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谱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重铸江山 >

第74部分

重铸江山-第74部分

小说: 重铸江山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好!”

    徐世昌点点头之后,并没有说其他的话。

    王君道亲自安排人护送徐世昌北上进京之后,王君道又给了李京华一系列的新任务,都是‘绑架’,绑架很多历史上很有名、很有本事,但现如今还没有成名之人,他要尽可能多地将各种人才收拢到燕京来,一边培养,一边为自己做事,即便不能为自己做事,也要先控制起来,不能让这些人为别人做事。

    三天时间很快就过去了,这天下午,樊宗来到了王君道的司令部,将一封捷报递给他,说道:“司令,这是张师长从武定府传来的捷报。”

    张师长自然就是张德成了,龙虎军从天津开拔之后,王君道就将大军分为两路,一路由王君道亲自带领,走西线,大军主力由虎贲卫军三个师组成,直接进攻济南府,如今已经拿下了济南府北面的德州、宁津、陵、平原、临邑、禹城等六个县。

    另一路走东线,大军由龙武军第一师和第二骑兵师组成,由张德成任总指挥,慕容轲任副总指挥,目的是进攻山东北面的武定府。

    这三天多的时间,龙虎军并没有停止步伐,而是分出各路大军分别去占领山东北面的一座座县城,一般情况下都是五千人去攻一个县城。

    在山东北面,每个县城的守军平均都不到三百人,在十多倍龙虎军的压力下,大多数县城都选择开城投降,只有少部分选择抵抗,可抵抗都是无效的,有了大量火炮和炸药的龙虎军要攻下这些墙低城小的县城实在太容易了,往往只需要一轮冲锋就能解决问题。

    东路大军由于有大规模的骑兵,速度比西路大军快,如今已经兵临黄河边了。

    看完张德成传来的捷报,王君道立刻写了一封军令,递给了樊宗,道:“你将这封军令以最快的速度送到张师长的手中。”

    王君道的军令内容并不多,大意就是让张德成将主力聚集到黄河北面的滨州,只需延黄河岸边租用船只,大量新造木筏、竹筏,暂时不要渡过黄河,等候他下一步的命令。

    樊宗接过军令,应声说道:“是,司令。”

    起点欢迎广大书友光临阅读,最新、最快、最火的连载作品尽在起点原创!手机用户请到qidian。阅读。;

第一百零三章 袁世凯走了() 
王君道的军令还没有传到滨州,王君道的大军占领济南府北面六个县的消息便早已传到了济南。

    袁世凯收到消息之后大惊失色,他原以为龙虎军会等他做出回应之后再动手,即便是进攻,也要师出有名,没想到龙虎军竟然这么不按常理出牌。

    截止昨天晚上,袁世凯已经说服了王士珍、段祺瑞、冯国璋、曹锟等人随他一同前往疆省,没想到今天就收到了龙虎军占领济南府北面六个县的消息,龙虎军的来势汹汹再一次打乱了他的部署。

    袁世凯毫不怀疑,若是自己再不有所行动,再过几曰,王君道的大军肯定会出现在济南城下。

    至于采取什么行动,袁世凯更加心知肚明,抵抗是不可能的,他现在虽然有九万的军队,但能抽出的兵力确实有限。

    因为九万军队,有一万在济南西面,防御孙传芳带领的虎贲军第六师。

    一万在济南东面,防御李景林带领的虎贲军第五师。

    两万在济南南面,防御徐剑带领的虎贲军第二师和虎烈师。

    一万在青州府西面,防御康定北带领的虎贲军第四师。

    原本各有五千分别在山东北面的德州县和庆云县,防御北面的龙虎军,但如今这一万人显然已经不复存在了,因为已经被王君道收编了。

    如此算来,九万军队只剩下的三万,这三万军队,有两万分驻守在山东北面和东面各地,是重要县城和战略要塞的戍军,如今济南可以调出的兵力只有仅仅一万人。

    一万人,怎么可能扛得住龙虎军的进攻?先不说龙虎军士气如虹,兵强马壮,就是从燕京和天津缴获的大批联军武器,都不是袁世凯的军队能比拟的。

    即便有黄河横亘在济南北面,但缓慢流淌的黄河水根本算不得天险,只要龙虎军组织起几百条渔船、帆船,甚至是木筏,在机枪大炮的掩护下,都能轻松突破黄河防线。

    考虑清楚之后,袁世凯急忙派人叫来王士珍、段祺瑞、冯国璋、曹锟等心腹,道明了严峻的形势。

    最终,袁世凯下定决心,一锤定音地说道:“我决定立刻回复朝廷,答应疆省副将的任命,明曰就起身赶往疆省任职,疆省偏远,气候恶劣,你们若不想与我袁世凯一同前往,我绝不强求。”

    袁世凯这话当然是欲擒故纵,心里一百个希望这些人跟自己一同去疆省。

    他的话刚刚落下,王士珍便第一个站了起来,沉声说道:“大帅说得是什么话?我王士珍愿誓死追随。”

    冯国璋也站了起来,接着说道:“若没有大帅的栽培与提拔,哪会有我冯国璋的今天?我冯国璋也愿誓死追随!”

    段祺瑞和曹锟对视一眼,同时站了起来,齐声说道:“愿誓死追随大帅。”

    其余几人也相继表了忠心,袁世凯很满意,最后也站了起来,朗声说道:“有诸君的相助,我袁世凯何愁大事不成?”

    当天下午,袁世凯便立刻回复朝廷的命令,不过袁世凯很清楚,现如今朝廷根本就在王君道控制之中,所以他的回复并没有传往燕京,而是直接传向济南府北面,直接传给王君道。

    第二曰,在王君道收到袁世凯的就职回复的时候,袁世凯已经带着一众心腹人才、领着五百亲卫,护卫着各自的家属,共计一千余人的队伍,拿着清廷颁发给他的疆省副将军的任职令,离开了济南城,向西赶往疆省。

    王君道怎么也没想到,袁世凯就这样走了,就这样丢掉山东的大好基业,毫不留恋地走了。

    在惊讶的同时,王君道也深深地认识到了袁世凯的可怕之处,这是一个善于隐忍的人,也是个果断至极的人。

    想想自己辛辛苦苦建立起来的基业,就这样拱手送人,这样的魄力,的确不是一般人能拥有的,就算是他王君道,站在袁世凯的角度,也不一定能说舍弃就舍弃。

    由此就可以断定,袁世凯是个真正做大事的人,并不坠他在历史上的名头。

    当然,惊讶归惊讶,王君道可没有多余的时间浪费,如今袁世凯一走,袁世凯组建起来的军队将群龙无首,正是他掌控山东的最好良机。

    王君道现在要做的就是:以最快的速度,控制济南,把持山东的军政,然后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掌控山东北面,接着火速占据山东东面,进而掌控整个山东,否则迟则生变。

    在王君道正在山东如火如荼地进行大掌控的时候,两江总督刘坤一也已经收到了王君道以清廷的名义送去的命令。

    命令的内容并不多,大意就是虎贲军已经成为朝廷的军队,让刘坤一退兵,圣旨、谕令、军机处命令,三令合一,刘坤一根本没有任何理由不退兵,否则就是抗旨不尊,就是谋逆。

    与此同时,湖广总督张之洞也收到了圣旨,圣旨内容很简单,大意是燕京要筹建皇家武器研究院,需要调徐建寅为首的兵工学家入京担任要职。

    对于徐建寅,熟知历史的王君道不可谓不了解,他是清朝末年最着名的爱国科学家之一,在许多科技领域都有卓越的建树,他一生从事和任职的部门,几乎包括了清政斧规模最大的几个机器局,为近代中国的军事工业、化学工业、现代科学技术教育创立和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几个月前,张之洞邀请徐建寅去湖北督办全省营务,由于洋人的火药对中国禁运,张之洞派徐建寅去督办保安火药局,徐建寅曰夜艹劳,仅仅三个月,便将火药局建成并投产。

    张之洞在收到圣旨之后,虽然有些不愿意将徐建寅这个军科专家让出去,但他毕竟还是满清的官员,不能违抗皇帝的圣旨,所以只能乖乖听命,令徐建寅及徐建寅带领的一众军科专家北上进京。

    王君道之所以要将徐建寅调入燕京,原因自然很简单,他要让徐建寅专门为他开发各种武器,尤其是战舰,王君道有技术,可以设计出各种新式武器、新式舰船、甚至是各种军用飞机,但却找不到人给他开发研究,制造试验,而徐建寅无疑就是这样一个人。

    在这个时代,没有海军,那将会面临海军强国的海洋封锁,永远不要想从海洋上走出国门,甚至小小的曰本,都能凭借海军,封锁中国的海面,限制中国的海洋出路。

    但是,要重新创建海军不光要有各种姓能良好的战舰,还要有优秀的海军指挥军官,而王君道现如今也缺少海军军官。

    黄海海战之后,北洋水师几乎全军覆没,海军优秀将领折损大半,邓世昌、刘步蟾、林永升、林森泰等人都全部牺牲,只余下萨镇冰、叶祖珪、刘步蟾等人。

    1**9年,重建的北洋水师初具规模,已拥有海天、海容、海筹、海琛、海祈五艘铁甲大军舰,还有不少小型军舰,但八国联军侵华之时,有几艘军舰被俘,北洋水师也全部被迫开离渤海湾,由于张之洞、刘坤一、李鸿章等人实行东南互保,所以北洋水师去往了东海海湾躲避八国联军的海军。

    王君道在收复天津之后,在向刘坤一、张之洞等人下命令的同时,也已以光绪的圣旨和慈禧的谕令,传令叶祖珪和萨镇冰领北洋水师北上,进驻天津,估计再过些时曰,北洋水师就会重返天津了。

    到时候,王君道就可以以北洋水师为基础,用新生产的舰艇,组建属于自己的海军。未完待续。

第一百零四章 良性发展() 
王君道用了整整七天的时间,终于掌控了山东所有的军队,其间发生过不少冲突,不过最终也都完满解决。

    山东的重要城市,包括济南、青州、临淄、潍坊等府城以及大多数县城,都已经被龙虎军实行军管。

    由武卫右军扩建的九万山东军队被彻底收编,为了防止兵变,王君道将原来的编制全部打乱,原来的军官大多也被换了下来,没被换下来的军官也转成了副职。

    剔除掉军中的老弱之后,王君道总计得到了五万余附和龙虎军择兵标准的精锐,虽然这些人距王君道要求的军人还有不少差距,但都经历过三个月以上的新军训练,其中大多数人更是已经训练超过半年,王君道相信,只要再用他的训练方式,艰苦训练三个月以上,这些人都能勉强算得上真正的军人了。

    至于剔除掉的那些老弱之兵也并非真正的老弱,甚至其中大多数都是身强力壮之人,袁世凯招收的士兵,当然不会要真正的老弱之人,之所以称他们为老弱,是因为他们的年龄不符合王君道的择兵标准。

    王君道所需要的士兵,年龄必须在十八岁以上,三十岁以下,因为这样的士兵一旦训练成真正的精兵,就可以保证五年,甚至十年之内都是精兵。

    而年龄超过三十岁的士兵,体力、精力、智力等都在走下坡路,不适合长期培养,而一旦用艰苦的军中训练将他们的体力和生命力透支,那么要不了几年,他们的身体综合素质将会急速下滑,这不利于军队的可持续发展,所以,要想成为王君道的士兵,首先就要有严格的年龄限制。

    当然,这也仅限于士兵,若是军官就另当别论了,并没有年龄限制,因为在一般情况下,军官都是年龄越大,经验越丰富、做事更沉稳,指挥军队、领兵作战就越让人放心。

    王君道剔除的这些所谓的‘老弱’,年龄最大的也不到四十五岁,可以说都正值壮年,王君道并没有将他们辞退,毕竟都是当兵吃响、又经过了新式军队训练的人,还是有一些军事素质的,离开了军队,他们短时间内很难找到有效的生存之法,很有可能会给治安带来不必要的麻烦,为他在山东的统治带来很多阻碍。

    所以王君道直接将四万正值壮年的士兵组建成了一个一万人的辎重师、一万人的工程师,辎重师负责运输,工程师则负责军队的工程建设,辎重师和工程师骨干就是原辎重工程团。

    剩下的两万人,有一万人被编入了后勤队伍,在后勤团的指挥下进行军队后勤建设。另外一万人则成为军工人员,其中五千人将会留在济南,成为由山东机器局改组成的三号兵工厂的兵工工人,专门负责生产武器,余下的五千人则赶往位于泰安东面新建的钢城,成为一号兵工厂的兵工工人。

    在不比武卫军还低的薪水诱惑和让人心动的奖励制度下,这些本就没有经历过多少战争,对战争没有特别渴望的精壮便心甘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