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谱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我不是汉献帝 >

第262部分

我不是汉献帝-第262部分

小说: 我不是汉献帝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用。世人只看到了商贾逐利贪婪的一面,却忽略了商贾行商天下所能带来的好处。远的不说,单是减轻了世家大族对土地的渴求,就有利于天下的稳定。”

    “文举,此话怎讲?”

    “孔明,你出身琅琊大族,即便家遭不幸,可凭借历代祖上的积累,恐怕也没有过过苦日子吧,你并不了解百姓对待土地的渴望。而世家大族之所以会对土地贪婪,主要原因还是为了求财。世家一般人口众多,为了日常的开销,所需的钱财就不是小数,而土地则是一个稳定的财源,只要精心耕种,总能有所收获。但天下的可耕之地就那么多,世家利用权势抢夺民田,失去田地的百姓生活没了着落,就不得不依附世家。可一旦遇上个天灾人祸,失去了生活来源的百姓也就只能选择铤而走险的造反了。早些年的黄巾之乱,张角之所以能蛊惑人心,最大的原因便是世家兼并了太多的田地,让百姓没有了活路。”

    说到这孔融端起茶杯喝了一口,等待诸葛亮消化自己方才所言,见诸葛亮静等自己下文的时候,才开口继续道:“圣上稳定关中,便是先以土地为饵,让那些先前铤而走险做了反贼的百姓复归为民,随后再以这些百姓为基,逐步分化瓦解周边势力。”

    “文举,还是说说圣上为何要抬高商贾的地位吧。”诸葛亮见孔融越说越偏,忍不住提醒道。

    “哦,说商贾。其实商贾也挺不容易的,出外经商有可能血本无归,也有可能客死异乡。他们所要承担的风险远比以耕种为生的农夫要高。就如圣上所言,风险与回报往往是呈正比,风险越高,回报也就越高,反之亦然。但人们往往忽略了商贾在行商过程中所需要承担的风险,只看到商贾成功后的所得。这是不对的。”

    诸葛亮到了这时算是瞧出来了,眼前这孔融有点嘴碎,难怪之前送茶过来的人临走时会用同情的目光看他一眼。为了避免孔融越扯越远,诸葛亮不得不再次开口提醒道:“文举,说重点。”

    “哦,重点……其实我说的都是重点。不管是抑农重商还是抑商重农,对天下的稳定都不太好。唯有平衡,方可持久。你说圣上抬高商贾的地位,其实这并不准确,圣上并未过分重视商贾,只是给予了商贾应有的待遇。过去世家对行商一事遮遮掩掩,原因就是商贾的名声不好,传扬出去会惹人耻笑。而现在圣上带头行商,世家对商贾之事也就没必要遮掩了。通过行商,世家获得了大笔可供家族日常开销的财富,对土地的依赖也就不再如过去那样热烈,百姓也就因此有了更多属于自己的土地。”

    “无农不稳,无工不利,无商不富,无士不安。圣上曾说,只要天下人各司其职,那这天下就是铁桶的江山。可惜如今还有几个不识天时的蠢货,为了一己之私不惜搅动天下不宁。”

    听到孔融这话,诸葛亮的脸上有些发烫,连忙低头不让孔融能够瞧见。而孔融此时也是越说越兴奋,丝毫没有注意到诸葛亮的神色有异。自家人知自家事,孔融知道自己的嘴碎,因为这个毛病,太学里的教授没几个愿意陪他讨论学问的。今日总算是遇到了个不知情的,当然要说个痛快。

    孔融很能说,滔滔不绝的跟诸葛亮天南海北的一通胡侃,诸葛亮愣是没找到插嘴打断的机会,等到孔融好不容易说累了,诸葛亮才赶忙起身告辞。

    “孔明,明日还来吗?”对于诸葛亮这个好听众,孔融有些依依不舍。

    “多谢文举相邀,只是亮此番前来长安另有公干,恐怕不能陪文举谈个尽兴了。”诸葛亮连忙推辞道。开玩笑,这一下午就听得诸葛亮差点暴走打人。还来?诸葛亮真担心自己多年练就的好涵养在孔融这里发生个例外。

    “文举,不知你在这太学担任何职务?”诸葛亮在临走之前,忍不住问孔融道。

    “蒙圣上看重,命孔融担任太学教导主任一职。”

    “啊?何谓教导主任?”诸葛亮诧异的问道。

    “所谓的教导主任,除平日教学外,还要负责规劝那些犯错的学子改邪为正。可惜这两年犯错的学子越来越少了。”孔融说到最后颇有些遗憾的说道。

    “……圣上果然知人善用,诸葛亮佩服。”

    辞别了孔融,诸葛亮回到自己在驿馆的住处。先前诸葛亮曾请顾雍、审配前来一叙,这回审配也命人前来相邀。诸葛亮知道,审配请自己不是为了跟自己拉交情,而是想要互通有无,共享一下彼此所掌握的情报。

    这件事对诸葛亮同样有利,自然没有拒绝的理由。应邀来到审配的住处,果不其然,顾雍已经先一步到了,正与审配一同等候自己。

    ……

    长安皇宫

    诸葛亮等人此时正聚在一起相互通气,共享这几日收集到的情报,而刘协也正在听手下汇报有关这几日诸葛亮等人在长安的活动。

    这里是大汉京师,权利的中心,刘协不可能对几名外来户的到来无动于衷,尤其是这几人里还有一个在后世被视为智多近乎妖的诸葛亮,刘协更是不敢麻痹大意。虽然已经任命郭嘉作为此次谈判的主要代表,但这不等于说刘协就会撒手不管此事。

    “主公,你担心周瑜那里有问题?”法衍见刘协听到周瑜与顾雍私下会面以后眉头微皱,出声问道。

    “他能有什么问题?如今他除了我这里,还有哪里能投?我是纳闷,那个孙权到底把孙策的家小藏哪去了?查了这么久都没查出来。”刘协摇头说道。

第二百二十五章 如意算盘() 
漫天要价,落地还钱。讨价还价这种事放在任何时候都有可能发生,这回三路诸侯与朝廷的谈判,作为使者的诸葛亮、顾雍、审配便向朝廷提出了非分的要求。不过作为朝廷代表的郭嘉并不为所动,你开你的价,我不答应就是,没必要为此生气。

    不过刘协就没有郭嘉的好涵养了,在看到三家诸侯开出的条件以后,刘协被气乐了。若不是自己坚持百姓为重,孙权、刘备、袁熙这三家还不知道这时候被自己给吊打成什么样呢,现在倒好,竟敢跑来自己这里嘚瑟,看他们开出的条件,仿佛他们已经是胜利者了。

    “奉孝,你怎么看?”刘协随手丢掉手里的报告,问郭嘉道。

    “圣上何必动怒,这不过是诸葛亮等人的一种策略,朝廷不答应便是。”郭嘉不慌不忙的答道。

    “我当然知道这点,我是问你对此条件有何看法?”

    “这种条件恐怕就是诸葛亮他们自己都不认为会被朝廷接受,圣上何必对此耿耿于怀。依臣之见,不必理会。”

    “……好吧,你既然不肯说,那我也不勉强你。”

    “多谢圣上,还请圣上告知朝廷的底线,这样臣才好去与诸葛亮等人谈判。”

    “……只要不吃亏,怎么谈是你的事。”刘协想了想,给了郭嘉一个模糊的答案。郭嘉对此倒是挺满意。

    ……

    话分两头,回到驿馆的诸葛亮等人此时也正聚在一起讨论今日与郭嘉的第一次见面。今日是双方正式谈判的头一天,肯定是谈不出什么结果。而诸葛亮等人之所以会提出不切实际的要求,只不过是为了试探一下朝廷的底细,朝廷不答应是必然,答应了才会叫人心生疑虑,怀疑朝廷同意此次谈判的真正意图。

    说是讨论,实际上也讨论不出什么结果。诸葛亮、顾雍、审配分别代表三方势力,若不是朝廷此时势大,三家早就开打,哪还会坐在一块商量对付朝廷的办法。而且即便是此时的对手一致,各自的目标也有所不同。

    审配的目的是维持现状,以壶关为界,壶关以东归属袁熙,而顾雍的目的则是确保江东的完整,若是能够拿下广陵、庐江二地,这便算是意外之喜。孙权很有自知之明,不似河北那样光想好事,孙权知道,这回不出血恐怕难以让朝廷罢兵。不过眼下审配所代表的河北明显在吸引朝廷的仇恨,作为使者的顾雍自然没有必要过早将江东的底线告知他人。无有对比就体现不出江东的诚意,有河北这个强硬分子作为比较,朝廷也能更容易接受江东的条件。

    而诸葛亮此时所想已经不仅仅是与朝廷暂止兵戈这个问题了,他此行来长安的目的,是希望可以让朝廷承认刘备在荆南的合法地位,只要朝廷承认,刘备对南方的蚕食就师出有名。为了让朝廷承认,在诸葛亮离开荆南前,刘备甚至表示愿意为朝廷永镇南方。不过诸葛亮对此并不抱太大的希望。

    谁都不是傻子!即便刘协一时犯了糊涂,他身边的那些人精也不可能放任刘备在南方休养生息的做大。所以诸葛亮此行的目的只有一个,就是让朝廷承认刘备对荆南的合法占有即可,至于以后的事情,那就只能等到以后再说了。

    三家诸侯,各怀不同目的,能商量出个结果才怪。不过由于朝廷这个当前最大的敌人存在,三家都没有撕破脸,就仿佛三只浑身尖刺的刺猬,为了取暖小心靠近,又担心会被“同伴”刺伤。

    诸葛亮等人在驿馆的一举一动,自然躲不过朝廷耳目的监视。这里是长安,是天眼的大本营,对于外来人口,尤其是像诸葛亮等人这样带着明显标识的监视,自然要做到滴水不漏,哪怕是上个茅房,都会有几双眼睛在暗中盯着。

    第一日的谈判就这样没有任何成果的过去,而在第二次谈判的时候,谈判双方开始了真正的交锋。头一回是诸葛亮等人出招,这一回自然就轮到郭嘉了。

    相比起诸葛亮等人提出的不切实际的条件,郭嘉拿出的条件显得更符合实际。可诸葛亮等人的目的并不是想要与朝廷化干戈为玉帛,因为他们知道,朝廷是不可能容忍大汉江山被人割据一方的,此时的妥协只是为了拖延时间。既然如此,那为何又要舍弃自身的利益,除非是为了达到目的,否则任何利益都不能被允许轻易舍弃。

    诸葛亮等人头回提出的条件是要求朝廷承认他们三家对大汉的割据,承认大汉的宗主国地位,但大汉无有对其治下干涉的权利,三大诸侯属于听调不听宣的特殊存在。这种条件大汉怎么可能答应!

    而郭嘉拿出的条件则是抛开了明确双方关系这一环节,直接对双方通商以及人员往来等等方面做了更加详细的说明。只是朝廷势大,三家诸侯无人可以独立抗衡。尤其是如今朝廷治下的百姓生活明显要优于三家诸侯治下,一旦放开人员往来的限制,很有可能三家诸侯就要面临治下无人可用的尴尬局面。

    趋吉避凶本就是人之常情,觉悟高到宁愿吃苦受罪都要留下的人终归是少数,而且都是大汉子民,这中间压根就不存在谁是叛徒这个问题。在你这里生活过得不好,还不许我去别的地方讨生活?扯淡!

    郭嘉的条件看似无害,实际上却是包藏祸心,双方加强通商的确可以给三家诸侯带来利益,可放开人员往来的提议,那就是在挖三家诸侯的墙角。

    第二次谈判不欢而散,紧接着便是第三次谈判,而这次谈判不过是前两次的延续,依旧没有谈出什么结果。为了给双方留下重新考虑的时间,郭嘉提议暂缓几日再开始第四次谈判,诸葛亮等人对此并无异议。

    谈判暂时中止,诸葛亮等人也没有闲着,各自拜访长安城中说话有些份量的权贵,希望可以从这些权贵的口中知道一些对我们来说有用的消息。只是可惜礼物送出去不少,可真正有用的消息却一点都没探听到。尤其是诸葛亮等人所提的请求,那些被拜访的人是直接摇头,当场拒绝。不过拒绝归拒绝,该收的礼物倒是收的很痛快。诸葛亮等人不知道,这些权贵之所以敢放心大胆没有任何后顾之忧的收礼物,那是因为事先刘协已经跟他们打过招呼,到时二一添作五,一人一半的结果。

    在权贵那里的连连碰壁,让诸葛亮的心情有些糟糕,这一日从杨彪府上出来,诸葛亮没有立刻返回驿馆,而是带着随从在长安城里闲逛,想要借此散散心,以一个旁观者的身份来看待这次的谈判。

    走着走着,便到了午时,眼看着到了饭点,诸葛亮也没回驿馆的打算,带着随从就近找了家饭馆,打算用罢了饭后再回。

    随便点了一些酒食,诸葛亮坐在靠窗的一张桌旁等着酒菜上来,耳边就无意中听到了一个消息。这里就是一家普通的饭馆,三教九流什么样的人都有,与诸葛亮邻桌的就是两个匠人。如今在大汉,士农工商之间的界定已经变得模糊,不是说你做了商人就一辈子只能做商人,若是想要改行做农夫,那只需要到官府报备,得到许可以后便可以改行。

    与诸葛亮邻桌的二人应该以前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