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谱电子书 > 穿越古今电子书 > 永历四年 >

第244部分

永历四年-第244部分

小说: 永历四年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孔家南宗重新站队,为明天争取儒家士人的人心。

    “听贵族的族长提及,泗柯是前代世袭翰林院五经博士的嫡长孙,可是如此?”

    “正是。”

    闻言,孔衍桢起身,行礼如仪,除了头顶的金钱鼠尾和身上的满清官服怎么看怎么别扭以外,一看就是自小便受到了严格的教育才会养成的习惯。

    只不过,陈文却并没有打算因此放过他,有此一问本就只是一个伏笔,眼见着李际期等人脸色突然一白,他便直抵正题。

    “如今衢州已被王师光复,吾有意奏请天子,由泗柯承袭翰林院五经博士之职,主孔氏南宗家庙祭祀,不知意下如何?”(未完待续。)

第二十九章 喝问

    “此事万万不可!”

    陈文话音方落,随着这一声坚决的否定,总督衙门的大堂中的温度登时便降了不少。听到这话,陈文的眉头微微一皱,在场的众人登时就感受到了那份毫不掩饰的杀意,只是这几个满清的官员都没有动,依旧站在那里,似乎是等着陈文发作一般。

    刚刚的那句否定,并非是孔衍桢所言,这个少年郎听闻此言还在思索之中,未来得及反应就被随后发生的一切惊住了。就连冯如京、李际期和韩养醇也并没有开口,说话之人,却是在场品级最低的西安知县成晋徵。

    “我大清平灭闯贼,为明皇复仇,乃是中国之正统。孔氏南宗已受天子诏令,世袭翰林院五经博士,君臣名分已定,有道是一臣不事二主,陈帅此举乃是强人所难!”

    与其他三人不同,成晋徵乃是顺治六年的进士,顺治的“天子门生”,并非降臣出身,比起其他人更加坚信满清的正统地位,私底下对于降臣也颇感不屑。奈何这三年的宦海生涯并没有将他的反应能力提升到足以应对这等局面的程度,刚一开口,就同行的另外三个文官骂了进去。

    听到成晋徵的话语,那三人尽面露不悦之色。然而,片刻之后却只有韩养醇咳嗽了一下,随着成晋徵的话继续说下去。

    “有道是良禽择木而栖,贤臣择主而事。我大清皇帝虽非汉人,却能膺服圣人教诲,实乃承继自皇明的华夏正统。据下官所知,临海伯所奉之主,不过是皇明的偏远旁支,并非怀宗皇帝后嗣。况且如今生死不知,以临海伯之能,若能改奉我大清皇帝为主,公侯之赏亦当不在话下。”

    韩养醇出言符合,开口却是先把他们三人摘了个干净,经验显然要比那个愣头青知县要强上太多。此人不在孔家南宗是否应该改奉明廷为主上纠缠,因为他很清楚,孔家南宗的世袭翰林院五经博士的地位是明廷确立下来的,在此之前南宗早已败落,就连家庙都残破不堪无力维持,明廷于南宗之恩远非满清将舆导的盖顶从皂色换为黄色那么简单。至于说降陈文,能成自然是天大的好事,即便不能成,传出去于他的声名也是有利无害的。

    只不过,这话是说出了口,可冯如京和李际期却无动于衷,并没有随声附和,而成晋徵似乎也反应了过来,可是他刚要开口,却被陈文一句话给堵了回去。

    “韩知府,你刚才说奴酋顺治不是汉人,这点本帅是一万个赞同。不过,吾怎么记得,好像你也不是汉人吧。”

    此言一出,在场的众人皆是一愣。韩养醇是天启年间的举人,其子韩昌谷是崇祯十六年的进士,这对父子现如今都已出仕满清,这份履历在那些汉人降臣之中并不罕见。不过,这韩家确实不是汉人,而是一家子回回。

    有明一朝对回回始终是采取着包容、优待和同化的政策,到了明朝末年,中国的回回已经开始用汉字翻译******教经典、用汉文著书立说,即是所谓的“汉译经学运动”。

    如今不过是永历四年,甲申国难才过去八年而已,明朝的那种汉回互相包容的关系还没有被满清挑唆汉回仇杀的敌视态度取代,所以韩养醇周遭的人对于他的回回身份也没有什么歧视或是敌视,自然也就不怎么放在心上了。

    这件事情在衢州的官场虽然并非机密,但却也没人关注此事,以至于陈文在从孔家家庙回来的路上都差一点儿把这个情况给漏了过去。

    陈文一开口,言下之意便是我们汉人的事情轮不到你一个回回插嘴,直接就将他堵了个哑口无言,甚至是面红耳赤。

    事实上,陈文很清楚,不只是汉人,满清是生活在这片东亚的膏腴之地的各民族最凶狠的敌人。与其他民族一样,回回也是未来的几百年中满清为维系统治而进行的挑拨离间的牺牲品,同样遭受到了满清的民族压迫,为此付出了长达数百年的鲜血的代价。在南明时期和未来的数百年里,也同样有回族的英雄和汉人一样奋起抗击满清的民族压迫。

    可也就是因为这个原因,他才会份外的瞧不起韩养醇那副为满清张目的嘴脸,韩养醇现在为满清做的每一件事,事实上都是在为满清日后压迫他的同族添砖加瓦。此时此刻,陈文更是无比恶毒的想到,若是韩养醇能够预知到未来几百年满清所做下的冤孽,倒要看看他还有没有那个脸皮为满清说话。

    顷刻之间,刚刚还巧舌如簧的韩养醇竟被陈文气得连气都喘不匀了,只得重新坐下,靠着杯子里的茶水来将怒气回去。甚至不只是韩养醇,余下的四人无不被陈文这份不按常理出牌的习惯所摄,一时竟突然不知道下面该说些什么。

    一句话将韩养醇堵了回去,陈文却并没有打算将节奏缓下来,只见他转而向成晋徵问道:“对了,说了那么久,这位知县的名讳倒是忘了问了,不知可否告知本帅。”

    陈文的这一问着实让成晋徵有些摸不着头绪,按道理来说,陈文不可能不知道他叫什么,如此明知故问,难道是在暗示他官位地位,不配插手此事,亦或是其他什么。一时半会儿,成晋徵也弄不明白,只得机械性的乖乖作答。

    “下官西安知县成晋徵。”

    “哦,原来阁下不姓孔啊。”说着,陈文流露出了一副恍然大悟的模样,继而厉声喝道:“你特么既然不是孔家的族人,有什么资格管人家孔家的事情?莫非你这厮还以为,一个屁大点儿的知县,难道还有资格作圣人苗裔的主不成?!”

    “你,你……”

    一连好几个你字,却始终连不出后面的词句,成晋徵被陈文这一句质问气得语无伦次。眼见于此,陈文挥了挥手,守在门外的陈富贵便虎虎生风的走了进来,示意那四个满清的官员离开,连点茶送客的面子事儿都懒得去做。

    紧接着,陈文便转而向直至此时依旧呆立在那里的孔衍桢说道:“孔洙让封的典故,本帅自开蒙时便已知晓,对南宗先辈不受蒙元奉赐的风骨很是敬佩。据本帅所知,孔家南宗以世袭翰林院五经博士的身份主持南宗孔庙祭祀之事,乃是孝宗皇帝确立的,泗柯你的祖父也是受我大明显皇帝的旨意,承袭了这官职。你身为南宗嫡脉,反倒是接受了鞑子的任命,午夜梦回,难道你就不觉得对不起列祖列宗吗?”

    看着孔衍桢面有愧意,陈文叹了口气,便示意这个十七岁的少年郎回家与族中长辈商议,三天之后再来答复。(未完待续。)

第三十章 秩序

    对于那四个满清的官员,陈文打也行、骂也行,甚至死就算是把他们都宰了也没什么大不了的,毕竟他们的头上是顶着个汉奸的骂名的,陈文面对他们就可以肆无忌惮一些。

    可是孔衍桢不一样,他是孔家南宗的嫡脉,是孔子的第六十五世孙,别说是打骂了,就算是话说的重了点可能会引起儒家士人阶级的群体性敌视。

    虽说千夫所指他根本不怕,早年跑业务、赔笑脸练出来的脸皮也不至于因为几句话就无疾而终,可是他现如今肩负着驱除夷狄、恢复汉家江山的重任,今天做的事情也是重新为南明夺回正统的光环。就像南宋时孔家可以南下一样,南明同样可以,也需要有孔家南宗的效忠。但若是为此而把自己给装进去,却也是没有必要的,今天借着喝骂韩养醇和成晋徵已经是极限了。毕竟在这样的时代,陈文绝不能落下个威逼圣人后裔的话柄。

    奈何,这嘴长在别人身上,陈文不可能把所有人的嘴都堵上。今日之事,那几个满清的官员必然会添油加醋,已经被他气了个够呛的韩养醇和成晋徵且不提,只说冯如京和李际期这两个家伙,可谓是不叫唤的狗才咬人,这根本无须作他想。

    孔衍桢已经由陈文的亲兵送回了孔家,具体如何还得让孔家自己去决定,但愿临行前的那几句质问能够起到作用。至于那几个满清的官员,陈文突然不想那么轻易的放他们回去了,总要再榨取一些剩余价值才行。

    只不过,现在的陈文暂且还顾不上这些鸡零狗碎的事情,这座府城确实是拿了下来,但是很多事情却远没有他想象的那么简单。

    城防方面,明军已经彻底控制了起来,可是城内的状况却差到了极点。由于陈锦的所作所为,民间的粮食储量已经低到了一个惊人的地步,富户被冠以罪名几乎是一扫而空,中产之家的存粮也几近耗尽,至于普通百姓和那些穷苦之家则早已陷入到绝境之中。

    衢州城内,草根、树皮、鼠雀、牛马已搜索食尽,一些吃了观音土的百姓已经出现了排不出粪便的现象,照这样下去迟早就活活胀死。

    至于食人的现象,据说下面报上来的情况也是并非没有,陈文知道这里面不乏时间过短而被人隐瞒或是夸大的,但是饥饿的现象却是实实在在的出现在了这座城市之中,而这一切都是来自陈锦的残忍。

    陈文知道他错了,原来陈锦并非是化身死灵法师,将衢州百姓变成骷髅战士,这个狗娘养的王八蛋是打算用一城的数万百姓的血肉喂饱他试图将功补过的贪欲,为满清守住这座城池。

    这件事情随着李进忠等人逃到了明军大营陈文便已然知晓,其用心之狠毒着实让知情者为之骇然。食物容易解决,但是这座城市的富户几乎一扫而空,剩下的都是满清的官员,这些人却是陈文需要打击的对象,四省通衢之地,曾经浙东八府最为富庶的所在,现在却连一个起码的商业体系都没有了,因为人没有了,一切就都不复存在了。

    现如今,陈锦死了,城池也落到了明军的手上,可是他的目的却达到了。明军必须在此地坐镇一段时间来等待这座城市恢复生气,维持起码的秩序。

    明军彻底控制住这座城池时已是午饭时分,对于城内的状况陈文先前就有了一个完整的计划,由幕僚和军队协同执行。

    人是铁,饭是钢,一顿不吃饿得慌,很多百姓都处于饥饿之中,甚至距离死亡只有一步之遥。

    明军入城后依旧出现饿死人的现象,这是陈文所不能容忍的。于是,进入城池之后,明军按例首先将库房据守了起来。直到确认了城内已经没有了清军的抵抗,随着安民告示的张贴,中午时分,陈文按照府城的十字街将城内分为四个区域,每一个区域设一个施粥点,由明军负责维持秩序。

    府城的县衙前,荣虔正拿着自家里带来的碗和勺子在明军的施粥点钱排着长队。看着人流尽头的明军伙夫正在一勺勺的给百姓盛着粥,虽然不知道粥是稀是稠,但是远处能够依稀听到百姓的感激之声,想来应该不会像之前满清的官府那般稀到了和水差不多吧。

    荣虔一家六口,出于对这支莫名好心的明军的不信任,只有他和他的妻子在明军发布安民告示,走出了家门前来施粥点。因为明军确实是在施粥,而且大队的明军还在维持秩序,看起来也不似那等军纪败坏的军队,他的妻子才连忙赶回家去把父母妹妹和幼子带来领粥。

    人流在缓缓向前,远远望去,每一个领完粥的都会被指引到不致干扰到队列的边上,他们会在那里把粥吃完,然后离开。至于是选择回家,还是转一圈回来继续领粥,那就因人而异了。

    过了好一会儿,荣虔已经行进了一半的距离,人流尽头那米粥发散出来的香气越来越浓重,周遭也咽口水的声音也越来越多,越来越重,他甚至从一个路过的百姓手里面看到了一碗筷子插进去都不会倒的米粥,感觉和米饭已经差不太多了。

    类似的情景很多人都有看到,饥饿感的急速加剧导致了部分人开始不守规矩起来。然而,任何想要恰位置的,无论是什么理由,都会被明军拖出队列,扔到最后重新排过,其间自然也少不了被踢打几下。

    几个以身试法的倒霉蛋只得重排之后,荣虔前面队列的秩序开始井然了起来,而后面,则依旧是那个样子,恰位置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