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谱电子书 > 穿越古今电子书 > 唐朝好地主 >

第456部分

唐朝好地主-第456部分

小说: 唐朝好地主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大家能来起点订阅支持,谢谢大家!求月票!(未完待续。)

第605章 杀富

    哪怕是天灾,可只要早做预案,也是能够大大减轻灾情的。天灾不是最可怕的,最可怕的是没有预防的方案,一遇事情,两手空空,于是灾情一发不可收拾,越发的严重。

    不管是旱灾还是蝗灾,最终都会演变成饥荒。

    旱灾会导致歉收、绝收,蝗灾会更加剧这一灾情。等旱灾蝗灾把所有庄稼毁掉之后,那时才会是最大的灾难开始。

    青黄不接,粮食接不上了,饿肚子。

    要预防明年这场可能是三十年一遇的大灾害,朝廷最有效的解决办法就是预先准备好粮食调进灾区。

    但这最简单的办法也是最难的,那么大面积的灾区,受灾的人口会极多,粮食的缺口也极大,朝廷也无力调拔出这么多的粮食。

    尤其中原地区,其实还一直都是人口高密度区,哪怕是经历了战乱之后,中原的河南河北关中河东淮南等地,依然都是人口最密的区域。

    虽然朝廷这几年在地方上推行社仓、义仓,让百姓在上缴皇粮之余,也还按户等出粮,在地方上建立粮仓,以做救灾之用。但毕竟战乱之后,短短几年时间,哪里存的起多少粮食。一遇大灾荒,那点粮食根本管不了什么事。

    李世民和宰相们这些天,想了许多办法,可也依然还是没有一个很好的应对之策,多只是修修补补。

    从巴蜀从陇右从朔方从山南、岭南、江南等各地准备调拔粮食,把朝廷从长安迁到山南去,这些办法能减轻一些,但还不够。

    这个时候。

    上到皇帝李世民,下到一众宰相们,大家都把目光望向了李超。

    在在家印象里,每次李超总能想出一些不同一般的办法来,也总是行之有效的。

    “非常之时当行非常之事。”李超十指交叉,坐在那里,神色肃然。

    “何谓行非常之事?”左仆射萧瑀问,他一听李超那句非常之事,就感觉心扑通扑通的直跳,这可不是什么好词。这个词,一般就意味着要用强行的手段。而朝廷用强,这是危险的兆头。

    “首先,各地的社仓、义仓,立即由朝廷派出专人清查,接管。义仓、社仓粮食清查、登记,然后做好档案。做后本地纳粮百姓名录登记,待灾情发生之后,各地义仓、社仓第一时间发粮,不以纳粮多少为标准,所有的灾民,不论原来纳粮多纳粮少,也不论是富户还是贫民,都按人口放救灾粮,必须凭借房帖、身份牌,还需要本人亲自前往领粮,领到粮还要按手印登记等,并且一次最多发放三到七天的粮,不能一次发太多。”

    社仓是地方官府让地方百姓纳的粮,一般是一个县一个社仓,粮食百姓按户等纳粮,纳的粮存入仓中,也是由地方百姓自己选人管理,遇灾年则把粮食拿出来救灾。

    后来又有义仓,义仓则是每个乡里建一个仓,由乡民纳粮,自己管理,也是备灾之用。

    现在李超提出,要派朝廷的人来接管这些粮食。仓里的粮食,依然是用做本地救济之用,但管理、发放都得由朝廷的人接手,以保证公平和及时救济之用。

    “其二,常平仓加紧收粮,可以提高一些价格,能收多少就收多少!”

    几个宰相听到这两条时,觉得倒还不算是什么太过份。

    不过李超的第三条,却是让他们都目瞪口呆。

    “其三,特别之时行特别之事,朝廷下诏,各家粮商粮铺,必须马上向各地官府登记报备,把所储存粮食种类、数量、仓储位置全都通报官府登记,所有粮商粮铺须将一半的存粮以市价卖给官府常平仓。”

    “各地田产超过百亩的地主,如果家中存粮超过百石,则要将超出的粮食部份的一半以市价卖给官府。”

    “九品以上官员和拥有勋爵之贵族,则家中人均二十石存粮以外粮食,也需要将超出的一部以市价卖给官府。”

    李超说的这种以市价卖给官府的强制行为,其实也不是稀奇事。

    这种官方的商业行为,有一个专业的名词,和买。在秦朝的时候就开始出现了,一般是官府向民间采购丝麻等商品,以满足官需军需。到了后来,丝麻、物品、砖木商品种类增多,甚至也不再是公平买卖,而开始直接向百姓下达和买数量散配。

    百姓没有,就得花高价从富户和商人手中购买,再以低价卖给官府,这其实成了官府剥削百姓财富的一种方式。

    但正常的和买里,可很少有和买粮食的。

    李超的第三条,十分凶狠。

    直接向那些有粮的粮商、地主、官僚权贵们下手和买,规定了一个量,超过拥有的量,就要把一半平价卖给朝廷。

    对于朝廷来说,能够以平价收到大量粮食,提前调配到灾区,以预防灾情。可对于那些有粮的人来说,这可就是抢粮了。

    灾年的时候,粮食多金贵,李超却要以平价收他们的粮。

    萧瑀直摇头,陈叔达也直吸气,两位仆射都不赞同这种激进的手段。直接向地主官僚权贵们抢粮,这不得激起众怒?

    “陛下,臣也说了,这只是非常之时行非常之事。明年可将是三十年一遇的大灾,涉及中原数道之地,涉及数以百万计的民众啊。到时官府如果拿不出粮来,不能及时的赈灾放粮,安抚百姓,这饥民一起,可就会成流匪盗贼,饿急了的人,什么事都干的出来,要是再有几个心怀不轨之人登高聚众一呼,那可就反了。”

    李世民皱着眉,李超说的这些他哪会不知道,隋末之时,天下反民四起,多数人就是吃不上饭的饥民。

    再有那些世族权贵野心家,一煽动一引导,就更不得了。

    不过李超的办法,也确实凶。

    “文远,用此法,就能解决粮食缺口吗?”李世民问。

    如果能解决,那么他甘愿冒下险。如果还不行,那么他就要再考虑一下了。

    “还有,文远你自己愿意把家中一半存粮拿出来交给朝廷常平仓吗?”李世民问李超。

    “臣愿意!”李超也没含糊,粮食确实金贵,但也只是拿出一半左右来,还能剩下一半保证自己家的粮食。再说了,其实对于那些地主们来说,在保证自己有食用之粮的情况下,拿出一半粮食来卖给朝廷,由朝廷去救济灾民,对他们也是好事啊。

    真要是一毛不拔,朝廷到时无粮可济灾民,灾民们饿急了,不得找这些地主们吃大户?流民逼急了,可不会管你们是地主还是官僚,管你是一地民望还是大族,饥民饿急了就会成为蝗虫,横扫一切。(未完待续。)

第606章 厢军

    “仅仅是这样,还不够。”李超没有忽悠李世民,而是很直接的回答。毕竟从大户那里和买,也不可能直接把粮食都拿走,设一个限额,然后把超额的和买一半,这都已经有点很狠了。

    “还得多管齐下。”

    “怎么个多管齐下法?”房玄龄问。他不像萧瑀和陈叔达他们那样保守,对于李超的激烈计划,心里是持赞成态度的。真要控制不住中原灾情,到时可就不只是得罪一些地主权贵们了,而是要江山不稳啊。

    “其一,从中原地区,也就是来年旱灾严重的地区,把那些贫困、地少的百姓,尽早迁往陇右、河西、朔方等地去,在那里给他们分田分地。如此一来,中原人口会减少,明年发生灾荒之时,受灾的人也少了,需要的粮食也少了。再者,这些人移到边疆去,还能自食其力,甚至还能为朝廷上缴些粮食,向市场出售些商品粮。”

    本来中原人口密度就大,正所谓的狭乡,地狭人多。均田授地不多,中原大战结束没多久,中原百姓更苦,家里有存粮的不多,连地主豪强们都没多少余粮,抗灾荒能力较弱。

    “把人迁走,倒也是一个方法。只不过移民也需要钱!”杜如晦道。

    李超却不赞成这种说法,富有富的移法,穷也有穷的移法。比如说如果移民们穷,那到了新地方,可能没钱盖房子没钱买耕牛农具,甚至都没有钱去移民。

    这个时候朝廷就得出面了。

    先帮忙把移民送去边地,到了地方,也可以先来一个集中屯垦,由朝廷提供些耕牛种子,移民们先抱团垦荒劳作,等落下脚了,两三年后再分田授地也不迟。

    “朝廷也没这么多钱啊!”

    “朝廷可以引入民间资本啊,比如由朝廷可以审核准许一些民间的钱庄、商行等,向移民们提供贷款,租借农具、耕牛、种子等等。而朝廷为移民们担保,同时,朝廷为移民们保证,他们借贷的钱,利息会比较公正,不会出现高利陷阱等。”

    也许这样的移民会比较艰辛一点,但总好比呆在中原没田没地,生活更艰辛强吧?毕竟到了边地能分田授地呢,何况,马上还有大灾荒到来呢。移民可不光是为了让他们过更好,还是为了救他们命啊。

    “从中原移民去边地,嗯,这也算一条预防救灾之法。还有呢?”李世民现在也是焦头烂额,自从知道明年很可能大灾后,他现在也是吃不香睡不着。

    “还有一个方法,就是以工代赈,朝廷现在就往襄邓一代多调集囤积粮草,做好新京的规划。待到秋后灾情起,立即从灾区抽调青壮到襄邓修建新都。”

    这一招,其实是跟北宋学的。北宋的厢军,说白了就是各种工程部队。来源更简单,一遇灾荒,马上把灾区的青壮挑入厢军之中。

    这样做有一个很大的好处,那就是灾区的青壮都被朝廷招走了,赏了口饭吃之后,灾民之中没有了这些中坚的青壮,就很难再出现造反这样的事情。

    再者,修汉京本来就需要人力。

    现在把这些灾区青壮拉过来修汉京,正是一举两得。只要有饭吃,再给点工钱,不需要很多,有一点点,相信那些青壮就会感激的要死了。

    拉灾区青壮来修汉京,既是釜底抽薪,也是雪中送炭。

    李世民眼睛陡然瞪大,也认为这是个不错的办法。

    “好,那修汉京就不需要从各地征发百姓,到时直接从中原灾区召人做工就好了。”

    现在朝廷已经要提前半年多准备,全力围着即将到来的中原大灾做准备了,一切都要为救灾让路。

    正常情况下,这个时候应当要停止汉京的营造。但正如李超所说的,中原如此大灾,那么多的灾民,不能让他们闲着啊。闲着就可能闲出问题来的。

    因此得让他们有事做。

    把青壮都拉出来修汉京,釜底抽薪,免的出乱子。至于剩下的那些妇孺老人,朝廷拔给些救济粮,让他们续着命就好了,老人妇孺是乱不起来的。

    大灾之年,首要防乱,其次防疫。

    “臣还有一个计划,就是把各地义仓、社仓、常平仓、转运仓等各仓的粮食,还有和买过来的粮食,拿出部份来,加工成救灾饼,以做救灾之需。”

    救灾饼用到的粮食较少,同样的粮食,做成救灾饼更耐吃。虽然不好吃,但能救命。

    在粮食有限的情况下,想办法把粮食生产成更多的救灾饼,这也不失为一个好办法。

    “让百姓们多去捕虫捕鱼,不一定只要蝗虫,不管什么虫,只要无毒吃不坏就行,晒干只要粉碎了与大豆、高粱、谷糠等一切能吃的东西混合加工,蒸制晒干成救灾饼。”

    李世民看了看面前桌上的那一桌子干粮,脑子里浮现出大唐数十上百万石的粮食,加上大量的杂粮、各种虫子,还有什么鱼干等给碾粉煮成糊然后再蒸制晒干,成为一块块石头样的救灾饼,觉得脸色都有点白。

    那种东西绝对是吃货的恶梦。

    不过李超说的也对,正经一石粮食,如果加上各种各样乱七八糟的配料,最终做成救灾饼,绝对会增量很多。而且这东西少吃点,还扛饿,起码充饥是没有问题的啊。

    在灾荒饿肚子的时候,有块这样的饼吃,谁还嫌?

    “文远,陛下马上要巡视襄阳,而这个时候把大批灾民青壮拉到襄阳附近营建新都,这会威胁到行在安全。”高士廉这时提出了一个问题。

    “对,决不能让大量的灾民靠近行在,尤其还全是青壮,这就如同是一大堆的干柴啊,万一有点火星,可就着了。”

    “不让灾民靠近行在,和修建新都并不冲突。”李超说道。

    现在新都的选址工作基本上已经结束了,新都的地址就在邓州穰城。穰城就是邓州的州城,处于南阳盆地的中心,在湍河南岸,湍河最后汇入汉江。邓州在南阳盆地的中心,在襄阳之北。

    穰城与襄阳之间,南北相距二百里。

    二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