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谱电子书 > 经管其他电子书 > 决胜红海 >

第35部分

决胜红海-第35部分

小说: 决胜红海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在自己的职责范围内,因为懈怠或粗心使细节失控,从而造成更严重的后果,是任何一名员工的耻辱。 
  为防溃堤之穴,企业必须强化日常的管理和成果的考核。 
  管理的目的不是片面地约束员工的自由,考核的动机也并非源自对员工的不信任。没有规则的自由不仅仅是不负责任的表现,同时也是组织的灾难;没有客观公正的评价(考核是评价的最根本形式)是对员工最大的不尊重。只有考核才能衡量员工创造的价值,才是真正的“以人为本”。 
  因此,员工应该深刻认识到,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企业的管理给自己带来的约束力和考核给自己带来的压力,是任何一个价值交换主体必须面对和必须承受的。 
  没有规矩永远不可能成方圆。我们服务的企业是一个特殊的舞台,任何舞台都必须有它的规则。在既定的舞台之上,在规则的约束之下,能够使自己的组织行为创造出应有的价值,才是一名从业人士应有的本色和风采。 
  一名合格的员工必须深刻认识自己的组织行为所必须遵循的规则,并在规则的统领之下,把自己的才华转化为价值的创造,真正成为企业价值创造活动的中流砥柱,成为支撑企业永续发展的坚硬磐石。 
  员工的价值汇集在一起决定了企业的整体价值。因此,合格的员工应当使自己的精神始终处于“追求卓越”的昂扬状态中。如果员工普遍怀着得过且过的心态,没有任何一家企业,甚至没有任何一个组织能够在整体上“追求卓越”。 
  所谓“追求卓越”,并非意味着需要多么惊天动地的大理想、大豪情或大事件,而是在日常工作的点点滴滴中,以毫不懈怠的兢兢业业,以丝丝入扣的完美追求,来成就最佳的工作成果;通过提供完美的工作成果来实现人生的自我超越。 
  如果没有这种“追求卓越”的精神,企业必将失败,人生必将荒废。 
  业务领域的专家 
  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在繁复的社会结构中,每个人都会被赋予相应的地位和角色。   
  角色不容回避(3)   
  但是,现代社会最基本的特征就是每个人的地位和角色都不可能是别人给予的,一切都要依靠自己去创造。换言之,在每个人的地位和角色的背后,是他所能创造的价值。市场经济的根本属性是价值交换,那些能够创造更大价值的人自然会拥有更高的地位和更重的角色,也会赢得更多的尊重。 
  有“为”才有“位”。所谓“为”,是指员工的作为,也就是他创造的价值,具体表现为他提供的工作成果;所谓“位”,是指员工的地位和角色。必先要有“为”,然后才能有“位”。 
  企业组织中的每一个岗位,原则上都是专业分工的结果。这意味着每位员工,无论层级高低,无论什么样的岗位,都是以自己的特殊的专业技能来创造专业的价值。 
  因此,员工在自己所承担的岗位职责范围内,应该成为最具资格和能力的业务专家。当然,企业的各个单元,所谓“专家”的内涵和外延都是不同的,正如不同岗位的岗位价值不尽相同。但这并不意味着只有那些核心岗位的高级技术人员才有必要成为“专家”,而其他的岗位就可以滥竽充数或得过且过。 
  如果您是财务部门的一名出纳,那么,您就应该成为企业内最精通出纳业务的专家;如果您是销售部门的一名销售员,那么您就应该是企业内最了解客户需求和产品价值的专家;如果您是人力资源部的一名薪酬管理员,那么,您就应该是最精通企业薪酬体系的专家;如果您是一名产品研究员,那么您就应该是企业产品理念、产品技术及与产品研发的关联技术方面的专家……总而言之,无论您从事什么工作,只要您选择了,就应该无条件地成为这个领域内最精通的专家。 
  作为一名专业技术人员,您可以对您的上级乃至您服务的企业在管理领域的问题提出批评;但是,您唯独不能指责您的上级在专业技术领域不如您,更不能因为自己缺乏胜任本职工作的某种技能而要求上级或其他同事为您分担。——没有人有义务承担本应由您负责的工作。 
  如果您的上级在专业技术方面都比您强,那么您的存在就失去了最基本的意义! 
  努力成为本职工作的业务专家,或者选择更适合您的岗位,或者离开您服务的企业。除此之外,您别无选择。 
  在价值交换的时代,企业没有资格要求客户接受不合格的产品或服务,员工同样没有资格向企业提供不合格的成果。如果您的成果不合格,而企业又必须向客户提供合格的成果,那么,如此形成的落差,必将把企业葬送掉。在这种情形之下,其他员工,甚至是那些在自己的专业领域内出类拔萃的业务专家,都将因为您所分担的环节不合格而与企业一起牺牲。果如此状,那将是对职业道德的最大挑战! 
  成为专业领域的专家是企业的所有员工,乃至所有现代组织的成员必须承担的责任和义务! 
  成为专业领域的专家并非一个望尘莫及的目标,只需做到如下三点即可: 
  一是具备足够的业务知识和专业技能。这种知识和技能是通用性的,它可能源自学校的形式教育,也有可能源自员工本人接受的社会培训,还有可能源自个人的经验或自学。只有具备这样的知识或技能,员工才有资格面对自己即将接任的岗位,才不至于沦为本职工作的“外行人”,才不至于沦为剥削他人价值的“寄生虫”。 
  二是将自己现有的业务知识和专业技能与企业的要求相结合。员工在接受一份工作时,就意味着接受了提供这份工作的企业的规则,因此,必须首先努力学习企业的战略、制度和规范。个人的组织行为只有与企业的战略、制度和规范相结合,才能创造出应有的价值。如果不能将自己的专业深度与企业的实践高度结合,那么,这样的深度就没有意义,至少对自己服务的企业没有意义。 
  作为企业的一名员工,不能因为自己的经验或才华而否定企业的规则。如果企业确实存在不合理的规则,优秀的员工会积极主动地推动企业的规则向合理化方向发展,但决不应以规则的不合理性作为自己不作为或不创造的借口。   
  角色不容回避(4)   
  三是以本职工作及涉及的领域为基点,在精通本岗业务的基础上,深入探索关联的领域,以期触类旁通。出色的业务专家总是在精通本岗业务的基础上,对关联领域也有“通透”的理解。比如一名出纳人员,应当在精通出纳业务的基础上,对会计或财务管理有深刻的理解;一名薪酬管理人员,在精通薪酬管理业务的基础上,对人力资源管理有深刻的理解。唯其如此,方能做到“通透”;唯其“通透”,方能称作当之无愧的业务专家。 
  对专业领域的“通透”是一名业务专家的最高境界。   
  共同思想的种子   
  共同思想是企业经验和智慧的结晶。 
  但是,如果共同思想仅仅存在于管理者的脑海中或口头上,那么,它只不过是一种空洞的谈资;如果共同思想仅仅停留在企业的文件中,那么,它只不过是一种视觉的污染;如果共同思想仅仅是员工不假思索地恪守的教条,那么,它只不过是一条僵硬的铁索。这样的铁索可能成为凝聚组织行为的力量,也有可能成为束缚前进步伐的枷锁。 
  如果共同思想离开了活跃于业务操作一线的员工,离开了鲜活的人,它就什么都不是。 
  没有思想的行动是盲目的行动,不能付诸行动的思想是苍白的思想。只有转化为特定的行为规则或操作指引,共同思想的价值才能真正得以体现。在企业运行的过程中,这样的行为规则,更多地体现为业务操作的模式、范式或规范。 
  因此,作为专业技术人员,员工的角色内涵之一,是成为企业共同思想的种子。一方面,他们必须在自己的组织行为中,遵循企业的规范,实践企业的思想或理念;另一方面,他们会在自己的实践中进一步发展、丰富和升华企业的共同思想,使之成为不断演进的活的灵魂,而不是僵硬的铁索。 
  出色的业务专家总会以自己的智慧和才华推动企业的共同思想不断进步。伟大的共同思想都是集体智慧的结晶。毛泽东思想不是毛泽东一人的独创,而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整整一代共产党人共同的成果。从这个角度讲,那些身处一线,专注于本职工作,在专注中持续创新,把自己的创新成果融入企业共同思想的员工,才是我们这个时代最伟大的思想者,才是企业兴盛和社会繁荣的最伟大的创造者。 
  工人出身的高级技师王洪军在一汽大众工作17年,主要负责轿车车身的调整、车身修磨、钣金返修工作。这是汽车制造工厂中最普通的一个岗位。 
  然而,就是这么一位普普通通的工人,在这样一个普普通通的岗位上,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就,他发明的“王洪军轿车钣金快速修复法”在2007年初的全国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荣获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他在工作中成功研制出40多种共2000多件钣金修复专用工具,创新出123种钣金快速整修方法,5年来为企业创造经济价值3400多万元。 
  共同思想并不仅仅意味着员工对企业的单方面奉献,它同样也使员工的人生价值得以升华。 
  为什么那些拥有在一流企业工作经历的员工更具备职场的竞争力?是因为这样的经历无异于告诉人们,他们曾经接受过一流企业共同思想的熏陶。   
  品牌形象的标签(1)   
  早年的时候我常常喜欢在周末去一个小巧而优雅的西餐厅打发自己的阅读时光。我喜欢那里的干净、整洁,以及咖啡和牛排的味道。 
  在一个深秋的周末,我照例在吧台对面的位置坐下,开始翻阅自己刚刚买来的新书。无意间抬头,看到了吧台后面身着黑马甲制服的服务生下意识地用他的小手指钻探自己的鼻孔,然后再下意识地把污物弹掉。 
  但就是这个不经意的情景迅速击碎了我对这家餐厅的美好印象,相伴而来的一连串负面联想,使我再也无法抗拒对这家餐厅的排斥和失望,甚至是恶心。从此便再也没有勇气走进去。 
  印象和联想是“品牌”的两个关键词。对普通的受众来说,企业的品牌通常只是一种感性的印象,以及基于这种印象的联想。这种印象甚至可以“感性”到“随意”的程度;在受众看来,某个特定的品牌“事不关己”,因此大多数人不会对它进行理性的思辨和判断。这种基于印象的联想也是下意识的。同样是因为“事不关己”,没有人会用心论证自己的联想是否合理。 
  但恰恰是这种印象和联想决定着人们对一个品牌的好恶取舍。 
  因此,我们可以说,企业在品牌建设方面的所有努力,都可以归结为一个根本的目的:在受众心中建立美好的印象,使之产生正面的联想。 
  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企业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行业和环境的特殊性,以及目标受众的诉求选择品牌传播的媒介(媒体或其他可以传播信息的非媒体介质)组合。但无论如何组合,都有一个介质是不容回避的,那就是通过企业的员工在与客户直接接触的过程来传播企业的品牌,也就是所谓狭义的“客户体验”。 
  因此,无论是否愿意或是否有意,作为企业的员工,您与客户直接接触的任何组织行为,都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后者对企业的印象和联想。——作为员工,您在客观上是企业品牌的标签。 
  从这个意义上讲,每位员工都是企业的“形象大使”。无论您是一名初级的销售人员,还是一名前台的接待人员,甚至只是一名见习生,在客户看来,您的一言一行都代表着企业的品质和意志。因此,每位员工都必须时刻牢记自己的使命和责任:您的组织行为并不仅仅代表您自己。 
  如果员工的言行给客户带来了不良的印象和负面的联想,或许可以因为上级没有发现而使员工本人得以侥幸逃避自己的责任,但企业的责任却无法逃避。正如西餐厅里的那位服务生,我相信他的主管并没有发现他这个不经意的动作,至少这一次没有被发现,他也可以被免于处罚;但是,他服务的企业,这家原本给人以干净整洁印象的优雅的西餐厅,却无可避免地因此受到伤害——企业在承担着员工的过失所致的伤害。 
  或许有人会想,我只是一个“打工仔”,企业的脸面是老板的事情,和我没有关系。其实这只是一种掩耳盗铃的自我解脱。人的社会属性决定了他的荣辱与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