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谱电子书 > 经管其他电子书 > 日本史 >

第69部分

日本史-第69部分

小说: 日本史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1872年在东京设立男女师范学校。1874年在大阪、宫城、爱知、广岛、长崎、新泻等城市也设立了师范学校。有些地方还设立讲习所、养成所等,以期迅速造就师资。但由于小学经费全由家长缴纳,引起了居民反对担负义务教育费用的斗争。'注23'于是明治参考美国的教育制度'注24',1879年9月公布田中不二磨提出的《教育令》,废除学区制,地方可酌情设学校。关于就学义务,规定儿童在学龄期四年中,至少每月要有四个月,共16个月接受普通教育。由于幕府时代私塾等已经相当发达,所以近代义务教育实现比较迅速。

三、大学的设置

    明治政府于1871年4月着手建立大学。工部省设立“工学寮”,早在1869年8月政府接办幕府的昌平学校、开成学校、医学校合并总称为大学校(兼管高等教育行政)。昌平学校讲授汉学(儒学)、“国学”,开成学校讲授“洋学”,医学校讲授西方医学。开成学校为南校,医学校为东校。1877年1月,工部省改工学寮为工部大学校。同年4月,并大学南校和东校建立东京大学,设法、理、文、医四个学院(即东京帝国大学的前身)。

    明治政府学习欧美国家的先进经验,改革日本旧教育制度的作法,遭到保守派的反对。他们诬蔑文明开化是“以美为母,以法为父”,“拼命祟拜西洋”,以致“礼义廉耻扫地”。'注25'原萨摩藩的岛津久光在1872年和1874年先后向天皇和政府提出质询,对日本社会的改革,特别对其中的教育改革进行攻击,并反对雇用外国的教师和技术人员。'注26'明治政府批驳了这些谬论,坚持教育改革。

三、留学生的派遣

    明治政府重视派遣留学生和雇用外国学者的工作,这对建设近代峨文明,确收到效果。1869年至1870年。派出留学生174名,1873年增至373人。经费25万日元,占文部省预算的18%。

    1875年又考选学行兼优的人才,由国家贷款留学。1882年改由公费派送留学。 

    明治政府对外籍教师待遇优厚,其薪给竞占大学预算三分之一以上。东京大学建立时,教授39人中27名是外国人,此后逐年减少。

四、西方启蒙思想的传播

    “文明开化”的过程中,幕末成长起来的洋学者知识分子,是传播18世纪西方启蒙思想的先驱者。首先是著名思想家、教育家福泽渝吉(1834—1901)。他曾说:“我们洋学者的目的只有一个,就是介绍西洋实际情况,促使日本国民有所变通,早日进入开化的大门。”'注27'福泽在其《西洋事情》一书中,对欧洲各国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进行全面介绍。在其《劝学篇》(1872—1876)一书中,从卢梭的天赋人权思想出发,猛烈抨击封建制度和旧道德伦理观念,指出“天不生人上之人,也不生人下之人,凡天生的人一律平等,不是生来就有贵贱上下之别的。”'注28'主张“一国之独立,基于一身之独立”,为维护人民的自由和生存权,必须争取国家的独立发展。1875年福泽又发表了《文明论概略》,认为日本落后于西方先进资本主
义国家,“全在汉学教育之罪”。为国家独立主张采用西洋文明,提倡研究学问,以及自主、自由独立的风气。他还主张以“实际学问”,反对儒家“远离实际”的学问,为此就需要开办学校。'注29'另一个思想家、教育家中村正直(1832—1891),于1871年翻译出版《西国立志篇》(即斯迈尔著《自助论》),1872年出版译著《自由之理》(即穆勒著《论自由》),介绍西方资产阶级政治学说,宣传民主自由思想。政治学家加藤弘之(1836一1916)于1870年著《真政大意》,1874年著《国体新论》,提倡天赋人权学说,主张立宪政体。思想家西周(1829—1897)于1874年出版《致知启蒙》、《百一新论》,他是西方哲学的最初介绍者。

    福泽渝吉等洋学者,宣传西方自由主义思想,批判儒家思想,主张教育和社会改革等,对日本推行文明开化政策起了积极作用。1873年6月,他们还组织了启蒙学术团体“明六社”。明六社因建社的1873年是明治6年而得名。 

    1874年2月明六社正式成立,规定宗旨为“会同有志之士推进我国之教育”,“交换不同意见以广知明识”。当初的社员有森有礼、律田真道、西周、中村正直、加藤弘之、箕作棘祥、箕作秋坪、福泽偷吉、西村茂树、杉亨二等12人。明六社成立的意义在于它是日本一个学术结社,要“以卓识高论,唤醒愚氓”。

    明六社从1874年3月起发行《明六杂志》,共发表论文百余篇,思想新颖,颇受社会欢迎。社员还译著了20余部著作,介绍民主科学思想。

    明六社还每月在筑地“精养轩”举行讲演会两次,听众很多。其中的一位青年植木枝盛(1857—1892)后来就成为自由民权运动的思想家。1874年起,自由民权运动激烈,明治政府进行镇压。1875《明六杂志》
停刊,明六社也被迫解散。


五、新闻出版事业的发展 

    明治政府从明治5至13年,发行了几十种关于评介文明开化的书籍剿。其中流传最广的有加藤枯一的《文明开化》(1873)和小川为治的《开化问答》(1874)。前者以神道主义为基调,讲解理发、易服、食肉、敬神的道理,后者对维新初期政治、经济、社会等问题进行解答,宣传政府的各项改革政策。

    在文明开化方针指导下,大批报纸、杂志出版了。1870年《横浜日新闻》,1872年《东京日日新闻》(政府的报纸)、《邮便报知新闻》、《日新真事志》,1874年《朝野新闻》、《读卖新闻》、庆应义塾的《民间杂志》,1879年《朝日新闻》(大坂)等先后发行。这些报刊大量介绍欧美资本主义文明制度;报道时事消息;主张新闻自由,批评政府政策。报刊的发行宣传,也使人民的衣、食、住、风俗、习惯发生了变化。

    但明治政府在推行“文明开化”政策的同时,又处处维护加强封建意识。1868年3月颁发实施复古神道的“神佛判然令”,支持神道教的废佛毁释运动,激起明治4、5年三河、信越两地农民暴动,从此政治便以神道为唯一宗教,作为教育国民的基础,使神道国教化。日本这一“国家神道”宗教,直至1945年战败才被废除。

    新政府还取消传统的上已(旧历3月3日)、端午(5月5日)、 七夕(7月7日)、重阳(9月9日)等节日,制定天长节(祝天皇生日)、纪元节(第一代天皇神武的即位日,战败时废止,后改为“建国纪念日”)、神武天皇祭、神尝祭(天皇献新谷于宗庙的节日)、新尝祭(天皇献新谷于天地并亲尝以祝丰收的节日)等崇拜天皇的节日制度。

'1'岩井忠熊:《太政官制和天皇制》,《日本史研究》30周年纪念特集号,1976年12月第172期第79页。 

'2'江藤新平:《辞司法卿表》,情夫清三郎《日本政治史》第2卷第276页,上海译文出版社,1988。

'3'“秽多”(约28万人)、“非人”(约2、3万人)都屑于明治前的贱民,一直受歧视。

'4)赏典禄:指天皇政府赏赐给明治维新有功人员的俸禄。如萨摩藩主岛津氏父子子、长州藩主毛利氏父子各得10万石,三条实美、岩仓具视各得5000石,西乡隆盛得2000石,木户孝允、大久保利通各得1800石。

'5'井上清:《日本的军国主义》第127页,商务印书馆,1958。

'6)镇台是明治初年陆军的军团,东山道镇台本营设石卷,分营设福岛、盛冈;西海道镇台本营设小仓,分营设博多、日田。1888年撤销镇台,改为师团。 

'7'大山锌:《山县有明意见书》第43——46页。 

'8'大山锌:《山县有明意见书》第84——86页。 

'9'小西四郎、远山茂树:《明治国家的权力与思想》第150页,吉川弘文馆,1979年。

'10'安?格拉德:《日本的土地与农民》第30、342页,世界知识出版社,1959年。

'11'入会地:维新前村民共同采伐柴草的公地。

'12'巨大地主:例如新泻县中蒲原郡朴越村地主伊藤家,1868年时有土地20町4反,1873年为93町7反,地税改革后增至1千余町。

'13'通商司:明治初期日本政府的经济部门,作为外事机构(外国官)管辖的外贸事务官厅,设于通商港口,以后转属会计官,权限也扩大到国内商业、金融、海运、物价贸易关系等各方面,1871年撤消。 

'14'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第828页,人民出版社,1963。

'15'田中彰:《明治自家》,《体系日本历史》第5卷第157页,日本评论社;1975年。

'16'石螺裕道:《日本资本主义成立史研究》第164页,吉川弘文馆,1973。 

'17'、'18'万峰:《日本资本主义史研究》第129——130页,湖南人民出版社,1984年。

'19'列宁:《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列宁全集》第22卷第251页,人民出版社,1958。 

'20'列宁:《论欧洲联邦口号》,《列宁全集》第21卷第302页。

'21'1871年政府发布断发脱刀令。

'22'1872年12月废止幕府时期常礼服(狩衣、直垂袜),定西式礼服为官员礼服(太政官布告第373号)。

'23'当时来价1升约合7分,每月学费5角是相当多的。据大概的估计,1878年就业人口平均每人一年所得只21元,而学费一年就达6元。

'24'当时法国教育主张中央集权与计划统一,美国教育主张地方分权与自由放任。

'25'《明治文化全集》3第2卷第201页,日本评论社,1928。

'26'日本科学史学会:《日本科学技术史大系》第6卷(《思想》)第121——122页,法规出版股份公司,1970。

'27'《福择渝吉自传》)第288页,商务印书馆1980。

'28'《劝学篇》第1页,商务印书馆1960。

'29'1858年福译在江户筑地创立洋学塾,1868年改称庆应义塾,1920年成为大学。
第十七章 明治初期的外交与平定士族叛乱 


第一节 收复民族权利的努力

一、岩仓使节团的派遣与修改不平等条约的失败

    明治初期,过去与欧美列强签订的不平等条约依然存在,严重威胁日本民族独立和工商业发展。因此,收回丧失的民族权益,与外国缔结平等的新约,是新政府外交上的重要课题。此外,在内政上,究竟应怎样建设一个近代化的国家,也是它急需探讨的课题。

    公元1871年10月8日,政府派遣由48人组成的使节团'注1'赴欧美访问。其目的:一是向缔约国致“聘问之礼”,并交涉修改不平等条约;二是考察、学习欧美各国先进的资本主义制度和文化,为日本实现近代化参考。'注2'太政大臣三条实美对这次遣使寄予很大希望,他在送别辞中说:“外交内治,前途之大业,其成与否,实在此举。”'注3'

    在使节团出国期间,以三条实美为首的留守政府主持工作。出国前夕,使节团与留守政府约定:外出期间,留守政府应尽量不进行新的改革,不增加各省的官员,以防西乡隆盛等保守派滥用职权,扩大势力。

    1872年1月15日,岩仓使节团横渡太平洋抵达旧金山,接着沿路东进,于2月25日到达华盛顿。使节团就不乎等条约问题在华盛顿开始与美国谈判。岩仓、木户向美国提出恢复关税自主权、废除领事裁判权等项建议。美国则提出关税自主权的归还应以开放日本内地、允许美国人在日本自由行动等为先决条件。双方见解
相差甚远,交涉终止。”木户孝允在日记中沮丧地写道;“彼之所欲者尽与之,我之所欲者一未能得,此间苦心竞成遗憾,唯有饮泣而已。”'注5'

    日本使节团在美国遭挫后,便转赴欧洲,1872年12月5日使节团到英国,遏见维多利亚女王,就改约问题探询英国意见时,英国强硬拒绝日本恢复关税自主权的要求,并提出更苛刻的修约方案。其他列强也企图利用改约机会,进一步把日本推向半殖民地。岩仓使节团改约虽没有达到目的,但在各国面前表明了坚决要求
恢复日本独立的态度并加深了对西方列强的认识。 

    使节团在修约问题遭挫后,把全部注意力投到考察访问上。同团先后访问了美、英、法、比、荷、镕、俄、丹、瑞、意、奥、瑞士等12国,接触各国首脑、政府官员和各阶层人民,考察政府机构、议会、法院、公司、交易所、工厂、矿山、港口、农牧场、兵营、要塞、学校、、报社和福利设施,参观了名胜古迹、博览会等。从各方面加深对西方文明的认识和理解,找出了日本和西方各国的差距。 

    使节团特别感兴趣的是英国和德国。他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