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谱电子书 > 经管其他电子书 > 德隆内幕 >

第2部分

德隆内幕-第2部分

小说: 德隆内幕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当然,德隆也有非常出色的管理团队和全球顾问们的支持,但在中国相对初级的产业环境和企业状态下,无论德隆领袖们如何有悲壮的英雄情结,在业界看来不过是自娱自乐的表演。十几年下来,德隆毕竟拥有了几百亿资产、近两百家企业,参与了十几个产业。这种构筑在资本市场上“一览众山小”的成就,大大强化了德隆创始人的自信力和使命感,他们真诚地希望通过体制改造和管理提升就可以建立企业核心竞争力,甚至是面向产业的整合能力。当德隆相当谦虚地主张“全面整合水泥、食品和机电业三个产业,同时培育流通服务业、旅游服务业和金融服务产业”时,局外人也许会将其误解为国家计划部门的阶段目标。 
  美国60年代时有一个叱咤风云的Litton Industries,Inc,其领袖是差一点当上福特汽车公司总裁的Thornton,十年的功夫,赤手空拳地将一个拼凑起来的壳公司,造就成为美国最有影响力的大型资本集团,甚至将控制的触角伸向希腊王国。他的起家本领就是创造一系列的新技术概念,获得广泛的金融支持,收购几十家上市公司,最后管理了几百家分布在几乎所有产业的企业。美国经济一进入紧缩,这个集团立即无法融资,债务链条绷断,顷刻灰飞湮灭。前车之鉴,德隆的国际顾问们不可能视而不见,问题是朦胧之中融资“过山车”已难以逆转地启动了。 
  西方成熟的市场经济是在经过横向、纵向、多元和融资等四个阶段长达1个世纪的并购浪潮后,才进入目前的所谓战略整合时代的。每个阶段的并购都改造并建立了不同的宏观经济环境和微观企业基础,企业家的观念和管理能力也大有差异。德隆立意高远,却不得不在中国这个相当初级的经济基础上四面出击。举目望去,鲜有同道,倒像是当代的唐吉珂德。 
  水载舟,亦覆舟。正是中国章法无度的金融体系造成了德隆的昨日,也导致了德隆的今天。德隆的暴发和维持基本上依赖两大支撑体系,即上市公司群和金融机构群,实质上就是两个金融体系的孪生体,即上市公司为主体的资本市场和金融机构为主体的资金市场。这两个市场是垄断的、变化莫测的、非市场的,对企业家而言也是不可理喻的。历年来,中国金融体制一向以计划管理为基础,以控制市场为原则。监管部门习惯于对企业界颐指气使,动辄撕毁合约不讲信用。时而制造重大利好消息让民间投资人收购国企上市公司为其亏损买单,为国家鼓励的产业和企业注资输血;时而以经济调整为由单方面停止贷款或改变条件釜底抽薪,使企业防不胜防陷入危机。最近,更有“不要与银行博弈”的说法,实在令业界诧异,不给企业家和投资人一个合理预期的空间,不建立真正市场化的金融体系,这个社会就永不会有信用可谈,更不可能有什么可持续的经济崛起。当一个雄心万丈的企业家将自己的理想坚定地依赖这个体系的时候,悲剧注定要发生。德隆创始人的司机居然当上了几十亿信托公司的负责人,你可以感叹德隆胸怀狭隘欺天下无人,但金融监管部门责任何在?今天德隆上市公司和金融机构所谓违规操作成为千夫所指,但长期以来便利其行的各级监管机构如何定位自己的责任?大多数我们熟悉的政府金融机构的重组都是非市场的方式处理的,如中农信、中创、海发行、南方证券等,德隆的重组可以给市场一个机会,不要给太多伦理评价、政治鉴定和行政干预,德隆的上市公司和金融机构作为重组主体有正常的企业权利进行申诉或反诉。政府应当允许德隆运用所有合法手段自救,更应当鼓励商业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为了自己的商业利益与德隆进行合法交易。这也是展示监管环境的成熟和规范。德隆的失败也许是无可避免的,但它有可能成功地让社会高度关注金融和监管环境的改进,从而使后来者获得生机。 
'上一篇'  '返回'  '下一篇'   
序言一:企业家们何去何从(2)    
李德林  
连载:德隆内幕   出版社:当代中国出版社   作者:李德林     
  值得注意的是,20多年来,民营企业的成长与中国经济是同步的,而且是同周期的,即同进退。但目前却大有不同。入世后的两年里,我们看到了中国经济的强劲崛起和世界认可的快速增长,但民营企业群体却是反周期的后退。我们看到了托普集团、科利华集团、尊荣集团的衰败,也看到了李经纬事件、仰融事件、铁本事件等等。我们也许不应当将这些高调的强势人物的兴衰视为群体的表征,但无可否认的是,德隆这样的公司代表了相当一部分民营企业追求的境界,这也是德隆的困境吸引无数民营企业关注和希冀公正重组的原因。人们  
关注,何以德隆先进的理念、管理的优势、金融界的资源,却未能建立除了番茄酱外的任何所谓产业优势?第一,多数具有产业整合潜力的资源和主力企业仍然牢牢控制在国有体系中;第二,即便开放,也是优先与国际资本合作,如能源、公用业、流通业、金融业等;第三,进入一个门槛低的产业(如水泥、建材、纺织等),民营企业能收购的大多是不良资产,必须先为国有企业(上市公司或金融机构)的亏损买单;第四,民营企业的整合手段几乎只有现金,而国有企业可以靠政策进行划拨、赠予、改制或者破产;第五,民营企业在企业重组和产业整合中孤立无援,往往面对政府政策限制和外资资本优势的夹攻;第六,经济政策的突变往往最先使脆弱的民营企业受到伤害;第七,一旦处于困境(非死境),立即成为人人喊打的靶子,纷纷划清界限,再踏上千万只脚,永世不得翻身。这仅仅是德隆的处境么?这是中国民营企业不得不面对的现实。在这样的环境下,产业整合的理想,近乎奢谈。 
  综观市场经济的发展史,培养一个百年老店的全球公司,需要无数同类公司作为先驱,在一无所有中拼杀出来的中国本土民营企业,必定要经历更为惨烈的牺牲,而这也许是必要的代价。南德集团倒下了,起来了一批会运作资本的企业;尊荣集团倒下了,推动了一批资本家进入产业;德隆也许会倒下去,新一代民营企业家们将何去何从呢? 
'上一篇'  '返回'  '下一篇'   
序言二:少做道德判断 多做价值判断    
李德林  
连载:德隆内幕   出版社:当代中国出版社   作者:李德林     
  《证券市场周刊》主编 方泉 
  偏偏在采访德隆陷入焦灼时,传来初恋女友嫁给“死党”的消息,李德林做男人的傻气和做记者的傻气在异乡孤灯不眠的时点交汇在一起。 
  14岁时用钢笔戳女孩后背,戳得人家站在课堂上大声宣布要嫁给他,24岁时还是用钢笔  
,“戳”德隆“戳”得刘晓雨(德隆国际战略投资有限公司的新闻发言人)到我这儿告状。这四川小子太不懂规矩,太不顾人情。当然这两“戳”都戳得他自己也隐隐作痛:女孩居然嫁给了他最好的朋友,而且这“傻冒儿”24岁时才知道;采访德隆左奔右突寝食不安“伤”别人伤自尊不说,还不得不服从“大局”暂缓发稿。他竟“傻性”不改,一口气在原来1万字采访稿的基础上,搞出了20多万字的一本书,好像就跟人家德隆过不去似的。 
  其实他是跟自己过不去,谈情说爱要不要有一股傻气按下不表,做记者是一定要有一些“傻气”的。“傻气”便是不太讲人情世故(可能也不太懂),做起事来愣头青似地百折不挠,而且越受挫越亢奋,不迁就客观障碍,更不迁就自己,简直“一根筋”得不可理喻。当初以《德隆惊变72小时》为题的报道被暂缓处理,我攒了一肚子既安慰又鼓励他的话没容得说,他便嘿嘿傻笑着冲我说“知道了,明白”。这傻笑很酸涩。我想,在采访德隆陷入焦灼时听到“死党”朋友娶了他的初恋女友时,李德林大概也这样酸涩地傻笑了之。 
  现在德隆已是风雨飘摇,李德林在《德隆内幕——挑战金融和实业的均衡极限》一书中,对“德隆系”进行了详细解剖,无论是对德隆的公司关系还是具体的人和事,应该说是目前对德隆最为详尽的解析。“德隆事件”已经至此,但是留给市场甚至未来的是关于类德隆企业的思考。德隆大概是迄今为止最大的民营企业之一。其兴也勃焉,其衰也忽焉。兴衰背后是许多慨叹、许多深思。在慨叹和深思中,我以为,把握住价值判断的尺度是至关重要的。 
  德隆的故事正如书中的观点,是一个在中国甚至美国都无法成功的神话,也就注定今天的悲剧。在资本市场长袖善舞数年、在产业整合上大张旗鼓的德隆就此轰然倒塌,此时,深入深刻的理性反思会更有警鉴意义。 
  我主张对德隆事件多做价值判断,因为道德判断既诊断不出悲剧的症结,也无助于类似悲剧的避免和减少。因为无论是德隆本身“吃一堑”,还是中国资本市场、金融体制“吃一堑”之后,只有通过痛定思痛的“价值判断”,才能切实“长一智”。 
  当然,所有判断的前提,是基于对德隆真相的了解和认识。德隆旗下几家上市公司的股票坚挺数年却又崩溃于数天,是一种表相;德隆津津乐道的对水泥、食品和机电业等产业的整合,也是一种表相。唐万里先生曾对英国记者说:“德隆很大,大到成为市场的一部分。”这该是对德隆整体表相的概括。但表相背后,发生了一笔笔到期无力偿还的债务,发生了李学勤的舍命追债,发生了唐万里的一声声怆然感叹……即便简单地断定德隆就是资金链断裂,那么,为什么断裂?是一篇报道引发的?是突然抽紧的金融政策挤压的?还是其本身的运作模式必然的结果?数额如此巨大的资金都是通过什么渠道什么方式从什么地方融来的?又都用在什么地方了?书中对德隆的兴衰有详尽的描述,作为一名财经记者,用事实以及不同于经济学家的视角来解剖德隆,或许更有说服力。 
  还是那句话,价值判断德隆,更有助于我们企业理性成长。 
'上一篇'  '返回'  '下一篇'   
书评一:警惕!德隆的“影子”    
李德林  
连载:德隆内幕   出版社:当代中国出版社   作者:李德林     
  守微 
  随着中国企业家对美国通用电气公司前董事长杰克·韦尔奇中国之行的热情“井喷”,充分展现了中国顶尖企业在全球化竞争压力下追求企业做大的欲望。 
  这种赤裸的欲望是如此强烈地攫住了当代中国企业家的心灵,以至于许多人把韦尔奇先  
生奉为全球范围内的第一榜样,似乎不如此则不足以证明理想的远大。甚至与韦尔奇先生促膝一谈,也成了柳传志、张瑞敏这两大中国企业“教父”的宿愿。 
  以制造业为基础的中国产业大军,正经历着跨国公司的正面进攻,以原有的比较优势竞争模式,似乎难以在速度上获得先机,于是通过横向多元化向其他领域进行延伸,和“走出去”向海外市场扩张,正成为一种大面积的趋势。 
  中国企业在新世纪有意无意做出的这个战略性抉择,势必面临一个新的课题——产融结合。杰克·韦尔奇在他20年的董事长生涯中,对美国通用电气公司这个100多年历史的企业有两大贡献:一个是对制造业流程的再造;一个就是产融结合。中国企业尚未把前者在中国本土彻底复制,就更加迫切地把注意力集中于后者。海尔在不知不觉中建立起了包括银行、证券、信托在内的金融帝国;联想在与美国花旗银行接手香港中银不良资产之后不久,与美国高盛公司联手重组海南证券;北大方正紧随老邻居联想之后入主浙江证券。后起之秀的宁高宁、郭广昌、顾雏军们,大概由于年龄的原因,这方面的表现更为“凶猛”。 
  然而令人担忧的是,产融结合的道路是一条充满风险的不归路。 
  从以上的角度看,对杰克﹒韦尔奇先生的极度热情,转移了中国企业对一个刚刚发生过的,或者说尚未结束的产融结合悲剧的关注。这个悲剧就是德隆帝国的“崩盘”。 
  我的手中拿着一本新鲜出炉的新书《德隆内幕——挑战金融和实业的均衡极限》。“内幕”之类的字眼,我相信有许多人和我一样会感到怀疑。因为最近一个阶段,媒体对这个企业的暴光频率太高了。不过,书中的确提供了一些不为外人所知的一手材料,比如德隆的股东情况、德隆债务细目和贷款银行细目,以及德隆自救计划的详细方案等等。这大概也是当记者的好处(作者为《证券市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