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谱电子书 > 经管其他电子书 > 一个新名词背后的无限商机 >

第32部分

一个新名词背后的无限商机-第32部分

小说: 一个新名词背后的无限商机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新兴网路公司及网站之职责所在,就是寻求并运用这些有价值的创意。 
  罗默对于垄断独占的看法,也和传统经济学的观点不同。李嘉图认为垄断是有害的,而且也不大可能会真的存在,因为市场的竞争很激烈,小公司为了拉生意会走出低于大公司的价格,好蚕食市场占有率。然而,如果真的有独占情况发生的话,也是一种有违常现的现象,政府应加以干预。 
  我攀及看得出来,这种想法不太能套用在高科技产业上。在高科技的产业中,垄断是很常见的现象,而且产业的变化速度很快,即使政府有反托拉斯法令,业者本身也无暇兼顾这些律令规章。比如说,微软就掌控了个人电脑作业系统的市场,英特尔也是微处理器市场的垄断者。作业系统及晶片设计的成本门槛非常高。即使对手能进行削价竞争,但是这两个龙头公司还是能够维持垄断独断的优势,因为他们的技术已成为业界共通的标准了。即使是实力坚强的IBM OS/2系统都无法突破微软的封锁。 
  罗默不仅认为垄断在高科技产业中是无可避免的,他还认为垄断是有益的。例如,当网景的创始人发现到,他能在整个全新的处女市场中取得垄断的机会时,他就会积极寻求创意并一手创造出全新的市场。但是,这并不表示网景能永久垄断市场。总而言之,罗默认为政府应该尽量不要干预,随着产业生态的改变,这些公司自会调整生存的模式。在全球资讯网上,新兴的软体公司及媒体公司不停地在努力寻求新的科技及其应用领域,冀望能在自己发现的处女市场上扮演垄断者的角色。在他们勇往直前积极寻求经济成长的过程中,最终受惠的还是社会大众。 

  工作机会的转移 

  到目前为止,每个人都认为电脑科技是工作机会锐减的罪魁祸首。在公司决定裁员与再造的过程中,科技的确扮演很重要的角色。许多产业都有这种情况,如银行、保险公司、制造业,以及其他类型的公司。此外,网路上司空见惯的自助式服务恐怕也会让更多类型的工作逐一消踪灭迹。 
  但是,整体而言并没有证据显示,电脑化是引起大规模失业的原因。美国华盛顿特区劳工统计局(Bureau of Labor Statistics)的资深经济学家安德亚森(Arthur Andreassen)就说:“问题不在于科技是否使工作机会锐减,而是在于科技带给经济结构的革命性影响。”安德亚森指出,科技确实使得某些工作变得无用武之地,但是,它同时也创造了其他新的工作机会。所以整体说来,科技的影响还是正面的。 
  汽车与软体就是很好的佐证。目前美国汽车制造业的就业人数大约是八十万。这个数字与一九五零年代中期的统计数字相同。但是我们要注意到,四十年来,美国人口的总数已经增加一亿了。另外,高科技产业也一直是欣欣向荣。举例来说,根据劳工统计局的统计,美国电脑业的就业人数已经从一九八四年的五十万增加到一九九四年的一百万。该局甚至预计到了公元二千零五年时,该产业将会需要一百八十万个全职员工。假如新成长理论正确的话,这个估计值可能还太低了。 
  随着众多产业加速运用网路经济学的原则,劳动力大规模转移到与网路相关职场中的现象将愈演愈烈。不仅美国如此,全世界亦然。当然,这并不是说凡是害伯成为人事精简对象的经理、被裁员的工厂员工、以及被电脑汰换掉的服务人员都应该要变成网路专家。但是,他们应该要了解科技,尤其是网路,正在改变他们的工作及产业。所以,他们应该要寻思如何顺应趋势,而不是与之对抗。 
  普林斯顿经济学家克鲁杰(Alan Krueger)的一篇研究报告经常受到各方的引用。该份报告指出:在职场上需要用到电脑的人,其平均收入比一般人高百分之十五。另外一份针对房地产经纪人所进行的调查也显示.懂得将电脑运用于工作中的经纪人,其年收入是固定底薪的两倍,比不使用电脑的经纪人多出七万四千美元以上。这些研究报告只是提供我们一个大略的参考,因为,实在很难准确计算使用电脑的人到底比别人多赚多少钱。但是,其结论是不容置疑的:懂得使用电脑的人的确比较吃香。 
  懂得使用电脑可以激发创意与学习新技能,这样的人在职场中也比较具有优势。这种优势是很重要的,因为能否走在科技的最前线,可是攸关生死的大事。西北大学的经济史学家墨克(Joel Moky)也说了:“科技的改变本来就是很残酷的过程。它能够在你最无助的时候,让你一向拥以自重的技能变得一无用处。”美国联邦储备局的主席葛林斯潘(Alan Greenspan)在“科技快速变迁的副作用”一文中也说:人类的技能将很容易受到科技的影响而变得无用武之地,其速度之快可能是有史以来绝无仅有的。” 
  在一九八零年代,一般人最忧心的是制造业的陨落以及低薪资服务业的抬头。如果这种新经济体系成真,大家都很担心煎汉堡会成为最抢手的工作。这样的预测并不是很准确。虽然传统的工作机会的确一直在减少,但是取而代之的工作机会实在是比大部分人想像的要好得多了。在目前的美国经济中,最热门的工作不是煎汉堡的高手,而是擅于烹调“位元”的专家。 
  懂得运用新科技的人愈来愈多,其中大部分人的职业都直接或间接与网路相关。到底有多少工作与网路有关呢?这实在很难说。但是,我们可以确定.在每个劳动阶层中,与网路相关的工作机会显然已经逐渐增加。现在,那些精通网路的孩子已经懂得在校园外打工,替人写写网页,每个小时赚上二十、四十、五十、八十美元不等的外快。有些甚至在校园里就有类似的打工机会了。在九零年代的今天,几乎每个电脑怪胎跟科技野人都能开设网路连线服务系统或替人规划纲站,这种热潮就跟八零年代几乎家家户户都能开录影带店的情形一样。像旧金山及纽约这种高科技的都会里,专门提供个人及公司行号网路连线服务的公司至少就有一百家以上,而这些公司通常是以收取月费的方式提供服务。 
  自从一九九四年以来,网路就创造了许多的工作机会。其中很多都是由各产业中的大公司所提供的。《网路周刊》的研究指出,大部分“财星前五百大企业”的公司都设有网路部门。这些网路部门的规模都不大,其中半数的公司都只雇用二到五人。但是,有百分之十二的公司,其网路部门的员工人数在二十人以上。这些员工的薪水都相当高,尤其是网站经理或是发展网路策略的主管,大约有百分之六十八的网站主管年收入在四万五千美元以上。 
  公司发展网站,造就出各式各样的工作机会,其需求的人才也是五花八门,其中有些甚至不需要太高的技术层次。《网路周刊》的研究也指出,很多的职称在几年前根本听都没听过,如数位通讯专家、电子行销经理、网际网路发展师、安全管理师、新媒体经理、网路服务主任、网站内容经理、网路应用发展师、多媒体技师、线上内容发展师。此外,从该调查的回应者中,也发现一些相当有创意的新职称,如网际指挥官、网路大师、网路女皇、网路巫师,更超级的是——网路女神。 

  政府需要轧一角吗? 

  二十世纪最具影响力的经济学家是凯因斯(John Maynard Keynes,1883…1946)。他最著名的一项理论是:高失业率只能用高政府支出对抗。他认为政府能创造工作机会、刺激经济成长、并控制经济发展。出口从罗斯福总统采用凯因斯的理论推行新政并带领美国走出经济大萧条以来,凯因斯的上述论点就成为全球家喻户晓的智慧之言了。战后的大专学生都是从萨孟逊(Paul Samuelsoft)的教科书上学到经济学的基本原理,而萨孟逊本人就是凯因斯学派的学者。连尼克森总统( Richard Nixon)都曾语带幽默地说:“现在,我们个个都是凯因斯学派的专家了!” 
  凯因斯学派的经济政策一直都是工业社会经济的中流砥柱。但是,这一切也是有时而尽的。当柯林顿总统在一九九六年的国会演讲中揭述“政府主导”切的时代已经结束”时,似乎也宣告了后凯因斯时代的来临。纯粹的凯因斯经济学说已不再受美国两大政党的采用。各方的压力都在督促政府要减少支出、精简人事、并将主权还给企业界及家庭,因此政府也大幅减少运用公共支出以刺激短期经济成长的措施。 
  如果凯因斯的理论已经凋萎,那么我们应该用什么来取代它?在高科技的自由市场中,我们还需要政府来轧一角吗?罗默就主张政府仍应主导新科技的投资策略。但是,有些自由主义者认为:一九六零年代,美国五角大厦的某个研究单位能够发明网际网路只是单凭运气罢了。然而,罗默却认为这是政府懂得分散投资的收获。同时,罗默也认为将来政府应该增加这方面的投资,提供经费补助个人科技研究。与其出手干预短期景气循环,还不如为长期的经济成长插秧播种。 
  然而,这并不是说政府就有权决定科技的应用,网路清流法案(munication Decency Act)遭到强烈抗议就是个很好的例子。该法案在基督徒联会及其他宗教团体的支持下提出,于一九九五年附属于电信改革法案下通过国会的审查。该法案的目的是想禁止有碍风化的资讯进入网路。但是,在一九九六年六月,费城法院认为该法案违反宪法言论自由的精神,所以判处法案无效。 
  没有这种宪法保护的国家就比较容易制肘科技的应用。比如说,蕞尔小国新加坡就是亚洲第一个通过法令阻止所谓[网路滥用”的国家。新加坡对于非法与颠覆性资料的定义如下:“凡是内容让人民仇视或唾弃政府,或煽动人民对政府的不满情绪者都与法律相抵触。”法令的定义很模糊,但却足以让人过目难忘。新加坡有三百万的人口,而且是全球上网人口比率最高的国家。因此,世界各国的政府及网路用户都应该密切观察这种监审作法的后续发展。 

  不断加速的科技变迁 

  即使时空变迁,科技改异,网路经济的九个原则仍然经得起试炼。因为这些原则都是从供需原理、人类行为、及常识中推演得来的,所以,不管有多少科技问题尚未厘清,这些原则都是亘古不变的:网站的品质永远比访客的数量重要;网站的行销者永远要重视网站的功能,而不是曝光率;消费者给厂商个人资料,总是希望厂商有实质的回馈,网路消费者总是宁可有自我服务的机会,等等。 
  但是,这并不是说科技的变迁不重要。从平常的生活及媒体的报导上,我们都可以看到科技日新月异,不停地快速变化,而上网行销的过程与细节都深受这些科技变化的影响。 
  目前在业界引起最多争论的科技问题可能是:大部分的网友会继续使用个人电脑遨游网际?抑或是有另一种全新的“网路电脑”会受到广大消费者的欢迎,并且还有咱力成为更便宜好用的资讯工具? 
  微软的总裁比尔盖兹对这个问题有若干的看法。他认为未来个人电脑的体积会更小、价钱会更便宜,而功能会更大——他当然是这样预测罗!但是,他也认为未来的个人电脑会有一项主要的变化,那就是:只要一开机,电脑就会与网际网路连线,这点和现在要拨号才能连线上网的繁琐过程可就大为不同了。 
  这样的预测其实就是预言网际网路将会坐拥有线电视台的某些特质。目前网际网路的传输方式是将资料分割为无数个位元小封包,然后透过一般的电话线及拨接数据机传送。用户只需用滑鼠点选超链结,或者键入网址,就可以收到这些资料。但是,在很多人同时使用的尖峰时段,网路就会塞车。 
  拥有有线电视特质的网路可能就没有这些“分封交换”(packet…switching)的问题,因为讯号是经由线路不断地传输而入,所以消费者不用到远端调取资料,只要转台到所需的频道即可。连线的速度快也会吸引电脑用户经常上网,甚至把网际网路充分融入日常生活中。比尔盖兹也预测,有线数据机及更快速的数位电话线会很快使这个景象成真。至于完全成熟的“影音传递”技术则还言之过早。这是因为受限于网路主干本身的特性,所以伯纳斯李也说,这样的科技可能要到下一个世纪初才会达成。 
  谈到基本的电脑设计,微软的对手可就另有一番高见了。升阳公司的麦克尼利与资料库软体巨人甲骨文公司(Oracal Corp。)的艾利森(Larry Ellison)认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