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谱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如果这是宋史 >

第413部分

如果这是宋史-第413部分

小说: 如果这是宋史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地遛一圈马,回临安后就会再一次升官发财得奖状。多好的事啊,多便宜的买卖!

    可惜的是,才跑了一天,前方忽然传来最新战报。金军突然出现在濠州区域,开始重兵攻城了。三位兵痞立即出了一身冷汗,停下了脚步。

    有情况,把刘锜追回来,让他去打仗。

    刘锜听命令,又赶了过来。四将合兵,杀向濠州。距离还有六十里时,传来战报,濠州陷落了。面对这一噩耗,四个将军各有主张。

    张俊、刘锜发觉这一次金军的行动太诡谲,变幻不定,一定得慎重对待。而且濠州已经陷落,赶过去意义不大。

    王德弃权,他本就不是这方面的大将,在军事会议上底气不足。而禁军的大衙内杨沂中火了,仪仗队的特色再一次展现出来,他要进攻,趁金军刚刚攻下濠州,立足未定之机全力反击,既抢回城池,也救回百姓,更趁机扩大胜利果实,打一场比柘皋之战更辉煌的战斗!

    张俊等人郁闷,柘皋之战有你啥事,仪仗队长阁下?

    可不管别人怎么劝,连张俊以淮西主将的身份反对,都没法阻止杨沂中的进攻决心。在守原则的人那儿,原则是锁链;在没原则的人这儿,原则、命令什么也不是。张俊还怕禁军主将随时给他打小报告呢。

    杨沂中率军冲向了濠州城。

    冲进濠州城毫无障碍。

    人呢?城里原有的居民,还有金军,都跑哪儿去了?难道在杨将军进城前都跑光了?这让杨沂中警觉,他放慢了速度,派出了前哨,向纵深处打探。

    前哨回报,全城都没人,一个都没有。

    像是印证这一点似的,当天濠州全城“寂然无所闻”。有点邪门,不过仪仗队队长长期在首都领袖身边工作,各种高深理论学了很多,见怪不怪,其怪自败等道理早就熟透了,还能被女真人盗版的空城计给吓住?这时他下令继续前进,占领全城,肃清残敌。

    就在全军都进城了之后,北门突然间伏兵四起,大批的金军冲了进来。禁军仪仗队的素质再一次显露,冲锋时很猛,对决时脆败,遇伏之后慌张!他们没等真正接战,就像被枪惊着的兔子一样,一窝蜂地拥向了南门。

    南门外是张俊、刘锜等率领的全军大队,这时“南奔无复纪律”的禁军们成了金军的前锋,用来冲散宋军主阵。

    关键时刻,张俊难得地展示了一次军中宿将的经验,他命令全军前进,与败军逆向而行,哪怕把娇嫩的禁军挤成馅饼,也不能动摇主阵。

    这个决定很有效,也很残忍,阵地保住了,同时宋军重新获得了优势,毕竟在淮西战场上宋军的战力以及数量都超过了金军。可杨沂中的部下们就没那么幸运,首尾两端的步兵们大量伤损,仪仗队严重减员。

    如此一番折腾,濠州城重新寂静了。宋、金两方在城内外对峙,都保持了足够的耐心。而战争的重点在三天之后转移到了淮河水道上。

    楚州方面的韩世忠派出数百条战船逆淮而上,要截断金军的退路。这是韩世忠的风格以及特长,他每一次的作战目的都是欲置敌于死地。而水军是金国永远的痛,女真人直至亡国都没能完善这一领域。这样,就形成了宋军水陆两方面前后夹击金军的态势,以军力战绩参考,完全能把金兀术困在淮西境内。

    形势大好,又急转直下。金兀术没有分兵去淮河边上准备迎战,而是在旱路迎着韩世忠的水军插向了楚州方向,也就是运动到了水军的后方。

    金军在赤龙洲附近停了下来,开始砍大树设水障,要把韩世忠的水军截住。金兀术的意思很清楚,你不是要断我的退路吗?我先把你的退路给断掉。想在淮西吞了我,那么咱们就拼个鱼死网破!

    这是多年以来,金兀术罕见的勇敢表现。他实在是输不起了,再输的话金国将失去上位国的资格,他本人也会名誉扫地、身败名裂。

    这也给了宋军一个千载难逢的机会。在淮西大地上,张俊以十三万重兵挟胜势逼迫金军后退,韩世忠断水路成关门打狗之势,并且就在淮西境内还有岳飞这一终极战士随时会参战。这是自宋、金开战以来前所未有的机遇!

    只要各方面正常运作,金兀术必将全军覆灭。

    可各方面运作的结果是,什么都没有发生。没有作战、没有流血、没有堵截、没有谁全军覆灭,什么都没有。

    韩世忠得到金军设水障的消息后,就令水军撤退。水军撤得很快,本是逆流而上,只要顺水漂回去就行。张俊始终按兵不动。金兀术也没有死磕到底,带着濠州胜利赚回来的面子,顺势回国。

    岳飞始终被隔离在战场之外,等这一切都发生之后,只能拿着这段时间里他收到的来自各方面的各种文件发呆。

    有张俊的命令,有赵构的诏书。里边的内容错乱得让人发疯。

    按时间顺序排列,金军侵入淮西,岳飞接到临安命令渡江驰援,其间有六份来往信函,分别是临安传令、岳飞申请长驱中原(两次)、临安否决要他火速救淮西、岳飞接令、临安嘉奖。

    柘皋之战大胜,临安传令三军,内容是:“捷书累至,军声大张,盖自军兴以来,未有今日之盛。尚思困兽之斗,务保全功。”

    这份诏书抄送给淮西境内的所有军方人员,岳飞、韩世忠也各得到一份。意思很清楚,告诫各将军见好就收,别惹更大的麻烦。

    之后张俊令岳飞离远点,岳飞听从了,也抄送一份交给临安,以此证明自己为啥不直接进入战区。临安方面非常欣赏这一点,赵构特意亲笔写了一份御札给他。

    “得卿奏,知卿属官自张俊处归报,虏已渡淮,卿只在舒州听候朝廷指挥,以此见卿小心恭慎,不敢专辄进退,深为得体,朕所嘉叹。”

    在赵构来看,岳飞这回没有看见金军就眼红,冲过去搞得血肉横飞,不可收拾,而是很克制地听话了,这是巨大的进步,是转变的开始,是一个令人惊喜的征兆。他要表扬这个一直倔强的部下。

    接下来,诏书里的笔锋一转,他甚至难得地与岳飞有了共同语言。

    “据报,兀术用郦琼计,复来窥伺濠州。韩世忠已与张俊、杨沂中会于濠上,刘锜在庐州柘皋一带屯军。卿可星夜提精兵裹粮起发,前来庐州就粮,直趋寿春,与韩世忠等夹击,可望擒杀兀术,以定大功。此一机会,不可失也。”

    “庐州通水运,有诸路漕臣在彼运粮。”

    “急遣亲札,卿切体悉。十日二更。”

    从上面这段可以看出,这份诏书对岳飞来说简直是喜从天降。这是自从淮西兵变、刘光世的左护军叛变,导致岳飞与赵构隔阂之后,岳飞第一次重新看到了曙光。赵构在主导这次机会,要趁此天赐良机,把金兀术毁灭在淮西境内。他为岳飞铺好了所有的路,只等着岳飞杀过去!

    只不过,请注意写这份诏书的日期:

    十日二更。

    宋绍兴十一年(公元1141年)三月十日夜二更天。十日写信,渡长江送交到岳飞的手里,需要多少时间,有一个参考。

    岳飞申请长驱中原,临安否决。一个来回是五天。当时岳飞在鄂州,信使不必渡江。这时等同对待,至少需要两天半岳飞才能收到命令。

    那么是十二日傍晚。

    瞧一瞧当时淮西战场上都发生了什么。三月五日,张俊开始追击,同时命令刘锜回太平州。三天后,三月八日,抵达濠州外围。九日杨沂中大败。再三天后,三月十二日,韩世忠水军受阻返航。

    十二日傍晚时分,岳飞才有可能收到赵构命令他前进的诏书。

    等岳飞准备迈步的时候,战争早已落幕。有这么玩人的吗?这到底是至高无上的皇命诏书,还是发泄私愤的骗人字条,抑或是通信条件太差造成的低级失误?

    很难是失误,因为还有下一道诏书。

    岳飞接到上面“十日二更”发布的命令之后,回信说他将率军启程赶赴庐州。他在战区内急如星火地赶路,后面的诏书比他还快,追上了他。

    诏书里写:“得卿奏。卿闻命即往庐州,遵陆勤劳,转饷艰阻,卿不复顾问,必其行,非一意许国,谁肯如此!”

    “据探报,兀术复窥濠州。韩世忠八日乘捷至城下,张俊、杨沂中、刘锜先两日尽统所部前去会合,更得卿一军同力,此贼不足平也。中兴勋业,在此一举,卿之此行,适中机会。览奏再三,嘉汉不己。遣此奖谕,卿宜悉之。”

    按时间计算,岳飞接到这份诏书时,淮西战区已经彻底凉了,无论是张、韩、杨、刘、王等宋军,还是金兀术,都早已散场。偌大的淮西境内,只有岳飞一个人捧着一大摞诏书发呆。

    前思后想,对照此前多次北伐,岳飞越想越怒,他看了看周围的岳家军将领,实在没忍住,说了三句话。

第458章 赵构秦桧耍阴谋收兵权(1)() 
“国家不得了也,官家又不修德。”

    岳飞如是说。

    国家当断不断,纵敌玩寇,使本在罗网中的金军逃脱。这本是最卑劣的将军们巩固自身地位才使用的下三烂招数,可一个国家居然用了。它是想应付谁,想要挟谁,想毁灭谁?!

    国家公然做这样的事,前途何在,如何得了?

    至于修德。

    一个人总要有一颗真挚、理智、光明的本心,才会做出光明、理智的事来。看赵构前半生的所作所为,之所以倒行逆施莫名其妙,都是因为他的心术不正。

    修德是很重要的。

    世人的眼睛是亮的,清楚岳飞说的是不是实话,是不是对的。

    这句话只是开端,淮西之战刚刚结束,各个细节都在眼前,岳飞愤懑难当,说了第二句、第三句话。他转向张宪说:

    “张太尉,我看像张家军那样的兵马,你只消带领一万人去,就可以把他们蹉踏了。”

    又转向董先说:

    “董太尉,像韩家军那样的兵马,我看你不消带一万人去,就可以把他们蹉踏了。”

    这两句话在正常状态下看来,是很不合适的,会引起中国人第一时间的反感。为什么呢?不外乎“做人”的道理。

    做人要时刻谦卑、时刻低调。柔弱既然胜刚强,那么即使事实真的是那样,也不能直说!哪怕张俊、韩世忠真的退化到那种地步,你岳飞也不能这样公开评判攻击,恶化同志关系。

    可他说的是不是实话呢?张俊抛开不论,这人是什么货色,历史清楚,包括他自己都很清楚。至于韩世忠,黄天荡时的韩世忠到哪儿去了?以几千兵马截击十万金军,置生死于度外、置利害官爵金银于度外,什么都不在乎,只要归还二帝、归还河山的韩世忠到哪儿去了?

    应该说,他才是第一个提出还我河山的人。可是,现在这人怎么了?只是截断退路而已,就直接撤退了。他本来应该不管张俊怎样,不管临安怎样,率水军截断淮河,以一部之力断金军退路,让这场战斗不得不打起来!

    时间在变,一切都在变。唯一没变的岳飞在失望之余难免口出怨言。这一次,论道理他没有任何错误。而在另外一些层面上,他却错得很幼稚。

    如此三句话说完,淮西之战才算真正结束。剩下的就是老节目,去临安述职,说一下在这次工作中各自的表现。

    张俊是最积极的,他没等赵构下诏书集合,就先写了份奏章。里面大篇幅展示了柘皋之战的胜利,突出了杨沂中勇于首战的英勇,以及他个人临危不乱反败为胜的指挥艺术,最后指责了刘锜的作战不力。如此会战,被寄予厚望的精锐之师居然不见作为。

    不作为,是重罪!

    这之后,张俊单独用一章详细论述了岳飞的问题。岳飞行动迟缓,久久不上战场,耽误了一次又一次的歼敌良机。甚至在战局不利的情况下,也不见近在咫尺的他伸出援手。

    为什么会这样?为什么除远在川陕的吴家军之外,全体战将都已莅临战场,参与此战,唯独岳飞坐视生死,置国家利益于不顾?

    这不是单纯的表面现象,联系此前岳飞一贯的好战表现,一定有深层次的原因。为国家利益出发,一定要谨慎对待,认真研究。

    什么叫倒打一耙?而这只是张俊表演的开始。他长年泡在临安城里,和皇帝、首相近距离接触。一个庞大的计划在这几个人心里生成,而张俊是重要的棋子,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三大将应召入朝述职,张俊轻车熟路,最先到达,其实也可以说他从淮西战场下来之后直接就回临安了。第二个是楚州方面的韩世忠,他的距离相对近一些。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