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谱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如果这是宋史 >

第121部分

如果这是宋史-第121部分

小说: 如果这是宋史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赵恒的命令是,最先坚守不出,经一宿之后(计划中辽军将疲惫),才击鼓挑战。战斗的方法是:先派前锋、次前锋去挑战,任务是引诱敌人来追,大阵则静待来敌。

    敌人如果来攻打了,那么大阵骑兵居中,步兵在外,不许乱动,让敌人只能就此厮杀,让契丹人的骑兵发挥不了作用

    王超严格遵守,连同他那个骁勇善战,可以在党项腹地,李继迁的老巢里把党项人驱逐出去的儿子——王德用,都在定州唐河一线上“稳重对敌”,从此直到战争结束,一直都没有他们的消息。

    辽国人的攻势却举世皆知,他们突然间就出现在了定州大阵的背后,宋朝的冀州、贝州(今河北清河)、祁州(今河北安国)都被突如其来地猛攻!战争的格局瞬间被打破,天平倾斜了,辽国人抓住了定州大阵、“平戎万全阵”等乃至于汉人们以为万无一失的所有大阵的最大弱点——我不打你行不?

    河北平原一望无际,根本就没有任何的天然阻碍,那么我为什么要拼了老命地跟你们宋朝军队硬抗?我是契丹我有马,我就是要遛你两步,你跟不跟?

    如果不跟,那么广阔天地全是我的,随我烧杀掠夺;如果跟,那好,大阵立即走型,注定了只有骑兵精锐中的精锐才能追上他们,那时以众凌寡,随心所欲这是再浅显不过的问题了,王超征战一生,连这都想不到?

    这时他的选择是最理智的,既然已经错,那么就错到底,这时再慌里慌张地跟上去,就纯粹是找死,那时败光了家当,除了军队都死光,完全于事无补之外,还要再背上违抗皇命的黑锅。于是定州大阵就此无声无息,在宋朝的各种官方文献中,都找不到这十五万精锐正规军的在这段时间内的存在记录。

    于是远在河南的开封城里,宋朝的君臣们手脚大乱,每一个人都露出了心灵深处最本真的原形。聪明绝顶的和丰姿伟貌的,都想到了同一个词——逃跑。只有一个人站了出来,他不仅以近乎君前失礼的态度来镇服朝臣,而且还针对突发恶劣的军情提出了一个又一个的解决办法,决不仅仅是强硬、霸道或者天生好胜这样简单。

    寇准,他的辉煌时刻终于到来。

    告急的文书像雪片一样从河北、甚至河南飞进了开封城皇宫内院的对不起,不是枢密院,而是中书省。

    这一点至关重要,从根本上决定了历史进程。

    这是个历史遗留问题,真宗朝最早时的宰相吕端、李沆等人,都是赵恒的恩人或者老师,为了信任,更为了尊重,赵恒下令不仅是国家政事,就连军事行动,也要首先交给宰相们看。

    这个习惯被保留了,毕士安、寇准当上了宰相之后,一样拥有这个特权,压制着枢密院。这就让寇准成为了当时开封城里最早得到第一手情报的人。

    情况紧急,都到了“一夕之间,急书五至”的地步。任何一个稍有理智的脑袋,都能想象到二十多万的辽兵,已经冲进了宋朝的腹地,门户大开,每时每刻都在杀人放火,生灵涂炭,多耽误哪怕一分钟,就会又多死多少条人命!

    但寇准就是不急,这些十万火急的告急文书他却连看都不看就扔在了一边。这时他和皇帝离得很近,随时都能请见,但就是不。他吃饭、喝酒、聊天、嘻嘻哈哈,想干吗就干吗,似乎乐得很(饮笑自如)。

    而奇妙的是大宋朝的首相毕士安就在边上看着,也不管,随便寇准为所欲为。

    直到第二天的早朝,中书省才把这些烫手的,沾满了人血的文件上交给皇帝。那一刻,赵恒的眼前肯定突然变成了黑色。

    知道灾祸发生了,知道危险临近了,可就是没有消息,以为还好,还安全可是突然间就大难临头,不可收拾,整个河北都成了敌占区,连河南都在被突破中!这是怎样的刺激?!

    要知道宋朝的国防理念基本就是边关重兵防御,国都内禁军压制全国,而在国都与边关之间从来都是空的。藩镇之类的强势力量早就被赵恒的伯父、父亲给彻底抽空,变成了赵宋官家的天堂世界,但现在也成了入侵之后的契丹人的天堂世界!

    感谢这时赵恒的理智吧,在巨大的震撼中,他仍然认清了这时唯一能为他解开死结的人——寇准。他问:“现在该怎么办?”

    寇准的回答则非常体贴到位:“陛下,您想快点了结此事,还是慢点?”

    如果换成是赵匡胤,相信寇准的大门牙就在话出口的一瞬间飞舞在金銮宝殿上了,你简直是在恶搞,怠误了军情,还敢拿皇帝开心!

    但是三代才出一个贵族,赵恒是宋朝真正的第一位生在深宫内院,长在罗绮丛中的皇帝,他有涵养。他说:“我要快。”

    寇准回答则简洁明快:“那么很简单,臣以为五天之内就可了结。只要您亲征。”

    历史在这里出现了争议。寇准说出这句话,赵恒的反应是什么?有一种说法,是赵恒犹豫了,他说要回后宫再细想。但是寇准强调,军情紧急,再没有时间了!所以赵恒匆忙起驾,立即亲征;

    这出自北宋人陈师道。

    另一种说法出自官方,赵恒很痛快地就答应了,因为他之前就曾经说过要御驾亲征,还要东、西二府的高官们商讨出征时间,事到临头,怎么会退缩?况且五六年前,他刚刚即位时,就曾经亲征过,并不是第一次上战场。

    但是不管怎样,当天赵恒都答应了寇准的请求。只是昂然下殿,准备征伐的寇准忘了一件事。他为了追求效果,刻意地积压文书,刺激了皇帝,但也因此把别的人刺激到了。

    聪明绝顶的王钦若,和丰姿伟貌的陈尧叟。一个是参知政事副宰相,一个是枢密副使,基本上都与他平级。等朝臣都散开,该干吗都干吗去了,他俩悄悄地到皇宫深处请求赵恒的接见。

    两个人的意见一致,都是请求皇帝逃跑。差别就在于一个请皇帝逃到成都(陈尧叟的老家),一个请皇帝到金陵(王钦若是江南人)。

第130章 澶渊……澶渊(2)() 
这个提议看似很突然,根本就没有道理。眼放着宋朝国都之内还有数十万的禁军,河北、河南境内战况只是恶劣,但绝对没有崩溃,为什么要这样的绝望。但是要强调的是:第一,契丹人这次的兵力非常雄厚,达到了二十多万,这在真宗朝以来,是从来没有过的;第二,整个河北被突破,连河南都被威胁,这更加是宋朝立国以来从来没有过的!就拿上次赵恒的亲征来说,他也是到的大名府,那仍然是河北境内。

    尤其现在快入冬了,黄河马上就会结冰,那时最后一道天险也成了平坦大道,开封城最后的保障就只剩下了当年赵恒他老爸的五字真言——“在德不在险”。

    这就是当时的现实,不过从此前赵恒所有的表现来看,这些都应该吓不倒他的。他虽然不甚强硬,但是从来都没有怕过战争,宋朝人都等着由他来率领,再一次渡过难关。

    就连寇准也是这样,所以当他再次被皇帝紧急召进皇宫时,他一点思想准备都没有。之后,他就记起来了。为什么当初赵光义要给自己的三儿子取这个名字——赵恒。

    当年赵光义轻轻拍着儿子的后背说——“名此,欲我儿有常德,久于其道也。”

    儿子,给你取这个名字,是要提醒你,要有始有终。你的本性是很好的,只是要坚持住,别有头无尾,朝秦暮楚啊赵光义一生虽然建树少、破坏多,但是他的确有他超人的地方,以文治国,至少能把一个人的本性和缺陷都看得清清楚楚。

    他三儿子最大的毛病就在于此,一个没长性的孩子。

    在这之前,赵恒对国家的施政,尤其是对战争的处理,都有节有度,紧松把握之间老到沉稳,而且绝没有怕战避战的表现。但是这时不同了,他召见寇准的第一句话,居然是问:“朕现在是去成都好?还是去金陵的好?”

    居然是想逃跑!

    想来当时寇准在震惊之后,心里最强硬尖锐的一句话应该是:“陛下,那么你是想当孟昶呢?还是想当李煜?!”

    但他终究是宋朝的臣子,这样的话怎能说得出口,他向旁边看了看,发现肉瘤子王钦若和高大英俊的陈尧叟就在身边,一瞬间他就明白了是怎么回事。

    就事论事没有用,得让背后的教唆犯疼了才行!寇准说:“是谁给陛下出的这种主意,应该马上砍了他的脑袋!现在皇帝神武,将帅同心,只要您亲征,辽国必将撤军。就算您不打算亲征,我们坚守城池,时间长了,辽军也自然疲惫,无论怎样,都到不了您抛弃宗庙,出外逃难的地步!”

    但是这样的话太没营养了,根本就打动不了赵恒。很简单,大难已经迫在眉睫,这样传统教科书式的套话,去骗小孩子去吧,赵恒一点都不白痴。

    形势已经急剧恶化,辽军这时终于取得了重大战绩,祁州(今河北安国)被攻破了,守军全军覆没,接着辽军又猛攻瀛州(今河北河间)。所有的消息都被隔断,瀛州的存亡根本没法判断,而且辽军的前锋又继续南下,已经接近了冀州、贝州(今河北清河)!

    再后面就是河北重镇大名府了紧接着就是最后的屏障黄河。

    这里要说一下地形。宋朝北疆的州府分布是这样的,先是威虏军城、北平寨、保州等前沿据点,后面的镇州、定州等是超级军城,再往后才是祁州、瀛州、冀州、贝州、大名府这一连串的居民点,再向后,是河南境内的澶州等地。

    但是这部分的河南,并不是“黄河之南”,还在黄河以北,过了黄河,才是宋朝的国都开封。

    而这时宋朝的军力分布却让人绝望。重兵都集结在定州大阵,但它一点作用都没起到,辽军扑向了河北以南偏东的方向,那边的大名府一带,充其量只有三万多人的军队。怎么说呢,在这样的大场面下,比没有强点,而且想要像田敏、张凝那样和辽国人硬拼一场都做不到。

    大名府可不是北平寨等军城,他们身边有数不清的宋朝老百姓,你一时痛快了,除非能把辽国人一举击败,不然后果不堪设想。

    所以这时寇准无论怎样鼓励、威胁甚至展望美好的前景都没有用,你得有办法,河北空了,整个防线都漏了,你得有办法能迅速补上!

    寇准的对策有三条——第一,马上调天雄军(河北大名府一带驻军)步骑混合约一万人,由周莹、孙全照等人率领,火速赴援贝州。如果人数不够,就先发五千人,由孙全照全权负责;再令莫州方面的石普等人策应,不单是向大名府增援,更要向北,直接进入辽国境内,尽一切可能烧杀抢掠,让辽军有后顾之忧。军队如果不够,就选派民兵。

    第二,如果这时辽军已经越过贝州,逼迫大名府,那么立即命令定州大阵南移,至少分出三万人南下增援,定州大阵的损失,就由土门方向的雷有终来补充,命他即时率兵靠拢。再令王超在定州依城列阵,与威虏军城的魏能、北平寨的田敏等人会合,选择时机向大名府集结,以便您御驾亲征。

    第三,万一定州被辽军隔断,王超的大阵没法前来会合,而且大名府一带全被辽军袭击,就只有命令魏能、田敏的全骑兵部队不顾一切代价南下,去牵制辽军的进一步行动。而这么做的全部意义,都只在于滞留辽军的攻势,等待您的亲征

    亲征,只有亲征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赵恒仍旧沉吟,但寇准的话还没有说完。

    现在全部的焦点都在河北大名府,没有兵,但是我们有大臣,要派一位德高望重的、天下皆知的您的亲信大臣去,这样才能让百姓军民们相信,您没有放弃河北。这个人他突然转向了聪明绝顶的王钦若。

    参政大人,现在是为国分忧之时,您不能推辞!

    蓦然抬头,王钦若惊觉自己在毫无防备的情况下被雷劈中了。四目相交,他看见寇准的眼睛里闪烁着痛快淋漓的仇恨,那里面的每句话他都读得懂。

    该死的懦夫,你敢当逃兵,老子就让你第一个去扛炸药包!

    你不是聪明吗?留着你在皇帝身边,你的聪明就会没完没了,跟皇帝咬耳朵说悄悄话,把皇帝搅得心乱如麻。那就把你远远地扔出朝廷,让你和辽国人耍聪明去,看看管不管用!

    但是王钦若也是人中之杰,并且实事求是地说,不管他对于宋朝是个什么角色,对于赵恒来说,他从始至终都是忠贞不贰的。他瞬间就稳定了下来,态度沉静地对皇帝说:“陛下,臣愿去。”

    只是从此在心底里深深地埋下了一颗仇恨的种子,寇准,从现在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