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谱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我不是汉献帝 >

第278部分

我不是汉献帝-第278部分

小说: 我不是汉献帝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继续往南的诸多地方,都已经被刘协划入了大汉未来的疆土。

    在刘协的规划里,未来的大汉要东至日本,西至印度,南至印尼,北至俄罗斯,横跨整个亚洲,比邻美欧,要不是此时的交通不够便利,刘协甚至幻想要称霸全球。当然计划是计划,能不能实现还是两说,但有个远大的目标,总好过得过且过。

    刘备并不知道刘协的野心是那样大,在他看来他如今已经算是放弃了中原,安心想要偏安一隅,朝廷总会给自己留条活路。但这只是刘备的一厢情愿,他并没有与朝廷进行过任何的沟通,所以当大汉的铁蹄杀上门的时候,刘备是愤怒异常。当然,那是后话。眼下的刘备还在抱着不切实际的想法,努力想要在交州继续打造属于自己的王国。

    ……

    江东秣陵

    相比起心存幻想的刘备,孙权就显得要更加务实一些。在吕蒙率领水军灰溜溜的返回江东以后,孙权便开始抽调兵力组建临海水军,即便不能主动出击,但必要的防卫还是要的。而在刘备大力开发交州的同时,孙权也开始将目光瞄准了海外的夷洲。

    孙权也挺不容易的,朝廷势大,基本断绝了江东向北或者向西发展的念头。留给江东的发展方向就只剩下东、南两面。原本孙权是想要往南发展的,只是刘备抢先一步将交州占了,这也就断了孙权往南发展的念想。

    往东出海便是夷洲,也就是后世的台湾岛。按理说发展夷洲也是有利可图的,只是自从孙策、周瑜组建海军,夷洲的安全也就成了一个问题,在无法保证江东水军可以确保夷洲安全的前提下,夷洲的发展被放缓,否则苦心经营多年,到时让朝廷派孙策、周瑜摘了果子,那岂不是得不偿失。

    有时候孙权还真是羡慕河北的袁熙,至少河北在短时间内就不需要为往哪发展犯愁。只要守住了与朝廷相邻的西、南两面,剩下的就是河北自己的选择。而江东,在发展夷洲受阻以后,孙权不不得将目光再次投往南方。

    主动找朝廷的麻烦?孙权是不敢的。常言道挑柿子捡软的捏,眼下在孙权的眼里,交州的刘备就是一个软柿子。与刘备相比,孙权对自己还是比较有信心的。就如诸葛亮担心的那样,孙权压根就没把两家联姻当回事,在对抗朝廷这方面两家要齐心合力,但在各自发展的过程中,那就各凭本事了。

    想当初交州并非属于刘备,孙策还是江东之主的时候,就曾经派人与交州士家交好,希望可以不动刀兵的诱使士家主动前来归附。而事实上士家对孙策的示好也很心动,只是不料刘备横插一手,孙权那时刚刚夺位,正忙着抢班夺权,也就没工夫去跟刘备争夺交州,等到他终于摆平了内部以后,刘备也在交州站稳了脚跟。

    孙权本以为刘备的重点还在经营荆南,为日后对抗朝廷南下,为此还搭上了一个宗族之女,却不想刘备这两年对荆南的发展基本不过问,主要经营的却是交州。当年士家占据交州的时候其影响力也不过是合浦、番禺、南海,而刘备夺了交州以后,如今整个交州都成了刘备的天下。

    羡慕嫉妒恨的情绪在孙权的心里油然而生。在孙权的心里,刘备此时在交州所得的一切原本都应该是属于他的,而刘备乘人之危,虎口夺食,这种行为是令人不齿的,是要遭到别人打击报复的。

    眼见没人替自己出头,孙权便准备亲自动手。没有永远的朋友,只有永恒的利益。孙权眼红了,所以他要抢夺刘备的交州,至于这是不是违背了道义,孙权并不在乎。只不过师出无名,孙权需要一个可以堂而皇之的出兵理由。

    交州士家的士徽就是孙权向交州发难的一张王牌。刘备从士家手中夺走交州的时候,对占据交州多年的士家并没有采取安抚的策略,而是选择了一劳永逸的办法,斩草除根。只是天无绝人之路,士家的二公子士徽当时恰好不在交州,而是作为士家的使者去了江东,希望可以游说江东出兵帮助士家抵抗刘备。结果江东的援兵还没求到,留在交州的士家满门就叫刘备砍了脑袋。

    士徽家破人亡之后秘密潜回了交州,召集旧部暗中与刘备对抗,孙权这时候向他伸出援手,士徽可说是求之不得。老话说得好,人走茶凉,士家在交州的影响力的确够大,但随着刘备在交州开始施政,士家的影响力便开始逐渐变小。别人也是要生活的,不可能为了给一个过气家族复仇就连自己的日子都不过了。

    士徽一开始还能凭借家族留下的人脉伏击一下刘备军,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士徽的活动范围也越来越小,孙权向士徽伸出援手的时候,士徽已经快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在这种情况下,士徽当然也就没有挑肥拣瘦的资格,孙权让他干什么,他就得干什么。

    随着士徽在秣陵的一场精彩“表演”,孙权勃然大怒,当众宣布要出兵替士家向夺人基业还赶尽杀绝的刘备讨还公道。其实能够观看这出戏的人心里都有数,孙权决意出兵绝非为了替士家讨还公道,而是眼红交州的财富。不过这件事对众人都有好处,所以众人也就心照不宣,配合着孙权演了这出戏。

    说是要出兵教训刘备,但孙权也没有马上出兵,而是决定先礼后兵,先派使者,提出江东的条件,若是刘备不肯答应,那时才会出兵。不过在派出使者的同时,江东的人马也开始调动起来。

    江东地处偏僻,汉人数量不足,招兵也就成了江东的头号难题。为了解决这个难题,孙策当初将主意打到了山越人的身上。而为了提高众将对征讨山越的积极性,孙策允许众将招募私兵,但凡是捕获的山越人,都可以由众将随意收编,而江东则按照比例给与钱粮。这样一来,众将的积极性就被调动了起来。

    大汉朝廷这边刘协对于各将豢养的私兵都有极其严格的数量限制,以官职的高低划分私兵的数量,但顶天了也不得超过一百人。但在江东,五百起步,像吕蒙、蒋钦、丁奉这类江东大将,每个手底下都有数千自家的私兵。

    而在江东拥有私兵人数最多的人就是贺齐,他是从孙策颁布这道命令开始便一直在会稽征讨山越,长年积累下来,属于贺家的私兵人数达到了两万,可以说是占了江东整个陆军的三分之一。

    这也是为何孙权敢对高宠下死手却不敢轻易动贺齐的原因。私兵效忠的是各自的家主,贺齐一旦有事,那江东就会陷入内乱。别看此时贺齐人在秣陵,但贺家军依旧牢牢掌控在贺家人的手中。贺齐不在,其子贺达、贺景尚在。

    不过贺家军如今也有些困难了,想要维持这支数量庞大的私兵队伍,所需的钱粮同样也是数量庞大。以往贺家可以通过以战养战的方式维持军需用度,但在孙权夺取江东之主的位置以后,为了逼贺齐向其低头俯首,便将征讨山越的任务交给了吕蒙、丁奉、蒋钦等亲信之人,至于贺家军,那就只能靠边站了。

    坐吃山空,贺家军想要摆脱当前的窘境,唯一的办法就是贺齐向孙权低头。而贺齐也不是一个食古不化的人,相比起高宠的“愚忠”,贺齐的性格要更加圆滑一些,或者说是更加务实一些。

    这次出兵征讨交州,贺家就拿到了首发的位置,为了表示自己对贺齐的信任,孙权更是让贺齐返回会稽亲自领军。

    ……

    “我就从未见过如此厚颜无耻之人!”面对孙权派来宣战的使者吕范,被气得浑身发颤的刘备破口大骂。好在孙权这时不在这里,否则刘备能不用调料的生吃了孙权。

    “兄长息怒,那孙权小儿若敢派兵前来,俺定让他们有来无回!”张飞同样大声向刘备保证道。

    “刘使君三思,有道是冤家宜解不宜结,只要你愿意让出南海郡作为士家的栖息之地,我家主公也不愿轻启刀兵。”吕范不慌不忙的劝解道。

    “我呸!”可惜刘备丝毫不领情,一口啐了回去。

    一旁的诸葛亮一直没说话,直到见刘备忍不住要拔剑砍死那个吕范,这才开口劝阻道:“主公且慢,容属下问使者一个问题。”

    刘备倒是给诸葛亮面子,怒视吕范没有再动作,诸葛亮也不理会吕范投来感激的目光,沉声问道:“贵使,江东此番借士家名义向我主讨要南海郡,可曾考虑过如此作为的后果?”

    “诸葛先生此话何意?”

    “哼哼……若是江东认为可以独立对抗来自朝廷的威胁,那两家就此毁盟。想要南海郡,让他孙权亲来试试。只是有什么后果,皆是江东之责,与我主无关。”

    “……诸葛先生言重了,此番我主也是无奈,当年士家与江东交好,更订下过攻守盟约。刘使君不告而取,这本也没什么,各凭本事而已。只是不该杀了士家的满门,这就让我主不好给士家一个交代了。”

    “废什么话?孙权小儿在打什么主意,你真当老子不知吗?”刘备伸手一拦正准备与吕范争辩的诸葛亮,冷声对吕范道:“回去告诉孙权,想要南海郡就让他亲自来拿,别扯那些没用的。翼德,替我送客!”

    “好嘞。”张飞答应一声,起身对吕范道:“贵使,请。”

第二百三十九章 孙策的烦恼() 
长安

    刘协看着风尘仆仆从青州一路赶回来的孙策很是诧异,不明白是出了什么事情让这位小霸王亲自赶回来求见。

    “伯符,出了何事?”刘协开口问道。

    “圣上,臣听闻江东有意与荆南开战……”孙策一开口,刘协顿时明白孙策这么急着赶回来是想要干嘛了。其实早在孙策回长安之前,孙刘交恶的情报就已经送到了长安,朝臣对此也是意见不一。有人认为应该静观其变,也有人认为这是一个收复江东的机会。而眼前的孙策,很显然是支持后一种观点。

    不过刘协恰好与孙策的想法相反,孙权刘备交战这事对刘协来说当然是好事,窝里斗了,两败俱伤,到时自己收拾他们会省不少力气。只是高兴归高兴,刘协却没昏头,打算在这时候就表现出有意插上一脚的态度。

    朝廷势大,合孙刘两家之一也难以抗衡,这时候过早表明态度,反倒容易让剑拔弩张的两家因为共同的大敌而偃旗息鼓。这不是刘协想要看到的,也是众多有远见的朝臣不希望看到的情况。

    等孙策兴致勃勃的为刘协分析了朝廷此时出兵的好处以后,刘协不置可否,只是问了一句,“伯符,公瑾对此是何态度?”

    孙策闻言一窒,半天才有些郁闷的答道:“公瑾不同意臣的意见。说是此时出兵为时尚早,甚至有可能得不偿失。”

    “嗯,看来公瑾的头脑还是清醒的。伯符啊,这一路匆匆而来,想必饿了吧,正好我也没吃,一块?”

    “……圣上,那出兵一事?”孙策不死心的问道。

    “公瑾不是已经说的很清楚了嘛。伯符,江东迟早是要被朝廷收复的,只不过眼下时机未到,你莫要心急。”

    “圣上,臣只是觉得此时出兵,胜算很大。”

    “什么时候出兵都有胜算,关键是什么时候伤亡最小。伯符,你领兵也有些日子了,难道还不清楚朝廷的抚恤要比诸侯丰厚的多?打仗固然要死人,但身为一军主将,除了要争胜外,更有责任让自己部下的牺牲有价值。为争一口气而枉顾他人的性命,这种将领我宁愿不用。”

    “……圣上,难道臣并非一员合格的将领?”

    “战场交锋,临机决断,你是合格的,但一个成功的将领,不是光能打仗就可以的。相比起公瑾,你明显是不合格的。不过你也不用着急,仗总是要打的,稍安勿躁,静待时机便可。”

    刘协把话说得如此直白,孙策也就知道朝廷此时是不会出兵的。早在来长安之前周瑜就劝过孙策,不用浪费力气,即便刘协被孙策说动了心,朝中那些足智多谋之人也会阻止。只是孙策不甘心白白放过这个重回江东的机会,这才抱着不到黄河心不死的想法亲自赶回长安。结果令人失望,刘协果然就如周瑜所预料的那样,压根就不同意朝廷此时出兵。

    “难得回来一趟,在长安住些日子再走吧。”刘协招待了孙策一顿,让其出宫时发了话,孙策也正好有些思念妻儿,便谢恩回到了家中。

    孙策的府邸就安置在周瑜家的对面,两家就隔着一条街,孙策回到家中的时候,周瑜的夫人小乔正带着孩子过来串门。见到孙策回来,小乔告辞离去,好让孙策可以与大乔说些夫妻间的私密话。

    小别胜新欢,在与大乔行完周公之礼后,耳边听着大乔诉说家长里短,孙策有些昏昏欲睡。

    “夫君,你累了?”大乔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