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谱电子书 > 经管其他电子书 > 139-痧疹辑要 >

第11部分

139-痧疹辑要-第11部分

小说: 139-痧疹辑要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问∶牙疳、肺痈可治者何也?此毒已化而出也。毒化而脏腑不败者可治,脏腑败者不能治也。 
大人出痧疹十中二三,多有房室经产之患,大概轻轻一散,即宜养阴。麻黄、升麻、羌活等味,俱当慎用。 
霖按∶叶、许二君之论,审证定变,各有心传,真绿文赤字之书,读者当细心领会,作治疹圭臬,不可忽 
也。若泥执不化,率尔操觚,又为二君之罪人矣。 
吴鞠通曰∶若明六气为病,疹不难治。但疹之限期最迫,只有三日,一以辛凉解透为主,如俗所用防风、 
广皮、升麻、柴胡之类,皆在所禁。世俗见疹必表,外道也。大约先用辛凉清解,后用甘凉收功。赤疹误用麻 
黄、三春柳等辛温伤肺,以致喘嗽欲厥者,初用辛凉加苦桔梗、旋复花上提下降,甚则用白虎加旋复花、苦杏 
仁,继用甘凉加旋复花以救之,咳大减者去之。凡小儿连咳数十声不能回转,半日方回,如水鸡声者,千金苇 
茎汤合葶苈大枣泻肺汤主之。近世用大黄者,杀之也。盖葶苈走肺经气分,虽兼走大肠,然从上下降,而又有 
大枣以载之缓之,使不急于趋下;大黄则纯走肠胃血分,下有形之滞,并不走肺,徒伤其 
无过之地故也。若固执病在脏泻其腑之法,则误矣。 
章虚谷曰∶每见治疹 ,起首必用升麻葛根汤,世俗相沿,牢不可破。虽升散其毒不为大害,但止见其标 
不察其本,或证不应药则茫然莫知其故。是以有屡用升提表散而 不出,竟不知其脏气怯弱不能传送毒瓦斯,徒用 
表药,耗散卫气,毒更难出。或本无寒邪外闭腠理,而妄用麻黄大泄肺气,至于鼻煽而喘,毒伏心肾,烦扰不 
安而死。医者卒不悟其所以然,良由平日认定疹出于腑,及 毒在皮毛肌肉等说。既不究胎毒发源传化之由, 
而见内毒不能外达者,反认作外毒内陷而谓无法可治。试思 毒如果本在肌肉,初治莫不先用升提表散其 , 
岂有不出之理?即或有外邪内食阻滞,亦必有证可辨,治之何难?其毒即非由脏而发,则脏气本和,又用升表 
之药,岂有外毒内陷之事乎?殊不知脏气不能送毒传化,虽用升表无益;而非外毒内陷,实是内毒未出。乃 
平素未明此理,亦可慨也。且起首必用升葛汤为定法,则不独未明疹 源流,并将斑疹混而不分矣。汪 庵 
升葛汤歌曰∶斑疹已出慎勿使。可见将斑疹混治已久。世俗熟诵《汤头歌》,授受流传,以为定法,更无疑议。 
而不思升麻葛根,阳明之药也,阳明主肌肉,邪热闭郁则成斑。斑者赤色成片,或如锦纹,扪之无形,不成颗 
粒。若未发透而用表散,则宜升葛汤。已发透而清里,当用白虎汤。或兼内实积滞,宜承气汤。至于疹 ,虽 
有外感风温,胎毒内发之殊,然皆由心肺两经从营出卫,为血络中病。因从毛窍而出,故有颗粒,与斑之由阳 
明而发于肌肉者迥异,奈何不分脏腑经络,而以治斑之药治疹,已非对证,而更不明疹 之源流传化,欲求治 
法之善以愈病,不亦难乎?因其脏气无亏,已经送毒外出,得升散之药,因势导之而成功者多,遂笃信初治 
必用升提表散,终不自觉法之未善。或遇脏气怯弱,内毒 
不能外达,皆认作外毒内陷,归于不治也。若知源流所自,辨其由外感由胎毒之殊,而按时透发者,原可不药 
而愈。或不能透发,则必审其所因,或因外邪闭遏,或因内食阻滞,或因元气怯弱,或宜升散,或宜通利,或 
宜补托,随证而施,则断不可拘执先用升散为定法也。岂可囿于前人之说,而不准之以理乎?明医者,倘不以 
余言为河汉,或可备刍荛之采。有司命之责者,胡可忽哉。 
霖按∶章氏此论,深明慎发表之义。其案中治禀气怯弱,不能送毒外达之证,于辛凉透发剂内重加玄参; 
遇元阳不足者,则凉透中稍佐附子,皆有卓见。较冯楚瞻之全真一气汤,精当多矣。 
先哲论治病须辨三因,察六气。愚意三因既辨,六气已包括于中。痧疹伏毒为时厉感召,若能详辨其内外 
二因,可不致操刃杀人。所谓内因者,命门伏藏胎毒是矣。然禀赋不一,未可拘牵。或多实热,或本虚寒。或 
脏气怯弱,表散太过,则火盛伤金;或腠理致密,失于宣托,则毒难外达。或贪房室,少阴不藏;或缘病后, 
元阳未复。或为痰滞,或为食积。或因劳伤而蓄血,或因生冷而损脾。或苦寒过剂,可温补暂投;或辛燥劫津, 
而养阴难缓。所谓外因者,风寒暑湿燥火是矣。然须先明大运之转移,后察当年司天在泉,及主客气运之偏 
胜。惟是木火当旺,或多淫雨严寒;水土司权,常见飙风燥热。亢害承制,救弊补偏,要未可一概论也。人之 
禀受不同,治法亦当各异。宜表宜清,宜攻宜补,辨明所因,庶免虚实寒热之误。张石顽曰∶古人成法,虽当 
参详诊切,仍不能舍其绳墨。临证之机,活法在乎心手,而绳墨又不可拘也。此千古不易之论,岂独痧疹为然哉。 

卷四
运气
属性:汪双池曰∶五运六气,《内经》言之甚详,而先儒或不之信。然以气类推之,则亦或有然者,医者不可以 
不考也。其不尽应,则所处有东西南北之殊。 
如南方多暑,北方多寒,东方多风,西方多阴。 
土地有燥湿高下之异。 
处高则多风寒,处下则多湿热。下湿则春夏之气常存,高燥则秋冬之气常存。 
又有余不足胜复郁发之际,每乍变其常,而非可一端尽。 
如阳则有余而气先至,甲丙戊庚壬之岁也。阴则不足而气后至,乙丁己辛癸之岁也。气有余则乘所胜而侮 
所不胜,如木盛则乘土而侮金,火盛则乘金而侮水,土盛则乘水而侮木,金盛则乘木而侮火,水盛则乘火而侮土 
也。气不足则所胜侮之,所不胜乘之,如木不足则土侮之而金乘之,火不足则金侮之而水乘之,土不足则水侮 
之而木乘之,金不足则木侮之而火乘之,水不足则火侮之而土乘之也。气乘所胜为胜,子复母仇为复,如以风 
胜湿,风胜清复;以暑胜清,暑胜寒复;以湿胜寒,湿胜风复;以清胜风,清胜暑复;以寒胜暑,寒胜雨复也。 
不足之岁则有胜复,有余之岁则无之。郁而发者,两间之气,有升有降,而或为司天在泉之气所遏,则郁而后 
发也。又主客相乘,有相生相克,比和之不同,相生则气和,相克则气暴,客克主为顺,主克客为逆。又运气 
迭推,有此盛彼衰,彼盛此衰,平岁之异。故化气与司天之气同则为天符,干支所属之气同则为岁会,化气与 
在泉之气同为同天符,地支所属与在泉之气同为同岁会。惟化气及地支所属, 
及司天之气皆同,如戊午、乙酉、己丑、己未之岁,则曰太乙天符,其气最烈。故运气之变,又不可以一例尽也。 
大抵如《周礼·内则》所云∶春多酸, 
春气行而肝木旺,恐木气过而侮金,故酸以泻肝而补肺。 
夏多苦, 
夏气行而心火旺,恐火气过而侮水,故苦以泻心而补肾。 
秋多辛, 
秋气行而肺金旺,恐金气过而克木,故辛以泻肺而补肝。 
冬多咸, 
冬令行而肾水旺,恐水气过而克火,故咸以泻肾而补心。 
调以甘滑。 
甘土味,土兼成五行,甘兼补五脏,故四时皆用之。淡滑者滋味之本,得气于大,故四时皆调以甘滑也。 
甘味多缓,亦能生湿痰,滑又以渗湿,故肝无患过缓矣。 
是亦即《内经》所谓升降浮沉则顺之,寒热温凉则逆之,毋伐天和之旨也。及夫多风、多暑、多雨、多热、 
多凉、多寒之岁,则因时调燮,毋助其愆。 
如多暑之岁则勿用热药、多寒之岁则勿用寒药,多雨之岁则药宜燥湿,多风之岁则药宜祛风。俗有云∶春不 
麻黄夏不苏。亦是此意,但不可泥耳。 
因变制宜,常非可泥。 
如寒水司天之年,或未必寒而反酷暑;君火司天之年,或未必热而反多寒;湿土之年,或未必雨而反多晴。 
此多由胜复之变,气运相违。又高土少湿多寒,下湿少寒多湿,则又各因其地也。 
盖时行之证,必谨察乎岁气所偏。如病自人生,则气运或所不同。 
时行之证,即六淫也。如春而 首,夏而疮疥飧泄,秋而病疟,冬而咳逆,及岁或大温、大疫、大寒之类, 
是多岁气所偏之 
变。若病自人生,则如七情之伤,及饥饱劳役所致,是无关于气运。其当热当寒,当补当泻,无问岁气时候。故 
隆冬而用寒药,盛夏而用热剂者,亦有之,岁气岂可尽拘乎?但人之脏气有偏者,则亦每因岁气所偏而并发,是 
又所宜兼考也。 
如懵不知有五运六气之说,则又何以能因时制治,而不至于伐天和也。《内经》所载,反复详悉,学人或未 
能尽识,此撮其大略于篇,俾学人知所考焉。 
十干化气 
甲己化土,所谓 天之气,甲年为太过,己年为不及。 
甲己之年,首丙寅月,丙火生土,故甲己化土。化气者,其所生之气也。 
乙庚化金,所谓素天之气,乙年为不及,庚年为太过。 
乙庚之年,首戊寅月,戊土生金,故乙庚化金。 
丙辛化水,所谓元天之气,丙年为太过,辛年为不及。 
丙辛之年,首庚寅月,庚金生水,故丙辛化水。 
丁壬化木,所谓苍天之气,丁年为不及,壬年为太过。 
丁壬之年,首壬寅月,壬水生木,故丁壬化木。 
戊癸化火,所谓丹天之气,戊年为太过,癸年为不及。 
戊癸之年,首甲寅月,甲木生火,故戊癸化火。 
化气自寅月,地气始升于上也。 
寅月而三阳出于地上,是地气始升也,故化气自寅月数。或谓逢龙则化者,非是。 
岁运由是推焉。 
每岁三百六十五日零三时,分为五气,则每气行七十二日三时有奇。如立春后为初运,至清明后十二日余 
而交二运,至夏至后八九日间而交三运,至处暑后二十日余而交四运,至立冬后二三日间而交五运。故五运自 
寅月始主运,岁岁皆然。以木为初运,火为二运,土为三运,金为四运,水为五运。客运,如甲年则初运 
太宫土,二宫少商金,三运太羽水,四运少角木,终运太征火。乙年,初运少商金,二运太羽水,三运少角木, 
四运太征火,终运少宫土。丙年,初运太羽水,二运少角木,三运太征火,四运少宫土,终运太商金。丁年, 
初运少角木,二运太征火,三运少宫土,四运太商金,终运少羽水。戊年,初运太征火,二运少宫土,三运太商 
金,四运少羽水,终运太角木。己年,初运少宫土,二运太商金,三运少羽水,四运太角木,终运少征火。庚 
年,初运太商金,二运少羽水,三运太角木,四运少征火,终运太宫土。辛年,初运少羽水,二运太角木,三 
运少微火,四运太宫土,终运少商金。壬年,初运太角木,二运少征火,三运太宫土,四运少商金,终运太羽 
水。癸年,初运少征火,二运太宫土,三运少商金,四运太羽水,终运少角木。 
六气参错其间,或则相助,或则相制,而变化纷矣。 
十二支合化。 
子午少阴君火, 
火胎于子而旺于午,天地之经位,向明而治,故为君火。火而谓之少阴者,至午位而阴己萌,阴以始生为 
少也。君火本也,少阴标也。 
应在肾心, 
肾应在子,心应于午。肾为足少阴经,心为手少阴经。 
子对化,午正化也。 
子非火位,而对化为火。正化火有余,对化火不足。 
丑未太阴湿土, 
二支自是土位,然土旺四季,辰戌丑未皆土,而独主丑未者,土为太阴,丑未阴支,若辰戌则阳支也。土 
生于火,则根据母在未,水为土配,则根据妻在丑。土为太阴者,阴以极盛为太也。湿土本也,太阴标也。 
应于肺脾。 
肺应在丑,丑为金库。脾应在未,土之正位。肺为手太阴经,脾为足太阴经。 
丑对化,未正化也。 
肺非土,而对化为土,其湿同。正化土有余,对化土不足。 
寅申少阳相火, 
火生于寅而病于申,木旺于寅而胎于申。相火者,方生之火而行于木,为龙为雷,故寅申为相火。君居正 
位,相助其旁也。方生之火,火不相附,故为少阳。相火本也,少阳标也。 
应于胆三焦。 
胆应在寅,寅木火之位,胆木实行相火之气,犹震木雷火也。三焦应在申,申为水长生之地,三焦行相火, 
而实水道之官也。胆为足少阳经,三焦为手少阳经。 
寅正化,申对化也。 
申非火,而对化为火。正化火有余,对化火不足。 
卯酉阳明燥金, 
金胎于卯而旺于酉,地经南方火位,而革阳从阴,是为燥金。金而谓之阳明者,阳尽显于外而严肃刚明也。 
燥金本也,阳明标也。 
应在胃大肠。 
胃应在卯,卯与未合,胃与脾合,以木从土,实行肝气,而其腑主藏纳,故又从金。大肠应在酉,酉金之 
正位,而酉与丑合,大肠与肺合,金实生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