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谱电子书 > 古代宫廷电子书 > 深宫如海 >

第52部分

深宫如海-第52部分

小说: 深宫如海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霄碧一夜未曾安睡,辗转返侧直到天明。晨起对镜揽容,只见双目微肿,隐有青黑之色,当下草草梳妆,照例先去了慈宁宫。

    到了门口得知已可入内请安,心中却是复杂难分不辨悲喜,进了大殿才发现只得自己一人,再看上座的太后面上有几分疲惫,想是病过的缘故,几日不见竟添了几分老迈。那一霎那,霄碧不知道该说些什么,只定定着看着太后出神。

    “如雪的事情,哀家已经听说了,唉,皇帝啊!”太后叹道,霄碧并不说话,只听太后继续说道,“常说世人容易被表象所惑,其实若非表象差得太远,世人不敢取信,便是那始作俑者不肯明示,原也怪不得他人误会。”

    这话说得隐讳不明,倒叫霄碧生了疑惑,看着太后微微蹙眉。

    “这几日宫中是一波接一波的事情,实在让人烦心。”太后盯着霄碧缓缓道,“昨儿敬太妃薨了。”

    啊,霄碧脱口惊呼。大殿内笼着一盆盆火炭,虽是温暖,到底是挡不住数九冰冻的寒气,霄碧只觉后背空落,宫人打帘子掀起的风荡过竟让她打了个哆嗦。脑中电光火石闪过无数的念头,自尽?还是……她看看太后,看看下头低首侍立的两个奴婢,一股绝望油然而生。

    “哀家已差人告知他们兄弟了。她一直存着这个念头,如今倒是如愿了,随了先帝。碧儿,你怎么了?”太后见她一言不发,突然相询。

    嗯?霄碧猛然一惊,支吾不知所答。

    太后看了看她的神情,话题便转开来,“碧儿,正月是我的寿诞,江浙巡抚给进了座围屏,喏,刚搁在那儿,我也懒怠去理会,说得什么?你瞧着如何?”

    霄碧不解,转首看去是边门前面立了一座六角金丝楠镶百宝嵌螺围屏,上下部透雕寿字螭纹、下垂云头亮脚,中间是一幅《瑶池上寿图》,说得蟠桃盛宴,众仙上寿的故事,旁边还有贺寿诗。霄碧便一一解说,末了赞了声好。

    “到底是你们年轻人,眼力好,一看便知,哀家老了,远远地只瞧着热闹。”太后微微赞叹,可话锋随即一转,“哀家虽然是眼力不济,可是不碍事,哀家知道只要碧儿你能看清楚,便是哀家能看清楚。你知道为何?”

    霄碧摇摇头,只看见太后欣然一笑,“世间的事情哪能样样亲为,桩桩明了,咱们不能做,不知道的,自然有人知道,有人能看清,咱们只要信着那人便如同自己明了一般,强胜于自寻烦恼。”

    霄碧缄默片刻,语带机禅道,“老祖宗说得是,可是人心难测,往往扑朔迷离中不知信哪个好。”

    呵呵,太后笑道,“话倒扯远了。时候不早了,楚王从山西返京,今儿该要进宫了,改日再说吧,哦,对了,代王太妃不日也要抵京贺寿,你们素来亲厚,哀家顾不上的,你就尽尽晚辈之礼。”

    霄碧心中一动,“是,臣妾都记下了。”说罢起身告退。

    这慈宁宫的路本是极熟的,然而此刻霄碧却不知向哪边行进,“敬太妃薨了,是这样薄命嘛?六哥所托,不料却是这样。”只觉脚下一软,将欲倒时被后面的如霜伸手扶住,“娘娘?”,霄碧挣脱开来独自向前走,两腿好有千斤重,举步艰难,身子飘飘忽忽。一颗心竟似被一把发丝缚住一般,密密匝匝一圈圈地箍着,勒得人透不过气来的疼,“此生可是误了?”

    霄碧恍恍惚惚走着,直到听见如霜等齐呼:“叩见楚王殿下”方才略略回过神。原来已走到了宫门口,正好碰见了回京复命的楚王高炬。自高炬成亲就藩后,两人再未见过,如今位分所隔,若非此刻迎头碰上,更是相见无期。

    霄碧抬眼看向高炬,依然儒雅温文,只是注视着自己的目光有些诧异、痛惜,她知道此刻自己的形状,不想多说,遂低下头福了一福,“楚王殿下”,顿了顿又说:“老祖宗挂念的紧,楚王殿下快些进去吧。”说完就低头向前走去。

    走过高炬,直听得他低沉地唤了一声,“妹妹——”,霄碧一怔,当下驻足,只觉面上有些冰凉湿润。当年宫中的儿时嬉戏均浮在眼前,五哥、六哥、歆乐、如雨……如今早已人事全非,诺大的深宫只有流言蜚语、虚情假意,皇上冷苛,人人远离,哪里还能寻得如此真挚的赤子情怀?

    “多保重。”高炬满腹感触竟不知如何道来,在舌底绕之再三,也只得吐出这三个字,想想又觉不尽意,“自个儿身子要紧,那些无谓的……皆不要放在心上。”

    霄碧泫然一笑,“多谢,五哥也当保重。听闻五哥上书请撤三卫兵马,如此甚好。您是读尽史书的,定能平安度此一生。”

    嗨嗨,高炬笑着,却比哭还难听,断断续续地说:“百无一用是书生……如今人人皆道他不值,却不知我还羡慕他呢……当年我若有胆量,早些……”

    “五哥!”霄碧听得惊心,连忙打住。见左右宫人在侧,不知又有多少皇上的耳目,此刻这话只怕没有多久就传过去了,眼见得又是一场风波。遂回身直视高炬,一字一句道:“宫中的花木不合时宜,皆被伐去;宫人中有那犯忌胡言的,也被责离;楚王是天皇贵胄,岂可轻贱自己,去干犯那等风险?母后还在等五哥呢,”霄碧勉强笑了笑,“妹妹就此别过,五哥多保重。”说罢又是一福。

    “碧儿……”高炬痛心地轻唤了一声,欲颦还笑,最断人肠,皇上,这就是你说的好好待她嘛?

    霄碧抬头,只见高炬凝望自己,眼神伤楚,些许泪光迷离。“他很好!”高炬哑声道,“他只盼着你能好好的。”霄碧心下一酸,忙别过头闪身离去。埋头更行几步,那泪竟也有些不自主地落下。

    “娘娘,皇上来了”,如霜附耳提醒了一声。

    霄碧一惊,抬头看去,高煜的銮驾转过宫墙正向这边走来。便急行几步,避立一旁,敛容跪下。

    高煜是特意到太后这里来的,他已后悔这两日太过意气,一连串的事情却是将他和霄碧的关系越发弄僵了。他知道霄碧此刻在这里,原本打算早些过来能当面说和一下,没有外人在,即便立时赔个礼也是无妨的。偏偏今日朝堂之上众臣为逊炜的事情分成两派,争论不休,好不容易平息两边,缓议此事,才得赶来。的7f

    此刻他看到霄碧跪在路边,知道已是晚了。正准备止住銮驾,突然发现霄碧脸上似有泪痕,再扫一眼周围,宫门口负手站立一人,正是楚王高炬,见此情形,心下又有些酸意,当下哼了一声,吩咐道“去南书房”,銮驾便折返回头。

    敬太妃的丧事草草了结,宫中只得霄碧去送了一程。灵堂上碰见灵惠,几年不见只觉得她内敛了许多,接二连三的打击,便是这位昔日的矜贵公主也不得不低头认命吧。霄碧这样想着,与她却没有说话,互相行了个礼便各自所顾。三日后,灵柩送出宫外,停灵在白云寺,高燧兄弟从那里扶柩送入献陵妃寝。

    霄碧看着敬太妃的灵柩出宫时,心中很是唏嘘了一番,“宫中女子唯有如此才得踏出这宫门吧?”可是感叹归感叹,当如霜、如风走近与她说话时,她却好似从不认得此人一般,面上一点痕迹都没带出来。自那日后,霄碧时常暗暗思量,明辨是非光用耳目不够,如今看来便是用心体察也未知可否,她要等待代王太妃的进京。

    几位大臣正在为山西的事情各执一端的时候,不想山西就来了一位信差,名叫薛瑄,带来了逊炜的折盒。以太傅为首主张怀柔之策的大臣顿时觉得这是个转机,只要是逊炜肯给皇上一个台阶下,此事还有转圜的余地。当下便欲看折转呈。偏生这个薛瑄性极刚直,言命受人所托,执意要面呈君上。太傅无法便领他一同前往。

    南书房内高煜正和周言谈历朝圣君为政之道。听说了这事,微微有些诧异,以高炬的身份性情都未能劝服逊炜,怎地几日后便改了主意。将来人一看,不过就是个白衣儒生,也不在意,便打开了折盒后。

    先是一愣,随即勃然大怒。啪,扬手击落折盒,落在了薛瑄面前。“他好大的胆子,敢如此傲视于朕。”

    太傅和周言俱吓了一跳,展眼看去,盒内放着一部典籍,背面朝上,瞧不出是什么。却见薛瑄昂首抗辩,“我家侯爷不惜直谏犯颜,乃磊落诤臣,皇上读帝王书,当知采言纳谏乃圣君道。”

    “放肆。”高煜怒道,“一个小小的儒生也敢和朕说圣君之道?”

    太傅和周言虽然不知道究竟是什么原因,但观其情形估计逊炜说了什么不中听的话,偏来人也是硬铮铮的不肯低头,连忙拦在当间劝和。

    高煜冷冷笑道,“这么说你来之前便知道匣中所放何物了?你的胆子也不小。”

    “正是,侯爷以上士之礼待德温,德温死当报耳。”

    “就凭着这一股意气?还是迂腐旧礼?”高煜大笑。

    “德温幼学圣人教训,夫子之道,知修己教人以复性,何为礼?何为气?德温只知理只在气中,决不可分先后。”

    薛瑄的这番话倒叫在场众人刮目相看,自先朝理学教诲,强调的一直是“理在气先”之说。不曾想一个儒生竟敢在当朝大儒、九五之尊面前放出这样的言论,这份气节、才学倒叫高煜心为之一折,然而他面上实在下不来,喝道,“将这个狂生叉出去。”

    薛瑄也不惧,随着侍卫下去。太傅和周言见皇上愠怒,不敢出声,悄悄拣起地上的典籍一看——《伯牙琴》,心中顿时一紧。

    这事辗转就传到了郭后的耳中。晚间高煜过来时,她似无意闲聊一般就问到了此事,高煜心中正自不快,便将前后情形一五一十的告诉她。

    郭后笑道,“自古有明君才有诤臣,皇上有开创盛世之心,眼下就有了襄助之人。”

    高煜冷哼一声,并不答话。郭后又接着说,“臣妾倒不是为静安侯辩驳,他存心针砭君上,还感慨世无知音,论起国家兴亡,确实是有悖人臣之道。夫子曰,君臣之义无所逃于天地之间。他这样做,皇上对他的小惩大诫也是应该的。”

    这番话顿时让高煜对郭后刮目相看,“梓童,朕竟不知道你也有这般见识,你的才学德操真是让朕叹服。那么以你之见该如何处置呢?”

    “皇上取笑臣妾了。”郭后莞尔,“臣妾懂得什么,不过是多翻了一遍《后妃懿德》罢了。”

    嗯?高煜不解。

    “昔日唐太宗与魏征君臣,一个直颜犯上,一个虚心纳谏,开创了贞观之治,传为美谈,那魏征原也不是秦王的旧部。如今天下都是皇上的,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再说皇上也说了薛瑄确实有才,不是嘛?”

    高煜颌首,“梓童拨云见日,更兼有这等胸襟,确有长孙皇后之风。”

    郭后笑谦,心中暗自欣喜,“父亲所言果然不差。”

    就在二人说话的时候,门后候着的海公公进来报,山西布政指挥同知赵顺民送来加急奏报。高煜接过来一看,略略吃了一惊,半响无语。郭后见他面色不定,不知是喜是怒,朝堂之事倒也不敢过于问询。

    “眼下倒不是朕不顾王臣了。”高煜冷笑道,“是王臣弃朕了。”

    郭后不明所以,不敢开口,只听见高煜略带讽刺念道,“静安侯挂冠离去,不知所踪,阖府上下,四城关防均未察觉,听听,竟是凭空不见了,倒是有趣。哼,原来他呈书还有这层意思,朕不愚钝,不会替他转告的。”说罢转身离去,留下郭后暗自琢磨,“难道父亲也未明白深意,究竟还有何意呢?莫非……”

    第二天,众臣都知道了逊炜抗命出逃之事,这一来连太傅等人也不好相帮了,高煜一方面颁旨重责,命各府郡县画影索人,另一方面却奖赏了薛瑄,赏了功名放在礼部历练,同时训喻众臣要广开言路,扶植清议。此诏一出,天下儒生寒士均感于圣君仁德。后知晓为皇后进谏之果,世皆称其贤。

    降罪逊炜的圣旨传到了大同,逊熳看见后急得有如热锅上的蚂蚁,在屋内来回转圈,“这可如何是好?三弟一时意气而已,如今叫我去抓他?这这,唉……”

    魏太妃也是心急如焚,然而事已至此却是无可奈何,便对逊熳说,“熳儿,我知道你们兄弟一向亲厚,但圣意如此,让你去抓他也怪不得你。只是你答应母亲一条,速速派人出去,务必抢在别的州府人马前面找着他。”

    “是,母亲请放心。”逊熳恭恭敬敬地回答。

    魏太妃叹了口气,看向身边的萧太妃,“明日我们便去京城吧,早些到凡事也从容些。”

    “是。”萧太妃答应了一声,起身恭送魏太妃,眼见她走远了,递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