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谱电子书 > 魔法玄幻电子书 > 最秦 >

第112部分

最秦-第112部分

小说: 最秦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其中前三冢已经成形,是冢组织的中坚力量。只有这媚冢是新成立的。

    不过这新成立的媚冢手笔不凡,短短时间之内,就已经成功的在所有帝王身边安插了人手,神佛难辨。

第213章 务农() 
彭城大会之后,项羽和刘邦有各自的郁闷。

    在胡亥派出的说客探子挑唆之下,项羽和刘邦两个军士集团发生了数次正面冲突。

    因为项羽有楚地人民的支持做后盾,而刘邦不过是个江湖草莽出身。两人的实力现在还相差悬殊。

    最终,在项羽的穷追猛打之下,刘邦等人被迫投降。

    楚王景驹也被项羽“请”到了彭城,之后暴病而亡。

    项羽和刘邦的征战,使得叛乱的各方势力得到了发展的空间。

    刘项的战乱持续了三个月,这三个月其他五国的后裔纷纷纠结势力,强势崛起。尤其是赵国,痛定思痛,在张耳陈余重新布置之下,把白霸重新请回,整顿骏马,试图再次向大秦发起进攻。

    赵国,对大秦的仇恨是最大的。

    当年长平一战,赵国几乎男丁尽失,这种仇怨,不是时间可以轻易冲淡的。

    参赞府中,蒙恬等人各自坐在自己的地方审阅各种奏章,四周不断有人来回走动,给他们打下手。

    负责整个大秦后勤的蒙毅此刻眉头紧锁,看着眼前的奏章。

    这奏章是几个郡守联名上书的,内容说的是春耕生产。

    如今正是初春,按照常理来说,应该是耕种的季节。可各地因为战争不断,农民根本没有办法耕种,到处都是难民,流民。这种大规模的难民迁徙形成的流民如同无根的浮萍一般,很难再一个地方稳定下来。也没有固定的土地。

    大多数的土地都掌握在了大地主和大门阀的手中。他们不愿意自己种地,也不愿意把这些土地白白的给那些难民耕种。

    “皇上,粮食才是国家的根本,耕种季节,错过了就要饥荒一年。若不能妥善的解决这些问题,臣担心我们的前方军队不稳,后方民生挨饿。这才是大秦最大的危机。”蒙毅把他所了解的情况简明扼要的说了一遍。

    胡亥点了点头,这么久的相处,他早已经看明白蒙毅的性格。

    蒙毅有自己的决断能力,一般的事情不会轻易上达天听。一旦他郑重其事的和皇上谈某件事儿,必然是他已经想好了解决的办法。

    所以,胡亥听了蒙毅的话,并没有表现的多么焦急,而是带着微笑看着蒙毅那炯炯有神的眼睛。

    果然,蒙毅再次抱了抱拳说道:“这件事儿,臣和几个下属的同僚商量出一个简单的对策,还请皇上定夺。”

    胡亥点了点头,只听蒙毅借着说道:“臣有一个大胆的想法,就是号召各地的大地主,大门阀直接容留流民。每一个地方,每一个地主和门阀,每收容一个流民,给他们地种,咱们不收赋税。以此办法刺激大地主大门阀主动收留难民流民。”

    点了点头,胡亥没有评论。

    “臣在蒙公的启发之下,倒是有个想法。”一边的刘墨拱手站了起来。

    他自从进了参赞府,地位扶摇直上。从一个太学馆的小文士,一下鱼跃龙门,成为秦二世身边的大红人。

    现在的咸阳官场,许多人都想巴结刘墨。

    无奈,刘墨骨子里有那股文人的傲气,一心只想做出功业给皇上和天下人看看。

    这一段时间,在参赞府和蒙恬、蒙毅、李斯、优旃等人接触,使得刘墨的气质产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原本就清俊的他此刻显得更加精神饱满,一双眸子如同点墨一般,漆黑神髓。

    胡亥看了看刘墨,发自心底的高兴,冲他鼓励的点了点头。

    刘墨看到皇上首肯,清了清嗓子,说道:“刺激门阀大族收容流民,蒙公的办法已经很好,臣只是由此想到了一个附会之法。若能够让当地的女子和流民通婚,这些流民就会落地生根,稳定下来。人民稳定了,国家自然也就安稳下来。毕竟除了那些不安分的六国余孽,谁都不愿意打仗。”

    刘墨一发话,引起了众人的兴趣,几个参赞府的大臣都参与到这一次讨论中来。

    胡亥也把自己的想法说出来:“朕认为,现在的当务之急有二。一是务农,二是兵争。兵争方面,刘项刚刚大战之后,需要休整,六国余孽纷纷死灰复燃,但短时间内还不足以兴风作浪。所以咱们参赞府除了蒙恬将军之外,所有人还是把精力都放在民生上。把农业这个大事儿解决。”

    说着,胡亥看了看李斯,笑道:“如此一来,丞相就要多费心了。虽然农业的事儿你也要参与,但谍报方面,不能停。这事儿让刘墨也参与进来,他是新晋,和你学学。”

    李斯连忙起身,一脸刀刻斧凿的皱纹纹丝不动,向着胡亥抱拳说道:“有刘参赞来帮忙,老臣再好不过。”

    刘墨向着李斯微笑拱手,算是谢过李斯。

    “朕想,既然要刺激门阀大族收容难民流民,那不如幅度大一点儿。蒙毅,你给朕说说,国库的情况。”胡亥眼中闪烁着精芒,此刻他虽然面对千疮百孔的大秦,却踌躇满志。

    蒙毅点了点头,从身后拿出一个鹿皮做的包。他打开鹿皮包,从里面拿出一个崭新的,厚厚的白纸本。

    只见他随手翻开白纸本,一页一页的开始介绍。

    整个本子竟然是国库所有收支的明细。

    在胡亥来临之前,根本没有纸。所有的账目要么写在竹简上,要么写在丝绢之上。可见蒙毅精细到什么地步。在他分管后勤之后,竟然自己做了一个国库账本,随身带在身边。

    众位大臣看到蒙毅的样子,一边觉得那鹿皮包可笑,一边又内心起了一丝丝敬意。

    “原本,国库的帐是不够的。可自从皇上决定停止修建骊山陵寝和阿房宫之后,节约下来的银钱虽然捉襟见肘,但若往农业上分拨一点,还是可以。只是臣担心杯水车薪,不解决问题。”蒙毅咬了咬牙继续说道:“若不然,这样,要求各级官员为国家捐俸,这样或许能渡过难关。”

    “捐俸”这个词在胡亥的脑海里转了一圈,就被他果断的剔除。

    现在已经是墙倒众人推的局面,如果在克扣手下官员的粮饷俸禄,怕是真的要灭国了。

    胡亥没有怪蒙毅,这老臣也是为了金钱,急昏了头,以自己的忠心去衡量了所有人。他蒙毅愿意出钱,别的官员可不一定是这个想法。

    “这事儿,还得另外解决!”胡亥皱着眉,突然一道灵光在他的脑海闪过——有了!

第214章 山大王() 
想要让人干某件事儿,必须有足够的利益来吸引。

    当今天下,连年兵战。对这些高门大族来说,粮食是最重要的。可他们又害怕战争升级,国家征粮。所以都悄悄的把粮食攒够了,不肯多种。这样既省了雇工,又没有土地羁绊,说逃就逃。

    胡亥手在案几上轻轻的拍打着,沉默了一下说道:“原来种田,都要缴纳赋税和徭役,农民种地就没有积极性。现在我们先免去赋税和徭役不说,还要朝廷出钱收购粮食。”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在皇上的土地上种粮,皇上要用,那是天经地义的事儿。可如今皇上还要拿钱买自己土地上种出来的粮食,这是不是有点儿……”李斯摇了摇头,说道。

    他的话没有继续说下去。

    胡亥提倡的这事儿,就连蒙恬、蒙毅和刘墨都感到不可思议,他们也都摇头,表示不理解。

    这一次,几个大臣倒是不约而同的站到了李斯的一边。

    胡亥看着几个臣子,摇头苦笑。这件事儿自己做的的确太超前了。如果他告诉这几个人,自己以后打算把国家的土地都分给个人,包产到户。到一定时机,甚至国家不仅收粮,还给种地的补助。那这几个人肯定会当场疯掉,或者认为自己疯了。

    “朕有朕的想法,这事儿就是差钱儿,别的倒也没什么。可是粮食在咱们手上,打仗就容易。到时候以前方战争抢夺来的物资换购粮食,就算达不到收支平衡,我估计也能差个**不离十吧。”胡亥掐着手指,此刻一点儿皇帝风度都没有,倒是像个十足的商人。

    他这番话说的更有强盗的风范,几个臣子都为之愣神。

    但是能在千万人中央脱颖而出,做到皇帝身边的近臣,那一个脑子都灵光的很。

    这一刻,被秦二世皇帝想法震慑住的几个人缓过了神,仔细想想胡亥所说,突然觉得大有道理。

    刘墨年轻,第一个反应过来,脸上露出了一丝似笑非笑的神色。

    蒙恬则研究着胡亥所说的抢夺敌人的物资为自己所用这件事儿。他曾经在边关镇守多年,和北方匈奴打交道最多。

    匈奴人的起兵在北方大草原上来去无踪,每次都是袭扰了一个城池之后,抢夺牛羊物资无数,然后不等大秦正规部队到来,便风驰电掣的离开。

    这种做法虽然类似于劫匪行径,但却是袭扰敌人的最好办法。

    “可是连年兵战,臣,臣怕皇上的指令……没有人相信啊!”李斯不愧是老丞相,考虑问题极为周到。

    胡亥所说的计策虽然可行,但是也要大秦之中存有余粮的大户相信才好。

    按照秦二世曾经倒行逆施的做法,恐怕这些眼睫毛都是空的大户人家,很难轻易相信。李斯也是斟酌了许久,才壮着胆子把这番话说出。

    他这话一放出来,几个大臣都看着胡亥的脸色。

    但是出乎众人意料的是胡亥根本没有纠结李斯这话是不是说自己从前行径,反而直接抓住李斯所说的重点是信任问题,说道:“取信于民,我大秦的祖上就做过这样的事儿。诸君难道忘记了曾经的商君变法?”

    他这一提,几个人顿时如醍醐灌顶,明悟过来。

    皇上已经把事情说的如此透彻,剩下的小细节他们若还要支支吾吾做不好,那恐怕是说不过去的。

    蒙毅立刻起身,说道:“臣这就去把府库再清点一番,把农业上用的钱先准备好。”

    “取信于民这事儿,请皇上容臣先想个办法,然后发个通告出去,估计就妥了。”李斯也起身抱拳说道。

    胡亥点了点头,说道:“你们倒是急性子。这件事儿先这么办。你们督管后方钱粮的好好配合,先把这事儿办妥。春耕耽误不得,朕要结果,方法你们自己想。”

    “诺!”几个臣子离去之后,只剩下蒙恬依然呆坐在自己的位置上,丝毫没有注意他们的说话。

    只见他的脸上一会儿喜,一会儿忧,有时候还露出思索的神色。

    胡亥看蒙恬的样子,脸上带着一丝微笑,轻轻咳嗽了一声,笑道:“蒙将军,想到了什么?”

    被秦二世这一提醒,蒙恬顿时醒悟过来,起身抱拳说道:“臣失态了。”

    胡亥点点头,嘴角微微向上一翘说道:“给朕说说,是什么让我们蒙将军失态的。”

    蒙恬看到胡亥没有怪罪的意思,立刻精神一震,再次回到自己的状态,语调带着一丝兴奋说道:“皇上刚刚和他们讨论的是后方钱粮的解决方案,可一句话却点醒了臣。”

    “臣久在边关,到现在半生过去,经历大小战争不可细数。可今天皇上一句话终于点醒了臣。我们的战争为何只能纠结于一城一地的争夺?何不学学北方的匈奴,靠着游击袭扰,抢夺敌方物资,斩杀敌人首级来获取战争的胜利呢?”蒙恬不愧是个老将,在胡亥的一句抢夺敌人粮草引导下,竟然想了许多。

    “臣突然明白为何我们对匈奴总是处于被动挨打的局面。请皇上准许臣亲自带领一队兵马,去和这些反贼作战,若不建功,请皇上斩了臣的脑袋。”蒙恬越说越兴奋,竟然以一个参赞府首脑大臣的身份要重返疆场,杀敌立功。

    胡亥前身是历史老师,对历史本就懂得很多。如今听到蒙恬的一席话,顿时也让他想到了中国历代的一些军事行动。

    他一拍大腿,起身拉着蒙恬的手说道:“将军所言,是互相启发。你的话让朕也想通了。”

    这一刻,他想到了**曾经提出的伟大的游击战理论,还有著名的农村包围城市战略。

    这种超前的观念,就是胡亥这个历史老师也没想到。如今在蒙恬的提醒下,他一下明白了这个战略是多么伟大。

    “将军冷静,战争这种事情,需要的是统帅制定方针战略。将军如今就是我大秦的统帅,真正领兵冲锋陷阵,是前方将领的事儿。咱们只要干一件事儿,那就是从军中选拔优秀的将令,然后把这个方针战略交给他们。”胡亥双手按在蒙恬的肩膀上说道。

    “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