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谱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我成为崇祯以后 >

第60部分

我成为崇祯以后-第60部分

小说: 我成为崇祯以后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李信知道朱由崧的福王府被掏空了,手头非常紧,“今年的雨水虽然多,但是还没有过量,撑过今年应该没有问题。”

    “说得也是,这就是我们的难处,皇上那里过关了,老天爷这里还的过一遭,哪路神仙咱们都得罪不起呀!”

    朱由崧的话还没说完,王府那个瘦的皮包骨的管家跑来道:“少王爷大事不好了王爷不成了”

    朱由崧没跟父亲朱常洵说上一句话,他看到父亲的时候,父亲已经咽气了。朱常洵的死让朱由崧感到很突然,但是人死不能复生,再难过也没有用。

    朱由崧刚把父亲的死讯写成奏章,几个一身泥水的家丁闯了进来,为首的一个结结巴巴道:“王爷大事不好黄河决口了”

    朱由崧像是被雷给击中了,目瞪口呆好半天才缓过神来,道:“怎么会呢?李信刚刚去看过,不会决堤的呀”

    “王爷,巡抚大人来访,说是有紧急公务商议。”

    朱由崧叹气道:“快请。”巡抚前来,肯定也是知道黄河决堤了,今年就是不顺当啊!

    河南巡抚刘湛一脸严肃的走进来,身上的朝服已经被雨水打湿,脚上的朝靴全是泥巴。

    朱由崧看着刘湛那张脸,心里说话,决口了也不关我的事,给我这个脸色看干什么。

    “来人,将朱由崧绑了。”刘湛进来都没跟朱由崧见礼,而是说了这么一嘴,他的话音未落,数百人涌进福王府,将偌大的福王府控制住了。

    朱由崧有些摸不着头脑,问道:“刘大人,你这是干什么,难道要造反不成?”一个巡抚胆敢如此对他,简直是不要命了。

    刘湛嘿嘿一笑道:“要造反的是你,不是我。来人,把他们都押到牢里去。”没让朱由崧再说话,刘湛直接把人押走了。

    刘湛把福王府收拾干净,看着走来的徐龙星,笑道:“大人为什么改变主意呢?朱由崧可是一个很好的招牌啊!”

    徐龙星一笑道:“没有办法,皇上已经动手了,我们没那么多时间跟朱由崧沟通,这个时候不能出一点差错,我不是让你再找一个胖子吗?有个胖子冒充就行了。”

    “洛阳是个大府,府库之中应该还有一些银子,准备工作我都做完了,等造势开始,你拿着这些银子招募兵勇,发布檄文,让天下人都知道”

    刘湛点头道:“大人把黄河炸开了那么大的口子,用不了多久河南就完蛋了,招募兵勇非常容易,只是能不能打仗就不好说了。”

    “没关系,白莲教会替我们打头阵,我们只要做一些面上的声势就行了,北京城还能来一千多人,那才是我们的班底,只要凑够一万人马,我们就兵发开封,打出攻打南京的口号,让朝廷慌乱一阵子,然后再西出陕西,奔四川。”这是徐龙星早就制定好的方案。

    当徐龙星泡制的讨伐崇祯皇帝的檄文发布出去的时候,朱由崧根本什么都不知道,被关在牢里的他觉得很纳闷,堂堂大明朝的王爷,怎么会被人给关起来了呢?难道他们真要造反不成?

    朱由崧被关的第七天夜里,牢房的门突然被打开了,朱由崧看着进来的人,喜道:“李信吗?真的是你,快救本王出去”

    李信示意朱由崧小声点,道:“王爷不要说话,快点跟我走吧!”他架着朱由崧很是费力,出来看着等候在外面的家丁,道:“你们快点保护王爷离开洛阳”

    “站住,什么人?”李信正和家丁说话,外面突然有人喊喝,“来人啊!有人劫狱”

    朱由崧使出了全身的力气奔跑着,身边的人不断的倒下,他连看一眼的时间都没有,倒是心中记挂着这些人的好处。

    “王爷,这边走,从排水沟爬出去。”李信见朱由崧肥胖的身体跑得那么快,生怕朱由崧跑错了地方,再被抓住就活不成啦!

    朱由崧顾不得排水沟中的恶臭,跳进去往外爬,一边爬一边道:“到底怎么了?”

    李信推着朱由崧往外爬,道:“河南巡抚刘湛打着王爷的旗号叛乱了,今天他们找来了一个胖子冒充王爷,我探听到他们明天就要杀了王爷,准备没有充分就来救王爷了”在福王府逃过一劫的李信探听了很多事情,一一讲给朱由崧听,不过内里的详情他知道的不多。

    听了李信的解说,脑子不笨的朱由崧前后一窜连,想明白了很多事情,脸色极其难看,权衡利弊之后,决定马上去北京。

第123章 挺进大别山() 
第一二三章'挺进大别山'

    朱由崧一把鼻涕一把眼泪把自己遭的罪倾诉出来,当然了,有些说辞他已经跟李信商量过了,什么话该说,什么话不该说他心中有数。

    宋献策听完了朱由崧的话,皱着眉头道:“王爷是说徐龙星打算夺取开封,然后兵发南京?这似乎不是徐龙星最好的策略。”

    袁崇焕也点头道:“不错,徐龙星手上并没有那么多兵力,虽然不清楚详情,但是我判断徐龙星手上最多不过两万人马,他胆敢谋反,肯定是事先计划周详了得,如此仓促的夺取南京,岂不是自寻死路。”

    我听了宋献策和袁崇焕的分析,说道:“我们对徐龙星的实际底细知道的并不多,他是如何打算的我们无法知道,现在我们面对的威胁来自三方面,一是皇太极那里,二是白莲教,三是徐龙星,两位爱卿觉得我们应该把重点放在哪里呢?”其实这三方面的威胁都不小,但是如此混乱的局面,总要分出轻重缓急才行。

    宋献策沉吟一声道:“我觉得威胁最小的反而是布局的徐龙星,他手中的实力我们虽然不知道,但是军事斗争的能力确属他最为薄弱,鞑子那里是一大隐患,八旗兵马战斗力强大,此时又有了火器助阵,是个极其难缠的对手,白莲教也不容小觑,在短时间内必然会形成大势,加上黄河决口,荼毒千里,活不下去的百姓有很多都会投靠白莲教活命,所以我觉得有两个策略,第一是派重兵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将徐龙星的人马灭掉,因为他们现在看起来最好对付,灭掉徐龙星可以使我军士气为之振奋;第二是最后再对付徐龙星,因为白莲教和鞑子的威胁是迫切的,不能给他们壮大的时间和机会,至于如何决策,请皇上定夺。”

    袁崇焕清了清嗓子道:“宋先生的分析有道理,我认为应该先北后南,鞑子的野心不小,皇太极又是诡计多端的老狐狸,战场的主动权绝对不能给鞑子。”跟鞑子打交道多年的袁崇焕觉得还是鞑子的威胁更大。

    “攘外必先安内。”我先说了这么一嘴,我记得大明朝的灭亡不光是鞑子的威胁,而是自身的原因占了一多半,内部如果一团糟,又怎么能面对外来的威胁呢!不管怎么样,都不该让徐龙星和白莲教发展壮大,而且白莲教已经不是单纯的“邪教”,里面很多骨干都是以前的农民军头目,李自成张献忠之流一旦成了气候,岂不又走回历史的老路。

    我深吸一口气,道:“内部的混乱不清除,如何面对外部的威胁,拖着残病的身体是不能支持长久的,国家更是这样,朕觉得首先就应该发兵灭掉徐龙星,没有他,怎么会如此狼狈,内部的作战朕来负责,元素,朕把鞑子交给你了,拿出你的能耐来,别让鞑子骑到我们的头上。”

    袁崇焕的长处就是对付鞑子,这个安排让他觉得满意,同时觉得崇祯皇帝颇能知人善任,让他去对付白莲教和徐龙星,效果也许不会那么好。

    宋献策见崇祯皇帝做出这个决定,对崇祯皇帝的能力很是赞赏,道:“皇上说得很对,大帅到了辽东,记住不要跟鞑子硬碰硬,要拖住鞑子,寻找合适的战机,毕竟朝廷的财力无法支持长久的两线作战。”

    袁崇焕点头道:“先生说得有道理,本帅知道该怎么做,皇上,元素带来的三万人马就不能带走了,带着数骑赶回辽东即可。”

    我手上可供调派的兵力确实不多,京畿人马多半有徐龙星的密探,还不能做主力使用,真是白瞎了我花费的那些功夫啊!一颗老鼠屎坏了一锅粥,明知道徐龙星安排的人不会很多,可就是那些人让我投鼠忌器。

    “元素带回了三万人马,京畿人马还有一万多,江南张庆臻那里再派出五千,孙传庭应该还能出一些人,差不多够了。”我说完又想到北京不能不派人马留守,说道:“元素回去后,让满桂回来,朕会留下一万辽东兵马让他负责北京的关防。”

    地理景观和人文现象有时候可以表现出惊人的共性,令人不能不赞叹天地造物的神奇,也许冥冥之中确实有一种看不见的力量在规定某种秩序吧!

    这一天,明朝的官军来到太行山脚下。我和宋献策一起停住脚步看着面前的高山,太行山虽然不如五岳山那么雄伟壮观,但也有他挺拔不凡的一面。

    太行山的主体大致呈现南北走向,太行山的北面与恒山燕山等山脉纠结,层峦叠嶂,挺拔险要。由北向南山势逐渐平缓,到了南面,又出现一个转折,折向西南方向,与王屋山相连。

    “在山的那一面不到一百里,就应该是白莲教造反的地方了,朕如果此时挥师而去,不知道会不会杀白莲教一个措手不及。”我看着一眼望不到尽头的大山说道。

    宋献策脸色凝重的看着面前的高山,道:“反贼之中看来也有高人啊!把造反的地方选在山西河南交接的太行山附近,对他们来说有了很大的活动空间,朝廷派兵围剿,他们支持不住必然会遁入深山之中,给朝廷的围剿制造了很大的难度。”

    我突然想到一部电影,挺进大别山,而此时做出挺进太行山的却是造反派,太行山位于中原腹地,一旦被李自成张献忠之辈在这里开辟出根据地,上可威胁到北京,下可威胁到南京,就像是插在大明帝国心脏旁的一把利刃,让人寝食不安啊!

    宋献策见崇祯皇帝脸色不好看,转换了一个话题道:“皇上是否听说过愚公的故事?我们面前的这座大山,曾经和旁边的王屋山相并联,东西七百多里,高达万仞,据说他原来的位置是横立在冀州的南面,河阳的北面”

第124章 从前有座山() 
第一二四章'从前有座山'

    愚公移山的故事我知道,记得以前的课文还有这篇文章呢!可是现在没有心情谈论这些,我问宋献策,“献策为何不答应朕封予的官职呢?”在离京的时候,我想加封宋献策为吏部侍郎,顶替徐龙星的空缺,可宋献策婉言推辞了,难道是觉得徐龙星空缺出来的官职不太吉利吗?

    宋献策自然知道崇祯皇帝是想给他一个“名分”,而吏部侍郎的官职并不低,让他推辞掉的原因是他觉得一旦接受官职,会多出很多拘束来,他害怕自己不能适应那种感觉。

    “献策觉得皇上还是加封给我一个军师的职位比较好,也好让献策效仿诸葛武侯,辅佐皇上打造铁桶江山”

    我不得不笑起来,因为历史上宋献策的官职就是什么护国大军师,看来历史虽然变了,但是宋献策的性格还是没变多少啊!“既然军师张嘴跟朕要官了,那朕岂有不答应得道理,不过军师叫起来是否太轻了些?”

    在我全权委托卢象升练兵的时候,就军队的体制做过一些动作,可是今时看来,进步小的可怜,也许后世的军事等级制度才是最好的,军事学也是在发展,将校尉三级军官制的建立是时代发展的产物,而我却走了那么多的弯路,为什么不在一开始就照搬后世的军控体系和军衔制度呢?

    其实这也是崇祯皇帝妄自菲薄了,不管在什么时候,革新遇到的压力都非常大,如果在一开始就进行那么彻底的改革,能够接受的人肯定是小部分,那样一来效率会大打折扣,革新不革新还有什么意义呢?

    军、师、旅、团、营、连、排、班;将、校、尉、士、兵,这是中国最后的军队体制,看起来照搬是不太可能,可是有值的借鉴之处,可以取其中的军、营、班,将、校、尉,再辅以其他的现代化机构,诸如情报部,特种部队等等,这样一来不但军队的建设会搞上去,对于防范再次出现徐龙星事件,也非常有益处。

    我把这个想法跟宋献策讲了一下,宋献策在赞同之余道:“皇上这个想法不错,不但能减少军队的冗员,还可以提高效率,但是这个时候绝对不是改制的时候,那样恐怕会导致军心不稳,还是战后再改比较好,借着封赏之风,军官们和士兵们都会乐于接受。”

    “献策说的是,不过献策的官职最好现在就定下,参谋总长之职不但有军师的职权,而且也有军队的指挥权,最适合你了。”

    就在这太行山脚下,大明帝国的军事体制的最终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