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谱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南国江山 >

第115部分

南国江山-第115部分

小说: 南国江山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歙州刺史陶雅升为淮北巡抚,负责监管光州,寿州,濠州三州军政民政;庐州刺史刘威转为涟水巡抚,负责泗州,楚州,海州等地的军政民政。

    而其他几个边境州的刺史虽然还是以武将担任,但都做了一些调整。只有滁州刺史刘金没有调动。

    倒不是说杨渥不想动他,而是他父亲考虑到刘金如今身染重病,随时可能病死,在这个时候他不想节外生枝,所以暂时不动。

    而杨渥考虑到光州极有可能出乱子的情况,也想尽量先稳住濠州,所以就同意了。

    至于光州,光州地方势力太强,刺史柴再用根本没法掌控,不过这一次杨渥下定决心要改变这种情况,所以直接将柴再用转为统兵将领,刺史之位改由原本的常州刺史李遇担任,同时调兵五千人随同他去上任。

    这样一来,虽然在边境地区的刺史依旧是武将担任的,但许多刺史都调离了经营多年的地方,前往新的地方上任。这样一来,至少在短期内不用担心他们的势力太大。

    而且,剩下来继续担任刺史的武将,也都是一些在治理地方上做的较好的,比如李遇,这些人实际上已经完全转为文官了,只是他们的武将出身使得他们比那些真正的文官更懂军事,在边境地区担任刺史是个很好的选择。

    杨渥觉得,这么一批既懂得军事,又懂得治理地方的人,实在是担任边境刺史的最好人选。将来随着淮南地盘的扩大,这些人或许就是担任巡抚的最佳选择。

    除了对刺史的调整外,杨渥同时还宣布了对各军统兵将领的人选安排。

    按照前往各地选拔士兵的工作基本完成,共计有十万士兵通过了选拔标准,可以进去新的禁军中,考虑到唐朝如今还在,所以禁军的名字自然不能用,只好按照原来的称呼还是分为牙外军和外镇兵。

    当然,杨行密的亲军本来就是从军中选拔的精锐士兵,加上人数较少,这一次没有进行筛选。而王茂章和李神福二人的部下还在战争之中,暂时也没有进行选拔。杨渥估计,等这两部进行选拔后,最终能通过的应该与他预料的差不多,在十二万人左右,可以组成六个军。

    至于六个军的都督人选也公布了,其中李承嗣,李神福和台濛,杨渥这四个人大家都没什么意见,唯独对周本和王茂章二人的任命让人有些质疑。

    周本乃是原宣州刺史赵煌的部将,杨行密第一次被孙儒赶出扬州退守庐州时,在袁袭的建议下攻破宣州,周本就是在那个时候加入杨行密帐下的,资历并不算高,至于功劳,除了去年攻破苏州外,也没有什么重要功劳。

    而王茂章虽然很早就在杨行密帐下担任侍卫,但他的情况有些类似杨渥的侍卫刁彦能,虽然是杨行密的亲信,不过当初打下淮南时,王茂章年龄还小,所以没有什么功劳,只是因为杨行密见他作战勇敢,这才极力提拔的。

    相比于这两人,许多人觉得像老将张训,王绾,刘信等才更有资格担任都督,结果这几人却都只担任了副都督兼师都指挥使。

    不过考虑到周本与杨渥的关系,以及王茂章与杨行密的关系,再加上这两人也的确有真本事,又长期留在广陵担任牙外军将领,比起长期镇守在外的张训等人自然更适合一些,毕竟新军将来肯定还是会分为驻守广陵的和镇守地方的两种。

    所以这点质疑仅仅过了两天就没有了,唯一让人们争议不休的是各师都指挥使的人选。

    六个军十二个师,就有十二个都指挥使,其中张训,王绾,刘信就占了三个,秦裴和朱思勍又占了两个,剩下的七人分别是原湖州刺史李简,原舒州刺史刘存,台濛的部下米志诚,李神福的部将吕师造,黑云都的指挥使吕师周,原光州刺史柴再用,以及王茂章的部将朱虔佑。

    说起来,淮南的都指挥使有很多,最终当选的却只有这么几个人,大家不服的自然很多。

    不过杨渥却拿出了强硬手段,将那些不服都一力压制了下去,加上还在庐州的杨行密大力支持,最终这个安排还是被接受了。

    在都指挥使之外,杨渥又设立了副都指挥使,算是对部分有资历,有功劳,又有能力,但没能成为担任都指挥使的人一个安排,比如黑云都的另一个指挥使李厚,王茂章的另一个重要部将张崇等,再加上对这些将领在别的地方进行了补偿,比如加封一些类似检校工部侍郎的荣誉职衔,算是安抚住了他们。

    至于剩下的一大批人则被安排进了新成立的统兵司和枢密院任职。

    这其中,统兵司负责军队日常的训练管理,战时负责后勤供应,这一职务由暂时闲下来的高勖掌管。

    高勖以前做过淮南的掌书记,对于这些事物非常熟悉,所以让他来担任这个职位比较合适。

    而负责军令的枢密使则由杨渥亲自担任,而他的副手枢密副使则由朱瑾担任。

    虽然同样是外来将领,但朱瑾曾经作为泰宁军节度使,与朱全忠争锋了十年之久,这样一位猛人杨渥自然不敢相信他,军队是半个也不敢给他的,不过让他在枢密院当个参谋出出主意却是无妨。

    除了朱瑾外,严可求也被授予枢密副使的职位。

    严可求虽然是文士,但他在军事上也颇有谋略,再加上杨渥以后肯定有亲自率军出征的情况,不留个人制衡朱瑾他怎么放心。

第215章 刘仁规() 
安排好了都督、都指挥使和枢密使等职务,再下面的卫指挥使就要容易多了,一般都是那些都督或者都指挥使的部将来担任,这一点只要按照如今的情况进行安排就行,引起的争议相对也较少。

    等到一切都宣布以后,杨渥心中反而却有些空荡荡的,有些忐忑,有些不安,不知道接下来会发生什么。

    虽说各地刺史基本都已经公开上书要支持这次军政分离的计划,但尘埃落定之前,这一切都还存在太多的变数。更何况,这一次杨渥为了赶在朱全忠从王师范那边彻底抽出手来之前尽快完成内部调整,这一次可是同时进行了几个大计划,调整的力度之大,让杨渥如今回想起来都有些佩服自己的气魄。

    用文官来担任刺史,对边境各州的刺史作出调整,对军队进行重新整编,这三件事每一件都牵扯巨大,杨渥曾经也想过要不要缓一缓,慢慢来,不过在权衡了许久后还是决定立即进行了。

    让他下定决心同时进行三件事的原因有三点,第一点是如今的周边整体局势,朱全忠、钱镠等敌对势力或者被牵制,或者正处于虚弱期,无法干涉到淮南,而淮南内部刚刚平定田覠的威势也能震慑住内部一部分野心家。

    第二个主要原因是淮南的地方割据势力其实并不是很强。

    五代十国时期,地方割据的问题虽然严重,但主要却集中在中原五个朝代,十国方面情况却好了很多,淮南的情况也不严重。

    究其根本,主要有两个,第一个便是地盘的大小有差别。后梁有七十八个州,后唐一百二十六个州,后晋一百一十一个州,后汉一百零八个州,后周一百一十九个州。而淮南呢?如今也就二十个州,这么一点地方,从广陵派出的军队只需几天时间就能到达各地,对地方的掌控能力自然好了很多。

    第二个则是历史因素,如今淮南的地盘都是一手一脚打出来的,掌控力度自然较高。

    而五代却有不同,后梁中大部分地盘都是打下来的,所以后梁对地方的掌控也是最强的。不过后梁有些地方势力,却是唐朝遗留,比如魏博节度使罗弘信和义武军节度使王处直,他们名义上服从后梁中央朝廷,实际上却有很大独立性。

    后唐灭后梁,是李存勖个人军事才能的集中体现,他避开后梁大军主力,率领骑兵直捣后梁都城开封,并且一举攻克,灭掉了后梁。不过这也导致许多后梁的残余势力直接向后唐投降,这样一来,后唐虽然在名义上掌控了中原,但对地方的掌控力却未必有多高。那些投降的后梁残余就成了新的割据者。

    至于更后面的后晋,后汉,后周,这一次次政权更迭下来,朝廷的权威受到极大削弱,对地方的掌控自然越来越小,这才使得地方割据的形势极为严重。

    淮南目前的情况自然还没那么差,各地刺史都是杨行密一手提拔起来的,如今杨行密还在,他们的威望还不足以挑战他,唯一有资格挑战的田覠却已经败亡了。

    而让杨渥下定决心同时进行这三件事的第三个原因,却是对淮南军队的掌控。

    从后周到北宋,中央朝廷对地方的掌控力度越来越强,究其原因,却是因为这两朝的中央禁军实力强大,能够绝对压制住地方势力,使得那些节度使们没人敢起来闹事。

    与之类似,如今淮南的军队,不管是牙外军还是外镇军,大部分还是在节度使府掌控之中的,无论是李神福、李承嗣,还是台濛,王茂章,周本,这些人如今还是节度使府的坚定支持者,还没有成为强大地方势力,这一次军政分离对他们来说非但没有利益受损,反而得到了更多好处,自然会支持杨渥。

    有这些军中重将的支持,节度使府对地方各州来说才具有压倒性优势,这才是杨渥有底气实行军政分离的根本原因。

    这么一想,杨渥心中的忐忑不安也荡然无存了,随之出现的是满腔的豪情。他知道,如今的淮南仿佛处于一道坎上,只要越过去了,就能获得一场蜕变,淮南也能集中全部力量去对付外敌,而不需像现在一样随时防备内部的问题。

    濠州刺史府,书房之内,天色已黑,只有几支蜡烛微微发着光芒。

    “混账东西,连我的奏章你也敢私自拦截?这濠州什么时候成了你刘仁规的濠州了!”

    刘金怒气冲冲的向着自家儿子大声咆哮着,声音之大,连书房之外都能听见。那些下人们只听到了一点便纷纷远离开,生怕知道了什么不该知道的事情。

    下首,刘仁规恭恭敬敬的束手垂头,恭听着刘金的训斥,额头上满是汗水,却不敢伸手去擦,对于刘金的训斥也一句都不敢反驳。

    他的年龄比杨渥大不了多少,不过相比于最近一年才开始出仕的杨渥,刘仁规早在五年前便开始帮他父亲刘金处理州务了;两年前,刘金得了一场重病,无法处理州务,只能让刘仁规代替他执掌全州政务。

    而刘仁规倒也有些能力,将濠州打理得井井有条,久而久之,刘金对他也放下心来,干脆将更多的权利转交给他,自己安心养病。

    哪知道过了几年,刘金的病情始终没有好转,而刘仁规却在帮助他父亲处理政务的过程中渐渐把持了州中大权。

    这一次,杨渥下令实行军政分离,刘仁规自然是反对的,不过他知道刘金对杨行密忠心耿耿,担心他知道消息后会主动上书支持,于是暗中派人将消息隐瞒了。

    不过瞒得了一时,瞒不了一世,最终刘金还是知道了消息,于是在病榻中上书要求辞去刺史职务,回家养病。

    然而,这个时候刘仁规对濠州的掌控已经达到了一定程度,所以刘金的上书还没有出濠州便被刘仁规的人给拦截下来了,直到如今尘埃落定,杨渥公布的调整中没有涉及濠州,刘仁规才将事情的经过交代了,自然引得刘金大怒。

    ps:上午那章补昨天的,这是今天第一章

第216章 刘金的告诫() 
刘金到底是重病在身,仅仅训斥了几句后,便已经大汗淋漓,咳嗽不止,显得非常虚弱。

    刘仁规赶紧上前扶住,将他扶到竹席上坐下,又喊了下人进来服侍,过了许久才好些。

    重新稳定下来,刘金借着烛光看了看自家儿子的脸色,见他一副关心焦虑的样子,心中的怒火到底是消了很多。

    作为一个父亲,哪里有不希望自己儿子过得好的,便是刘金,他虽然对杨行密忠心耿耿,但这不意味着他就没有私心。实际上,他如今已经病入膏肓了,也没指望再进一步,之所以主动上书请求辞职,正是为了他的儿子着想。

    对于刘仁规的想法,刘金自然清楚得很,知道他是担心自己调离濠州后,他在濠州的根基也会受到影响,将来不能成功继承刺史之位。而若是刘金不主动上书请辞的话,以杨行密的厚道,应该不会主动调离他。这样等到将来自己死了,刘仁规以杨行密女婿的身份,加上他父亲的功劳,更重要的是,他已经实际把持了濠州的权利,或许到时候就能直接继承刺史之位了。

    不过,作为淮南的老功臣,刘金觉得他这个儿子虽然有些聪明,却都是些小聪明,或者说自作聪明。

    杨行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2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