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谱电子书 > 经管其他电子书 > 139-痧疹辑要 >

第2部分

139-痧疹辑要-第2部分

小说: 139-痧疹辑要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不深不浅,一适其宜;贴绵间不长不短,惟中其时。 
霖按∶此即泰西牛痘法也,由清冷渊、消泺等穴引出命门伏毒。痧疹与痘证,虽有气血之殊,然其理则一。 
可以择天时,察人事,较疫疠感召,内外之因齐发者不同。今牛痘业已盛行,未见流弊,医家病家,可勿疑贰。 
又法∶取浸血绵一片,插入鼻中,亦能传染。 
霖按∶此即中土种痘法也,由此引命门伏毒,由脏腑而肌肉。虽可择天时,察人事,究未若由经络引出者 
为稳。 
又法∶取患者眼泪,若鼻涕,蘸绵以插入种者鼻内,或贴之皮肤,亦能传染。 
又法∶将患者之亲近衣,遍摩种者之身体,或着之 脚,是亦一良法也。 
霖按∶此两节合中西种痘法脱化出者,用涕泪较刺血为尤便。但从经络引出者为善,由脏腑引出者究未妥当。 
凡种疹者,有八益焉。不至陷不治,一也;无其毒侵肺以发咳嗽,二也;虽有余毒,无侵入眼耳及他要具, 
三也;比较于天行,则质善而证顺,四也;纵发 肿、大热、烦闷等,其证大率轻易,五也;天行之疹者,间 
易至劳状,至于种者,则决无有其患,六也;病中或发嚏,或多泪,然至疹痂干燥乃即止,七也;于种痘法则 
疵疮脓溃动经久,于此法则其疵速愈,八也。 
霖按∶手少阳三焦经正脉起于小指次指之端,上出次指间, 
循手表腕出臂外两骨间,上贯肘,循 外上肩,交出足少阳之后,入缺盆,布膻中,散络心包,下膈,循属三 
焦。其清冷渊、消泺二穴,在肘上 外,正三焦经脉处也。痧痘为命门伏藏胎毒,考命门背KT 七节间之穴, 
为相火之宅,心包为相火之脏,三焦则相火之腑也,由三焦经脉处引达命门伏毒,所谓同气相求,其理显然, 
又何瞻顾疑惧之有? 
人为三才之一,本与天地相肖。督脉统一身之阳,任脉统一身之阴,此即人身之乾坤,亦即九一二数之相 
表里也。肺与大肠属兑金,胃与脾属艮土,亦即四六二数之相表里也。心与小肠属离火,膀胱与肾属坎水,亦 
即三七二数之相表里也。心包络、三焦属震,震阳木,即为相火,胆与肝属巽木,亦即八二二数之相表里也。 
震是阳木,何以为相火?火无体,以木为体。说卦传谓震为雷,为龙雷之火,岂不象人身之相火乎。不但包络、 
三焦是震卦,即右尺命门亦是震卦,人自不察耳。此乾坤六子以配人身之定体。命门为水中真火,先天胎毒伏 
藏。命门如雷火潜于水底,遇时则发,发即燎原,岂若取同气之三焦,由经络外达,不伤脏腑之为善乎。 
或问∶命门之所以属震卦,亦有说乎?命门者,背KT 七节间之穴也。背KT 二十一节,三七二十一,命 
门当其七节之间,正犹震卦一阳在二阴之下,其象最肖。此乾坤始交,一阳初动,为生育之根也。前对脐,穴 
名神阙,犹北极之对南极也。位居水中,其气则真阳之气,为水中之火,故为三焦、包络相火之原。三焦、包 
络经脉之流行,皆相火之流行也。命门犹宫舍,经脉犹道路,皆统之于相火,皆可属之于右尺。而七节间之一 
阳,其为震卦,不甚显然哉。痘疹为命门伏毒,由三焦经脉引而外达,其理甚明。恐株守成法者固执不通其变, 
故不惮反复,再申其义,惟阅者谅之。 
昔贤论三焦一府,纷纷聚讼,莫衷一是。或谓无形,或谓有 
形;或言是一,或言是二。甚则云为肾旁之脂者。虽明如张隐庵,游移其词,亦不能指为何物。考脏腑之学,西士 
言之最详。观《全体通考》,三焦即所谓腹包膜也。其膜包绕全腹,上通巅顶,下行膀胱,中有脂膜横于肝胃 
之间。惟遮阴道,护子宫,则男女稍异耳。《内经》谓上焦如雾,中焦如沤,下焦如渎,岂虚语哉。 
或问∶腹包膜即三焦,亦有证据否?曰∶观其包二肠、遮两肾,正当七节之间命门部位,既藏水中真火,即 
为相火之宅。居其位,行其权,此膜即为相火之腑。考心肺之下,肝胃之上,有膈膜一层。其形薄如细网,上与 
心包络之下面相连,下与此膜之上层粘续,气脉通贯,则包络即为相火之脏。由膈膜上通脑筋,即经所云上焦 
如雾是也。中有薄膜两层,包肝裹胃,即经所云中焦如沤是也。绕膀胱,遮阴道,以行其气化,即经所云下焦如渎 
是也。以此证之,腹包膜即三焦,夫复何疑?若求此膜功用,全文自有《通考》在,篇幅有限,故不缕述。 
泰西引种痘疹,其法稍有不同。种痘用铍针挑刺 外皮及次皮,不令伤肌出血,以痘脓留着皮间。种疹刺令 
见血,俟血流尽,始将疹血绵贴其疵上。此中有阴阳互根之至理存焉。近人种牛痘,不独三焦经穴不明,而血附 
气、气根据血之义茫然不解,无怪乎每多流弊也。 
引种诸书,佥云刺 外皮,而不言清冷渊、消泺二穴者,盖婴儿由肩至肘,长仅四五寸,每种三五粒,则二 
穴亦在其中,况 外皆三焦经脉所过之地。然究不若点此二穴引种为善。是经穴之不可不考也。《甲乙》、《铜 
人明堂》诸经,载清冷渊穴在肘上二寸,伸肘举臂取之;消泺穴在肩下臂外,开腋斜肘分下 取之。观此二穴皆 
在外之证也。 
考取 穴,是针灸家要事。而汉唐以降,针灸失传,为不明同身取寸之义,仅以患人之中指中节取寸,便为 
独得心传。殊不知 
瘦人指长而身小,则背腹之横寸岂不太阔;肥人指短而身长,则背腹之横寸岂不太狭?有身长指长而头小者,则 
头间之寸岂不嫌长;有身短指短而头大者,则头间之寸岂不嫌短?似此肥瘦长短之差讹,安能准的?所谓同身取 
寸者,必同其身体而取之也。纵观诸家,惟东医山崎子政骨度折量一法,深得先圣奥旨。其法以《灵枢·骨度》 
篇尺寸为主,再量人身尺寸,随取而折之,自无长短肥瘦之差讹。假如《灵枢·骨度》篇云肩至肘长一尺七寸, 
而患人由肩至肘量五寸一分,以三折合之,所云某穴至某穴一寸者,仅得三分。识此同身取寸之义,明而针灸之, 
法不致失传矣。 

卷一
预防
属性:朱丹溪曰∶痘疹初出时,或未出时,见时人有患者,宜预服此药,多者令小,重者令轻。以丝瓜近蒂三寸, 
连皮、子烧灰存性,为末,砂糖拌匀,干吃。入朱砂末更妙。 
霖按∶近世所传稀痧疹方,用经霜老丝瓜一个风干,除夕日在新瓦上 灰,摊地出火气,研末,以百沸汤冲 
服。每岁如此,服至三四次,云小儿永不患痧疹矣。此亦丹溪之遗法也。 
万密斋曰∶春温、夏暑、秋清、冬寒,此四时之正气也。冬应寒而反温,阳气暴泄,火令早行,人感之者, 
至于来春,必发疮疥,未出痘疹者,必感而出。虽曰胎毒,未有不由天行者。故一时传染,大小相似。但见痘疹 
之出,宜先服消毒保婴丹、代天宣化丸,以预解之,可使毒彻,不为已甚也。 
x消毒保婴丹x 
缠豆藤(或黄豆或绿豆梗上缠绕细红丝者,是于八月间生气日采之,阴干听用,一两五钱) 黑大豆(三十粒) 
赤小豆(七十粒) 新升麻(七钱五分) 山楂 
肉(一两) 荆芥(连穗,五钱) 防风(去芦,五钱) 当归(酒洗,五钱) 赤芍药(七钱五分) 
黄连(去枝梗,五钱) 生地黄(酒浸,焙,一两) 川独活(五钱) 甘草(生,五钱) 桔梗(五钱) 
辰砂(别研,水飞,一两) 牛蒡子(炒,一两) 老丝瓜(隔年经霜者二个,取连藤蒂五寸,烧存性) 
上一十七味,各研细末,和匀,用净砂糖拌,丸如李核大,每服一丸,浓煎甘草汤下。 
x代天宣化丸x 
甘草(甲巳年为君土) 黄芩(乙庚年为君金) 黄柏(丙辛年为君水) 山栀(丁壬年为君木) 
黄连(戊癸年为君火) 连翘(佐) 山豆根(佐) 牛蒡子(佐) 
先视其年所属者为君,次四味为臣。君药倍用,臣药减半,佐视臣又减半。共为极细末。于冬至日修合,取 
雪水煮升麻汁,打面糊为丸,辰砂为衣,竹叶煎汤下。 
嘉靖甲午春,痘毒流行,病死者十八九,乃一厄也。时有预服三豆子汤、丝瓜辰砂散者,凡方书所载预解痘 
毒之法,靡不用之,未见效者,余窃思痘疹疫疠之毒,因岁运灾眚之变,难以药解;而人事未尽,又不可诿之天 
数也。于是检阅古方,乃于《韩氏医通》得五瘟丹,以五运为主,喜曰∶此解毒神药也。根据方修合,施售于人。但 
报之者,莫不轻疏,人皆神之。因命之曰代天宣化丸。 
张隐庵曰∶夫稀痘疹之方法虽多,未有如元兔丸之理甚精微,验若桴鼓。盖痘疹乃先天之毒,天一生水,地二 
生火,水火相济,阴阳互交,乃水中之火毒也。元乃水天之色;参者参也,参天地之化育者也。菟丝子一名女萝, 
《尔雅》名为玉女。盖兔乃月魄纯阴之物,故有玉女之称。《抱朴子》云∶菟丝初生之根,其形如兔握,割其 
血以和丹药,立能变化,神异之品也。夫凡物得清凉水土之气,而后能发芽。兔丝秉纯阴之性,故得火暖而丝 
长。此物理阴阳之妙用也。《内经》云∶骨者,至阴也。至阴者,盛水也。肺者,太阴也。少阴者,冬脉也。故 
其本在肾, 
其末在肺,皆积水也,是肺肾天水之相通也。(肺属天。)玄参具水天之性色,能于水中以清发其天花;菟丝有阴阳 
之妙用,能于至阴之中而透其阳毒。是以婴儿在百日内,与此丸服之,或服至三岁,则毒盛者稀而毒微者不出 
矣。即热毒盛者,亦无险逆之虞。同邑卢子由先生,五十无子,得一种子奇方,即生二男,皆为痘坏。盖种子方 
中,不无多热药耳。后复生子,皆以玄菟丸服之。至六十有五,连举六男六女,俱已长成,皆不为痘疹所坏。 
玄菟之功效,岂浅浅哉。 
x卢氏玄菟丹x 
菟丝子(八两) 玄参(四两) 
不经铁器,各为末,砂糖调服。初生者一钱,量加至一两。叶子容曰∶菟丝养先天之水,玄参清肾家之火。 
一养一清,则痘疹之毒自减。童年久服,不特稀痘,且免痨瘵。 
叶子容曰∶三豆汤为扁鹊之方。黑归肾以制相火,赤归心以制君火,绿归阳明以制胃火。三豆皆凉品,而 
寓生发之意,常服而不嫌其峻烈,功缓而实取其稳便。未出痘疹时,及将出发热时,皆可服之。 
x三豆汤x 
黑大豆 赤小豆 绿豆(各一升) 生甘草(三两) 
先将三豆淘净,甘草锉碎。用腊雪水同煮,至豆烂为度。去甘草,取豆晒干,入汁再浸再晒,以汁尽晒干。 
瓷瓶收贮。逐日取一二两,用长流水两大钟,煎成一钟,面东温服。或以人中黄易甘草,加入经霜老丝瓜一个同 
煮,更妙。 
霖按∶稀痘疹诸方,率多苦寒之品,久服固妨脾胃,将出又恐冰毒。三豆汤一方,平善无弊,然究未若玄 
菟丹之义精理微,效如桴鼓。惟因疫疠流行,则代天宣化丸又可参因。但避风远秽,节饮食,适寒暄,为预防之 
第一义,不可不知也。 

卷一
禁忌
属性:孙东宿曰∶痧疹一证,比之出痘似轻,然调治失宜,其祸反不旋踵塞,毒瓦斯难泄,遂变紫 
黑而死矣。如极渴欲水,只宜少与葱白汤,以滋其渴耳。必须使皮窍中常微汗润泽可也。又忌梅、桃、鱼、蜂蜜, 
香鲜之物,恐惹疳虫上行。 
聂久吾曰∶痧疹有所大忌,病家犯其忌,则至于杀人;医家犯其所忌,亦至于杀人也。其所忌不同,皆忌闭 
塞其毒,不得发泄也。 
一、忌荤腥、生冷、风寒。出痧疹时,大忌食荤腥,食生冷,冒犯风寒。皆能使皮肤闭塞,毒瓦斯抑郁而内攻也。 
一、忌骤用寒凉。初发热时,最忌骤用寒凉以冰毒。使毒瓦斯抑遏不得出,则成内攻之患。而昔人谓天气暄热, 
宜用辛凉发之,如黄连解毒汤之类。不知天时暑热之气,岂寒凉之药所能解?今骤用寒凉,恐不足以解外热,而 
适足以阻内热,使不得出也。曾见有一宦家艰子,得一男子,甫一岁,出痧发热,痧未见形而发搐。医误认为急 
惊,而用凉药攻之,遂令痧毒隐隐,在皮下不出。后医以滋阴为主,而用四物等药,亦不能救。烦闷声哑,至旬 
日而死。此可以知凉药冰毒之害也。今因天热而骤用寒 
凉,岂理也哉。 
一、忌误用辛热。初发热时,最忌误用辛热以助毒,如桂枝、麻黄、羌活、苍术、丁香、肉桂、砂仁之类。 
能使毒壅蔽而不得出,亦致内攻之患。即有痧麻初起,四肢逆冷,乃火极似水之故不可妄投热药,痧现自然渐 
和。而昔人谓天气大寒,宜用辛热,如桂枝汤之类发之。不知天气大寒,只宜置之燠室,谨避风寒可也。且天 
气虽寒,而人身之热毒未必减也,而多用辛热,岂理也哉。 
一、忌误用补涩。痧出之时,多有自利不止者,其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