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谱电子书 > 经管其他电子书 > 中国高层新智囊 >

第59部分

中国高层新智囊-第59部分

小说: 中国高层新智囊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南沙群岛在我国南海诸岛四大群岛中位置最南,有230多个岛屿、礁滩和沙洲,但其中有些小岛礁曾被越南等国所占,一些国家的石油公司已在南沙群岛及海域打出石油、气井数百口,每天有上千吨石油从海底涌出流向他国。1987年3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政府间海洋学委会第14次会议决定,由中国在南沙群岛建立第74号海洋观察站。1988年1月21日,我海军552编队到达南沙群岛,建立海洋观测站,遭到越军不断的骚扰和破坏。3月14日,越军趁夜登上赤瓜礁,我军奋起抗击,与敌军交火,共击沉敌船1艘,击伤敌船4艘,毙伤敌60余人,俘虏越军40多人,捍卫了祖国的领土和主权完整。    
      还有一次巧合发生在2001年3月,宋晓军编写的一篇稿件《在南海上空巡逻的故事》刊登在《舰船知识》3月号纸张版上,文中记述了海军航空兵某团中队长王伟在南海上空巡舰的故事——    
      2001年农历大年初一,南海。浓浓的节日氛围笼罩着海军航空兵某前哨机场。暖暖的阳光轻轻拂着早春的嫩草,椰风婆娑,拂起南海那片墨色的珍宝,清波涟涟。    
      ……    
      刹时,一颗绿色信号弹腾空而起,给南疆的海空增添了一道亮丽的彩虹。某部停放在椰林深处的两架战斗机呼啸而起,直刺苍穹。担负今天战斗值班任务的是海军航空兵某团中队长王伟和副大队长高秉礼。    
      13分40秒后,他们按照指挥所的指令驾机准时到达目标空域。    
      “注意搜索方位!”    
      “明白!”王伟边驾机边向通报方位搜索。    
      战鹰在跃升,我们海空卫士的眼睛在警惕地搜索着。“发现目标,大的,是侦察机。”长机王伟报告。    
      “保持距离,跟踪监视!”    
      西沙巡航,让今天担任长机的中队长王伟显得格外精神。去年春节战备期间,他和领航主任段辉就曾两次飞赴西沙上空,一次与某国电子侦察机“编队飞行”,一次进行常规战斗巡逻。    
      如果说去年除夕的这次战斗起飞让王伟他们兴奋地过了个大年的话,那么今天新千年新世纪第一天的战斗起飞更是让王伟难以忘怀。    
      王伟和他的僚机高秉礼紧紧地跟踪监视着某国侦察机,经过数十分钟的空中监视,一直把外机逼走后,他们才奉命返航。    
      ……    
      这篇文章发表出来没几天,4月1日,美国一架EP…3电子侦察机飞抵中国海南岛近海海域上空活动,由于美机违反飞行规则,突然转向,在海南岛东南104公里处与对其进行跟踪监视的中国军用飞机相撞,致使中方飞机坠毁,飞行员王伟英勇牺牲。    
      美军侦察机撞毁我军战机事件发生后,引起全国人民极大关注。在撞机事件发生后的当天,宋晓军的电话就给打爆了,读者朋友向他求证英雄王伟是不是就是他那篇文章的主人公;更多的朋友希望他能谈谈王伟,谈谈他对中美撞机事件的评论及中国政府应对之策。宋晓军一下子成了大忙人。    
      4月4日下午,宋晓军走访曾和王伟一同学习、工作和生活过的几位战友,得知王伟是一位多才多艺的小伙子,不但会画画,还会多种乐器。王伟的战友告诉宋晓军说,王伟在最后一次战备起飞前读到《舰船知识》关于他的报道,腼腆地说“把我写得太高了”。宋晓军听后无法抑制内心的悲痛。    
      就在宋晓军为活灵活现的王伟失踪而感叹不已时,英国BBC中文广播电台打电话采访了宋晓军,他们非常巧妙地提到中国至今没有放回美国飞行员是否人道的问题。宋晓军非常气愤,在电话里表达了对美国的愤慨。    
      当天晚上,宋晓军和中国社科院美国研究所研究员金灿荣,作客新浪网嘉宾聊天室,就中美撞机事件与网友交流。    
      宋晓军告诉网友,最近这些年来,美国军方在中国沿海的侦察活动是极为频繁的。因为美国的经济发展已经到了这样一个周期:信息技术的泡沫已经破裂了,美国需要通过制造敌人来拉动其重工业的发展。他希望长期在和平环境下生活的中国人应把撞机事件作为一个警醒。    
      中国政府对这起撞机事件的态度是理智的,但宋晓军认为,如果美国把中国视为这样的对象,跟以往我们对类似这样的事情的态度比较而言,政府姿态强硬一些利大于弊。目前中国正面临贫富差距拉大,下岗人员增多等社会矛盾,政府应该更多地考虑安抚国内民众的情绪。他刚刚见到了王伟的战友,从他们的心态上来讲,他们可能更希望中国政府、中国人民给他们做更好的后盾,这也是对他们用自己的生命和青春保护我们和平环境的一种最好的回报。    
      宋晓军还在回答问题时表达了自己对国家尊严和经济建设的看法,他说,国家尊严比经济建设更重要,如果在国家尊严或者说民族存亡与经济发展之间逼迫我们作出选择的话,在中国历史上,中国人民已经做过这种选择了,毫无疑问是选择民族存亡和国家尊严。    
      4月14日,《纽约时报》称,美太平洋美军司令布莱尔建议,派遣正停泊在泰国的“小鹰号”航空母舰,在途经南中国海前往关岛时,采取偏北航向,驶近海南岛中国海域,对北京未释放美国24名机员施压。此一动作的作用,就如1996年台海危机时克林顿总统下令“独立号”“尼米兹号”两个航母战斗群驶近台海一样。美国《华盛顿邮报》报道称,从这艘航母上起飞的战斗机可以为美国在中国海岸附近飞行的侦察机护航。报道说,可以容纳70架战斗机的“小鹰”号航母目前在菲律宾附近巡弋。一名美国海军官员说,美国派遣“小鹰”号到南海是要表明,美国的侦察飞行并不是偷偷摸摸的间谍活动,而是在国际空域进行的合法的公开活动。对此,中国民众担心美国的动作将导致中美之间的摩擦升级。    
      密切关注着事态发展的宋晓军认为,美国派遣“小鹰”号到南海的真正用意,无非是“做做姿态”,给那些态度强硬的美国议员和民众“挣些面子”,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军事准备。他认为,如果美国真是在进行“军事准备”,那它首先要做的不是派航母,而是从中国撤退侨民。他猜测,美国不可能真正派遣战斗机在离中国很近的地方飞行,那将很容易导致中美的军事冲突。因为,以中国现在的(还击)实力,“世界上恐怕还没有哪个国家敢在军事上主动碰它”。    
      两件事,两次巧合,血与火的考验,尊严与勇气的较量,让宋晓军铭心刻骨。    
    


第四辑宋晓军 (3)

    对科索沃战争、伊拉克战争中多国部队的    
      战略方案了如指掌    
      在民众中,宋晓军有“不着军服的军事参谋”之称。这一点他自己是不承认的,但事实上他的许多言说所具有的启示意义已凸显了这一角色。且不说他在中国政治、经济、军事等许多方面的精彩评论受到普遍关注和认可,单就他对几次战争势态的准确预测,已使各方面折服他的料事如神。    
      宋晓军“料事如神”最典型的例子是他在科索沃战争中对北约不会采用地面进攻战的了如指掌。当时《舰船知识》网络版刚刚挂接到新浪网上,许多网友用好奇的眼光打量着这个有些陌生的名字,猜测他的身世背景和功力。后来宋晓军还预测到美国对阿富汗的打击有可能持续几年以上的时间。    
      2002年11月10日,宋晓军策划的“倒萨战争透视系列”在《产经新闻报》上陆续推出。这一天美国参众两院正好通过美对伊动武议案。    
      “倒萨战争透视系列”共有11篇文章,读者发现其中《土耳其政治天空的变化》和《布什要借核查打一场“迷你”版的海湾战争》对几个月后爆发的战争状态预测几乎准确无误。前者预测了土耳其不会让美国借道攻伊,后者则对战争特点进行了准确分析。    
      2002年11月3日,土耳其正义与发展党在议会选举中击败现任总理比伦特·埃杰维特和其他执政党,取得了压倒性的胜利。随后该党领导人埃尔多安4日称:他反对在没有得到联合国批准的情况下对其邻国伊拉克发起军事打击。埃尔多安是土耳其最有人气的政治家,也是个虔诚的伊斯兰教徒。1997年,他因吟诵一首被视为煽动宗教仇恨的诗,被判了4个月的徒刑,市长的宝座也因此被剥夺。由于埃尔多安不能成为总理候选人,正义与发展党表示,将很快决定总理人选的提名。    
      这个信息被宋晓军捕捉到,使他预感到温和派的伊斯兰政党执政后,对美国以及西方在中东政策上的影响,将是一个未定因素。于是他在《土耳其政治天空的变化》一文中发问:近年来,土耳其不仅成为美国打击伊拉克、南斯拉夫、阿富汗的重要基地,而且也在美国的策划下逐渐与以色列联手形成钳制叙利亚的战略体系。如果土耳其在未来不久变成一个政教合一国家,美国在使用土耳其的军事基地时还会那么顺畅吗?    
      在《布什要借核查打一场“迷你”版的海湾战争》中,宋晓军预测到这场“迷你版”的海湾战争兵力部署应该是:在满打满算的15万地面兵力中,除了第101空中突击师和第82空降师以及部分英国伞兵部队大约4万人将从土耳其方向突进外,其余的11万人,包括从德国来的第1重装师、第1机械化步兵师、从本土来的第3机械化步兵师、第2装甲骑兵团、在海上的海军陆战队第1、2两个陆战师等,将从科威特一线出击,在贯串伊拉克全境1000多公里的战线上,对首都巴格达形成南北对进的地面作战攻势。后来证明伊拉克战争爆发后的战态与此一致。    
      对宋晓军来说,对战事的推测是一个职业军人或军事评论员的基本素质。而要具备分析推测能力,除了占有和掌握更多的信息外,超乎寻常的理性分析能力也是不可缺少的。    
      宋晓军是博学的,凡与他交谈过的人对他都有这样的共识。他善于糅和各种所学知识,对焦点问题进行全方位的分析,从而挖掘出更深的主题,发出独特的声音。    
      比如,当美国顶着国内强大的压力对伊拉克发动战争时,不少人都仅仅意识到那是美国霸权主义作怪,仅仅是为了铲除一个“异己”萨达姆,或是为了消灭伊拉克的杀伤性武器。但宋晓军对美国的动武有着更深的理解。他认为美国当时发动战争的真正目的是为了保护美国经济不致陷入衰退的深渊。他了解到美国一向很会利用战争来“致富”,比如美国就曾因在两次世界大战中大发“战争财”而成为世界经济的霸主。而这一次也不会例外,因为对美国来说,中东的石油远比一个萨达姆重要得多。他了解到现时期美国经济的主导是金融产业,与越战时的以制造业为主的情况不同。据他统计,美国GDP中有30%来自金融业。而“9·11”事件的最大后果就是投资者对美国的金融信心丧失殆尽。他认为,尽管美国为了恢复投资者对于美国经济的信心已经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但战争可“将美国民众对于战争的必胜信心转变成为对美国金融乃至美国经济的信心”。    
      再比如,伊拉克战争开始前,各国的政治和经济精英们都在揣摩美国攻打伊拉克的账单到底由谁来支付。这时宋晓军在网站上发表了《中国车民为倒萨战争买单》一文,从战争和经济的关系来分析伊拉克战争导致中国汽车油料可能上涨。他指出:上次海湾战争中美国是通过沙特和科威特赚取的石油利润变相地让全世界石油消费者提供了相当部分的战争经费,而这次在早年就从事石油买卖的小布什领导下的美国政府,完全可以一边打仗一边让全世界石油消费者替美国支付战争经费。其中,经济发展速度较快、又越来越依赖石油进口的国家(比如中国),会承担的费用可能就更多一些。    
      他在文章中最后漫画式地作了这样的设想:    
      这样的推断如果真的成为现实,恐怕中国车民在战争打响之后最大的希望就是:2002年央视中国经济年度人物夺魁的是中国石化集团董事长,在2003年末因为维护石油消费者利益业绩突出,再次冒着零下10摄氏度的寒冷走进热气腾腾的北京饭店西楼领取中国车民为他颁发的奖杯!    
      这篇文章在网上的点击率高达30多万人次。    
      有分析家这样说:当宋晓军把伊位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