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谱电子书 > 穿越古今电子书 > 唐朝好地主 >

第684部分

唐朝好地主-第684部分

小说: 唐朝好地主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另一方面,李记钱庄和当铺这边,也收了不少的债券做抵押,不少最后都直接砸手里了。

    戴胄之前还真没想到,光欠李家一家,就欠了七百多万了。现在没钱还,还要再借,确实有些开不了口。

    可不开口,朝廷也要无米下锅啊。

    他一想到李家既然都还能给下面的管事发百万奖金,那肯定也还很有钱的。

    “这我当然信的过赵国公的,不过朝廷最近也挺难的,国库空虚没钱啊。不瞒你说啊,要不是陛下把内库的二百来万贯拿出来,只怕现在朝廷都已经揭不开锅了。可也只能暂时捱段时间,过完年,就真的要发不出俸禄发不出军饷了。我也是实在没有办法,才来找赵国公啊,还请赵国公能够在这关键时候,伸出援助之手,向朝廷借一笔款子。”

    “一千万贯,有一千万贯,朝廷就能度过这次难关了。”

    戴胄伸出一根食指。

    李超摇头。

    “八百万,八百万贯也行。”

    李超还是摇头。

    “五百万贯,不能再少了。”

    李超架起二郎腿,端起茶杯,普饵红色的茶汤散发着一股清香,李超抿了一口。

    “戴公啊,你的胃口是真大啊。开口就是一千万,八百万的。可你也应当知道,这千八百万可不少啊,如果是千八百万文钱,我倒能凑一凑,可这千八百万贯,那我也是无能为力啊。”

    “再说了,俗话说的好,这有借有还,再借不难。这前账未清,你这又要再借,这事情不是这么个办法啊。眼下年关将近,你看谁家,不都是早就停止了外借,这个时候都讲究清账,哪里还有前账未还,又往外借的道理?”

    “李家确实是有点家业,可也拿不出那么多钱来的。之前朝廷困难,又是天灾又是兵祸的,李家响应朝廷,所谓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朝廷每次发行国债,李家都认领了,还是尽量多认领,之后发行盐债盐债这些,李家也都认领了,朝廷还几次三番向李记钱庄借款,李记不但借了,还给的是最优惠的利息。”

    “戴公啊,李家可谓是仁至义尽啊。”

    戴胄抹了把额头,“赵国公,这些我也知道,灞上李家,和赵国公向来高义,朝廷也是不会忘记的。只是眼下,朝廷确实困难啊,无米下锅,还望李家能够再伸援手。”

    李超却是摇头。

    “今天我也给戴公交个底,前账不还,李家不会再借钱给朝廷,说实话,也没钱可以借。”

    戴胄面色微变。

    “赵国公,这话未免不实吧,今日我上山来,一路上,可是看到李家管事的马车都停了几里路长,全是四轮马车啊,价格不菲。而我一上山,就听说赵国公刚给李家的管事发年终特别奖,一下子就发了一百万贯啊。如此豪爽的手笔,怎么还说李家没钱呢?”

    李超笑笑。

    “天下皆知李家对于家里做事的人确实比较优厚,李记的管事们也确实多有马车,这次李家也确实拿了一百万贯做特别奖下发。但戴公不要搞混了一个事实,这些,其实都是经营的成本。”

    “经营成本?”

    “对啊,经营成本,这些都只是李记经营的一种方式而已,优厚的待遇条件,才能更好的招揽人才,才能更好的激励他们的做事热情。就好比,你去粮铺里买米,一斗粮卖二十文。并不是说,粮铺一斗米就赚了二十文钱,这二十文钱里还是有经营成本在里面的。”

    “店铺租金、店员伙计的工钱、还有向朝廷交纳的税收,以及这大米收购时的本钱,甚至还有路上运输的成本,以及仓储的成本等等,这些成本可不低。甚至店家还提承担着诸如粮价波动带来的损失风险等。”

    “我李家的管事、工人们确实待遇较好,我也确实拿出百万贯来做奖金,但这些都要算在经营的成本里面的。李家家大业大不错,可摊子也大,李家总共拥有八千余家的产业商铺工坊等,总共拥有员工三十余万,一年赚的钱不少,但光是人工的工钱开支就极大,再加上店铺工坊的扩张,原材料的进货准备,以及商品的积压,我们每年还要拿出大把的资金来进行技术革新”

    “戴公,我给你透个底吧。其实李家这些产业一年下来,确实赚了不少钱,但都只是存在于账面之上,并没有什么现金。赚来的钱,其实都变成了原材料、仓库里的商品,还有各家产业的继续扩张投入,钱都又投进去了,别看我给管事们发了一百万贯奖金,可实际上我李超今年一文钱也没有往家里收,钱都又投进去再扩大生产了。”

    戴胄半信半疑。

    “赵国公,那李记钱庄再给朝廷借五百万贯。”想了想,戴胄又道。(未完待续。。)

第939章

    “戴公,咱们还是先来谈谈还款的事情吧。有借有还,再借不难啊。”李超翘着二郎腿,笑着说道。

    戴胄有些不高兴,朝廷要有钱还,何必还要来再谈借钱的事情。他堂堂户部尚书跑来跟李超谈借钱,已经是把脸面都放下了,可李超还一点面子不给。

    “赵国公、许国公,你们两位都是在我之前任过户部尚书的,朝廷有多少家底你们难道不比我更清楚吗?朝廷要真有钱还,何必还来借啊。”

    李超却不管这些,“戴公啊,事情不是这样做的,得讲规则。朝廷没钱,那我们也得拿出一个没钱的章程来。咱们还是先把还钱的事情谈好了,再谈借钱的事情不迟。”

    戴胄气的吹胡子瞪眼的,“赵国公是想要个什么章程呢,尽管说。”

    “钱庄开门做生意,虽然说做放贷,但这钱其实是百姓们存在钱庄里的本钱,钱庄自己是没有钱的,我们拿储户的钱来放贷,也承担着极大的风险,只能拿出一小部分来放贷,得考虑到百姓随时要取钱。如果借钱的人都跟朝廷这样,借钱不还,那钱庄坏账一多,到时也会极为麻烦的。”

    “可朝廷确实没钱还。”

    “没钱还也没关系,我们可以找其它方法解决。”

    钱庄放贷,不是随便放的。一般都是办理的抵押放贷,得有抵押才能借钱。这样一旦到期不能偿还,钱庄就收取抵押物。只有极少数部分,才会是靠信用借贷,一般这种,都是拥有极好的信用的大商家或者大家族。

    之前朝廷向李记钱庄借了不少钱,基本上都是信用借贷。

    李超的意思很明确,朝廷没钱还,想再靠信用无抵押借是不可能的,而且不但不能再借,之前借的,也得拿东西来抵押偿还。

    “我这里可以给戴公提供几个解决方案,戴公考虑考虑?”

    “什么方案?”戴胄现在这个户部尚书是一文钱没有,还钱反正是不可能的。

    “考虑到朝廷现在确实是没有钱可还,那么我们可以用其它东西。比如说,朝廷可以用矿山、盐场甚至是港口等这些来偿还贷款。”李超抛出了自己的解决方案。

    戴胄眼睛一亮。

    这倒是一个办法啊。

    朝廷没钱,可朝廷最不缺的还是那些矿山等东西,如果李超提出要朝廷拿土地来偿还,戴胄是不会同意的,土地这个东西还是很敏感的,但矿山这些,就没这么敏感了。

    “赵国公想要拿什么矿?”

    三百八十万贯的李记钱庄欠款,戴胄巴不得全部用矿山等来偿还,当然,他也不会贱卖。若是可以,他甚至愿意朝廷拿矿山等把李记手里那三百多万的债券也给换回来。

    李超早知道戴胄会同意。

    真金白银换朝廷那些荒山野岭的,朝廷为何不同意呢。

    他早有准备,拿出了一副地图。

    “盐、铁、煤矿。”

    李超首先瞄准的就是这几类矿产,朔方道盐灵等州的盐湖采盐承包权,甚至还有河北、辽西、绥远、淮南、江东、岭南等几道沿海边的盐场开采承包权。

    此外,还有朔方、河东的煤、铁矿产承包开采权。

    李超直接就在地图上开始标绘,一共有十个盐场,都是早就堪探好了的。煤矿和铁矿,也都是早就堪探好的,共有十几个矿。

    “一百年承包开采权。”

    戴胄看着这些圈起来的地点,在沉思。

    他感觉自己今天有点准备不及,李超却明显是早有准备啊。

    总觉得这个买卖看似朝廷很划算,但其实是吃亏的。

    “一百年太久。”

    “戴公,我可是非常有诚意的,我划出来的这些盐场和矿山,可都是还没有开发过的。对朝廷来说,那什么都不算,一点损失都没有,就抵消了三百八十万的借款,这还没算上利息呢,加起来四百多万贯呢。”

    “我们拿下这些荒地,还得自己修路开发,前期投入那是大数字。总不能我们辛苦的开发,刚做两年,朝廷就又收回去坐享其成收利吧?”

    “一百年还是太久了一些。”

    “戴公,我还没说要永久权呢,只是要了一个一百年的承包权而已。其实细算下来,这是一个真正的双赢合作啊。朝廷一来免了四百多万的借贷,二来呢,这些盐场矿山开发后,我们又还向朝廷上税的,想一想,一年要新增多少税收?”

    戴胄心里承认,李超说的没错。不过换个角度来想,李家也没做亏本的生意啊,谁不知道,灞上李家本来就在盐茶糖酒钢铁这些产业做的极大。

    朝廷对盐控制的极强没错,但实行的还是民制官收商卖的原则。盐是由百姓生产,然后官府收购,再卖给商人销售。

    朝廷组建了专门的盐务公司,还发行了盐票,让百姓认购募集资金,又发行了盐债。据戴胄所知,李超手里可是握着大把的盐务公司的股票和盐债。

    同时,朝廷的盐务公司发行盐引,因为缺钱,所以早超发了许多盐引。如今,这些超发的盐引,李家手里握的最多。

    因此,现在的李家,其实是大唐最大的盐商。

    而现在李家明显不再只满足于为朝廷销售盐,他们还准备直接生产盐。虽然戴胄觉得,在如今朝廷的盐专卖制度下,盐商产的盐,必须得卖给朝廷,然后统一调度,看不出李家直接掌握盐生产的作用,可是他还是觉得,李超此举大有深意。

    而铁与煤矿,就更加重要了。

    李家的冶铁炼钢,拥有的大唐最先进的冶炼技术,单是那一次性能一炉炼出几百斤钢液的本事,就不得了了。而据说,这种炼钢技术,最重要的就是平炉和焦炭。

    平炉据说非常复杂,炉体庞大,还得有蓄热式的火焰炉等等,但关键的还是得以煤炭加工成的焦炭为燃料,不然温度上不去。

    李记的钢铁厂,大大提升了大唐钢铁的产量,尤其是钢的产量,优质的钢材,使得朝廷的军备性能大大提升,铠甲、刀枪等性能都大大提升,同时成本还下降了,更关键的产量上升。

    连带着犁耙锄铲等农具,以及锅壶剪刀等用具,都更精美且更便宜。光一个李记钢铁厂,每年向朝廷提供的钢铁和税收,都是相当惊人的,这是朝廷重点关注的工坊。甚至因为其技术极先进,朝廷还曾有官员提议要把这钢铁坊收购为官有。

    若不是因为这钢铁厂是李超的,说不定还真可能被官有了。

    隋朝的时候,朝廷曾经规定,矿权全部收归国有,经营采取的是瑶役制。但到了唐代,则允许私人开采,官收其税,因此唐朝的矿冶其实很繁荣。

    不过这个时候的技术很落后。

    大唐如今有铁矿一百零四处,铜矿六十二处。

    朝廷一年的铁产量只有两百万斤,铜的年产量只有二十六万余斤,至于钢,那更是低的惊人。

    李记的钢铁厂,虽然刚刚起步,但产量已经非常惊人,尤其是钢的产量很大,一炉就能得钢数百斤,现在李记一年能炼钢十余万斤。

    在朝廷看来,这非常惊人了,可李超看来,这才不过一年千吨钢产量,太低了。

    原本采矿可以私人开采,朝廷只收税。不过在之前李超的提议改革下,如今采矿已经不能随便采了,得先取得朝廷的准许,发证开采,然后还得要承包费开采费,同样也要收税。

    矿产这一类的税也比较特别,不收钱,而是以实物缴纳。铁矿就得缴纳铁,煤矿就得纳煤,基本上税额在两到两成五左右。

    朝廷对铁矿的征收,就是两成五。

    大唐一年产铁两百余万斤,基本上都是私人开采,也就那些豪门大族控制着,朝廷一年征收五十余万斤的铁。

    同时,由于钢、铁、铜、银、金、硫磺、硝、碱等这些矿产,除了要向朝廷缴纳两到三成的课税之外,余下的也是不能随意的出售的。得卖给朝廷,这和盐是一样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