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谱电子书 > 经管其他电子书 > 赢在华西:中国村庄创业传奇 >

第9部分

赢在华西:中国村庄创业传奇-第9部分

小说: 赢在华西:中国村庄创业传奇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如果说,华西人起初搞链式经济主要是为了提高效率、降低成本的话,那么,现在的华西人尝到了链式经营带来的更多的甜头。链式经营的效应还在于提高企业知名度、便于管理和资源共享等。
  链二:纺织产业
  1989年,华西人创办了毛纺厂。由此向后延伸产业链,形成了羊毛衫、毛料、精纺面料、毛料西服、毛巾被、羊毛袜子等产品的生产线。
  2003年,华西再次投入数亿元,新上了30万吨差别化纤维、10万枚棉纺纱锭等一大批技改延伸项目。
  华西纺织产业经过近20年的发展壮大,现已拥有毛纺厂、棉纺厂、洗毛厂、袜厂、毛巾厂、棉麻公司、华新织布厂、华浩织布厂和服装厂等多家企业。
  华西纺织产业的产品以其优良的品质、良好的信誉和周到的服务,先后荣获50多项荣誉称号。华西服装厂生产的“华西村”西服被评为中国西服行业“十佳品牌”,2006年,“华西村”服装商标被认定为“国家驰名商标”。现在,华西纺织产业已经成为华西支柱产业,立足高端定位,沿着“多元化经营、专业化管理、精品化发展”的道路,通过多元化整合,着力铸就化纤与毛纺产业的高端优势,确立和巩固华西村的行业领先地位。
  纺织品的链式经营,不仅提高了原材料的利用率,提高了经济效益,而且也拓宽了企业的经营范围。敢想敢做的华西人,在纺织这条产业链上演绎着一个又一个传奇。
  链三:旅游服务业
  吴仁宝是个爱好旅游的人,每次外出考察学习,他都要抽出点时间,到处走走,体验当地的风土人情。在吴仁宝看来,自己到处走走,不仅锻炼了身体,还开阔了视野,增长了见识。
  吴仁宝这样的有心之人,显然不会仅仅是游山玩水,看看而已。每见到什么地方有新的旅游“花招”,吴仁宝总要让华西村的旅游业借鉴一二,逐渐华西也成了一个旅游胜地。
  随着华西旅游景点的增多,来华西旅游的人也不断增加。吴仁宝想到了发展旅游业,也能充分利用一下华西的名人名村效应。华西村不仅仅是中国乡镇经济的一张名片,更是中国农民的一张名片。他是一个经济体,还是一个文化体。半个世纪以来,媒体从来没有转移聚焦在华西身上的目光。“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精明的华西人热情好客的同时,也敏感地嗅到了其中的商机。

第三章 赢在模式:链式经济+循环经济(2)
  第二节循环经济:周而复始
  事实上并不是每个企业都会主动地发展循环经济,因为发展循环经济需要一个长期的规划和投资,唯利是图、目光短浅的商人自然不屑于此。然而,循环经济是一种趋势,也是世界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并不是企业自己可以决定的。那些最早主动进入循环经济链条的人,则把握了更多先机,占据了更有利的地形。仔细研究华西经济快速增长的奥秘,你会发现,华西经济到处昭示着“循环”的特征。
  大循环:相得益彰的三大产业
  华西年产值以百亿的速度狂增,得益于华西三大产业相互关联、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农业是发家之本,带动了工业,工业发达了,反过来又促进农业的发展,农业和工业发展了,以旅游业为主的第三产业又兴旺起来,在第三产业将成为又一大利润增长点的时候,农业和工业的发展也加快了。如果把华西比作一列飞驰的火车,那么农业就是车轮,旅游业就是车上的货物,工业是真正的火车头,车轮是基础,火车头是动力,货物在此基础上飞速前进,这可成为华西三大产业的“火车理论”。在华西,三大产业构成一个相互影响的完美循环体,十分值得借鉴。
  2004年9月,胡锦涛明确提出了“两个趋向”的重要论断:在工业化初始阶段,农业支持工业的趋向;在工业化达到相当程度后工业反哺农业,实现工业与农业协调发展的趋向。纵观华西发展之路,华西始终在实践着这个重要论断。
  从“农业起家”到“反哺农业”
  如果说华西经济的发展是一个越滚越大的雪球的话,那么,华西人捏成的第一个雪团则来源于农业。从1961年建村,艰苦卓绝的“造田运动”使得华西在20世纪70年代粮食亩产突破1吨,成为“全国农业先进单位”,从而有了一定的资金积累。
  “无农不稳,无工不富。”70年代,吴仁宝带领华西人把目光盯上了工业,开始偷偷地“造厂”,“日积月累,聚沙成堆”。1994年组建华西集团公司,此后,华西走上快速发展的工业之路。近年来,华西开始实践“工业反哺农业”,把零零散散的老厂房集中到园区,仅3年时间就增加1000多亩土地。他们用了3年时间,投入52亿元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在“山北”继续搞好“万亩农林科技示范园区”;建成一个以“粮、果、树、渔”汇聚的现代化高效农业科技园;投资2500万元建设的“农业科技示范园”,利用高科技进行大棚种植,成熟的南瓜竟达50多公斤!如今大棚不仅有蔬菜、瓜果的销售收入,还有旅游观光的收入,2006年利润已超过100万,实现了第一、二、三产业的完美结合。
  华西“以工促农,以工建农”,不断增加农业投入,如今华西农业已实现了规模化、集约化、商品化经营,具备了生产专业化、操作机械化、农田林网水利化、品种多样化四大优势。
  火车跑得快,全靠工业带
  从20世纪60年代初开始,吴仁宝顶住“不务正业,破坏以粮为纲”、“唯生产力论”的帽子,把农业的内部积累投入工业,他们以一个500多公斤重的大磨盘起家,办起了粮食饲料加工厂。1963年后,又办起了废纺站、铁匠店。1969年,他们又顶着“割资本主义尾巴”的风险,创办了小五金厂。其后,又创办了板网厂、塑纺厂等。1994年组建的华西集团公司,下属八大公司。在2005年度公布的“中国企业500强”中,名列第94位;在“中国制造企业500强”中,名列第41位;在“中国综合类制造业”中,名列第5位。
  吴仁宝说:“华西村要将工业的积累逐渐投入到农业和第三产业。”工业是真正带动华西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快速发展的火车头。
  农业和工业带动的第三产业
  农业为华西奠定了自然基础,工业为华西提供了资金保障,华西的金字招牌招徕了成千上万的游客,万事俱备,只欠东风。华西的第三产业像一盘美味佳肴,需要的菜和配料都有了,就看华西人怎么做了。
  第三产业主要以旅游业为主,华西人对于旅游产业的经营之道可以归纳为14个字“硬件上大笔挥洒,软件上细笔勾勒”。首先他们不惜重金,建设了一批富有创意的独特景点,修建了“万米长城”、“天安门”、“龙西湖”、“世界公园”,扩建了“农民公园”,增建了华西金塔,并耗巨资建成“农业科技示范园”。最终形成了包括金塔、桥文化、千米巨龙、万米长城、“天安门”、“山海关”、世界公园、农民公园、“沪宁中康山庄”,以及天下农民小区、天下塔群、天下龙西湖等80多个景点群。

第三章 赢在模式:链式经济+循环经济(3)
  除了让游客玩好,还要吃好。在餐饮上,华西十分注重特色美食,金塔宾馆被中国烹饪协会授予“中华餐饮名店”,顾克敏被评为“中国烹饪大师”。华西还专门成立了菜肴研究所,以农家特色菜肴为先导,博采众家之长,开发各地特色菜肴,形成了南北皆有、中西合璧、色香味全的200多种各式菜肴。
  第一、二产业是第三产业发展的基础,尤其是工业,为华西旅游业奠定了雄厚的资金基础。有了大量资金,才有能力建造各种旅游景点。但是,旅游业的发展也带动了工业和农业的大力发展。它们是相互作用,相互补充,浑然一体。
  小循环:节约互用的产业链
  日本的丰田生产方式被认为是全球制造业管理思维的一次革命,丰田公司原副总裁大野耐一所著的《丰田生产方式》风靡全球,被奉为圭臬,而丰田生产方式的核心思想就是“彻底杜绝浪费”。
  华西一直坚持节约,杜绝浪费,三大产业内部构成的产业链便是一个很好的佐证。不仅如此,在产业内部也形成了互通的产业链,实现了资源相互利用的“小循环”。
  华西钢铁这个产业链就是最典型的小循环经济,华西钢铁对于资源的综合利用,在全国钢铁同等规模的钢铁企业中,属于“首屈一指”行列。
  华西“农民教授”程先敏骄傲地说:“可以这么说,在我们厂从南到北走一圈,你看不到一个垃圾场,连垃圾都用没了。”笔者在工厂里走了一圈,确实如此。
  建厂之初,情况远非如此:炼钢产生的水渣,每天都有近2000吨,堆得像小山一样,公司每天都要按5元一吨的劳务费,请人拖走。而让环保部门屡屡找上门来的,则是炼钢时产生的粉尘,经水一冲后就变成了污泥,堆得到处都是。
  现在,这些垃圾都变成宝贝了——水渣卖给了华西水泥厂,并使水泥的标号从过去的720(国家要淘汰的产品)上升到725,华西钢铁不仅节省了每天几千元的垃圾拖运费,还另有收入;为了利用污泥,华西钢铁刚刚建成了一个污泥球团厂,年产球团18万吨,这些球团和矿粉加在一起,又是炼钢的原料。以前每吨要820元买来,现在只要支付每吨200元的加工费,一年节省超过1000万元;炼钢厂的转炉、高炉所产生的煤气,以前当废气排放掉了,现在经处理回收后,一天可为炼钢过程节省下9吨液化气,每年节约600万元。
  炼钢还需要大量的水。华西几乎是“滴水不漏”,工业用水循环率达到963%。
  “炼钢厂只要稍微节约一点,就是大把大把的钱;稍微浪费一点,也是大把大把的钱。”程先敏感慨道。他认为,综合利用至少使华西钢材每吨减少了30元的成本。30元的成本差异在市场价格好的时候,对一个钢铁企业的影响也许不足道,但在全行业亏损若隐若现的时候,也许就决定着一个企业的命运。
  这样的循环经济并非举手之劳。华西钢铁在过去两年共投入了1亿多元,用来购买环保设备和进行环保的技术改造,这相当于该厂固定资产总投入的10%。
  “华西今后将进一步建立‘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达到节约能源,循环发展,把华西建成一个‘资源节约型’的和谐社会。”吴协恩充满信心地说。
  为了鼓励节约,华西在各车间、工段中大力提倡“我为节约献金点子”的创新活动。这招还真灵,一些“点子”迅速给华西带来了效益。
  钢钎是高炉出铁时的常用工具,消耗量极大,一根标准长31米的钢钎使用一次后,就变成了19~22米,由于长度不够,无法再用,弃之实在是浪费。
  炼铁厂领导从节约“一分钱”入手决定,组织机修和炉前工对原有钢钎采用焊接法,增加再利用价值。把长短不一的“废”钢钎合理搭配焊接,3根接成2根、4根接成3根,达到使用标准长度,焊接后的钢钎与新钢钎在使用中效果一样。仅一个季度,就能焊接钢钎数百根,节约钢材近10吨,带来直接经济效益达5万多元。
  有时候“废物”也能成宝。砂山脚下原本只有一条小河,绕山而过,从山脚到马路,一年四季尘土飞扬。吴仁宝和大家开会讨论,决定了要在砂山脚下开挖占地500亩的龙西湖。

第三章 赢在模式:链式经济+循环经济(4)
  简单的挖湖工程,却有着双重的意义:把挖出来的泥土烧砖,不好做砖的泥土用以筑路。这样一来,湖一方面发挥了蓄水功能,成为工业用水的来源;另一方面,山水相间,美化了环境,增添了旅游景观。
  尝到“循环经济”甜头的华西人在每一个项目上都要反复考虑如何把“废物”变成宝。这几年华西村不惜投入巨资,建设了植物园、生态园等一个又一个生态环境工程,每个工程在建设中都运用了“循环概念”,在华西人看来,挖出来的废物也是宝贝,可以回收利用,比如建隧道开挖出来的石料就可以用作混凝土,既是投资又是创收,还保护了环境。
  第三节环保经济:利在千秋
  在发展经济过程中,如果只注重经济的发展、消费的增长,而忽视对资源的合理利用和对环境的有效保护,那就等于竭泽而渔。
  多年来,华西在村容建设上,始终坚持“既要金山银山,又要绿水青山”的发展理念,不断完善和提高华西“三化三园”的战略规划。
  2001年,华西在全国村级单位中,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