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谱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称霸五代十国 >

第196部分

称霸五代十国-第196部分

小说: 称霸五代十国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李肇:“只要能守住剑州天险,成都无忧。”李肇奉命而去。孟知祥怕李肇不顶事,又让在遂州的赵廷隐部速抵剑州协守。并为了防备中央军走龙州(今四川江油)沿涪江南下偷袭成都,调部将李筠(和后周李筠不是一个人)守龙州。

    赵廷隐赶到剑州,会合李肇共守险地。赵廷隐是个将才,时值天寒时节,将士有畏战之心。赵廷隐哭告将士:“兄弟们如果不打退中央军,一旦成都失守,我们妻则沦为人妾,子女则为人仆奴,孰不悲乎?!”众人被赵廷隐一激,才悟此中利害,众志成城,固守剑州。

    没多久,中央军就攻了过来,西川军死守不出。到了夜间,西川军庞福诚、谢锽部冒死出北山,绕到中央军营后,鼓角呐喊。中央军不知道后面有多少西川军,不想被人下饺子,吓的逃回剑门。

    消息传到成都,孟知祥大喜,对将佐说道:“若不是我先守剑州,万一剑州失手于中央军,彼无后顾忧,则抄袭东川,董璋无能,必然弃城而逃,东川如果丢了,我们都逃不了一个死!中央军拿不下剑州,肯定要打龙州的主意,幸亏我下了先手。”众人狂拍马屁:“主公神算!”

    孟知祥肚里的货就是比董璋多,果然中央军下一个目标就是龙州,孟知祥早算定此招,中央军刚到龙州,就被西川军潘福超部迎头痛击,惨败回剑门。孟知祥还没来及松口气时,前线水师传来主将张武病死的消息,为了不影响军心,又调袁彦超去代替张武。

    长兴元年(公元930年)十二月,朝廷方面派来的天雄军节度使石敬瑭公来到剑门,督军攻剑州。赵廷隐终于等来了大名鼎鼎的石敬瑭,要见识一下石敬瑭的厉害,调了五百神射手埋伏在山路。石敬瑭率军来攻,西川军呐喊应战。中央军一时没招架住,朝后撤退,这时西川弓箭手开始进行射箭比赛。中央军哪想到还有此一劫,被射死无数,后面的赵廷隐又杀了过来,中央军溃不成行。石敬瑭狼狈逃回剑门,向岳父告急:“老爹,救命啊!”李嗣源再派安重诲入川平叛。安重诲还不如石敬瑭,一路上弄的鸡飞狗跳,不久被召回赐死。

    到了长兴二年(公元931年)正月,李仁罕攻破遂州城,夏鲁奇自刎身亡。二月,石敬瑭见安重诲也不济事,也领教过孟知祥的厉害,粮食也吃了差不多,不想死在这里,撤军北去。两川兵很好客,见石敬瑭要回家,哪能不扶上马送上一程?一直送到利州,石敬瑭才拍拍身上的灰尘,抖抖疲惫的精神,回洛阳待罪去了。赵廷隐和东川军同入利州,两军会合,免不了客气一番。

    赵廷隐急使密告孟知祥:“董璋是西川大患,今日不除,他日必为我忧。不如利用董璋前来犒军的机会,做掉他,兼并东川,横行天下。”可孟知祥这时还不打算和董璋撕破脸,毕竟中央军随时可能再来找他们算帐,便没有同意。董璋果然来了,在赵廷隐那里吃了几顿饭回去了。因孟知祥有令在先,赵廷隐不敢贸然动手,长叹可惜:“千载一时之机,就这样白白浪费,以后我们麻烦就大了。”

    其实没什么可惜的,在中央军确定不再来蜀中之前,董璋绝不能除。除董璋容易,但孟知祥并了董璋一伙后,还需要时间在东川建立自己的威信,一旦中央军再杀过来,东川军一定能听孟知祥的指挥?万一投降了中央军,孟知祥必死无疑。孟知祥不愧是战略高手,知道“两利相权取其重、两害相权取其轻”的道理。

    对孟知祥威胁最大的中央军终于偃旗息鼓了,孟知祥明白接下来就要和和董璋摊牌了,为了抢占先手,孟知祥让李仁罕去带领西川水师东下,从战略上包围董璋。李仁罕真有两下子,不久就顺江取下忠州(今重庆忠县)、万州(今重庆万县)、夔州(今四川奉节)。长江沿岸均被孟知祥布下棋子,可以对董璋收网了。

    中央军虽然撤出蜀中,但孟知祥不敢保证李嗣源以后不再来找事,而且为了消灭董璋,就必须先和朝廷方面讲和,以免两面受敌。只要中央军不趁乱西下,他就有战胜董璋的把握。孟知祥利用朝中重臣安重诲被杀的机会,向李嗣源“认错”。幕僚李昊提醒孟知祥:“主公现在还没和董璋翻脸,应该叫上董璋一起上表,免得董璋抓住我单方面毁约的把柄。”孟知祥一听有理,就给董璋写信,商量共同向李嗣源谢罪。

    董璋接信哭骂:“孟公家小俱已到成都,没有后忧,自然可以和朝廷复好。可董璋亲眷人头早就落地,我谢他娘个鬼!”而孟知祥站着说话不腰疼,派李昊去再劝董璋:“我们是玩不过李嗣源的,真把老头子惹毛了,我们都要完蛋,请董公以两川事为重。不要意气用事。”

    董璋根本听不进去,大骂孟知祥。李昊立刻告诉孟知祥:“东西两川不可并立,必存一亡一。董璋开始怀疑主公,不久必然攻我,请主公早做打算。”。孟知祥笑道:“穹佐勿忧,董璋之智,岂在我外!”

    果然,后唐长兴三年(公元932年)四月,董璋大举进攻西川,东川军进入汉州(今四川广汉)白杨林地界,大破西川兵。孟知祥急聚集文武议事,赵季良不愧是个小诸葛,对董璋看的很透,说道:“董璋不过匹夫勇耳,难服三军。现在他自来送死,主公应该去会会他。东川兵精锐尽出,我师应该一举歼灭东川前部,彼军士气大沮之日,就是董璋授首之时!”赵廷隐和赵季良一个意思,孟知祥决定先让赵廷隐去对付董璋,自己随后就到。

    董璋用兵真是小儿科,连“知已知彼”都做不到,他居然写信给孟知祥,说赵季良和赵廷隐等人已经暗中投降自己。孟知祥看信大笑:“董璋也敢给我玩反间计?!”赵廷隐也是大笑。

    没多久,前线传来败报:董璋攻入汉州。孟知祥知道事宜速不宜缓,留赵季良守成都,亲提锐卒赴汉州去灭董璋。长兴三年(公元932年)五月,两军会于鸡踪桥(今四川广汉县北三十五里处),准备开始血战。

    没想到董璋看到孟知祥军容严整,有些胆怯,把阵脚朝后移。东川兵看到董璋也不过是个羊质虎皮,不由得大怒:“让我们晒太阳有意思吗?有种的何不与西川兵决战?!”董璋这才领兵前冲。刚一交手,东川兵发生哗变,一部人马投降孟知祥。

    孟知祥命令三军扑杀东川兵,不过东川兵也不弱,赵廷隐部屡战不胜,形势一度有些逆转。孟知祥知道生死一念间,擎剑在手大喝:“给我击杀董璋的后军!”兵马使张公铎率军大进,东川军阵形被冲乱,西川军兴奋的猛杀。董璋收脚不住,带着亲兵逃回梓州(今四川三台)。孟知祥命赵廷隐追杀董璋,自已回到成都等捷报。

第一百四十六章 后唐() 
第一百四十六章后唐

    后唐长兴三年(公元932年)五月,董璋被西川军大败后,狼狈窜回梓州,本想休整一下再去找孟知祥寻仇。没想到守城大将王晖竟然敢挖苦董大帅:“大尉尽出东川精锐讨孟知祥,怎么只逃回了这几个弟兄?太尉用兵真如神也!”董璋这时已经非常难过了,被王晖这一弄,勾起伤心往事,号啕大哭,卒无一言以对。

    王晖是个识时务的豪杰,看到董璋这副落魄模样,知道董璋活不长了,便起了二心,决计杀掉董璋,投靠西川。董璋正准备吃饭,王晖和董璋更识时务的侄子董延浩率兵来杀董璋。董璋吓的半死,带着老婆逃上城去,赶紧让指挥使潘稠调兵防御王晖。

    潘稠奉令下去,没多久,董璋就见潘稠带兵上城,以为干掉了王晖,便问:“王晖人头在哪里?”潘稠笑道:“就在公颈上。”没等董璋的反应过来,人头就被潘稠给割了下来。

    王晖、潘稠等人开城投降赵廷隐,赵廷隐送董璋人头于孟知祥。孟知祥最危险的敌人董璋终于被消灭,两川地盘被李家的从王家的夺过来不到七年,就成了太原孟家的私产。孟知祥为了炫耀自己的丰功伟绩,决定到梓州转转。

    这次能灭东川强敌,赵廷隐的功劳最大,但守遂州的李仁罕却嫉妒起赵廷隐来,当众人面辱骂赵廷隐,赵廷隐火爆脾气,哪忍得住,两人口角相争。孟知祥在梓州犒完军后,准备回成都,东川重地,必须找得力心腹人驻守。李仁罕和赵廷隐对孟知祥都是绝对的忠诚,想在二人中选一个,但二人关系此时已势同水火,孟知祥一时也拿不定主意。问李昊:“你看他们谁更合适守东川?”李昊知道李仁罕和赵廷隐都对东川志在必得,得罪哪一个都不好,干脆和稀泥:“二将军皆有意东川,留下一个必须让另一个恼火。不如主公自领东川,另置二将军。”

    孟知祥的主要任务是负责两川的一把手,不可能把精力放在东川上,想来想去还是留下赵廷隐,让李昊主政梓州,李仁罕回遂州。李昊可不想留在二人中间受夹板气,赖在孟知祥身边回了成都。孟知祥这样的安排很不好,李仁罕的自尊受到严重打击,肯定不服。果然,李仁罕连给孟知祥写了七封信,大意:“东川重地,不宜轻授他人,请主公自任,不然众人必不服某些人。”赵廷隐也来信自辩:“廷隐仆才,本不敢奢望东川,都是李仁罕逼出来的。”

    孟知祥头都大了,为了不至让二人刀兵相见,只好委屈赵廷隐,在阆州设保宁军,以赵廷隐为节度,孟知祥只能代理东川军政。赵廷隐对此极为不满,甚至要找李仁罕练练,谁的本事大谁就去东川。李昊苦苦相劝,要赵廷隐以大局为重,不要给主公添麻烦了。赵廷隐好歹也要给孟知祥个面子,就此作罢。

    虽然李仁罕和赵廷隐闹别扭,但这只是两人的意气用事,他们对孟知祥都没异心。蜀中文武一看孟知祥成了名副其实的“两川节度使”,不如给孟知祥弄个名号,纷纷劝孟知祥自立蜀王。孟知祥当然愿意,把脑袋别在裤腰上不就是为了这个吗?上表请封,并把自己发妻福庆长公主病逝的消息告诉了李嗣源。李嗣源和孟知祥名义上是近亲,免不了哀悼一番。只是李嗣源没想到孟知祥这么厚黑,自请封王,气的直摇头,但也无可奈何。不允许他称王,孟知祥一怒之下就敢称帝,便顺水推舟,长兴四年(公元933年)二月册孟知祥为蜀王,兼东西两川节度。

    孟知祥和李嗣源的私人关系并不算多坏,两人在暗中形成一个默契:李嗣源在一日,孟知祥一日不称帝。其实孟知祥知道李嗣源快七十的人了,能活几天?自己才刚六十岁,等得起。

    凭良心说话,李嗣源对孟知祥很是宽容,同在乱世中讨口饭吃,谁也不比谁高尚到哪里去,自己从李存勖手中夺得政权,孟知祥只不过占着本不属于自己地盘的蜀中,自己并没有损失什么。甚至孟知祥请李嗣源曾经在同光时期入蜀的数万唐军调回去,李嗣源都没同意,留给“妹夫”用吧,自己老了,快要去地下见李存勖了。

    长兴四年(公元933年)十一月,六十七岁的李嗣源驾崩,宋王李从厚继位。孟知祥得到消息后,知道自己终于等到头了,开始有了提高自己“行政级别”的想法。当然直接说出来有点不好意思,便拐弯抹角放空炮:“先皇帝英武一世,却让宋王这个毛孩子继位,宋王暗弱无能,身边多是些乌七八糟的小人,中原又要大乱了。”

    虽然孟知祥说的是实情,李从厚懦弱,不是个乱世中能守住家业的料子,李从珂也在河中虎视。但蜀中那帮滑头都知道孟知祥话外有话,出来混江湖,哪个不明镜也似?还说什么废话?累表劝进,请蜀王顺从“民意”,即皇帝位。

    不知道为什么,轮到孟知祥准备好皇帝的时候,蜀中瑞兽都没了动静,巨人不见了,凤凰不见了,黄龙也不见了,乌龟兔子大麻雀们也都不知去向。孟知祥这人比较务实,不象王建那样喜欢玩花活,出洋相,踏踏实实的做自己想做的事就行了,何必搞出那一套,沦为后人笑柄。

    后唐应顺元年(公元934年)正月,蜀王孟知祥在成都称帝,国号和王建的一样,仍然是大蜀。不过此蜀非彼蜀,后来史家称王建的蜀为前蜀,孟知祥的蜀为后蜀。孟知祥改元明德,安安稳稳的在成都坐享富贵。

    孟知祥对自己的“前任”王建的长寿很向往,王建活了七十二岁,自己离这个“鬼门关”还有十多年呢。孟知祥没有想到,自己和王建同命不同寿,在六月间接见前来投降的原后唐山南西道节度使张虔钊(就是那位在河中督军和李从珂开战被官军赶跑的那位草包将军)时,张虔钊跪地向孟知祥敬酒,祝皇帝陛下圣寿无疆。

    孟知祥这时忽然感到身体不适,便回宫休息。过几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