较干什么?坐下,都坐下,酒满上,消消火。”

    刘炯能不给瑞林好脸,却不能甩刘昙的面子,瑞林亦然,两人气呼呼地坐下了,但是撇过脸,谁也不搭理谁。

    刘昙无奈,气氛这么僵哪儿还有心情喝酒,于是对薛睿道:“表兄,你看。。。。。。”

    “散了吧,”薛睿轻轻晃着酒杯,看着他们几个,依旧是眉清目朗,不露声色。

    “我刚刚回京没能缓过精神,坐下来就犯困,我去补一觉,就不送你们了。”

    说罢,竟撇下他们,兀自离开。

    刘炯心里很是憋屈,薛睿比他虚长三岁,因是姑表兄弟,生来就比旁人亲近,何况他打小就跟在薛睿屁股后头跑东跑西,每回他捣蛋使坏,都是薛睿帮他顶包,就连他十三岁头一回开荤,见了血发晕,也是薛睿悄悄带他去城南找了郎中。

    薛睿在他心中,比亲哥哥也差不离了,然而薛睿眼下困境,他却一点忙都帮不上,让他怎能不郁结在心。

    几人前脚跟后脚地离了忘机楼,林福将后门关好,进了厨房端出一碗醒酒汤给薛睿送去。

    薛睿侧卧在罗汉榻上,困极了,却偏偏睡不着,看到林福端着碗碟进来,懒洋洋说道:“没喝多少,用不着解酒,拿下去吧。”

    林福退回到门口,又被他叫住。

    “账房上总共有多少银子?”

    林福低声报了一个数目,停了一会儿,就听薛睿道:“让小六去一趟南林木材行,请贵叔过来。”

    贵字打头的都是薛睿手底下的忠仆,譬如贵六贵七,能让他称呼一声贵叔的就只有薛父留给他的心腹贵大。

    林福走后,薛睿就从床上起来,用冷水洗了把脸,到隔壁书房筹划。

    见过薛凌南之后,让他觉得薛家前景堪忧,受到皇帝猜忌的臣子,历来都没有什么好结局,何况薛家昌荣日久,已过鼎盛之时,衰期不远。

    薛贵妃是受宠,但是干预不了前朝,刘昙虽有野心,却不如宁王积累多年的威势,将来事发,他只有明哲保身才是上策。

    湘王闲散,他或许会帮薛家说话,却无法力挽狂澜。

    若不能全身而退,恐怕薛凌南相国之位难保,一旦他遭贬,薛家也将不复从前。

    养父薛皂于他恩深义重,他毕竟在薛家庇护之下长大成人,有此大恩大德,他无论如何都不会袖手旁观,纵不能扭转乾坤,也要同甘苦共患难,才不枉为人。

    而在薛家失势之前,他需得为余舒做些什么,哪怕日后他护不住她,她也不会受人欺辱磋磨。

    他将倾一己之力,为她办大易馆。

第七百的一十六章 难题() 
薛睿回京的事不到第三天就传开了,有人看见他大白天地出入大理寺,虽说没穿官服也没乘轿子,但好歹他人是露了面,有关他逃匿的谣言就难做准了。(首发)

    接下来的半个月里,薛睿使人刻意在茶馆酒楼等人多热闹的地方散布他在凤华府遭人劫持的消息,他本人亦多次出入蘅芜馆这等达官贵人聚集的场所,往往前簇后拥,风光依旧底气十足,不见分毫心虚胆怯的样子,形容亦无落魄,反倒让人记起三年前,城碧公子曾经是名冠安陵城的风流才子。

    薛睿这般高调的做派,自然而然传到了余舒的耳朵里,好在她悉知他为人,并不生疑,只道他这样做法,必有他的原因。

    果然,半个月后,京里的风向不知不觉就变了,先前众口铄金是薛家有不臣之心,现在却四处传言有人眼看薛贵妃又有身孕,嫉恨薛家圣恩日隆,所以设计陷害。

    最为显著的收效是,朝堂上开始有人敢于站出来帮薛凌南讲话了,兴许是薛睿的做法放出一个讯号,给了右相一派人马底气。

    就有一日,一十三位身居要职的官员联名上书,求兆庆帝开恩,让薛凌南重返朝堂议政,字里行间无不是说薛相乃国之栋梁,君之肱骨,并且隐喻了前朝一位昏庸的皇帝,仅凭子虚乌有的罪名就错杀了一名忠臣,大有兆庆帝不肯赦免薛凌南,就有亲信小人而远离贤臣的嫌疑。

    兆庆帝在位一十四年,并无甚大功绩能与列位祖先圣明媲美,不昧心地评价,他这个皇帝做的相当平庸,充其量是无功无过,但是恰恰兆庆帝不甘如此,他也想像安朝史上几位明君一样,开疆扩土,亦或是变法利民,做一个名垂千古的君王。

    只可惜,他心有余而力不足,所以他格外在意臣子们对他的看法,那份求赦薛凌南的文书被他翻来覆去看了好几遍,几次扔到墙角,又让人拾了回来。

    他不想让这些软语要挟他的臣子们如愿,又不想坐实他们笔下的昏君,为此苦恼了半日,悄悄让人宣了大提点进宫。

    君臣二人不知谈了些什么,总之第二天朝会上,兆庆帝状似无意地提到了薛凌南,说是好一阵子没见到他人影,怪是想念,只字不提昨天有人联名上书为薛凌南求情一节,一句话就传唤他进宫叙话。

    再到第三天,人们就重新在朝堂上看到右相大人的身影了。

    。。。。。。

    下朝之后,薛凌南与几位老友约定了隔日到了望阁下棋,回到府上,就让人把薛睿找到面前。

    “这回你办的不错,不过你到底是自作主张,没有同老夫商量,你记住,只此一回下不为例。”薛凌南今天难得不那么严肃,实际上他心情还算不错,不然也不会选在暮梅亭见人。

    薛睿回京之后的一举一动都在他的眼皮子底下进行,他未加干预,却也没能想到,薛睿能够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左右舆论,并且煽动了一干大臣为他联名上书,迫使皇上不得不做出姿态,让他重返朝堂。

    “祖父教训的是,孙儿记下了。”薛睿没有居功自傲,他所作所为,都是为了偿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