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谱电子书 > 文学名著电子书 > 昙花梦 >

第100部分

昙花梦-第100部分

小说: 昙花梦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过去,重暮之年,历伤心之境,由于刺激过度,神经失常了。后来由她妹妹护送到上海老家
治疗。这里的一切,归我主持。我遵照她的遗嘱,立即把她收殓,安葬于中华门外报恩寺旁。
那里风景清幽,很适合她生前娴雅恬静的性格,今天时间太晚了,明早我带你一起到她墓前哀吊。”
  史朝云说完,打开丽丽的写字桌中间的抽屉,拿出厚厚的一本剪集簿,就是程科长当时
看到的那本。她对程科长说:“这是丽丽生前为你剪集的,里面全是你多年破案的事迹,点
点滴滴都是她的心血。这是她对你爱的结晶,按她的心愿,你拿去做个留念吧!”
  程科长翻开高级浮印精装皮壳,只见扉页上夹着一张信笺的封面,印着两朵似莲非莲的
洁白花朵,后面衬着墨绿的底色,更显得此花鲜艳夺目,旁边红字白边的美术字写着“昙花”。
  程科长心头一震,心想,这是忏兆。再翻过背面,光滑的白纸上,黎丽丽的手笔写着两
句五言:
  今生已错过,愿结来生缘。
  笔锋无力,不似平日所写的那样矫健,最后一个“缘”字,残缺不全。
  这是她临死前的遗书,她为了表达自己内心的深情,不惜拼出生命的最后一分力量。
  程科长看后,无限感动,他悲恸欲绝,禁不住抱头痛哭。
  回想几年来京都生涯,他的事业一帆风顺,声誉与日俱增,他曾经生活在花团锦簇中,
沉浸在“温柔乡”里,所谓到了江南赶上春。想不到好景不长,曾几何时,世事沧桑,风情
突变。几天之内,鲜花美人,面目全非。
  她们死的死,走的走。在那死别生离之际,她们的眷恋与深情,缠绵与温馨,都化作他
心灵的绞痛!最后的结局只给他留一个“空”字。
  史朝云在旁百般抚慰,劝他节哀顺变,保重身体。
  程科长伤心地捧着丽丽的剪集簿,走进窗前,仰望长空,面对乌衣巷。
  只见暮色苍茫,园林幽暗,花木凋零,败叶满地。
  只听寒风装袭,昏鸦哑哑,远处城头,号角哀呜!
  程科长喃喃自语道:“明日将临,风流云散,回首前情,昙花一梦!”

  昙花吟,张诗剑

  只怒放于

  黑色的更深露冷

  墨绿的叶

  如铁如剑

  化不开

  都是情的凝炼?

  刹那间

  亭亭玉立若醉

  洁白的花容

  最清雅凄艳!

  香花美人

  英雄宝剑

  却梦逝于

  幽幽一瞬间……

附录:

  陈娟的传奇

张敏

  集文学、医学、玄学于一身
  陈娟,本名陈秀娟,福建省长乐市人,出身于书香门第,与诗人张诗剑同乡同窗,青梅
竹马,终成佳偶。一九六四年她毕业于福建师范大学中文系,在长乐中学任教十七年,于一
九八一年来香港定居。
  陈娟继承父亲的遗传基因好文学,继承母亲的遗传基因爱医学,受祖父母的儒染喜玄学。

文学、医学、玄学集于一身。

  钟情缪斯

  陈娟自幼喜好文学,博览群书。中学时,在多次征文比赛中俱获一等奖,作文经常被作
为范文。但陈娟的创作主要在赴港之后。她来港十几年,在内地、香港、台湾、美国、菲律
宾、马来西亚等地先后发表了许多小说和散文。其中,一九八二年《初到贵境》获香港第二
届工人文学奖小说组冠军;一九八三年《“仙智堂”诀别》获香港第一届职青文艺奖小说组
季军;一九九三年《海峡情》一文获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第五届《海峡情》特别奖。著有长篇
小说《昙花梦》、《玫瑰泪》,中短篇小说集《香港女人》、《兰馨焚书》及散文集《陈娟
文集》等。
  《昙花梦》是陈娟的第一部长篇小说,题材来自其父陈和友的经历。其父毕业于重庆中
美刑事警官学校,后被派任南京警厅四区刑事科工作;初出茅庐,意气风发,亲手破了二十
多个奇案。其父经常向亲友有声有色地讲述破案故事,陈娟耳孺目染,决心以文学形式披露
这些社会现实。
  陈娟是位很有胆识的女子,文革期间,知识分子“臭老九”靠边站,学校停课“闹革
命”。历史的经验告诉她,在“万马齐瘖’之后,必是文艺复兴时代。她便冒着“文字狱”
的危险,于一九七二年开始构思动笔写《昙花梦》,通过经年润色加工,终于完成巨著。因
是作者半生的生活积蓄和艺术技巧的积淀和凝聚,一面世,就一炮走红。
  《昙花梦》生动地再现了解放前夕南京和上海的社会现实。描写人称“中国福尔摩斯”
的南京警察厅刑警科长程慈航与绰号“江湖一奇”马梅影、“踏雪无痕”李丽兰、“金枝玉
叶”花锦芳之间化敌为友玄妙的周旋,以及与金陵飞贼、江湖大盗之间展开惊心动魄的争斗。
案件曲折离奇,情节跌宕起伏,高潮叠起,扣人心弦。作者还巧妙地将“盗窃学”、“侦破
学”等方面的知识溶于环环相扣的故事中,使全书趣味盎然,引人入胜。它的结构是母子式
的,在一个大案之中穿插小案。是一部侦探与言情相结合的写实小说。以破案为主线,谈情
为副线,穿插进行,有很浓的文艺色彩,强调人性和人情味的描写。有些学者认为:”《昙
花梦》新奇、阔大、博雅、厚重,此书所反映的领域是当代小说所尚未照过的地方,弥补了
那个文学的空白。”“在美学上有清雅凄艳的悲剧美,复杂与深邃、阳刚与阴柔的奇妙的统
一,及结构和语言的美学追求。”
  《玫瑰泪》是继《昙花梦》后推出的另一部力作。是反映香港现实的长篇小说。它不仅
在题材领域上继续新的开拓,而且在艺术形式上更有大胆的探索,即基于独特构思的新视角
的展开,并用一种雅致的品味去处理相当通俗的题材,使读者有耳目一新的感觉。陈娟的中
学导师陈豪认为《昙花梦》和《玫瑰泪》是姐妹篇,各有千秋。《昙花梦》内容丰富,情节
离奇,语言雅俗共赏;而《玫瑰泪》人物少,篇幅短,情节较简单,语言优美动人,扣人心
弦。因此这姐妹篇,姐姐是四十年代雍容华贵的妇人,妹妹是当代能歌善舞的窈窕女郎。

  文坛夫妻档

  陈娟在写作上重质不重量,出版的书不算多,但均较有份量,在读者中都能产生一定的

反响。她为人低调,不喜出风头,总是默默地读书、创作。陈娟和丈夫张诗剑是香港文坛杰

出的夫妻档。张诗剑是诗人,又是个成功的社团组织者。一九八五年陈娟和张诗剑等五人成

立“龙香文学杜”,发展到今已是一百七十多人的香港文学促进协会。一儿八八年陈娟、张

诗剑等数人办起了《香港文学报》。文学是张诗剑的生命支柱,长期以来《香港文学报》其

实只由他“一脚踢”,从组稿、审稿、编辑、校对、跑印刷厂、发行等全包干,全义务,全

心投入,还经常贴钱。陈娟见他白天上班,晚上办报兼搞文学活动,担心他体力透支,一九

九三年就劝他提早离职,继续搞他的文学事业;希望他用十万元离职金出版未集的作品。但

诗剑却把十万元贴进《香港文学报》,必要时还叫子女从经济上支持。为了使《香港文学报》

能长期生存下去,陈娟把文学作为理想事业,以医持家,以医养文。

  张诗剑是位高级编辑,才华洋溢,有报社出高资聘他,还说像他这样的人才,不受年龄

限制。他们跟陈娟商量,被陈娟一口谢绝。她认为诗剑对《香港文学报》有深厚的感情,若

为了赚钱放弃《香港文学报》,他会十分痛苦的,影响情绪,影响健康。陈娟说:“知足常

乐,贪则多忧”。她甘居淡泊,觉得为自己的事业活着,虽贫亦乐,做人可活得洒脱些。陈

娟谦虚其心,宏大其志。她和诗剑都不设“小金库”,房产、银行簿均联名,但彼此互相尊

重。诗剑是文学活动家,广交海内外文友,应酬广,花费自然也大。由于陈娟无悔的配合和

大力支持,张诗剑能无后顾之忧地全身心投入香港文学事业。因此,他的声誉也不断提高,

现是香港文学促进协会常务副会长、国际华文诗人笔会秘书长、香港市政局文学艺术顾问;

香港艺术发展局文学委员会委员和香港作家联会秘书长。

  亦医亦文

  陆娟自幼爱文学喜医学,当作家和医生都是她少女时代的梦。文学即人学,医学亦人学,
灵与肉都是她研究的对象。她说:能为理想活着,乃人生的最大快事。
  她幼年在乡村与祖父母同住,见到许多乡亲在病痛中挣扎,立志学医。她的数、理、化
都读得不错,但一九六○年临高考报志愿时,因担心自己的家庭出身,对医学院望而却步。
缪斯的诱惑最终使她选择学文。一九六四年她于福建师范大学中文系毕业后,分配到长乐中
学当语文教师,岂料一场内战却圆了地的医学梦。
  文化大革命期间,许多小说都被批判成封资修的黑货,加以禁锢甚至焚毁,唯独对医书
大开绿灯,“一支针,一把草”被捧为至宝。当的陈娟年华正茂,精力旺盛,便把兴趣转到
研究中国医学和草药、针灸上。她大胆地在自己身上学扎针,试针成百次,体会各种针感。
当时知识分子要下乡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她就利用这个机会,以针炙和草药义务为农民
治病,医好许多奇难杂症。
  一九八一年陈娟赤手空拳来到香港,经历了新移民生活的艰辛,当过服务员、相士、女
佣、打杂工、护士等,凭着她的胆量、知识和吃苦耐劳的精神,在社会风浪中搏斗。
  一九八三年她走访了一家中医诊所,从中得到启迪。于是她不再打工,在土瓜湾开起医
馆来。她明白,在香港这个竞争激烈的社会,虽已有多年针炙实践经验。但要立足杏林,必
须精益求精。她努力钻研,与同行切磋,医术大有长进,一九八七年十一月应邀参加世界针
联在北京召开的第一届世界针炙学术大会。
  陈娟对医术精研不懈,满柜医书,博采众长,她治疗灵活,随症状的变化而改变针炙穴
位和手法,而且一丝不苟,极为执着。对于有疗效而没有把握的穴位,必查医书。因此,病
人对她十分信赖。她关心病家的痛痒,态度非常祥和,耐心跟病人解说病理,并解除其心结,
医病又医心,令病人身心健康。
  学无止境,陈娟为了进一步在医学海洋里取宝,一九九三至一九九五年又进香港大学专
业进修学院深造两年。她白天针炙,晚上读医书,知命之年当老学生,记忆力远不如青年,
而中医学许多理论、方剂要生背熟记,但她认为‘书山有路勤为径’记忆力在于不断重复。
她便行路记,车上记,学得很艰辛。但实践与理论相结合,却获事半功之效,更熟练地掌握
了如何对疾病进行辩症、诊断和治疗,对症下针,更见功力。一九九六年她获得美国科斯特
兰大学东方传统医学文化博士学位,现任世界针联、香港针灸医师学会主任。
  陈娟不但医术高明,对命理、相卜都很有研究,若专门替人算命看风水,兴许可以赚得
盘满体满,可陈娟却放弃之,选择实惠不高的中医针炙。
  有人曾经问她:你医术高明,何不多做点广告,多点病人,多点收入。
  她笑答:有得必有失,我喜医学,爱文学,既然鱼和熊掌都想吃,就吃精一点吧!人各
有志。“但存方寸地,留与子孙耕”。
  谈起亦医亦文,陈娟感慨地说:“医馆,使我跟不同阶层的人接触,了解了他们不同的
生活心态,开拓了视野。我应用相术,引他们讲出一个个感人的故事,他们在我面前剖析自
己的心灵,暴露深藏的秘密,使我获得不少文学创作的素材。”
  医馆成了陈娟观察社会,了解人生的特殊窗口和纽带,从这一窗口展现出一个斑斓陆离的大千世界。
  陈娟集作家、医生和主妇于一身,勤勤恳恳,无悔无怨,正如她的文风,淡中意浓,质朴中见新奇。
  (全书完) 


返回目录 上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