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谱电子书 > 经管其他电子书 > 139-痧疹辑要 >

第6部分

139-痧疹辑要-第6部分

小说: 139-痧疹辑要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内,喘胀而死,俗名闷疹也。间有风寒外袭,闭其腠理,或饮食停滞而气道窒塞,以致疹不易出。治宜疏利为主。 
论曰∶微汗而邪无蓄,便清而毒无壅。且如肠胃结而疏利弗缓,腠理窒而发散毋迟。衄血而 
邪从衄解,利下而毒以利松。咽喉肿痛,降火为急;烦渴不已,解毒为先。饮食减常须救胃,语言谵妄必清心。 
时令冷兮投辛热,时令凉兮用辛温。时令既温,辛凉无阻;时方炎热,辛寒可施。故曰∶必先岁气,毋伐天和。 
治疹之要,先宜解散为主。解散则皮肤通畅,腠理开豁,则毒尽透解,则无余邪之为后灾。若不知解散, 
或药误温寒,或坐视犯禁,使邪不尽泄,留蓄于中,变证百出。或烦躁闷乱,泻利失血,目赤口疳,不食便秘, 
喉痛声哑,喘嗽痰涎,疔痈疮肿等证见矣。古人曰∶治别虚实,法宜变通。所谓活泼泼地,是神术也。 
今人以疹为轻,不能调护,乃为风寒外束,及为生冷内伤,郁遏毒瓦斯而不得外达,欲出不出,或一出即没, 
反毒内攻,噬脐何及。医者亦以为易治,孟浪用药而不知禁,往往误人,不为已咎也,可痛可惜。 
疹之出有中腑之正疹,有风寒发疹,有厉毒发疹,有内伤发疹,不可不辨。然中腑之正疹者,辛凉而发之。 
风寒发疹者,辛温而汗之。厉毒发疹者,辛寒而清之。内伤发疹者,苦平而利之也。 
凡疹之出,虽先以发散为贵,若表实不易透,或风寒壅遏者,发解可也;若表虚自汗,疹毒易出而妄投之, 
岂免虚虚之祸乎?临疹当辨虚实,不同一治。 
凡出疹首尾,慎不可用燥悍之药者,盖疹从肺始,肺属金而西兑胜燥之方,性勇悍而少柔,喜清润而畏燥 
烈,故曰疹要清凉。投清凉则升,用燥烈则HT (HT 音吉,气急也)。倘不得已,而用麻黄、桑皮等性燥之药, 
必蜜炒,再加性润之药佐之,以折其悍气则可矣。若误用之,则金愈燥烈,譬犹滔天之焰,复添以油,岂有不 
毙之理哉? 
孙东宿曰∶痧疹咳嗽喘急,每用痘门中大、小无比散,每服 
五七分,大者一钱,即刻喘定,而睡醒后神安气和而愈。屡用屡验。乃引热毒从小便出也。 
x大无比散x 治热毒大甚,惊狂谵语引饮,豆疮红紫黑陷。 
桂府滑石(飞过,六两) 粉草(一两) 辰砂(飞,三钱) 雄黄(飞,一钱) 
上末,每三五岁服一钱,十岁服二钱。发热之初用败毒散调下亦能稀豆。若报豆后,用灯芯汤下。 
x小无比散x 治痘壮热口渴,小水涩,大便秘,口气热,烦躁不宁,或焦紫或红斑。自发热至起壮时 
有热者,皆可用。痘后余热亦可用。 
桂府滑石(飞过,六两) 石膏(飞过,一两) 粉草 寒水石(各五钱) 郁金(蝉肚小者,甘草汤 
煮,干为末,七钱) 
上俱制净末和匀,每五岁者服二钱,大人再加。冬月灯芯汤下。夏月井水调下。热甚不解者,井水磨犀角 
汁调下。若红紫顶陷不起,加穿山甲末一分,麝香半分,紫草煎汤,加酒一二匙调下即起。 
王肯堂曰∶万氏云,疹属少阴心火,心火旺则刑肺金,治疹专以肺为主。按∶既是心火刑肺金,即是贼邪, 
其证当重,何反轻于痘?余每治痧疹,但据见证,以泻白散加减,大剂投之即至,危困之证无不愈者。其他时 
师用苦寒降火,辛温发表,而频于危亡者,不可胜数,安在其为心火刑肺也。 
x泻白消毒散x 
桔梗 甘草(各一钱) 浮萍(晒干,二钱) 牛蒡子(炒研) 荆芥穗(各一钱半) 桑白皮 地骨 
皮(二味自采鲜者,各三钱) 
上为粗末,每服三五钱,水一盏,煎六分,滤清服。 
霖按∶疹因伏气热邪干肺者,此方有散泻肺热,保定肺气之功。若疹因外感风寒所闭,诚有如吴鞠通所论恋 
定邪气之祸,临证之士不可不慎也。 
聂久吾曰∶痧疹形如沙,痘疹形如豆,皆象其形而名之也。 
沙痘俱胎毒,而痘出五脏,脏属阴,阴主闭藏,其毒深而难皆;痧出六腑,腑属阳,阳主发散,其毒浅而易散。 
脏阴多虚寒,故痘可温补;腑阳多实热,故痧宜解散。然痧虽属腑,而其热毒之气上蒸于肺,肺主皮毛,实受其 
毒,是以发热之初虽似伤寒,而肺家见证独多∶咳嗽喷嚏,鼻流清涕,眼胞肿,眼泪汪汪,面肿腮赤是也。治之 
之法,惟在宣发其毒,以尽出之于外。虽红肿之甚,状如漆疮,亦不足虑,以其既发于外,即可免内攻,不若痘 
家之必顾其收结也。此证若调治得法,十可十全;而调治失宜,则杀人亦如反掌。 
痧疹初发热,欲出未出时,宜用宣毒发表汤。 
x宣毒发表汤x 
升麻(八分) 葛根(八分) 桔梗 防风(去芦。各五分) 荆芥 薄荷 甘草(各三分) 牛蒡子 
(炒香研细) 前胡 枳壳(炒) 木通 连翘(去心蒂,研碎) 淡竹叶(各六分) 
天气大热加炒黄芩八分,大寒加蜜炙麻黄八分。 
霖按∶前论天气大寒,只宜置之燠室,谨避风寒,且天气虽寒,而人身之热毒未必减云云。此因天气大寒, 
即加麻黄,何矛盾之甚耶?愚意审因寒闭,麻黄不可不加。若体质素弱,不能送毒外达,非独麻黄不可误用, 
即升散太过,肺气大泄,而烦喘危殆者,余见多矣。宜于升散剂中重加玄参,滋水解毒,以启发肾气,庶免 
虚虚之祸。斯临证之工,最当详察者也。 
痧已出而红肿大甚;宜用化毒清表汤。 
x化毒清表汤x 
连翘 黄连 地骨皮 葛根 牛蒡(炒香,研细) 黄芩 知母 天花粉 山栀(炒) 玄参(各八分) 
桔梗 前胡 木通(各六分) 甘草 薄荷 防风(各三分) 
口渴加麦门冬(去心一钱),白石膏( 研三钱),大便涩加酒炒大黄一钱(二分)。 
有毒瓦斯流注而成痢者,宜用清热导滞汤。 
x清热导滞汤x 
黄连 条芩 白芍 枳壳(炒) 山楂肉(各一钱) 浓朴(去皮,姜汁炒) 青皮 槟榔(各六分) 
牛蒡子 当归 甘草 连翘(各五分) 
红多者加红花三分、地榆五分,秘涩甚者加酒炒大黄一钱二分。 
孟介石曰∶痧疹属肺属火,系禀胎毒蕴积本经,亦因感岁气而出,发热五七日方得见形。初时咳嗽涕泪,目 
如含水之状,身体微汗潮润,则出最轻,若气喘鼻干作呕惊狂者最重。初见如芥子如米尖,再后成片,红色者 
轻,紫色者险,黑色者逆,不可视为泛常。死生虽由天命,岂可用药失序,致令夭亡。务宜辨寒虚实,察毒瓦斯 
浅深,庶人事始尽也。大抵初发热时,必当微表,见形即宜清凉。一种初起眼白赤红,声哑唇肿作渴,腰痛腹 
胀,人事不清,口鼻出血,烦乱狂叫不安,闭塞不出,即大凶候也。服大剂清凉解毒药后,若能现出者,或可 
得生。鼻内流血者重,口内流血者毒尤重。又一种初时失于清解,过于发热,以致后来元气虚弱,毒瓦斯停内, 
口鼻出血腥臭,骨瘦不堪,或生牙疳,身热不退,终成坏证,不可不慎。此证日出三次,三日九次为顺。总宜 
出透,毒瓦斯得净,即无他患。一种奶痧风疹,此类感风热而出,乃皮肤小疾,服疏风清热之药即愈,不在此痧 
疹中论也。 
痧疹与痘疮不同,未见形并初见形时微表或可,如太过则胃气受伤,反令停毒攻肺,生痰作喘,以致闭塞 
难现。若服发表药而不出者,此热结在内,速宜清凉行利,则肺窍清而毛孔易开,痧疹乃现。今之愚夫愚妇, 
表痧痘多用樱桃、荔枝核、葱头等物。不知此数种性热,大不相宜。轻者服之转重,重者变逆。惟发表时只 
宜羌活、荆芥少加一二味,兼佐以连翘、牛蒡子、观音柳、紫草、石膏。此种实为专司发痧之药,其性虽凉, 
而能通 
肺达表,故不可少。 
一种痧疹初起,四肢逆冷,乃火极似水之故,不可妄投热药。宜当利下清凉,痧现自然渐和也。 
痧疹吐虫解虫,皆系热盛。大约吐者重,而解者轻。用药以清热为主,如黄芩、栀子、丹皮。若吐虫解虫 
在出痧之后者,可加乌梅一二,痧前则忌。 
痧疹前后泻利,不宜用药速止。如泻黄红色,乃内有伏热,加黄连、黄芩、车前子可也。 
痧疹后眼目赤红者,当用生地、菊花、决明子、蒺藜、归尾、柴胡、红花等味。一种痧后面色青白,骨瘦不 
堪,元气损伤,肝脾血少成痞,眼懒睁畏明,似害非害,宜服健脾肥儿丸,或服六味地黄丸,庶可渐愈。一切疏 
风治眼之药,万不可妄投。不但痧后当如此,凡小儿病后失调成疳疾痞眼者,俱当如此医治,养血健脾为主。倘 
大便泄泻稀白水者,归脾汤、补中益气汤对证要药也。若泻黄水者,则又在热论,即不宜服此。 
痧疹发热二三日或四五日末见形,疑似之间,用防风发表汤。 
x防风发表汤x 
防风(五分) 干葛(八分) 红花(三分) 枳壳(七分,炒) 甘草(五分) 桔梗(八分) 苏梗 
(六分) 川芎(五分) 荆芥(六分) 当归(六分) 陈皮(六分) 杏仁(一钱,炒) 山楂肉(二钱) 
白水煎。 
朱纯嘏曰;可去陈皮,加牛蒡子七分、连翘壳五分。 
痧疹见形一二日,内服解毒快斑汤。 
x解毒快斑汤x 托表凉解,活血化毒。 
连翘(七分) 荆芥(六分) 防风(六分) 牛蒡子(六分) 生地(二钱) 蝉蜕(三枚) 归尾(六分) 
山楂肉(二钱) 桔梗(八分) 川芎(五分) 干葛(八分) 黄芩(八分,酒炒) 紫草(八分) 
白水煎,或加观音柳五分。 
朱纯嘏曰∶此方可用,再加生犀角磨汁和药同服更好。 
痧疹见形二三日内,色红烦躁,出不透快,宜服竹叶石膏汤。 
x竹叶石膏汤x 
竹叶(三片) 红花(三分) 生地(二钱) 石膏(三钱) 花粉(八分) 陈皮(五分) 甘草 
(五分) 黄连(五分,微炒) 僵蚕(五条) 连翘(六分) 玄参(一钱) 牛蒡子(六分) 桑皮(一钱) 
如大便不解,加生大黄二钱,再不解即加玄明粉二钱,惟热毒重盛者方可。如泻红水或作烦渴,亦加大黄。 
痧疹四五六日回时,尚有余毒留于肺胃,咳嗽气粗,外热不退者,服清肺饮。 
x清肺饮x 
竹叶(二片) 生地(二钱) 柴胡(六分) 麦冬(一钱) 玄参(一钱) 桔梗(八分) 僵蚕(五条) 
甘草(五分) 陈皮(六分) 黄芩(八分) 归尾(八分) 知母(八分) 石膏(二钱) 
白水煎。 
朱纯嘏曰∶此方可用,引加灯芯五尺同煎服。 
痧后面色青白,唇淡气弱,宜服调元健脾保肺汤。 
x调元健脾保肺汤x 并治痧后瘦弱成疳疾。 
黄 白茯 丹皮 陈皮 沙参 白芍(酒炒) 人参 当归 百合 甘草 
如大便不实,泻白色者,加木香、白术;如泻黄色,加酒炒黄芩、车前子、黄连。 
朱纯嘏曰∶此方宜加薏米、麦冬、建莲肉同煎服。 
痧后痢疾下红白,乃肺经余毒流注大肠,或饮食失调,宜服健脾解毒汤。 
x健脾解毒汤x 
炒黄连(七分) 泽泻(八分) 山药(八分) 甘草(五分) 炒扁豆(一钱五分) 白芍(酒炒,六分) 
茯苓(八分) 木香(一分) 山楂肉(一钱) 丹皮(七分) 白术(七分,炒) 陈皮(五分) 
如无黄连,加蜜水炒黄柏亦可。身体虚弱,面青唇白加沙参三分,晚米二钱。 
痧后口疮牙疳等患,宜服清胃败毒汤。 
x清胃败毒汤x 
僵蚕 丹皮 甘草 生地 连翘 桑皮 沙参 茯苓 黄柏(蜜炒) 银花 
如体虚加白术。 
朱纯嘏曰∶此方不敢遽以为是。 
痧后口疮牙疳,宜搽救苦散。 
x救苦散x 
人中白(五钱, ) 飞青黛(二分) 冰片(一分) 僵蚕(一钱) 寒水石(井水飞细,三钱) 
共为细末,先以苦茶拭口随搽。此药富贵之家加牛黄二分研入,其效更速。 
朱纯嘏曰∶此方轻证亦颇有验,重证恐未必能奏全功也。 
痧疹咽喉肿痛,不拘初起回后,用二圣散。 
x二圣散x 
苦参(三钱) 白僵蚕(二钱) 
共为细末吹入。 
有一种痧痘大吐大泻而后见者,甚轻,与作恶心干呕者不同,用药微表和平安胃为主,宜服和中汤。 
x和中汤x 
归身(七分) 陈皮(五分) 甘草(五分) 白术(八分,炒) 柴胡(六分) 防风(六分) 白 
茯(七分) 白芍(酒炒,六分) 干葛(八分) 丹皮(五分) 桔梗(七分) 
白水煎。 
有种病后瘦弱唇白气虚,感时气出痧疹者,宜服加味逍遥散。 
x加味逍遥散x 体弱气虚,痧出白色,少红活者,俱可服。 
薄荷 白茯 归身 炒白术 丹皮 陈皮 柴胡 炒白芍 麦冬 甘草 干葛 
白水煎。 
痧疹不拘前后,痰多咳嗽,有风有热者,俱宜服抱龙丸。 
x抱龙丸x 
钩藤(一两) 桔梗(二两) 天麻(二两) 陈胆星(四两) 陈皮(一两) 薄荷(一两) 僵 
蚕(五钱) 川贝母(一两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