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谱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我不是汉献帝 >

第45部分

我不是汉献帝-第45部分

小说: 我不是汉献帝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小心防范荆州刘表,而给皇甫嵩的信里则是希望皇甫嵩可以发兵来援。

    长安城内如今空虚,为了对付李傕郭汜,刘协走时几乎抽调走了所有可战之兵,但对于各个世家中的私兵,却没有动分毫。若是事情正如贾诩所说,一旦这些世家联合起来,控制长安也并不是什么难事。万幸刘协秘密随军离开了长安,否则挟天子以令诸侯的事情恐怕就会发生。如今在长安未央宫里待着的,只是刘协让人找来的一个替身。有蔡邕帮着打掩护,别人短时间内并不会发觉真正的天子如今人在陇西。

    长安有蔡邕坐镇,贾诩不需要去担心。但潼关的种辑,却让贾诩感觉了不对劲。这家伙与河东郡守董承的来往似乎有些太过密切。当初朝廷决定委派河东、平阳两郡郡守,为的是给潼关缓解压力,这次出兵征讨西凉军,这两郡的人马并未征召。可据新收到的消息称,河东郡的人马正在集结,意图不明。虽然郡守董承对外声称是要率兵赶来长安勤王,可朝廷早已下过明令,让河东、平阳二郡按兵不动,提防关东,董承这时说要勤王,在贾诩看来是明显醉翁之意不在酒。

    种辑是把守潼关的主将,在这种时候跟态度不明的董承眉来眼去,这不能不让人多想。潼关是长安的门户,一旦种辑私放董承的人马入关,此时的长安甚至可以说是丝毫没有还手之力。天子刘协已经不在长安这件事除了贾诩、典韦等少数亲近人知道外,大部分人还认为此时在长安的天子是真品。董承、种辑之流应该就是属于那大部分人中的一部分。

    如果这样推断的话,那想要挟天子以令诸侯的人是谁就可以明确了。但贾诩不明白的就是董承即便将天子控制在了手里,他能带着天子去哪?董卓一把火将洛阳烧成了废墟,洛阳明显不适合作为都城。而留在河东,那似乎也不现实。

    是董承一人的心思还是有人暗中联络董承一起干这件大逆不道的事情,贾诩想要弄清楚。但在这之前,贾诩需要先控制潼关。

    想要控制潼关并不难,以典韦的武勇,击败种辑的护卫丝毫不成问题,而贾诩手中又有天子授予的印绶和圣旨。不过为了安全起见,贾诩选择了暗中发难,让由史阿引荐的祝道带着人将种辑给绑架了。祝道本是长安的一名游侠儿,两军阵前可能作用不大,但像这种打闷棍帮肉票的事情,他却是做的得心应手。

    潼关群龙无首,而这时贾诩现身了。当着众将官的面拿出了朝廷给的圣旨和印绶,也就顺理接管了潼关的三千人马,加上典韦带来的五百亲卫,贾诩很轻易的就控制了潼关。而在控制了潼关以后,贾诩首先做的事情就是让祝道再次出手,按照种辑的交代,把军中已经被他收买的将官一一拿下,送去跟种辑作伴去了。

第三十九章 阴谋() 
董承与刘协沾亲带故,刘协的祖母是已经过世的董太后,而董承则是董太后的侄子。论关系,刘协还要喊董承一声表叔。只是刘协瞧不上志大才疏的董承,熟悉衣带诏的人都知道,董承是死在家奴告密上。那样一件需要极为隐秘的事情,竟然能被府中一个家奴听到,这就已经可以说明董承的不堪大用。至少这人没有保密意识,绝对不能托付大事。

    不过董承却自我感觉良好,他是外戚,仗着有董太后撑腰,本想有一番作为。不想董太后与何太后之争失败,董承也只得夹起尾巴做人。可没想到不久之后峰回路转,董卓擅行废立,将刘协立为了皇帝。只是那时董卓权势熏天,董承也只能明哲保身。直到董卓被王允用计诛除,董承觉得自己的机会终于来了。可万万没想到,刘协一杆子将他支去了河东,远离了中央。

    董承不想离开长安,可在杨彪、马日磾等朝中威望明显高于自己的老臣都无怨无悔的上任之后,董承不想走也得走了。可他始终没有死心,到了河东郡后,别的郡守都忙着安抚民心,恢复生产,而董承干的第一件事就是招兵买马,拉拢河东世家豪门,争取他们的支持。当别的郡只有两三千乡勇的时候,董承麾下已经有了五千人。不仅仅是招募乡勇,董承更是将杨奉、韩暹这两个昔日的白波贼秘密招揽到麾下。

    感觉自己“兵强马壮”之后,董承那颗不安分的心便又开始躁动了。不过他那时还知道好歹,明白就凭自己手底下那五千人根本就不是吕布的对手。可在吕布率领并州军前往陇西之后,董承觉得自己的机会又来了,而就在这时候,现任兖州牧的曹操也派来了使者。

    从董卓迁都长安开始算起,朝廷对各地的影响力已经几乎等于零。任何人只要手中有兵,那就可以割据一方,朝廷的旨意对这些大小诸侯来讲,有利的就听,不利的就当是个屁。像袁绍、曹操这种有实力有能力的主,在占据了一州之地后,为了显得名正言顺,就会上表朝廷,自领州牧一职。朝廷答应不答应不在袁绍、曹操这些人的考虑之内,反正我说过了,你反对我也只当没听见。

    相比起袁绍的自信,曹操要更有危机意识。袁家四世三公,身为袁家子,袁绍享受着祖父辈的余荫,所做之事无有不成。而反观曹操就惨了点,对待袁绍的一帆风顺,曹操真正开始受人关注还是从讨董之后算起。在讨董之前,曹操身边谋士没有,将领也就本家以及夏侯家几个兄弟,而在讨董之后,声名大噪的曹操这才进入了那些正在择主的文臣武将的眼睛。

    先是得了程昱,后又得了戏志才,得戏志才引荐,曹操又遇到了命中注定的谋主郭嘉。得亏刘协运气好,在荀彧出发前往兖州之前去拜访了卢植,而那时荀彧还没有动身离开袁绍。这才没让荀彧这位被曹操称为当世萧何的大能也落到曹操的手里。可即便没有了荀氏叔侄的加入,曹操如今的实力同样也不容小觑。

    没有荀彧提出扶天子以令诸侯,可同样也有郭嘉提出挟天子以令诸侯。一个扶,一个挟,就足以看出荀彧与郭嘉对汉室的态度。荀彧努力想要挽救,而郭嘉则是想要将汉室的可利用价值最大化。

    但想要挟天子也不是件容易的事情。长安稳定,天子除非疯了才会非要去曹操那里做傀儡。想让天子离开长安,唯一的办法就是让关中不再安定,而想让关中不再安定,李傕郭汜就成了郭嘉眼中最合适的可利用对象。

    按照郭嘉的想法,挑动李傕郭汜作乱,祸乱关中,自己这边则联络朝中老臣请天子出潼关避祸。可让郭嘉没想到的是此时统领朝中百官的蔡邕并不好糊弄,就是不接受曹操的“好心好意”。

    郭嘉见一计不成便又生一计,好说好道的不听,那就别怪我们不客气。董承也就在这种情况下被郭嘉找上门。郭嘉自然不会让自己的主公授人以柄,虽然心里明白是挟天子,但表面文章还是要做,出兵挟持天子的事情自然也就不方便自己动手。

    而董承是朝廷任命的河东郡守,手下的郡兵也属于朝廷。再加上董承与当今天子的亲戚关系,由董承出面,远比让曹操亲自出面要合适得多,至少将来这劫持天子的骂名落不到曹操头上。

    为了说动董承出兵,郭嘉答应了董承提出的大部分要求,其中就包括董承要做大将军的要求。双方约定待董承从长安“接”出天子,两家在黾池汇合以后,郭嘉就匆匆离开返回去向曹操复命。而董承也开始抓紧时间准备,打算率兵入关。

    董承也不完全是个酒囊饭袋,他还知道一个好汉三个帮的道理。在出兵之前,他先是派人联络了人在长安的几名好友到时配合自己,尤其是如今把守潼关的种辑,那更是董承需要重点笼络的对象。

    可让董承万万没想到的是刘协在离开长安的时候留下了贾诩。刘协留下贾诩只是出于一种直觉,以防万一。而贾诩天生就对阴谋这两字有着异常敏锐的感知,稍微关注了一下,便察觉到了蛛丝马迹。当董承要求种辑放自己入关的书信送到潼关的时候,潼关已经在贾诩的控制之中。

    “你家主人最近见过什么外人?”贾诩微笑着问跪在面前瑟瑟发抖的董府家奴道。

    “没,没见什么人。”

    “是吗?你可知这封书信的内容?”

    “小,小人不知。”

    “不知道没关系,我来告诉你,这是一封谋反信。信中董承要求潼关守将种辑开关放他的人马入关,未得朝廷诏令领兵入京,形同造反。你既然是董府家奴,想必也该清楚朝廷对待谋反者是什么态度,有什么样的下场,不用我给你再详细说了吧。”

    “小,小人确实不知这封书信是谋反信,还请大人明察。”

    “哈~你死不死与我何干?现在能救你的只有你自己。”贾诩冷笑着说道。

    “……小人,小人记起来了,前几日府里确实来过外人。”

    “那人是谁?”

    “小人不知,不过小人听那人带来的几个随从说话是兖州口音。”

    贾诩仔细看了看跪在地上的董府家奴,好半天才确定眼前这人没有撒谎。这就是一家奴,即便受董承信任,但有些事也不是他能打听的。说他无意中听到还有可能,可若是去董府拜访的那人有意隐瞒,身为家奴也是不可能知道的。

    “你叫什么名字?”贾诩轻声问道。

    “小人秦庆童,是董府家生子。”

    “秦庆童,眼下有个将功赎罪的机会,你可愿意去做?”

    “小人……愿意。”

    “好,你也不必担心害怕,我不是让你去刺杀董承,只是让你带回一个口信,告诉董承潼关这里还需要几天准备时间,请他五日之后夜半子时率兵前来。记住,切莫说是我说的。”

    “……小人明白,小人就说这是种辑种校尉说的。”

    “呵呵……你果然聪明。”

    ……

    君不密失国,臣不密失身,董承压根就没有怀疑秦庆童带回来的口信。在耐心等待了两天之后,董承以杨奉为先锋,韩暹为后军,五千人马倾巢而出,直奔潼关杀去。也就在董承离开董府的当天晚上,之前回府就病倒的秦庆童趁夜裹挟了一批董府的财物潜逃,顺带还拐跑了董承的一个侍妾。

    家奴潜逃一事在当时并不少见,董府的管家也就没当回事,只是派人去搜捕逃奴,并没有派人通知董承此事,结果就这么一耽搁,就把董承的性命给置于了险地。

    按照约定的时间,董承的先锋杨奉来到了潼关城下,只是等到都过了子时,城关依然没见动静。等在中军的董承当即派人前来询问,等得到回报以后,董承也按耐不住的带人跑到了潼关城下。

    董承露了面,作为潼关守将的种辑自然也要露面。二人一个关上一个关下,所不同的只是关上的种辑满脸苦笑,而关下的董承则是面带惊慌。

    “董兄,你真不该来。”种辑苦笑着对董承说道。董承若是没在潼关现身,贾诩不会发动伏兵,可为了让种辑开门,董承现身了,那也就坐实了董承的图谋不轨。身为一郡之守,不得诏令私自领兵试图入关,他想要做什么?

    在种辑现身的同时,潼关的守兵也现身了,潼关险要,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更何况董承本以为这次借种辑相助可以不费吹灰之力过关,自然也就没带什么攻城器械。眼见潼关已经有了防备,董承就是再没军事常识,也知道仅凭手底下这五千人马是不可能正面攻破潼关的。

    而想全身而退也不现实,贾诩为何要将时间拖延五日,一是让人通知长安蔡邕捉拿董承在长安的同党,二就是让典韦带着人去潼关外寻找适合埋伏的地点。董承现身,一声响箭,典韦随即便带着先前随他埋伏在关外的一千人马杀了出来。

    典韦是猛虎,呃,应该是比猛虎还要猛地猛将,想想他曾经逐虎过涧的英雄事迹,连兽中王老虎见了他都慌不择路的逃窜,也就可以从侧面证明典韦的可怕。

    首先遭殃的就是韩暹负责的后军,韩暹不知典韦的厉害,见到典韦一马当先的杀来,竟然不知死活的带着人想要围攻典韦,没料想典韦连发手戟,将冲在最前面的数人一一放倒,韩暹见势不妙拨马要逃,可没想到典韦天生飞毛腿,还没等韩暹的胯下马撒开四蹄,典韦人已经奔到了近前。

    “下来吧!”典韦大手一抓,将韩暹从马上扯了下来,摔倒在地,紧跟着一脚踹在韩暹的面门上。

    典韦是那种你对我好,我对你也好的性格,深受刘协器重的他早就想要报答刘协的这份信任,而典韦能报答刘协的方式,就是杀人,杀所有敢对刘协不利的人。原本典韦是有机会随刘协一同去陇西会会李傕郭汜的,可就是因为这帮小人的存在,才让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