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谱电子书 > 经管其他电子书 > 日本史 >

第20部分

日本史-第20部分

小说: 日本史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3'健儿的数量,各国按其大小和军事上的重要性从20至200人不等。另有九州置
“选士”1320人,在陆奥置“健士”2000人,以御外敌和镇压虾夷人。

'4'竹内理三:《土地制度史》1,《体系日本史丛书》第6卷第132页,山川出版社,
1973。

'5'小野武夫:《日本庄园史论》第37页,1979。

'6'、'7'、'8'马克思:《资本论》第3卷第892—896页,人民出版社,1975。

'9'《资本论》第3卷,《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第714页,1974。

'10'庄官的名称因庄园和时代不同相当杂多,有庄长、庄司、预所、公文、下司、检
校等称。

'11'本家就是本所,也有称领家为本所的。

'12'例如,肥后国鹿子庄是在乡领主沙弥寿妙建立的。他的玄孙高方为免受国司
压迫,乃于1086年奉大宰大式藤原实政为“领家”,从年贡中分出400石给“领家”,自己
保留攀管庄务的“预所职”即庄官。藩原在契约中保证承认高方世代在庄园里的统治,
倘若背弃,藤原后代须撤销“领家”的资格。

'13'丰田武:《产业史》I,《体系日本史丛书》第10卷第191页,山川出版社,1967。

'14'《倭名类聚抄》卷17(正宗敏夫校订两卷本),风间书房,1974。

'15'“津屋”:“邸”之义,古日本港口仓库。

'16'“问”:由“邸”字假借而来,义同“问丸”(商钱)。

'17'承和之变:仁明天皇即位时,立淳和上皇的皇于恒贞亲王为皇太于。藤原良房
倍口伴健卑、桔逸势等人立皇太子是为了叛变,把他们流放。承和9年(842)废恒贞亲
王,立仁明天皇的皇子道康亲王。由此藤原一族成为皇室外戚,独揽政权。

'18'应天门之变:866年应天门失火,大纳言伴善男要给左大臣源倍问罪,酶原良
房说伴善男放火,将他流放。这是摄关成立史上的一件大事。

'19'一说藤原基经员初任关白是在884年。

'20'《新增订补国史大系?政事要赂前篇》第232页,1974。

'21'《日本史料集成》第124—125页。平凡社。

'22'市村其三郎:(日本史概论》第146—147页,1943。

'23'《早川二郎著作集》I第288页。

'24'《小右记》(有大臣藤原实资的日记)。

'25'《日本史料集成》第127页。

'26'、'27'“神人”和“大庄”都是隶属于神社和寺院的田堵与下人。

'28'佐藤清胜:《大日本政治思想史》上卷第303页,大日本政治思想史刊行会,1939。

'29'《春记》长历32,转引自西冈虎之助《日本全史》第l卷第82页,平凡社,1940。

'30'“武士”一词初见于《续日本纪》,但那是六卫府武官的称呼,并不具有新兴阶层武士之意。称此新兴阶层为武士是后来的事,其称有:武者、兵、武勇者、武勇之辈、武勇之士、武艺者、武艺人等。

'31'笠原一男:《详说日本史研究》第88页,1975。

'32'院政后期虽然断断续续存在到1840年,但实际形同虚设,不起作用。

'33'庄园整顿令:902年醍醐天皇首次提出,规定897年以后禁止新设旨田,禁止权门势家新设庄园。此后历朝多次提出,但终未能制止庄园增大的趋势(笠原一男:《详说日本史研究》第87页)。

'34'院政时期院的顿地遍及59国,仅寄进庄园从摄关家手中就弄到千余所(宝月圭吾《日本史概说》第76页,1965)。

'36'西国;指关西诸国,特别指九州地方。

'36'音户海峡:现在的广岛县吴市同对岸音户盯之间的海缺。

'37'今神户港重要组成部分兵库港。

'38'、'39'《日本文料集成》第77页,平凡社,1963。

'40'同上书第65—67页。

'41'木宫察彦:《日华文化交流史》第241页,富山房,1955。

'42'歌词:昆夷道远不复通,世传切玉谁能穷。宝刀近出日本国,越贾得之沧海东。鱼皮装贴香木鞘,黄白闲杂输与铜。百金传入好事手,佩服可以禳妖凶。

'43)《日本史料集成》第67—71页,平凡社。

'43'《高丽史》第4卷第9—10篇,见《中国朝鲜史籍中的日本史科集成》三国高丽之部,第63—66页,国书刊行会,1978。

'45'比睿山在京都府、滋贺县境内,高野山在和歌山县西北部。

'46'见最澄:《显戒论》。《般若》唐玄奖译《大般若彼罗蜜经》的略称,该经由般若部类经典汇编成。般若,梵文pnajana的音译,意译“智慧”。

'47'最澄:《守护国界章》。

'48'松下智:《茶的起源和传来》,朝鲜文化社编《日本文化与朝鲜》,新人物往来社,1975。

'49'千宗室:《〈茶经>与日本茶道的历史意义》,南开大学出版社,1992。

'50'扳本太郎:《日本的修史与史学》,沈仁安、林候森译,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
第六章 镰仓时代(1192—1333)


第一节 镰仓幕府的建立


一、中央与地方机构的设置

    源赖朝消灭平氏后成为左右国家政局的人物,但是他并没有接管京都政府,而是致力于在关东建立和巩固自己的政权。在内战中他就确定形势险要的镰仓(神奈川县东南部)为根据地。承治4年(公元1180年)在此设军事警察机关“侍所”'注1',由源赖朝的亲信和田义盛(公元1147年—公元1213年)任长官“别当”,平时统领“御家人”, 战时以“军奉行”身份指挥军队。寿永3年(公元1184年)设行政机关“公文所”'注2'(后改称“政所”),从京都请来老练的政治家大江广元(公元1148年—公元1225年)充任长官“别当”,掌管幕府的行政事务。该年又设司法机关“问注所”,长官“执事”由京都请来的法律家三善康信(公元1140年—公元1221年)担任,处理诉讼、审判事宜。至此,幕府的政治机构初具规模。

    京都的后白河法皇为削弱源氏势力,文治元年(公元1185年)即平氏灭亡之后,命源义经征讨源赖朝。但源赖朝反过来成功地迫使后白河法皇发出追捕义经的院宣,同时迫使法皇承认他拥有在各国设置“守护”(初名总追捕使),在全日本所有庄园、公领设置“地头”的权力。这两种职务都由源赖朝的亲信武士“御家人”(家臣)充任,朝廷无权过问。守护是各国的军警头目,原则上一国一人,也有一人身兼数国的。其任务,平时同以前朝廷任命的押领使、国检非违使一样,武装维护封建秩序,监督“御家人”履行轮流警卫京都和镰仓的义务(“京都大番役”、“镰仓大番役”),战时则统率国内地头、“御家人”出征。守护并无特别报酬,一般都兼地头之职,以此取得收入。“地头”是庄园的监管人,为庄园领主和国衙征收租税和维护秩
序。地头之中属于原来作为开发领主拥有领地而现在又获得“地头职”的所谓“本领安堵”的地头,继续取得原来所得;新任命的所谓“新思”的地头则获得“给名”'注3'、“给田”'注4',同时这两种地头还都有
权以征集“兵粮米”(军粮)的名义,按每段(反)5升的标准为自己从庄园和公领征收稻谷。

    紧接着,源赖朝放逐了京都朝廷中对他抱有敌意的贵族,派进“京都守护”监视朝廷;在边远地九州设“镇西奉行”。文治5年(公元1189年)源赖朝在迫使窝藏源义经的奥州藤原泰衡杀掉源义经之后,立即又讨灭泰衡,设“奥州总奉行”。这样,他就掌握了全国大部分地区的军警权力。建久3年(公元1192年)旧势力的顽固捍卫者后白河按皇死去,源赖朝被任命为“征夷大将军”,取得了他渴望已久的军人最高头衔。至此,镰仓幕府名副其实地建立起来,开始了日本历史上军人专政的幕府统治时期。

    幕府的原意为军幕、帐幕。《史记?李牧传》的《索隐》引崔浩云:“古者出征为将帅,军还则罢,理无常处,以幕帘为府署,故曰幕府。”在日本,幕府是指将军(征夷大将军)的府署,又是将军的异称,从镰仓时代起,以武士为统治阶级的武家政权都称幕府。


二、幕府的经济基础

    幕府统治的物质基础是附以各种名称的庞大的“关东御成败地”,即将军的管辖地(“关东”指幕府将军,“成败”意为“处分”)。它主要由“关东御领”、“关东御分国”和“关东进止所领”构成。“关东
御领”没收源平两氏领地而由朝廷赐给源赖朝的,包括散在全国各地的500多个庄园。“关东御分国”是朝廷授予源赖朝的知行国(封地),其内容同庄园的知行并无不同,最初计有伊豆、相模、上总、信浓、越后、骏河、武藏、下总、丰后等9国,后来丰后除掉;各国的国司由幕府推荐的御家人担任。将军这两部分管辖地的收入是幕府的主要财源。“关东进止所领”是指将军拥有授职权的那些国衙领和庄园领地。

    与京都朝廷不同,镰仓政权的社会阶级基础主要是在乡领主和那些拥有一定经济实力的名主等中小土地所有者,而它的主要政治军事支柱则是“御家人”。御家人是源赖朝在征讨平氏过程中同他结成封建主从关系的武士,即将军的家臣。如前所述,御家人原来都是一些在乡领主、庄官、名主,跟随源赖朝参加内战,为的是他们不为京都贵族政权所承认并在贵族庄园制下极不稳定的土地所有权能得到确认。源赖朝保证了御家人原来的土地所有权,有的还赐与新的土地,并通过守护地头制的建立使之获得法律根据。对于将军的这种“御恩”,御家人须为将军“奉公”,即平时值卫京都、镰仓,战时率自己的一族舍身疆场,玩忽奉公义务就有被剥夺其御家人地位及其土地所有权的危险。于是在将军和御家人之间就通过“御思”、“奉公”的关系建立起牢固的封建主从关系。

    为增强幕府经济实力和谋求御家人的利益,源赖朝和幕府鼓励开荒,扩大耕地面积,为此曾制定大规模开发关东的计划,责成所在地头执行。鉴于平安贵族推行渴泽而渔政策招致农民反抗的历史经验,赖朝也采取了若干安定民生的措施,如减免部分地区贡租等。这些政策和措施有利于生产的发展。为了要保持一支效忠于己的善战军队,他还一再告诫部下要过检朴生活,反对奢侈浪费。

三、公武两重政权

    源赖朗通过守护地头制度的建立,把朝廷(院)掌握的军事机构和一定程度的行政权限夺到武士手里,削弱了贵族力量。但是他没有摧毁朝廷的统治,相反,文治元年(公元1185年)他上书朝廷,宣誓忠诚,表示仍然尊重朝廷作为国家最高权力机构的地位。他没有剥夺资族的经济基础——庄园制,对它采取的不是否定,而是予以承认和保护的政策。

    镰仓政权无疑是武士政权,它的建立扩大了武士的经济利益,提高了他们的政治社会地位,但这些都有一定限度,远末满足他们的要求。当他们要越过源赖朝前进而有可能危及整个封建秩序时,便受到源赖朗的干预,被制止肆意剥夺庄园,不听从者甚至被加上“蓄意谋反”的罪名而被剥夺领地。另一方面,作为皇族的后裔,如今又作为一个新兴大庄园领主的源赖朝,同皇室贵族在政治上和经济利益上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对朝廷采取回避正面对立的妥协政策。例如就在他获得在全国设置守护地头权的第二年,由于朝庭反对,便不得不把设置地头的范围收缩,而仅限于从平氏和“谋反人”那里没收来的领地并停止“兵粮米”的征收。

    这种妥协政策也体现在两个政权的权力分配方式上。幕府方面的权力是大部分地区的军警事务、源赖朝的御家人及御家人控制下的农民,因此凡属这种武家事宜统由幕府管理,即使在朝廷的势力范围内朝廷也无权过问。反之,属于朝廷权力的行政和司法,即使在幕府范围内,朝廷仍得照例行使其权力。于是在全国许多地方出现了两个政权的重叠现象。这种所谓公武两重政权的政治体制是适应从平安末期到镰仓初期特殊的阶级斗争形势而产生的。

    作为两个相对独立的政权,幕府同朝廷是对立的,但在共同维护封建秩序的前提下两者又是互相依赖的,因为朝廷需要幕府的武力,幕府需要皇室和朝廷的精神权威。



第二节 “承久之乱”与武士政权的巩固

一、北条取代源氏的权力斗争

    正治元年(公元1199年)源赖朝死,镰仓幕府内部爆发了权势之争。源赖朝死后,其遗装孀北条政子(公元1157年—公元1225年)出家为尼,长子赖家继承将军职。不久,政子便以辅政为名实行垂帘听政,人称“尼将
军”。她与父亲北条时政(公元1138年—公元1215年)合谋,建立幕府元老13人'注5'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