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谱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称霸五代十国 >

第239部分

称霸五代十国-第239部分

小说: 称霸五代十国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李存勖知道现在时机尚不成熟,便学起曹操来,持书对群臣说:“是儿欲踞吾着炉火上邪(曹操的原话)”,李存勖的大概意思是说早在几十年前先王在位时就有机会当皇帝,之所以不做是因为我们李家是大大的忠臣,宁死不为此不忠不义不仁不孝之事,所以你们以后不要再做这样无聊的事了。众人热脸蹭了个冷屁股,扫兴而归。

    当然并不是所有人都没有识破李存勖内心深处的想法,李存勖的“二分之一管仲”张承业就看出来了,知道李存勖这次拒绝只不过是装给别人看的。张承业劝李存勖:“河东与逆梁血战三十年,正是为大唐社稷起见。希望大王灭梁恢复大唐之后,寻找唐室后人为帝。虽然如此,但大王功高齐天,天下人谁不心服?宁受实利,不受虚名,请大王三思。”

    李存勖含糊其辞,推托过去。张承业知道李存勖起了私念,大哭一场,重病不起。

    不知道张承业想过没有,如果以后李存勖统一天下,让李存勖再找出一个素无功德的唐朝后代做皇帝,每天对着这个“皇帝”三跪九叩,李存勖能做到吗?树是李存勖种的,果子却要让不相干的人来摘,别说李存勖,换成任何人都不可能做到。

    即使李存勖立起一个皇帝,然后再走“禅让”程序取而代之,李存勖依然免不了落个“篡位”的把柄,何必多此一举?

    谁种的树,果子就是谁的,古往今来,莫不如此,李存勖肯定会这么想。

    李存勖还没有做好攻梁的准备时,镇州突然发生内乱。“赵王”王熔因投靠河东,军事上多由李存勖为他做主,乐得清闲,开始寻欢做乐,搜刮民脂民膏供他挥霍,惹得民怨沸腾。王熔的养子张文礼早就窥视“王位”,勾结死党发生兵变,杀死王熔,并乞请李存勖允许他继承“王位”,李存勖勉强答应了。而张文礼也知道李存勖并不可靠,便又向梁朝求援。

    对于梁朝来说,如果能得到镇州,那将大大缓解目前不利的战略格局,向北推进梁朝的战略纵深,攻守自如,实在是个千载一时的机会。老臣敬翔很敏锐的看到了这一点,力劝朱友贞出兵镇州,发动对河东的战略反攻,并警告朱友贞道“这次镇州之乱是陛下战胜河东的最后一次机会,机不可失、失不再来,请陛下赶快出兵北上。”

    可朱友贞身边的红人赵岩偏偏就看不惯敬翔的老臣做派,极力阻止朱友贞出兵。说现在朝廷精锐多沿河防御河东军,无力再救张文礼。何况张文礼是个小人,和他干爹王熔一个德性,让我们出兵替他捞好处?陛下不要上了他的当。朱友贞听从了赵岩的话,不再理会张文礼,敬翔气的直跺脚,大骂赵岩竖子。

    赵岩说张文礼是个小人,他也不是个正人君子。赵岩是朱温的女婿,平生最仰慕的人居然是唐宪宗的女婿杜悰(大诗人杜牧的堂兄),因为杜悰生活奢华,所以赵岩立誓要过的比杜悰还要奢华,所以”丰其饮膳,嘉羞法馔,动费万钱。”朱友贞信任这样的人,梁朝不灭亡,也是天理难容了。

    《黄石公三略》云:“君用佞人,必受祸殃。”小人得志的背后往往就是人才的湮没无闻,任何一个时期都有人才,这个世界最不缺的就是人才。韩愈所谓“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千里马用于“能使马者”,那它就是千里马;如果它用于“仆隶”,那它只能是匹普通的马。敬翔就是这样,如果朱友贞听从敬翔的建议,至少梁朝不会灭亡的如此迅速。

第三十一章 出兵北上() 
第三十一章出兵北上

    李存勖得知朱友贞放弃出兵北上的消息,庆幸之余,忙派天平节度使阎宝前去剿平张文礼,可还没等河东军攻城,张文礼就得病死了,张文礼的儿子张处瑾拒守不降,河东军攻城,这一仗打的颇不顺利,从龙德元年(公元921年)八月一直打到龙德二年(公元922年)的九月,河东军才攻破镇州,活捉张处瑾,平定镇州之乱。

    而梁朝虽然没有直接救援张文礼,但梁天平节度使戴思远不想错过个机会,趁河东军在镇州和幽州同时作战,河北一带兵力空虚之际,北上攻克河东的卫州,活捉刺史杨婆儿(性别:男;兼职:俳优),并一鼓作气,重新夺回重镇相州(今河南安阳),河东军大败,损失惨重。不久,河东再遭到一次严重的挫折,潞州节度使李继韬突然向梁朝投降,并遣子为质,朱友贞兴奋异常,他似乎又看到了黑暗中仅有的那一点光明,虽然很暗,但总归还有点希望。似乎李存勖的人头就在自己眼前晃动,等待着自己伸手去摘。

    可梁朝突然的“复兴”,其实只是回光反照而已,梁朝的整体性劣势并没有得到根本的扭转,而且梁朝的战略指挥系统完全失灵,整体协同作战能力丧失殆尽。河东虽然折了一阵,但综合实力依然远强于梁朝,梁朝的灭亡已经不可避免。

    公元923年是梁朝的最后一年,梁朝年号是龙德三年,可就在这一年的四月,李存勖在魏州称帝,国号大“唐”(以后就称河东军为唐军),年号同光,史称后唐。李存勖称帝,免不了封官加爵,祭告上天,当然无非就是“皇帝臣存勖,敢用玄牡昭告于皇皇后帝”云云,都是老文章,直接抄现成的就能用。之后文武百官三跪九叩,舞蹈山呼,这其中就有后来“骑墙孔子”冯道的身影。

    没过多久,有个叫卢顺密的梁军将领前来投奔李存勖,说现在的梁军主力多在潞州、泽州一带,山东空虚,天平节度使戴思远也不在城里。李存勖不想错失机会,派李嗣源去偷袭郓州,唐军雨夜攻城,梁军不防,被唐军全歼。

    朱友贞听说郓州丢了,得到潞州的兴奋劲一下就泄没了,失魂落魄。敬翔先是拿绳子准备在朱友贞面前上吊自死,说是以谢先帝,朱友贞知道他有话说,拽住他便问。敬翔说:“现在事以至此,也不需要多说什么了。如果陛下不想亡于李亚子,只能派上王彦章了,也许只有他才能救陛下。”朱友贞向来都不听敬翔的,但这次事出无奈,也只得听从,因为手上没牌打了。

    自从刘鄩死后,王彦章可以说是梁朝最后的一位名将,武功出色,时人号称“王铁枪”,冲锋陷阵是把好手。可王彦章只是将才,而非帅才,他不懂政治,不知道军事和政治的天生关联。他行前曾经对人说:“等我捉了李亚子,再回来收拾赵岩、张汉杰这些小人。”王彦章在政治上比较单纯,这话让赵岩听到了,当然衔恨,赵岩和同党密谋谗害王彦章,他和同与王彦章出征的段凝合谋,俟机倾轧王彦章。而段凝也是个小人,他为了当上统帅,私出重金贿赂赵岩。老臣敬翔李振等人知道段凝肚子里没多少货,坚决反对,可朱友贞架不住赵岩的死磨硬泡,最终还是同意改任段凝。让王彦章负责游击战,准备收复郓州。王彦章憋了一肚子的气进攻郓州,却被李嗣源打败,退守中都。

    王彦章并非不知道当下形势,梁朝气数将尽,自己也不过是尽尽人事而已。果然,王彦章率梁军和唐军展开最后的决战,此时梁军早就无力作战,被唐军尽数歼灭,王彦章被唐军生擒,献于李存勖。李存勖知道王彦章的大名,想劝他投降,为新朝效力,并揶揄道:“你经常说我是个小毛孩子,今天你成了我的俘虏,你服不服啊?”可王彦章本事再不济,忠心还是有的,宁死不降:“岂有为臣为将,朝事梁而暮事晋乎!得死,幸矣!(洪经略有愧否?)”李存勖见劝说不动,也就成全了王彦章,斩于任城(今河北任县)。

    王彦章一死,朱友贞彻底崩溃了,知道大事已去,再也没机会翻盘了。聚宗族哭作一团,并找来敬翔,问他还有什么办法?敬翔哪还有什么办法,只好跟着哭:“陛下若早听臣言,事必不以至此。现在这个局面,即使张良陈平再世,也无能为力了。现在臣只有先死,不忍心看到我们大梁就这样灭亡。”此时梁朝人心大乱,文武百官已经做鸟兽散,各奔前程去了,而朱友贞的姐夫赵岩也丢下朱友贞,逃到许州,找他的老朋友忠武军节度使温韬避难去了。

    后唐同光元年(公元923年)十月,唐军李嗣源部攻下曹州,距离汴梁不足百里,这时梁朝存在的时间只能用天来计算了。朱友贞长叹数声,父亲太祖皇帝三十年才打下的大梁江山就这样毁在了自己手里,有痛心、有惭愧,也有不服,但却无路可逃,又不愿做李存勖的俘虏,把心一横,让部将皇甫麟“弑君”,时年三十六岁。

    三百年后,同样一幕又在这里上演,无路可逃的金哀宗完颜守绪在蒙古兵即将破城之际,说了一番很让人感慨的话:“自知无大过恶,死无恨矣。所恨者祖宗传祚百年,至我而绝,与自古荒淫暴乱之君等为亡国,独此为介介耳。”用这句话来形容朱友贞死前的心情再合适不过了。

    中国历史上的亡国之君中,梁末帝朱友贞、金哀宗完颜守绪、明崇祯皇帝朱由检都是国亡在即,自杀殉国。后人很同情他们,认为他们并不是真正意义的亡国之君。他们都有“复兴之志”无“复兴之才”,耳朵根比较软,做事优柔寡断,最终亡国。(明朝应该是亡于永历,但此时已经属南明时期。)

    历史就是这样残酷,历史与其说是用笔记载的,不如说是用血写就的。当我们打开旧纸堆时,发现里面除了鲜血,还有泪水,无论是光荣还是屈辱,都不可能改变这个规律。

    公元923年十月,梁朝灭亡,历经二主,共十六年。

    不久,唐军兵临汴梁城下,梁朝开封尹王瓒开城投降,同一天,后唐皇帝李存勖率军进入开封。而梁朝的百官们却不知羞耻的跪在李存勖马前,腆着厚脸向李存勖请罪,说什么“臣等身事伪梁,罪该万死,今日重见大唐中兴,虽百死而无一恨”云云。当然也不能怪这些人,如果反过来是梁朝灭了河东,河东百官也照样会这样做,人嘛,哪个不知道“人在矮檐下、不得不低头。”

    被朱温倚为谋士双璧的李振和敬翔见朱友贞殉国,欲哭无泪,不过李振比敬翔识时务,听说李存勖已经下诏免死梁臣,便动了心,劝敬翔改效新朝。敬翔不同意:“变节倒是容易,但如果李存勖问我们为什么不效死梁室,我等何以言对?”李振才不管你敬翔如何,颠颠儿的跑去拜了李存勖的码头。

    敬翔得知消息,仰天长叹:“本国沦丧,皇帝自殉,吾等受先皇帝大恩,岂可朝臣梁复暮臣晋乎?李振向称大丈夫,今日所为,不知羞耻为何物!”即日自杀,算是报答了朱家两代皇帝的厚恩,举族受诛。

    李振本以为只要投降仍会得到厚封,可惜后唐君臣非常讨厌李某人,郭崇韬见到李振,一脸的鄙夷,指其身谓人:“都说李振天下大才,今日一观,逊敬翔远矣,常人耳!”当天就被李存勖给灭了族。先前逃跑的赵岩也没好下场,温韬本就是个四面透风的滑头,没理由给朱友贞陪葬,见赵岩来送死,大喜,立斩岩头,送于李存勖。

    李存勖诏割朱友贞的人头,漆封入库。为此他发了一通感慨:“敌惠敌怨,不在后嗣。朕与梁主十年对垒,恨不生见其面。”还算比较有人情味,但李存勖对朱梁皇族丝毫没有手软,尽数诛灭,但唯独留下朱温长兄朱全昱一家不杀,想必也知道当年朱全昱臭骂朱温的故事,所以手下留情了。

    “伪梁”即灭,原梁境内的各路节度使以及其他大小藩镇无不见风使舵,向唐称臣。这时吴国的权相徐温有些犹豫,不知道该不该向唐称臣,谋士严可求笑道:“听说李存勖向来骄傲自大,管理无方,照他这样,没几年就会自取大祸,我们不必害怕他,只要不惹他就行了。”李存勖向吴国发送“诏书”,以示自己的正统地位,可吴国根本不吃他这套,回书用“大吴皇帝上大唐皇帝”。李存勖初定中原,并不想在江南动兵,也就没当回事。

    “弃暗投明”的原梁朝河南尹张全义向李存勖建议迁都洛阳,以示这个唐朝的正统地位,毕竟“以前”的那个唐朝的正式国都是长安和洛阳,长安早就残败,不宜定都。

    后唐灭掉后梁,后唐国土基本由原河东辖地和梁朝组成,后来又实际控制了凤翔(李茂贞的地盘),在五代十国时是面积最大的一朝。前面曾经说过,黄巢在进入长安后立刻发生质变,从一个农民军起义领袖蜕变成“准地主阶级代言人”,不久便遭失败。李存勖也没有跳出这个“兴亡周期论”,在他灭梁后,他的蜕变越发明显,而李存勖发生质变的原因除了他自身因素外,还有另外一个人,这个人就是他的正宫皇后刘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