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谱电子书 > 经管其他电子书 > 北大mba案例精选 >

第3部分

北大mba案例精选-第3部分

小说: 北大mba案例精选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5港元、B股0。75港元,再次出现市价高出收购价的局面,实为股市收购战之罕见。
  翌日,获多利代表九龙仓再一次提高收购价,A股7。4港元、B股0。74港元,将动用25亿港元现金,打破历次收购纪录。股市如发生12级地震。
  市场等待邱德拔再提高收购价比并,邱氏却没有回音。记者打电话至罗富齐刺探,不得要领。看来邱氏FALWYN不会再出高价,会德丰股东陆续前往九龙仓指定的经纪行售出股票。
  1985年3月15日,获多利发表通告,九龙仓已按有50%以上的会德丰股权,收购获得成功。同日,罗富齐亦发表声明,表示接受股权,售予九龙仓后可获利1。1亿港元,邱德拔得利回府,一心在南洋发展。
  同日下午,会德丰董事局召开会议,选举包玉刚为主席兼总经理,原主席约翰·马登留任董事并被选为名誉主席。
  包玉刚家族控得公德丰,从80年代后期起,全系结构大调整,会德丰遂告支解消失。据1991年8月16日联交所资料,包氏家族持65%隆丰国际,隆丰国际持40%九龙仓,九龙仓持34%置业信托、56%海港企业、50%联合企业、56%连卡佛,置业信托持52%联邦地产,联合企业持5%海底隧道。全系总市值432。4亿港元。
  1993年9月,隆丰国际宣布将易名会德丰有限公司,会德丰将控制全系的7家上市公司,成为全系之旗舰。市场人士认为,此举将有助于改善隆丰之形象。会德丰乃香港赫赫有名的大型综合集团,尘封多年,终见天日。
  包玉刚的收购,是猛者的收购,显示出典型的海派作风。他一掷亿金,以实力与对手过招,更以绝对的优势压倒对方。包氏收购的代价极昂,是“负创取胜”。有人说包氏勇气过人,韬略不足,看来不无道理。倒不是包氏不擅用计,而是他的性格和时势所然。他没有更多的时间与对手周旋,尤其是九龙仓一役,他不尽快买盘登陆,弄不好就会陷入世界性船灾之中。
  包玉刚收购会德丰,可谓是四会合并前大型收购战的绝响。1986年,以四会合并的联合交易所的开业,是香港股市划时代的大事。
评点:
  企业并购的主要方式之一就是收购股票,获得被收购企业一定比例的股票后,就等于实际控制该企业。本案例主要是包玉刚和邱德拔为并购会德丰而进行的一场龙争虎斗。包玉刚所采取的策略应称为大手笔,其气势如虹,完全凭借自己的实力与对方一决高下。而邱德拔则自知实力不如人,干脆悄身隐退,其结果也不会令其尴尬。
  反观包玉刚的所作所为,他其实为形势所迫,颇有破釜沉舟的味道。事实上若包玉刚遇到真正对手也势在必得的话,那么包玉刚在这场收购大战中的结果可能不会太好,至少也要伤些元气。因此在企业收购中,竞争者也要量力而行,切不可盲目而动。
国民经济学博士:周慢文
红色资本家抢滩港九:荣智健进军香港
  在内地改革开放前,在港的中资公司有中银、华润、招商、中旅4家,它们分别隶属于中国银行总行管理处、对外贸易部、交通部、国务院侨办。20多年间,由于种种原因,这4家公司发展缓慢,在港影响甚微,业务仅限于金融、贸易、航运、旅游。
  从70年代末起,香港中资进入第二春。中资四大元老获得长足的发展,另有大量内地公司来港发展。
一、注资“泰富”
  1979年10月,直属于国务院的中国国际信托投资公司在北京成立,董事长为荣毅仁,开办费是邓小平特批的50万元人民币。公司的决策管理层不是党委会,而是董事会,这在当时的内地无疑是一个大胆的创举。
  荣氏家族是旧中国著名的大资产阶级。上海解放后,荣毅仁被誉为红色资本家。他先后担任过上海市副市长、纺织工业部副部长等要职。
  荣智健为荣毅仁的长于,毕业于天津大学机电系,是一个从小过着富裕生活,青年时代(文革时期)饱受政治歧视和生活磨难的资本家后代(荣一直否认他是高干子弟)。1978年,荣智健来港投靠亲戚,持有一些父亲给他的纺织股(具体数不详)。1985年他卖掉自己的电子厂,身价已有4亿港元。
  这一年,荣智健居留满7年,成为香港永久居民。这一年,北京中信在港的投资机构,在港注册为中国国际信托投资(香港)有限公司。荣智健卖掉自己的公司后,应邀来香港中信帮助策划。次年,他正式进入香港中信,任董事职务。
  1987年,中国国际信托投资(香港)有限公司重新注册为中信集团(香港)有限公司。荣智健接替米国钧任董事兼总经理职务,董事长为唐克(后由王军接替)。北京中信董事长仍是荣毅仁。1994年,荣智健对记者开诚布公地说:“假如我不是荣毅仁的儿子,我今天不可能做香港中信的副董事长兼总经理。但假如我仅仅是荣毅仁的儿子,而自己没有能力来经营,香港中信也不会发展成今天这样的规模。”
  荣智健并不否认父辈对他的作用,但他又十分自信地肯定自己的能力。最能体现他经营能力的是中信泰富。
  荣智健有心创立一家完全由自己管理的公司。
  1988年,国务院下令对在港的中资公司进行整顿。在这期间,荣智健积极寻找借以上市的壳——泰富发展。泰富发展的前身是冯景禧旗下的新景丰。股权两度易手,冯氏家族占19%,李明治的澳洲辉煌国际占21%,曹光彪的永新企业占50。7%控制性股权。
  这时,曹氏正为港龙航空弄得焦头烂额。有意将泰富作壳出售。
  荣智健在香港商界巨子李嘉诚、郭鹤年的帮助下,于1990年1月聘请收购专家梁伯韬、杜辉廉的百富勤为财务顾问,与曹光彪私下洽商之后,中信宣布正式全面收购泰富,以每股1。2港元收购曹氏的50。7%股份,并以同样条件收购全体股东的股份。泰富市值7。25亿港元,是一家投资地产的小型公司。经过复杂的换股增股,到1991年6月,泰富发行新股集资25。1亿港元,郭鹤年、李嘉诚认购新股。其股权分配是:中信49%、郭鹤年20%、李嘉诚和曹光彪均为5%,其余为公众股东。泰富发展易名为中信泰富,荣智健任董事长兼总经理。这一年,中泰盈利3。33亿港元,业绩不俗。
  中泰更上台阶,是从投资公司转为投资与管理为一体的综合性公司开始的。中泰首役,是收购大型商行恒昌。
二、恒昌纷争
  恒昌企业的实体为大昌贸易行,于1946年,由恒生银行元老何善衡、梁球瑶、何添、林烦炎等人创立。经过数十年发展,大昌已成为香港的大型综合性贸易公司。恒昌为大昌的控股公司,恒昌、大昌均未上市,规模及效益却绝不比蓝筹股公司逊色。
  大昌的经营范围,除传统的粮油贸易外,还代理化妆品、数个品牌家电音响、数个日本名牌汽车、建筑装修材料的销售。其中以汽车贸易最引人瞩目,它拥有7家汽车行,占全港汽车销量的四成。
  恒昌掌权的两位元老,何善衡九十高龄,13名子女无一人愿打理恒昌。梁球瑶88岁,膝下无子女。1989年,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对中国实行经济制裁,中国的主要进出口商埠香港深受影响,贸易商行大昌前景黯淡。
  两位年事已高的老人遂生退休之意。这便成为何善衡、林秀峰组织财团收购恒昌的契机。恒昌虽未上市,其股东却有430人之多,是一家标准的公众持股有限公司。因此,收购完全按照上市公司收购及合并守则进行。这在香港股市收购战中十分罕见。
  1990年8月10日,恒生银行首任董事长林炳炎之子林秀峰、周大福企业老板郑裕彤、中华制漆主席徐展堂合组的备恰公司正式成立,作为收购恒昌的旗舰。据传,收购共涉资约60亿港元。
  当时,伊拉克狂人萨达姆一举吞并科威特,西方经济学家预言将会爆发世界石油危机。如此,将会直接打击恒昌的汽车代理业务。
  恒昌元老卖盘之意更加坚决。据市场传闻,当时老人原则同意备恰的254港元1股的收购价。备恰向汇丰贷款40亿港元作收购之用。汇丰的条件是,收购一成功,必先出售部分资产,偿还部分贷款。备恰第一步打算是收购后把恒昌的海外资产剔除。既已拆骨,索性一拆到底将恒昌来个五马分尸,卸为三大块。据说周大福与新世界得物业,林氏昆仲得大昌的汽车代理权,徐展堂得粮油等贸易经营业务。
  何善衡等老人闻之大吃一惊。恒昌乃他们一手开创,怎容得拆骨?老人坚决捍卫亲手开创的事业。这样,逼得备恰幕后洽商不遂而跳到台前。
  1991年5月2日,备恰财务顾问获多利提出收购建议,恒昌作价53。4忆港元,每股254港元,收购于7月2日截止。6月11日,收购建议书正式发出。次日,何善衡呼吁股东不要接受收购建议。
  6月15日,恒昌财务顾问宝源投资发出62页反收购文件,详列恒昌在香港及海外77项物业,估值52。5亿港元,恒昌代理权及采购、批发、零售网络估值25。3亿港元,两大项合77。8亿港元。备恰的53。4亿港元显然太低,若股东接受备恰的收购建议,每股票损失100多港元。
  到收购期届满,备恰失败,尽在意想之中。
  中信泰富主席荣智健正是这个时候“插手”的。
  但荣氏当时的财力不足吞并这个庞然大物,得倚赖几位大富豪的帮助。
  7月底,荣会同李嘉诚等众豪商议成立收购恒昌的旗舰GREATSTGIE公司。该公司的9名股东是:中信泰富36%、李嘉诚19%、郑裕彤18%(郑倒戈加盟)、百富勤8%、郭鹤年的嘉里贸易7%、荣智健个人6%、何厚销兄弟4%、洗为坚1%、冯景植遗孀冯梁宝琛1%。百富勤既是这次收购的股东,又是财务顾问。
  8月7日,市场传出GREATSTGIE已与恒昌元老洽商的消息。林秀峰兄弟与徐展堂另组财团竞购,但实力远不如荣氏财团。
  GREATSTGLE的出价是每股330港元,涉资69。4亿港元,比恒昌重估的资产393港元1股“缩水”60港元。但收购财团信誓旦旦,保证收购后不会将恒昌拆骨,不会辞退老员工,老一辈开创的事业在他们手中将会得到发扬光大。何善衡、梁球瑶嫌出价仍太低,但觉得对方不失诚意。
  市场人士认为,GREATSTGLE投其所好的策略初步奏效。
  关键是恒昌创业元老兼大股东何添许诺将所持的恒昌股份让出。另外小股东对恒昌在老人的控制下暮气沉沉的作风有所异议。认为出价尚可,表示可出让所持的股票。
  经过近一个月的极其艰难的谈判,双方在9月3日达成协议,恒昌的财务顾问宝源投资建议股东接受收购建议。GREATSTGLE财务顾问百富勤宣称,已得到持有恒昌股份44。4%股东的接受承诺。
  9月5日,百富勤宣布已有52。24%的股东接受收购,收购已获成功。
  到1991年10月22日收购期届满,百富勤代表GREATSTGLE宣布,获得97%恒昌股权。
  CBEATSTGLE股东按权益分配恒昌股份,占35%的中信泰富为首席大股东,荣智健出任恒昌主席,行政总裁为前联交所行政总裁袁天凡。
  众豪成全了荣智健收购恒昌的宏愿。有趣的是,众豪连恒昌股票的香气都没嗅个够,不到3个月,又要拱手出让。财经记者张剑虹撰写了内幕文章,笔者与读者未必同意文中的某些观点,但可透过该文了解事件的前因后果。“去年(指1991年)10月22日,中信泰富为首的财团,完成收购恒昌后,荣智健踌躇满志,兴致勃勃地拉队前往欧、美、日作巡回推广。初期他满以为,收购了有45年历史、盈利高达10亿港元的老牌大行恒昌,在鬼佬及东洋基金面前可以威风一番。谁料希望愈大.失望更大,日本机构投资者对他毫不留情……尽管旗下有国泰、电讯、恒昌等篮筹股公司(注:恒昌非上市)的股权,但本身没有自己经营的生意,不可以作为长线投资对象。”
  中泰不可能将英资国泰、电讯控为己有,只有打恒昌的主意。
  文章说:“另一个促使荣公子“买起”整家恒昌的原因,是看中了恒昌庞大的现金收益。中信泰富为首的财团去年9月收购恒昌时,恒昌坐拥20亿现金及7亿多元股票,并有市值50亿港元以上的物业。若将恒昌部分非核心物业及股份出售,随时可套取二三十亿现金。另外,恒昌的汽车、粮油、食品等贸易业务,有庞大的流动现金。”
三、30亿港元的交易当场敲定
  12月4日,荣智健宣布他的“拆骨”计划,出售恒昌的核心物业恒昌大厦。荣氏违背了他“绝不拆骨”的诺言,但何善衡没有怨言——因为买主就是何善衡。这样,恒昌拥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