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谱电子书 > 文学名著电子书 > 01道德经注解(震阳子) >

第36部分

01道德经注解(震阳子)-第36部分

小说: 01道德经注解(震阳子)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取诸身远取诸物,不识不知顺帝之则,人何不返求其本哉? 
  震阳云:这一章,譬喻得极其恰当。治大国喻大道,这就说明了以无为之旨治国平天下,无不大治。喻于修身,炼己筑基炼丹无不恰当。就是烹小鲜喻炼丹。小鲜者,以鱼肉羔羊之类,唯以醴醢盐梅调和五味,扶其不及抑其太过。而以温养之火慢慢烹煎,不霎时而滋味出,适口充肠矣。那么修道炼大丹,亦唯取和合四象攒簇五行,使三华聚于鼎,五气朝于中田。于是以天然神火慢慢温养,不用加减无事矫持,逆而取之顺而行之,七返九还易于反掌。古云:“慢守药炉看火候,但安神息任天然。”是故无为之道,即平治天下之大道,亦即炼吾人大还之丹道。那么太平盛世致臻上理,就是政治到了极高上的至理,庆洽重熙。上无为而自治,下无为而自化,一切鬼怪神奸皆不知消归何有。非谓其灭迹亡形也,亦化于无为自然之道矣。而俦张变幻无所施,早潦疫疠不容作矣。其在人身,鬼阴静伏无知觉者也,神阳动而作为者也。大修行人,心普万物而无心,情顺万物而无情,阴中含阳阳内含阴。静而非静动而无动,一静一动交相为用,一阴一阳互为其根,非谓有觉竟无觉,有为竟无为也。其实无觉中有觉,有为中无为焉。曰“其鬼不神”,非谓蚩蠢而无灵爽也。盖无觉之觉实为正等正觉,无为之为无非顺天之为。岂似有觉之流,于伪妄有为者之类,于固守而有伤乎本来之丹也哉?曰“其神不伤人”,亦非神不伤人也。以无为而为之道,原人生固有之天真,生生不已之灵气。至诚无息,体物不遗,虽有造化实无存亡,虽有盈虚原无消息。所谓不扰不惊无忧无虑者此也,又何伤之有耶?亦非圣人之不伤人也,盖以勃发之生机,裕本来之真面,以调和之三味(精气神)养自在之灵丹。立见神火一煅,而鬼哭神号阴邪退听,真人出现矣。谓为两不相伤,谁曰不宜?天上人间皆归美其德。噫!幽明交格,非德之神焉能至此? 
  总结此章,就是天人合一的说法。其要,尽人事以达天理,末了终归大道。古云:“道高龙虎伏,德重鬼神钦。”那么何以尽其人事呢?即《中庸》云:“正心修身,齐家治国,而后天下平矣。”天下平则世界大同,世界大同则天人合一矣。旨哉斯言,洵不诬也。                    
第六十一章 谦德 
  太上曰:大国者下流,天下之交,天下之牝。北常以静胜牡,以静为下。故大国以下小国,则取小国。小国以下大国,则取大国。故或下以取,或下而取。大国不过欲兼畜人,小国不过欲以事人。夫两者各得其所欲,故大者宜为下。 
  '章解' 大国就譬如水的下流,为百川所归向的,是天下交会的地方。就如天下的牝,牝常以静胜过牡的动,是以静为下人之道。是以大国能以谦卑自处;居于小国之下;就能得了小国之心;小国要是以谦卑自处;居于大国之下;就能得了大国之心。所以或自处卑下;以取人的归服;或自处卑下;以取人的优待。大国不过是愿欲兼人畜;小国不过是愿欲事奉人;这样大国小国各得它所愿欲的。所以大国宜量自处卑下。大国自处卑下,小国就不必说了。 
  '演说' 江圣云:此章是论列国相处外交的政策,以德服人而不用武力服人,以柔胜人而不以强胜人。那么这大国是为小国所归向,尤该首先提倡以卑下自处,应当优容这些小国,才能保持世界的和平。因为大国往往恃强权欺凌人,恃武力吞并人。不知这样办小国不但不敢归服,而且必然怕国亡种灭,就联合起许多小国来舍死力敌抗大国。大国有所仗恃,必然骄傲,骄傲则其气必浮而散,其气浮散,末后必然失败。小国有所恐惧,必穷则返本,能以忍辱下人。切众小国同病相怜,生爱护心,必然一心一德,其气悲壮,其气悲壮末后必然胜了。但胜了以后,必然又走大国的旧辙,其虐待他国更为酷烈。败了的既受人的虐待,又必然发愤为寻求着包袱,于是战杀相寻,没有和平的那一天。所以必须以不争为争,以让人为强,谦下自处,才能息了这战祸。试看水的下流,处于卑下与人无争,一切的水皆来归会,岂不是谦虚了就为众所归向吗?今世界战杀已达到极点了,何不用这妙方呢?如果有道德有见识,眼明手快的国先试试这妙法,大国三年,次国七年,小国十年,必大有功效。如果毫无功效,不但这道德经可以焚其书火其版,就是江圣所注也甘愿受误国之罪。 
  黄真人云:太上言修道炼丹之学,皆当以柔为主以静为要。虽曰柔懦,但孤寂难成。而打坐之初,必神以静出,刚自柔生,方是真正大道,喻曰“大国者下流”,此言水有上有下,上之水必流于下而后已。如大国自谦自抑,毫无满侮之思,必为天下所景仰,犹如下流之地,为万脉所归,其势有必然者。故曰:“天下之交”。夫天下交归以其能自下也,自下则其气至柔,非至刚也。彼物之至刚者,孰有过于牡乎?物之至柔者,孰有过于牝者乎?牡为阳为刚,牝为阴为柔。此正如七十八章,“柔胜刚,弱胜强”之义也。那么何以牝常静胜牡耶?亦曰牝能静耳。古云:“静以制动”,其言不爽,其势必然。何况抚兹大国者,卑以自牧虚以下人,而万国咸亨来王。诚乃下为高之基,静为动之本也。古今以来,或大国以下小国,如成汤下葛伯,卒取葛之地抚而有之是也。或小国以下大国,如勾践下吴王,卒取吴之基也,兼而有之是也。故大者犹宜居下,始见一人之端拱,为天下之依归,治世如此治身又何异乎? 
  大国犹喻本身之元神,下流喻以神光下照于丹田,阴精亦流入于丹田,以神火一照一煅,精化气矣。此丹田指州中之元关,乃人一身之总持,五气之期会,三华之凝聚。那么结丹成胎入圣,无不于守中修炼。即道德经第五章“多言数穷不如守中(即祖窍之中也)”。故曰:“天下之交,犹百川之于江海”(众流朝宗于海也),炼丹之所在此。而合药之道,贵以柔顺为主,故取象于天下之牝。牝柔也和也,即太和所谓道。又曰:“专气致柔”,至和则元精溶溶可以化气而生神。且元精在内,静摄肾气于其中,迨神火一煅,精化为气。于是行逆修之术,运颠倒之工,升而上之,饵而服之。送归土釜,以铅制汞即以牡制牝,此河车以后之事,若在守中之始,心本外阳而内阴,肾本外阴而内阳。以后天身形而论,心之外阳为牡,肾之外阴为牝。今自离中虚而为阴,坎中满而为阳。即《悟真》云:“饶他为主(他指肾中阳也)我为宾(我指心内阴也)。”又曰:“阳本男体女子身(此指坎卦,外阴而言女子身也),阴虽女心外阳体(指离卦,外虽阳体而内心女也)。”此乃颠倒乾坤之义,离反为牡,坎属为牝。那么修炼之术,务令心之刚者化柔,此乃动者为静(动不能久动而必归静矣)。必须把动心收敛为静,静之既久才得一阳初动,乃活子时也。肾之柔者化刚,始得一阳初动,是以离之柔和温养坎之阳刚,此即火中生木液,逆修返还之道。本来火是木生的,那么火中生木液,岂不是返还之道吗?那么水里发金刚,也就是这个意思,子隐母中之义。此即以心使气以性节情,情不妄动。无非以默以柔,谦和忍下(把下鹊桥之虚危穴闭住)以炼心性,如不忍下则崩鼎漏炉矣。故上田美液流入元海,液又化气而入丹田中宫,大国下小国即上田到下田之义,取小国是采取下田金水之气,逆运河车上转到天谷是也。小国下大国,此即从下田运上昆仑之义也。取大国者,是并合上田之金液共入中宫祖窍。 
  震阳云:这一章意义,用于外则修身齐家治国平定天下,用于内则修真炼性性命双修,七返九还之大道,证圣成真之要诀。比如上丹田比喻大国,比做离卦。离中虚比作真阴,比做甘津美液,下降流入下丹田。以神光下照,液而生气,此即真阳之气,曰“活子时”。用河车送上天谷,此乃乾气,又曰铅气合髓。精凝息调,片晌化为甘露神水,流于上腭滴滴归元,此金气化液之候也。以舌拄上腭,由咽降入下田。待气机充壮,冲入阳关会阴,又运河车,送上昆仑,吞脑海髓精。复降入中田黄庭,是气又化液之时也。然比大国者下流,是以柔以静,休休有容,诚有大过人之度。此即神化气,气化精,精充满丹田,故又欲兼畜人之德。比喻小国有内朗之智,自觉势力不敌,甘愿入觐奉命,诚有小过人之量。此即精生气,气生神,俱以归依黄庭,故有欲事人之道。两者所愿均无外慕,故丹成九转道高九天,永与乾坤并俦,其德之交归为何如哉?修道之妙诀无有过于此者,示人宝之共趋圣域,长生久视之道得之矣。                    
第六十二章 为道 
  太上曰:道者,万物之奥,善人之宝,不善人之所保。美言可以市,尊行可以加人。人之不善,何弃之有?故立天子,置三公,虽有拱璧以先驷马,不如坐进此道。古之所以贵此道者何?不曰:“以求得,有罪以免耶?”故为天下贵。 
  '章解' 这道是万物所归宿安息的地方,善人修身治世的宝贝,是不善人所依赖以保身的。不善人怎能借以保护呢?有一句话说得好,能以合着道了,就可以售于人,一件事行的合着道了,就可以高起于人。人有不善,要能改过自新,何致有为人所弃的呢?所以用这道立天子置三公,皆是有道,人才归服。因此就是用两手合起来拿的大璧先送来,随后再送四匹马,也不如坐而进这个道。古时所贵重这个道,是什么缘故呢?不是所以求的就可以得,有了罪就可以免吗?这样所以为天下至贵重的呢! 
  '演说' 江圣注云:拱璧驷马是世俗以为宝贵的,然而饿了也吃不得,冷了也穿不得,国家有事也不能补救,焉足为宝?况且赵氏有连城之璧,几遭秦国的欺凌,齐景公有马千驷,死了没点好处可称。这拱璧驷马不但无益,而且有害了。所以善人不以这个为贵,而以道为贵。因为这个道,人进一寸有一寸的好处,所求必得,有罪了可以消,能以齐家治国平定天下,使万物各得其所呢! 
  黄真人注云:夫道者,生于天地之先,混于无为之内。杳冥恍惚,视之不见,听之不闻,搏之不得,万物所倚之为命也。子思子曰:“君子之道,费而隐。”无道无物,无物无道,大周沙界细入微尘,不可以迹象求,不可以言语尽。诚至无而含至有,至虚而统至实,浩淼无痕渊深莫测,万物之奥莫奥于此。善者知此道为人身最重,故珍而藏之炼而宝之,不肯一息偶离也。不善者亦知,有道则身可存而福可至,无道而命难延则祸,知此行道即保身之良策。况本中庸之道,以发之为言,则为美言。犹美货之于肆市,人人知爱而慕之,且欲抚而有之。本寻常之道,以见诸行则为尊行。犹王公大臣之身价,人人皆敬而礼之。足见善恶虽殊,而其好德之心则一而已。见有善者吾当敬之,即有不善者亦乌可恶之。不过气质之偶傍,物欲未化而有戾于道耳,而其源终未有其异也。人能化之导之,即极恶之人亦可转而为善。甚矣,天地无弃物,圣人无弃人。如有弃人,是人自弃也,岂有道者所忍出哉?天生民而立之君,即作之师。将以君临天下而置三公,无非统驭群黎化导万姓。正一身以正朝廷,正朝廷以正天下。务使万邦协和而四方风动,天子常保其尊,三公长享其贵而后已。假使不能奉若天道,以与斯民维新,又安有永保天命,所享无疆之福乎?虽有拱璧之贵罗列于前,驷马之良驱于后,亦不能一息安也。又何如日就月将时时在道,朝乾夕惕,念念不忘,而坐进此道也哉?楚书曰:“楚国无以为宝,唯善以为宝。”尚书曰:“所宝唯贤,则迩人安。”是道也,自古帝王公卿所贵重者也。那么古之所以贵此道者何?以道为人人固有之道,求则得之,其势最为捷。使人能奉持此道,则为人间一大丈夫。若违悖此道,则为天下一大罪人。岂但有过,而不免入于邪途也!子思子曰:“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人其勉之。 
  那么这“道”为人生一件大事,无论天子三公俱宜尊重。虽有拱璧驷马,不如坐进此道之为愈,切勿谓身体衰迈铅汞缺少,自家推诿。要知金丹玉液,虽借后天精气神而成仙证圣,此却一毫用不着。古丹经云:“太和所谓道”,又曰:“虚无即道”。由此可见,学道人不悟虚无之理,太和之道,纵使炼精伏气修入非非,亦与凡夫无别。所以吾道炼丹,必须以之元神为主,元气为助神之用,以真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