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谱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称霸五代十国 >

第300部分

称霸五代十国-第300部分

小说: 称霸五代十国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王朴是山东东平人,精通诸家兵法,很有战略眼光,他在文中说:“自唐晋以来,中国(指中原政权)之所以失天下,主要是因为人主昏庸于上,而人臣弄权于下,军人骄横拔扈,渐成积弊。现在陛下胸怀四海,当首先近贤臣远小人,人如墨朱,近者如也。言而有信,奖赏有功而惩戒过失,天下人就都愿意为陛下效死。陛下应该提倡节俭,不然上行下效,奢糜风起,就将动摇陛下的统治基础。

    至于边患,臣认为南方诸国实力较弱,比北方的契丹好对付。尤其是江南李唐,据有淮南千里沃土,其主李璟昏庸无道,国内宵小为党,国势渐衰,陛下可以先取淮南,定江北之地。然后休养时日,再传檄岭南、两川、闽浙,令速早降,不然王旗指处,四方披靡。南方平定之后,大周的实力就会得到极大的增强,就可以抵消契丹凭仗十六州时常南犯的优势。而河东残贼是我朝死敌,对他们只有用武力强行解决。刘氏自高平败后,已经没有和大周相抗衡的实力,不过借着契丹的威风苟延残喘而已。

    我大周兵强马壮,万乘大国,何惧鼠窃之辈。陛下英武,三军用命,现在就可以开始准备,一步一步的完成统一大业。”柴荣越看越兴奋,激动的无以名状,立刻晋升王朴当上开封尹,做自己的左右手。

    王朴的这篇具有战略指导意义的文章就是五代史上大名鼎鼎的《平边策》,王朴的战略意图非常明显,就是先易后难,先取江南,后取北方。后来宋太祖赵匡胤的统一进程实际上就是按王朴的《平边策》照葫芦画瓢,北汉也确实是五代十国时最后一个消灭的政权。至于王朴死后,柴荣为什么要放弃既定战略而北伐契丹,柴荣有以下考虑:南方诸国中只有蜀国和南唐与周朝临界,李璟已经被打懵了,不足虑。蜀国孟昶倒是能在西边闹点动静,但也只是癣疥之疾,何况柴荣对蜀早就有备。其他的小政权更是不值一提,而且和周朝不搭界(荆南倒是搭界,可有谁相信荆南会给柴荣造成麻烦?),他们反谁去?

    柴荣北伐契丹的主要战略目的是夺回幽云十六州,在北方建立完善的山地防御体系,相对北汉,契丹才是周朝最大的威胁。因为此时的契丹已经基本完成了封建化,是一个强大的封建农奴制军事集团,契丹高居燕云山险之地,俯窥山南千里平原,游骑纵横,让人防不胜防,所以柴荣认定南方不会对自己造成威胁后,北伐也是势在必然。

    柴荣本就怀有统一大志,王朴此策正合心意,雄心勃发,开始着手启动统一进程。正好这个时候西边的秦州(今甘肃秦安,着名的”陇西成纪”便是)、凤州(今陕西凤县)等地百姓因为忍受不了后蜀政权的苛政,向周朝乞兵。

    柴荣当然愿意帮忙了,派凤翔节度使王景与宣徽南院使向训率兵前去收复秦凤二州(在后汉之前属于中原政权)。不久后,周军在凤州黄花谷大败蜀军,蜀军高彦俦部败退青泥岭(今陕西略阳北),周军连取秦州、凤州、阶州(今甘肃武都)、成州(今甘肃成县),这四州都是后晋灭亡时,时任雄武军节度使的何建献给孟昶的。不该孟昶吃的,到底还是吐了出来。

    接下来柴荣又干了一件事,因此事柴荣在本素不相干的佛教界大大的有名。中国佛教史上有一个名词叫“三武一宗法难”,说历史有四个皇帝曾经抑制过佛教的发展。三武是指北魏太武帝拓拔焘、北周武帝宇文邕、唐武宗李炎,一宗就是后周世宗柴荣。

    佛教自汉明帝刘庄时传入中国以来,发展极为迅速,到了南北朝时期,已经深深的影响了中国历史发展的进程,着名的梁武帝萧衍就是个“菩萨皇帝”。随着佛教对中国政治发展的介入,佛教已经形成一个庞大的利益集团,政治关系错综复杂,各种利益冲突也逐渐公开化。三武毁佛,对佛教在中国的发展是沉重的打击,但往往是“人亡政息”,三武一死,佛教又渐渐恢复了元气。到了五代,佛教对社会发展的负责影响比较突出,比如寺院占有良田和壮劳力,国家要出钱养活僧尼,而且许多寺院收集铜器建造佛像,铜价大幅上涨,国家不堪重负。

    柴荣准备对周边敌对势力大动干戈,没有一个稳定的政治环境和雄厚的财政基础是绝对不行的,所以柴荣才下定决心,对佛教进行大规模限制。柴荣颁布命令,保留一些必要的佛教场所,其余的寺院一律废除。

    准备出家者必须得到家长的同意才能成为僧尼,男子十五岁以上并且能读至少一百篇佛教文章、女子十三岁以上至少能读七十篇佛教文章的才能出家,不准私自受戒,而且只能到政府规定的几座大寺院中进行注册。严厉禁止搞迷信活动,不许僧人自残惑众(善举!),禁止私造铜像,把多余的铜器入缴官府,否则一旦查出私藏5斤铜器以上者论死。

    原先在后周境内的33030座寺院只保留了2694座,注册僧人42444人,尼姑18756人,还俗了61200人。有人认为柴荣这么做太过严厉,柴荣说了一番大道理:“佛家普渡众生,以慈悲为怀,一心向善,心中有就佛,佛像不等于是佛。朕只是对佛教进行改革,并没有毁灭佛教。朕此举,一是救佛,二是救民,佛民两便,有何不可?而且朕听说佛家普渡众生,就是自己的身体都可以布施,损失点铜器土地算得了什么?如果朕的身体可以拯救黎民百姓的话,朕又有何惜?!”

    柴荣真是仁人之见,怪不得大儒司马光狠狠的把柴荣臭夸了一顿:“若周世宗,可谓仁矣!不爱其身而爱民;若周世宗,可谓明矣!不以无益废有益。”

    经过一番整顿,周朝的实力大大增强,耕种面积大了,老百姓多了地种,自然高兴。国家也充实了财政,被寺院”霸占”的青壮劳力可以征募入伍。柴荣也许“对不起”佛教,但却对得起天下!

第一百二十三章 临死不屈() 
第一百二十三章临死不屈

    柴荣把内部事务处理妥当之后,下一步就要开始他的统一大业了。第一个目标不是契丹卵翼下的北汉,王朴之前的说先南后北,先唐后蜀,正和柴荣的想法一致。柴荣早就看上了淮南这片千里沃土,淮南的地理位置非常重要,淮南是长江一线的战略外围,不打掉淮南,江南就稳如泰山。

    三百多年前,北周武帝宇文邕在吕梁大败陈朝吴明彻部,将陈军最精锐的主力消灭殆尽,随后宇文赟夺去淮南,从而让后来的隋文帝杨坚顺顺当当的下了江南。柴荣想:宇文邕这个大周皇帝能取淮南,朕这个大周皇帝为什么就不能?!

    显德二年(公元955年)十月,柴荣遣宰相李谷为淮南道前军行营都部署,南征军统帅,许州节度使王彦超、侍卫马军都指挥使韩令坤(赵匡胤的好朋友)等十二人为副,以所部兵马南下。柴荣吸引了上次北伐太原时官军出现剽掠百姓的教训,在南征诏书中特地交待:“不犯秋毫,有如时雨,百姓父老各务安居,剽掳焚烧必令禁止。”

    和五代同时期的十国中,在历史上的名气都不是很大,而其中名气最响和实力最强的一个,就是南唐。公元937年,原名徐知诰的李昪废除吴国皇帝杨溥,在金陵称帝,国号大唐。李昇没多少知名度,但他有一个宝贝孙子,可以说人人尽知:南唐后主李煜。而此时做为柴荣对手的南唐皇帝,是李煜的父亲,唐元宗李璟(也称南唐中主)。

    李璟前几年灭了闽国和楚国,可惜李璟华而不实,没多久,湖南丢了,福建也丢了大半,弄的灰头土脸。李璟的爱好是填词,和好朋友冯延巳(音四)一起比较词章。

    突然一声炸雷传来:周军南下,声势空前,周军前锋已至寿州(今安徽寿县)。李璟只好放下诗词爱好者的身份,以大唐帝国(应该称为小唐帝国)皇帝的身份调兵遣将,命神武统军刘彦贞率三万唐军赶赴寿州,协助驻守寿州的清淮节度使刘仁赡。奉化节度使皇甫晖和常州团练使姚凤率三万唐军出屯定远(今安徽定远),协同刘仁赡等部防御周军。随后又派六皇子安定郡公李从嘉(大词人李煜正式出场,虽然这时还只是混个脸熟)为沿江巡抚使,负责沿江一线的防御。

    周军统帅李谷率军从正阳(今安徽寿县)渡过淮河,进入南唐境内。周军比较生猛,接连取得三场小规模战役的胜利,李谷这人也有意思,三场小胜一场不落的都报给了柴荣,生怕皇帝忘了记功。

    柴荣大喜,决定到淮南看一看,显德三年(公元956年)正月八日下诏亲征淮南。行前柴荣没忘扩建汴梁城的事情,发动十余万农民趁着农闲开始动土,并留下向训和王朴守汴梁,自己率禁军南下。

    而唐军刘彦贞部已经到了淮河边上,防御周军。周将李谷不想送死,对众将说:“南军势盛,且善长水战,水战我们不是对手,不如退后,等皇帝到来,再做打算。”便率军回撤至正阳,把粮草也烧了,军中大乱。柴荣听说李谷准备撤退,忙派人去阻止李谷胡闹,但晚了一步,柴荣大骂李谷糊涂。

    刘彦贞看到周军后退,想出出风头,挺军北上,也来到正阳。唐军人多,遍布淮南南岸,阵势非常浩大。刘彦贞不想错过时机,全歼李谷部,寿州城中的刘仁赡急忙劝止:“现在不是打速决战的时候,周军后队马上就跟上来,将军应该以逸待劳。”刘彦贞听不进去,甚至不让唐军吃饭,催赶着前去进攻周军。

    刘彦贞也命中该绝,正好遇上渡过淮河的周军李重进部,周军是吃饱喝足过来的,自然有力气打。刘彦贞没听说过李重进这个人,哪把李重进放在眼里?下令布阵,马军在前,而刘彦贞有丰富的创造力,将战马用铁条连起来,马卒都持着用木头刻的怪兽盾,号称“揵马脾”,为了不让周军过来,在阵地前面撒下无数的铁蒺藜。周军看到刘彦贞在耍宝,都狂笑起来:老子也是见过大世面的,从没见过这等活宝。

    李重进不管刘彦贞搞什么花活,既然上战场,早就将生死抛到云外,还在乎你这个?李重进大喝:“杀!”周军的将士们叫喊着冲杀过来,唐军的同志们都还没吃饭呢,都饿的两眼昏花、金星乱冒。何况前军都被铁条给拴死了,根本没法动弹。周军大喜,管不了你“揵马脾”还是“揵驴脾”了,好一阵屠杀,唐军死伤殆尽,伏尸三十里,淮河里血腥冲天,刘彦贞光荣殉国。

    而前来助阵的唐军皇甫晖部和姚凤部不敢来触李重进的霉头,撤到了清流关(今安徽滁县),而镇守滁州的地方军政长官王绍颜干脆弃城逃回江南去了。

    刘彦贞连最基本的军事常识都不具备,还打什么仗?军人靠什么打仗?勇敢顽强,但首先要吃饱饭,别说在冷兵器时代军人要吃饭,现代战场上不吃饭也能打胜仗的谁见过?而且最愚蠢的是刘彦贞居然把马军固定起来,阵地战讲究一个灵活机动,骑兵作战尤是如此。

    甚至怀疑刘彦贞是不是被周军收买了,也不象,因为刘彦贞也战死了。战争的胜负取决于许多因素,但最主要的还是统帅之间的博弈,南唐军主帅如果换成是李重进,李重进绝不会做这等傻事,真不知道李璟怎么会派出这些活宝出来。

    过了几天,大周皇帝柴荣御驾亲临前线,柴荣对李谷擅自后退非常不满,让李重进取代李谷为淮南道行营都招讨。柴荣军于淝水北岸(让人不禁想起了苻坚),下令猛攻寿州城。城中的刘仁赡早就做好了防御准备,任你周军大水来,我自有土堰之法,一时没攻下来。柴荣再发河南、山东、苏北一带数十万壮丁来到寿州城下,协助官军攻城。

    周军架梯四面攻城,但都被城中唐军给压了下去,周军不服,继续围攻,不分白天黑夜,狂攻不止。周军仗着人多,一拔被打掉了,另一拔再接着上。甚至周军在城下擂鼓吹号,寿州城内的房屋墙壁都震动不已。而城外的南唐援军根本打不进来,只好在外围“观战”。

    都说唐庄宗李存勖英武神勇,经常亲冒雨箭上阵督战,柴荣比起李存勖更加有魅力。柴荣坐在胡床上,左右侍卫抱剑而立,柴荣指挥三军攻城。这正好让刘仁赡看到了,心想“擒贼先擒王,如果能了结了柴荣,我就可以翻盘。”便取出一张雕胎弓,搭箭朝柴荣就射。可柴荣距离太远,箭距离柴荣几步之地就掉在地上。

    柴荣真是个顶天立地的大英雄,你刘仁赡不是想射死我吗?好!“来人,把胡床搬到刘仁赡箭能射到的地方去!”众臣大惊,忙上前劝谏:“锋镝无情,陛下一身系于天下,不可轻蹈险地,请陛下且避一避。”柴荣大笑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