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谱电子书 > 穿越古今电子书 > 蝴蝶效应之穿越甲午 >

第150部分

蝴蝶效应之穿越甲午-第150部分

小说: 蝴蝶效应之穿越甲午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个徐世昌果然不愧为翰林,说起话来文采飞扬,一套一套地,听说这伙计诗书画都造诣颇深,看样子他这个翰林也不是白给的。

    “徐大人这么说,我可是愧不敢当,”孙纲笑道,“若非皇上圣明。朝中众位大臣指示得宜。全力支持,想成今日之功。不可能的。”

    他还没有弄明白他们两个的来意,徐世昌当头先给他扣了一顶高帽子,他赶紧唱了几句“高调”把这顶帽子先推了,这东西可不是随便戴的。

    要知道,中国的官场,说话的学问老多了。

    即使到了后世,“不要随便乱说话”也是非常非常重要的做官“要诀”之一。

    “如果二位愿意,我这就带二位好好转转。”孙纲又“热情”地说道,

    “不劳孙老弟了,我等一路走来,在船上和火车上之所见所闻,已经能让我等感受到这里地气息,与别处不同。”袁世凯感慨地说道,“我等生逢其时,我圣主励精图治,开百世未有之基,又一意振刷,变法图强,我等当趁此大好时机,干出一番事业来,方不负此生啊。”

    孙纲不动声色地看着他们俩,心里隐隐约约的好象明白了什么。

    听这话的意思,怎么感觉象是“维新派”那帮人的口气呢?

    “袁大人所言极是,”徐世昌说道,“可惜我等不如孙大人弱冠之时,就已经成就如此功业,和孙大人比起来,真是虚度年华啊。”

    “我皇上乃旷代圣主,学贯古今,讲中西之变,虚怀若谷,海纳百川,非狃于成见之一干守旧之臣可比,”袁世凯又说道,“如今皇上一意变革旧法,荡涤积弊,以图国家富强,百业兴盛,孙老弟年纪轻轻就趁时做出了如此成绩,可见较我等,其胜又不之几许了。”

    孙纲终于明白了他们拐弯抹角地说了这么一大堆,到底是什么意思了。

    如果不出他所料,袁世凯和徐世昌是来劝他加入“维新变法”的阵营的!

    这么说的话,历史上“恶名昭著”的袁世凯居然还真是个“维新派”不成?

    为什么他在这个时代见到的好多事情,和后世的历史书里写的都不一样呢?

    “两位说的是,”孙纲点点头说道,“倘若旧法能使中国变富变强,中国已富强多时矣,何须等到今日?”

    “我就说么,孙大人其实也是我辈同道中人,康南海前番对孙大人有所微词,当属误会。”徐世昌笑道,露出一丝欣慰的笑容。

    孙纲微微一笑,说道:“南海先生地学问我是十分景仰地,但朝鲜纵敌之事,实因我军连番激战,粮弹缺乏,而海陆军士久役露处,寒暑受病,战力大减,无奈之下,才作猛虎在山之势,以迫使日军能够早日退出朝鲜。此中难处,当时不便向南海先生明言,而军事非南海先生所长,南海先生是以有如此之责,而我今天和两位说这些,绝无怪罪南海先生之意,只求二位日后见到南海先生,私下里替我向南海先生解释一下。”

    “孙大人放心,此事包在我身上。”徐世昌立刻表态说道,

    “以前只是和孙老弟有公文上的来往,见老弟每有所举措,皆极是妥当,实不相瞒,我对老弟神交以久,今日一见,大快平生,”袁世凯高兴地说道,“如蒙不弃,你我共扶圣主,开创一番大业如何?”

    “强国乃平素之志,报效圣主乃为人臣之本分,只要有利于国计民生,无不从命。”孙纲正色说道,

    他这么说是经过了考虑的,听起来是向袁世凯和徐世昌表示,自己愿意和他们一道赞助变法,但他并没有把话全部说死,而是说“有利于国计民生者,无不从命”,那意思就是说,如果有“不利于国计民生”的地方,那就“不能从命“了。

    和袁世凯徐世昌谈了很久后,孙纲才送走了他们,他回去把谈话地内容向爱妻做了“汇报”,马听了他说的,美丽的大眼睛睁得圆圆的,显得吃惊不已。

    “袁世凯来劝你加入维新派,要不是你亲口对我说,我就以为自己耳朵听错了。”马说道,“历史教科书上不是说维新派要救皇帝,才拉拢他的吗?”

    “如果不是蝴蝶效应引起的意外改变的话,就从今天他说的这些话来看,他本身就是维新一党地,”孙纲说道,“他和康有为,梁启超,林旭,杨锐,刘光第,谭嗣同等维新派头脑全都认识,而且不仅仅是认识,应该是非常非常熟地。”

    “怎么知道呢?”马问道,

    “他自己说的,甲午战后,康有为联合在京士子上书朝廷,请求变法,就是历史书上记载地著名的公车上书那一次,袁世凯当时就在督办军务处当差,在这之前也上过差不多内容的折子,士子公然集体上书皇帝,在大清朝是从来没有过的事情,当时都察院和工部(康有为当时是工部主事)都不肯代递(也就是没有上成,实际上并不象后世所宣传的那样影响那么大),袁世凯当时曾设法上督办军务处代递,”孙纲说道,“如果不是一般的关系,谁敢冒风险这么做?不久,康有为办的强学会成立,强学会历史书上讲过是怎么回事,你应该听说过吧?知道吗?袁世凯其实是发起人之一呢。”

    “啊?!我记得当时李中堂想捐钱加入强学会,康有为嫌李中堂名声臭,说死不要他呢。”马说道,“可他居然要袁大头?!”

    “而且,他这个直隶按察使,其实也是维新派大力推荐的结果,”孙纲说道,“而荣禄也很看好他,他能把两方面都摆弄得溜光,我还真是挺佩服他的。”

    “你这方面确实差点。”爱妻笑道,

    “其实还不止这些呢,如果我猜得不错,他应该还是维新骨干之一。”孙纲说道。

    努力打造成最好的免费全本小说阅读网站。欢迎您经常光临!

(二百三十八)探望“北洋军阀”

    “怎么见得?”马问道,在她心目中一直是反面人物的袁大头,忽然“摇身一变”成了“维新骨干”,让她一时半会的还适应不过来。

    “康有为他们弄的很多机密事他都知道,”孙纲说道,“比如说,上次我去日本前的朝会他并没有参加,可康有为指责我纵敌的详情他却全都知道,因为当我说请他们帮我在康有为面前解释一下时,徐世昌立刻满口答应,他当时也表示没有问题,这就证明,康有为他们的变法的好多事,都没有瞒着他,他作为地方官,徐世昌应该是他和维新派的联系人。”

    “那位徐大翰林会是他的驻京代表?”马奇怪地问道,“他们俩是亲戚吗?”

    “不是亲戚,是拜把子兄弟,而且徐世昌是受袁世凯资助考中举人和进士,后来成了翰林的。”孙纲说道,这个是徐世昌自己不经意说出来的。

    “你知道的可真清楚啊。”她有些好笑地看着他,说道。

    “和他们俩唠了这么长时间,我要是再套不出点有用的东西来,还能在这个***里混吗?”孙纲笑道,“他们俩这是去京城觐见,顺路上我们这里扎了一头,很可能是康有为授意的。”

    “还成了香菜饽饽了,谁都想要,”马说道,“你准备怎么应付?”“表面上答应他们了。但是没把话说死。”孙纲说道,“还是那句话,察其言,观其行。我现在还不敢确定他加入维新派是什么用意,但是必要地防备还是得有的。”

    “对,如果发现不好,我立刻就让人把他喀嚓了。”爱妻用手轻轻一比划,笑眯眯地说了一句让他头皮发炸的话,“我们还没正了八经的搞过暗杀呢。.希望他不要成为我们的头一个目标。”

    “算了。这一类的事你还是交给小江小詹他们吧,南方的业务要是开展起来,肯定有你忙的,”孙纲说道,“你那支什么保安队,我尽快想办法也给你建立起来。”

    “对了,那五大军阀你不去看看他们吗?”马象是想起来了什么,提醒他道。“他们几个前几天送了礼过来,还说要面见你道谢呢。”

    “是啊。我怎么把这事给忽略了,”孙纲说道,“光想着把他们弄来,还没去看他们呢。”

    “想要让人家死心塌地的跟着你。就得把人家地心笼住,”她微微一笑,“这么长时间了,不用我多说什么了吧?”

    “明白,”孙纲冲她一笑,这个笼络人心,其实他应该跟袁世凯学学才对。

    两个人又计议了一番,孙纲便去了一趟孙文那里。看望一下那些目前都很“失意”地“北洋军阀”们。

    到了孙文那里。听说他们都随着段祺瑞在郊外操练,孙纲不由得吓了一跳。现在他还没有给他们安排什么具体的事情,就开始自行操练起来了,这帮人也未免太敬业了吧?

    等赶到了他们操练的地方,孙纲大老远就听见了隆隆的炮声。

    对陆战已经熟悉了不少的孙纲从炮声就能判断出,这是德制75毫米克虏伯行营炮的声音!

    这种火炮是德国克虏伯公司1888年的产品,它的射程为5000米,炮弹分为“单层开花弹”、“多层开花弹”、“子母弹”、“霰弹”四种,弹药车一次可携带24发炮弹,威力强大,中国从克虏伯引进此种炮后就开始自己仿制,这种炮在甲午战争和丁酉战争中清军曾经大量装备,东省铁路护路队在战争中“捡剩”装备了数门,但孙纲现在从炮声判断,段祺瑞现在用于“操练”地火炮肯定不少于三十门!这么多炮都T***是从哪里来的?

    看到孙纲亲临“指导”,段'祺瑞让手下地炮兵们停止了射击,孙纲看这架势就知道,他们这是在玩“弹幕徐进”呢!

    段祺瑞和其他几人一起上前给孙纲见礼,孙纲这才算见全了传说中的“北洋军阀”们都是个什么样子。和后世的影视作品和书籍里描绘的不同,现在站在他面前地这帮人怎么看也都是一些普通的军官,并没有给他一种特别“与众不同”的感觉。

    其实,历史上的好多“名人”和“伟人”,当他们身上的种种光环都被去掉以后,你会发现,他们也和自己及身边的人一样,都是普通人。

    是什么给了他们辉煌,以至于让世人只能仰视?

    是历史创造了英雄人物,还是英雄人物创造了历史?

    段祺瑞一一给他介绍,冯国璋、曹锟、吴佩孚都恭谨地上前相见,张作霖又见到孙纲,想起孙纲昔日的救命之恩,说话的声音都有些哽咽,孙纲笑着止住了他,跟他们好一通“嘘寒问暖”,冯国璋他们三个本来见到孙纲还有些拘束,但当他们发现孙纲平易近人,而且一点官架子也没有时,说话时也都一点点地放开了。

    “咱们平日里就以兄弟相称好了,什么大人大人地,别扭,是吧?芝泉兄?”孙纲对段祺瑞说道,他看他们几个好象都比自己大,让他们对自己诚惶诚恐的,感觉十分地别扭。

    “听见了没有?大伙儿恭敬不如从命啊,呵呵。”段祺瑞笑着说道,

    “对了,芝泉,你哪弄的这么些炮?不是偷来的吧?”孙纲指着远处的炮群说道,

    “唉,一言难尽,国家耗费无数民力,方成此等利器,却被如此毁弃,思将起来,着实令人心痛啊。”段祺瑞一脸痛惜的说道,

    孙纲忙细问端详,冯国璋和曹锟告诉他,原来,自打朝廷一声令下,开始裁军后,不光是北洋陆军,进入辽东的其他各省“客军”也在其列,各军官兵们闻令后极为不满,领了饷银和遣散费后就拍屁股走人了,枪械和火炮随处丢弃,“各式火炮百余尊,弹药近万发,西式快枪不下万余枝,另有刀矛抬枪辎重车辆等,弃于铁路沿线沙土烂泥之中,不下十日,无人收管”,而朝廷负责遣散事务的官员们惧怕士兵们闹事,“不与置一词,只图兵散,早日了事,士卒所弃之炮械皆以战损上报”,冯国璋和曹锟告诉了段祺瑞,段祺瑞是炮兵专家,见了炮就象见到了情人一样,看见了这么多国家费巨资购置建造的精良炮械就这么白白的丢弃了,不由得心痛万分,他们几个商量了一下,找到了孙文,向他说明了情况,孙文立刻下令召集护路队员和铁路工人们,由他们带领,把这些武器一点一点的都收集了起来,擦洗清理,又从旅顺船械局请来了军工人员帮忙,把损坏的加以修理,在段祺瑞他们的努力下,大约弄好了75毫米炮62门,37毫米炮33门,各类机关炮85门,各种枪械6000余枝,各种炮弹5600余发,枪弹30000余颗!

    听到段祺瑞报上来的数字,孙纲倒吸了一口冷气。

    这些武器,足够装备一支大军的了!

    “这些是能用的,还有好多炮弹因为火药受潮,试放后炮力仅及原先的四分之一左右,所以没算在内。”段祺瑞对孙纲说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