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谱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我不是汉献帝 >

第136部分

我不是汉献帝-第136部分

小说: 我不是汉献帝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难,只得称病主动退让,还望母亲莫要怪孩儿。”

    “仲谋,不要灰心,待你兄长回来,母亲会好好说他。”吴夫人见状连忙劝道。

    “母亲,如今的兄长已经不是当初的兄长了,现在的兄长是江东六郡八十一州之主,母亲劝他,他肯定会听,但心里会怎么想,恐怕只有他自己心里清楚。母亲在时他不会对孩儿怎么样,但若是母亲不在了……”孙权说到这没有说下去,只是摇了摇头。

    吴夫人自然听出来孙权话中的意思,的确就如孙权所说的那样,自己活着的时候可以关照孙权,可一旦自己不在人世,那大儿子是否还会待见二儿子,那就不好说了。

    “那仲谋你的意思是?”

    “母亲,兄长之所以会疑我,无非就是担心孩儿会与他争夺江东之主这个位置,要想让兄长不再疑我,避免江东陷入内讧,唯一的办法就是孩儿主动退让……或许等到绍儿长大成人以后,兄长才会对孩儿放心。”

    吴夫人被孙权这一提醒,才终于回过神来。原本她是因为二儿子不小心得罪了大儿子,可现在看来,大儿子会防备二儿子,是为了确保江东之主这个位置的传承。吴夫人当然不希望看到兄弟阅墙这一幕的发生,而孙权的主动退让,更是让吴夫人对孙策生出了不满。尤其是那个在孙策身边搬弄是非的小人,更是让吴夫人生出了恨意。能够说动孙策的小人,吴夫人不用想都知道是周瑜,因为在江东,也只有周瑜的话孙策才能真正听得进去。

    对于孙权,吴夫人一直觉得有所亏欠。当初孙策征讨江东,名不正而言不顺,是孙权当时挺身而出,接受了朝廷的条件,这才让孙策得以顺利接收了江东。否则,即便孙策可以依靠武力令江东世家臣服,但同时隐患也会就此埋下。

    孙权前往长安的时候尚未成年,这么个小人儿为了兄长的大业毅然决然的去了长安,可得到的是什么呢?兄长的猜忌防备。

    “仲谋,委屈你了。”

    “母亲言重了,无非就是混吃等死罢了,正好也可以让孩儿行孝膝前。”孙权强扯出一个笑脸对吴夫人说道。可孙权越是这样,吴夫人就觉得越心疼,就越发的觉得大儿子做事过分。

    孙权回到了吴郡养病,每日除了去向母亲吴夫人请安,要么就留在家中读书,要么就带上几个护卫出城打猎,对江东的大事不管不问,完全就是一副富贵闲人的做派。而孙权的一举一动,也非常及时的送到了孙策的手中。

    几乎就是这些情报送到孙策手中的同时,吴夫人的一封家书也送到了孙策的手中。吴夫人在书信中并没有责备孙策,只是将孙权当日与自己所说的话向孙策复述了一遍,在信的末尾,吴夫人问了孙策一句,“伯符果无容人之量乎?”

    孙策看完了信,心里也是一阵后悔。扪心自问,他防备兄弟似乎有些太过了。想仲谋当初为自己征伐江东可以名正言顺,不顾自身安危前往长安为质,自己当时心里可是很感动的,并且暗暗发誓将来必会善待仲谋。可如今……

    “伯符,时辰已到,是否现在发起攻击?”周瑜进帐询问孙策道。孙策见状将手里的书信收好,戴好头盔冲孙策点点头,“嗯,今日必破江夏。”连日的攻击,已经让江夏岌岌可危,孙策与周瑜商量,今天就要一鼓作气拿下江夏。

    ……

    长安

    “什么?刘备去了荆南?”刘协有些意外的问法正道。法正眼下充当刘协身边的书佐,刘协打算等其父法衍回来以后就让这对一肚子坏水的父子替自己执掌天眼,至于负责天眼的前任李儒和贾诩,李儒是要随着吕布去西域的,而贾诩,有他这个老毒物在,天眼也不会变成法家的工具。

    “是的,圣上,这刘备有什么过人之处吗?”法正有些纳闷的问道。在法正眼里,这刘备屡战屡败,身边虽有关羽、张飞这等猛将,却依旧摆脱不了丧家之犬的命运,实在不明白天子刘协为何对此人如此重视,甚至将其视为比曹操还要难对付的对手。

    “不明白?”

    “还请圣上为属下解惑。”

    “刘备这人的运道实在是不怎么样,但反过来想,若是平常人经历了刘备的那些遭遇,可还能振作起来?”

    听到刘协这么一问,法正不由陷入了沉思,的确就如圣上所言,这刘备简直就是个打不死的小强。最强盛的时候甚至割据一方,但在失败以后却又可以重新振作。很多人在经历了刘备那样的遭遇以后会一蹶不振,甚至自寻短见。可刘备挺过来了,法正虽然还没看出刘备有什么过人之处,但唯独性格坚韧这一条,法正是佩服的。

    “什么人最难被打倒?唯有那性格坚韧之人。而那刘备,恰好就是那类人。你看着吧,刘表绝非刘备的对手,这荆州,迟早会被刘备所占。”

    “据说那刘备也是汉室宗亲,手下更有关羽、张飞两员大将,圣上何不收归己用?”法正不解的问道。

    刘协闻言摇头道:“你当我没想过啊,可那刘备非是甘居人下的主啊。除非山穷水尽再无其他选择,否则他是不会轻易交出手中兵权的。当初他驻守宛城,若是愿意为我所用,早就过来了,又何必此时带人跑去荆南?”

    “据闻是刘表让他率部前往荆南平定蛮人作乱。”

    “呵呵……刘表这是养虎为患。荆南人口虽少,但向南可图交趾,向西可谋南蛮,最不济也可以向东与孙策争夺江东。而刘备若是留在宛城,那就只能困守。刘表让刘备去荆南,那是正中刘备下怀。你看看这几份情报,刘备率部到了荆南武陵以后立刻命关羽留在训练水军,这荆州难道没水军吗?这恐怕是刘备为将来割据荆南提前做准备。”

    “可荆南的长沙还掌握在刘表的手里。”

    “哪又有什么用?刘备这人有两大本事,一是性格坚韧,二就是擅长收买人心。你看他身边的文臣武将,不管刘备的处境有多凄惨,那些人却始终不离不弃的跟随左右。长沙眼下虽还在刘表的控制之中,可我相信,用不了多久,刘备就会将长沙的官员收买大半。而且刘表的岁数已经不小,不出意外的话,肯定熬不过刘备。而刘表膝下的那两个儿子,长子刘琦与刘备亲近,一旦刘表不在人世,刘琦必成刘备手中的傀儡。”

    “主公,那咱们是不是应该做些什么?”法正轻声问道。

    “咱们自己还有一大摊子事要干,哪有闲工夫去管刘表的死活。闹着吧,荆州闹得越热闹,咱们将来收复荆州就越轻松。”

第一百一十七章 袁家内讧() 
青州

    作为袁绍的长子,袁谭此时十分关心父亲袁绍的身体状况。一直以来袁谭就认为自己才是袁绍的接班人,哪怕是三弟袁尚出世,受到了袁绍的偏爱,袁谭也没有改变这个想法。直到袁绍出征前命袁尚留守邺城也不是选择他袁谭时,袁谭才终于意识到自己这个河北接班人的地位快要保不住了。

    曾经有一段时间,袁谭恨不得袁绍赶紧死掉。但谋士陈宫的一句话却点醒了袁谭。袁绍此时真不能死啊,一旦袁绍身死,那在他临死之前必定会召集群臣指定继承人。自己远在青州,一旦袁尚成功上位,局面对自己也就越发的不利。虽然眼下自己的情况也很糟糕,但多拖一天就能多一天的准备时间。

    为了可以对付袁尚,袁谭也曾经接受陈宫的意见派人去拉拢二弟袁熙,只是这个庶出的家伙真是胆小如鼠,对自己的邀请装聋作哑,若不是眼下有袁尚这个大敌在,袁谭都忍不住要先收拾袁熙,不过等自己解决了袁尚这个心腹之患,下一个就是你袁熙。

    “大公子,辛先生回来了。”门外传来一声禀报。

    “快请。”袁谭一听连忙吩咐道。

    辛先生就是辛评,袁谭知道辛评和郭图跟自己是一根绳上的蚂蚱,袁尚若是成功上位,自己倒霉,这二人也好不了。而辛评、郭图也清楚这点,所以虽然人在邺城,但也自动自觉的充当着袁谭的耳目,邺城要是有什么风吹草动,二人都会用最快的速度通知袁谭。

    辛评亲自敢来,那只能说明邺城出了大事,袁谭不敢怠慢,连忙命人将辛评请进了书房。

    “辛先生,邺城出了何事?”见到辛评,袁谭顾不上寒暄,急忙问道。

    “大公子,主公病情突然恶化,还请大公子早做准备。”

    “啊!怎么会突然恶化?莫不是有小人暗中作祟?”袁谭大惊失色,脱口问道。

    “大公子,现在岂是想这些的时候,留给大公子的时间已经不多了。”辛评皱眉提醒道。

    听到辛评提醒,袁谭不由面露难色,“辛先生,非是某不用心,实在是有人不识时务,而且留给某的时间实在是不多,所以辛先生,你看能不能拖延一二?”

    “难,主公最近神志已经开始不清,邺城的大小事务也已经尽数交给了三公子处理,虽还未当众宣布,可以辛评来看,河北上下恐怕已经明白主公心意。”

    “辛先生,万望救我。”袁谭一听这话是真急了,要是袁尚真的继任,不光自己先前的努力全部白费,甚至还有杀身之祸。即便袁尚顾忌名声不杀自己,可一辈子圈禁的生活,也不是袁谭想要的。

    “大公子快快请起。”辛评连忙扶起向他行礼的袁谭,温声说道:“大公子放心,若是真让三公子继任,大公子难过,辛评恐怕也不会有好下场,只是不知大公子如今手下有兵几何?”

    “除了原来的十万人马外,还有新招募的五万人。”

    “十五万人……大公子,不知二公子那边可曾派人去联络过?”

    “派了,可惜这胆小怕事的家伙既不答应也没拒绝……”袁谭一提此事就恨恨的答道。

    “二公子那里大公子还是要去试试,唇亡齿寒,三公子并非宽厚之人,一旦大公子失势,二公子未见得就能幸免。不过凡事要做最坏的打算,若是二公子真的决心站在三公子那边,那大公子这里也要有所应对。否则两面夹攻,大公子的胜算就更低了。”

    “辛先生,计将安出?”袁谭闻言连忙问道。

    “听闻辽东公孙度一向野心颇大,若是二公子铁了心不理会联手一事,那为防万一,大公子可许诺公孙度,只要他可以牵制住二公子的幽州军,事后便将幽州一半赠予他。”

    “什么?赠予公孙度?辛先生,父亲可一直强调寸土必争……”

    “大公子糊涂,只要做了这河北之主,以河北雄厚的实力,一个公孙度有何可惧,到时候不仅让他吐出幽州半境,灭了他公孙度一家也不是问题。”

    “辛先生说的是,是某小家子气了。可是辛先生,即便我们能够说动公孙度,可袁尚那里还是有二十万人,再加上高干那里的十万人,我们还是处在劣势。”

    见袁谭同意了自己的提议,辛评心中大定,“大公子放心,没有了二公子掣肘,高干那里不足为虑。二公子要防备辽东以及北方异族,而高干同样也要防备盘踞并州的匈奴人,只要大公子派人对匈奴人许以好处,他们会替大公子拖住高干的。除此之外,大公子还要想办法从三公子那里讨要兵将过来……”

    “辛先生……”袁谭不得不再次打断辛评的话,为难的说道:“辛先生,收买匈奴人这事好办,无非是花费一些钱财,可从袁尚那里要人,他怎么会给我。”

    “由不得他不给,大公子可知昌郗此人?”

    袁谭点点头道:“知道,此人本是泰山贼寇之一,先降吕布,后降曹操,因为此人性情反复,所以就是同为泰山贼寇的臧霸等人也不待见他。先生为何忽然提到此人?”

    “大公子,能不能从三公子手头要到兵将,可就落在这昌郗的身上。”

    ……

    徐州东武县

    自随着臧霸归顺了曹操,泰山贼寇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封赏,其中臧霸的待遇最好,而昌郗,至少在昌郗自己看来,他的待遇是最差,被扔到东武担任现任。正所谓人比人得死,凭什么都是降将,臧霸就可以担任下邳守将,手下掌握数万人马,而自己就只能窝在东武这个鬼地方当县令。

    “这破地方,要人没人,要钱没钱,还不如当初做山大王时候开心。”昌郗并不是一个有多少忠义之心的人,这也是曹操为何重用臧霸却疏远昌郗的根本原因。昌郗,就是一个有奶便是娘的主,谁给的好处的,他就跟谁混。这本来并没有什么错,良禽择木而栖嘛,但作为被背叛的人来说,昌郗这种“另谋高就”的方式就不太容易能够接受了。

    “老大,城外来了一个文士,说是你的故友。”手下喽啰跑进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