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谱电子书 > 文学名著电子书 > 论衡全译 >

第93部分

论衡全译-第93部分

小说: 论衡全译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在一定周期内“光自损”造成的。由此可见,王充的宇宙观是一种方天说。王充的天体说虽不足取,但也有某些合理之处。如日中离人近,日出入离人远;离人远,所以看不见。又如雨不从天下,而是地上云气升入空中聚积形成的等等。由于王充缺乏在天文方面的实践,只凭感性经验和逻辑推理来认识宇宙,因此使他对宇宙的认识落后于当时天文科学的发展。
  【原文】  
  32·1儒者曰:“日朝见(1),出阴中(2);暮不见,入阴中。阴气晦冥,故没不见。”如实论之,不出入阴中。何以效之?夫夜,阴也,气亦晦冥。或夜举火者,光不灭焉。夜之阴,北方之阴也。朝出日,入所举之火也(3)。火夜举,光不灭,日暮入,独不见,非气验也(4)。夫观冬日之出入,朝出东南,暮入西南。东南、西南非阴,何故谓之出入阴中?且夫星小犹见,月大反灭,世儒之论,竟虚妄也。
  【注释】
  (1)见:同“现”。
  (2)日朝见,出阴中:古代盖天说认为,天像个斜放的车盖,(类似撑开的伞),其中心在北面,太阳是附在天上,随天绕北极由东向西运转,当转到北极以北就不见了,叫日入;从北极以北转回来又能看见,叫日出。阴阳五行家认为北方属阴,阴气盛;南方属阳,阳气盛。因而认为太阳早晨升起是绕过北方从阳气中出来。
  (3)入:根据文意疑是“人”字形近而误。
  (4)上言“阴气晦冥,故没不见。”故疑“非”后夺一“阴”字。
  【译文】
  儒者说:“太阳早晨升起,是从阴气中出来的;日落看不见,是又回到阴气中去。阴气昏暗,所以隐没看不见。”按实际情况说,不是从阴气中出来,也不是回到阴气中去。用什么来证明呢?因为夜晚是阴气,阴气很昏暗。有人晚上举着火把,火光并不熄灭。夜晚的阴气和北方的阴气是一样的。早晨升起的太阳,跟人举着的火把一样。夜晚举着火把,火光不会熄灭,日暮落山,偏偏看不见,这证明晚上看不见太阳不是阴气昏暗的缘故。再来看看冬天的日出日落,早晨太阳从东南方升起,傍晚向西南方落下。东南方和西南方都没有阴气,为什么要说它从阴气中升起又回到阴气中去呢?再说,星星很小晚上还看得见,太阳大反倒会隐没,可见世上儒者的议论,最终是没有根据的假话。
  【原文】
  32·2儒者曰:“冬日短,夏日长,亦复以阴阳。夏时,阳气多,阴气少,阳气光明,与日同耀,故日出辄无障蔽。冬,阴气晦冥,掩日之光,日虽出,犹隐不见,故冬日日短,阴多阳少,与夏相反。”如实论之,日之长短,不以阴阳。何以验之?复以北方之星。北方之阴,日之阴也(1)。北方之阴,不蔽星光,冬日之阴,何故犹灭日明(2)?由此言之,以阴阳说者,失其实矣。
  【注释】
  (1)根据文意,疑“日”前夺一“冬”字。下文“冬日之阴,何故犹灭日明”承述本句,可证。(2)犹:可,能。
  【译文】
  儒者说:“冬天短,夏天长,也还是由于阴气和阳气的缘故。夏天的时候,阳气多,阴气少,阳气光明,跟太阳同光辉,所以太阳出来就没有遮蔽。冬天的时候,阴气昏暗,掩住了太阳的光亮,太阳虽然升起,就像被遮着看不见一样,所以冬天白昼短,阴气多阳气少,与夏天正相反。”按实际情况来说,白昼的长和短,跟阴气和阳气没有关系。用什么来证明呢?还是拿北方的星来证明。北方的阴气同冬天的阴气一样。北方的阴气,不遮蔽星光,冬天的阴气,怎么能使太阳的光亮消失呢?这样说来,用阴气和阳气多少来解释白昼长短的人,所说的是不符合实际情况的。
  【原文】
  32·3实者,夏时日在东井(1),冬时日在牵牛(2)。牵牛去极远(3),故日道短(4);东井近极,故日道长。夏北至东井,冬南至牵牛,故冬、夏节极,皆谓之至(5);春秋未至,故谓之分(6)。
  【注释】
  (1)东井:井宿,二十八宿之一,朱鸟七宿的第一宿。有星八颗。今称“双子座”。
  (2)牵牛:牛宿,二十八宿之一,玄武七宿的第二宿。有星六颗。今称“摩羯座”。以上参见《汉书·律历志》。
  (3)张衡《浑天仪》:“夏至去极六十七度而强;冬至去极百一十五度,亦强。春分去极九十一度,秋分去极九十一度少。”王充采用此当时流行的冬至点在牵牛初度的说法。
  (4)日道:太阳出没所经过的轨迹。这里是指白昼的意思。
  (5)即太阳到东井称为夏至,到牵牛称为冬至。
  (6)分:阴阳相半,昼夜均等,寒暑平稳,所以称为分。这里指太阳由南向北移到黄道与赤道的交点,称为春分;由北向南移到黄道与赤道的交点,称为秋分。
  【译文】
  实际上,夏天的时候太阳处在东井,冬天的时候太阳处在牵牛。牵牛离北斗星很远,所以白昼短;东井靠北斗星很近,所以白昼长。夏天太阳向北移到东井,冬天太阳朝南移到牵牛,所以冬、夏的节气到了白昼最短与最长的时刻,因此都称作“至”;春、秋的节气没有到白昼最短与最长的时刻,所以称作“分”。
  【原文】
  32·4或曰:“夏时阳气盛,阳气在南方,故天举而高;冬时阳气衰,天抑而下(1)。高则日道多,故日长;下则日道少,故日短也。”日阳气盛(2),天南方举而日道长,月亦当复长。案夏日长之时,日出东北,而月出东南;冬日短之时,日出东南,月出东北(3)。如夏时天举南方,日月当俱出东北;冬时天复下,日月亦当俱出东南。由此言之,夏时天不举南方,冬时天不抑下也。然则夏日之长也,其所出之星在北方也(4);冬日之短也,其所出之星在南方也(5)。
  【注释】
  (1)抑:向下压。这里是降的意思。
  (2)根据文意,疑“日”前夺一“夏”字。上文言“夏时阳气盛,阳气在南方,故天举而高”,可证。
  (3)根据文气,疑“月”前脱一“而”字。上文“夏日长之时,日出东北,而月出东南”,以此对文,可证。
  (4)星:这里指东井。
  (5)星:这里指牵牛。
  【译文】
  有人说:“夏天的时候阳气盛,阳气在南方,所以天就升高了;冬天阳气衰,天就降低了。天高,那么太阳经过的路程多,所以白昼长;天低,那么太阳经过的路程少,所以白昼短。夏天阳气盛,天的南方升高而太阳经过的路程长,那么月亮经过的路程也应当长。考察夏天白昼长的时候,太阳是从东北方升起,而月亮是从东南方升起;冬天白昼短的时候,太阳是从东南方出来,而月亮是从东北方出来。按说夏天的时候天从南方升高,太阳和月亮就应当一起从东北方升起;冬天的时候天又降低了,太阳和月亮也应当一起从东南方出来。照这样说来,夏天的时候天不会从南方升高,冬天的时候天又不会降低。那么可见,夏天白昼长,是因为太阳出于北方的东井星的缘故;冬天白昼短,是因为太阳出于南方的牵牛星的缘故。
  【原文】
  32·5问曰:“当夏五月日长之时在东井,东井近极,故日道长。今案察五月之时,日出于寅(1),入于戌(2)。日道长,去人远,何以得见其出于寅入于戌乎?”日东井之时(3),去人、极近(4)。夫东井近极,若极旋转,人常见之矣。使东井在极旁侧,得无夜常为昼乎!日昼行十六分(5),人常见之,不复出入焉。儒者或曰:“日月有九道(6),故曰日行有近远,昼夜有长短也。”夫复五月之时,昼十一分,夜五分;六月,昼十分,夜六分;从六月往至十一月,月减一分。此则日行月从一分道也(7),岁日行天十六道也(8),岂徒九道?
  【注释】
  (1)寅:我国古代用地支把一昼夜分为十二个时辰,寅相当于上午三到五点。同时又用地支按顺时针方向表示方位,子为正北,午为正南,寅相当于东北。这里所说的太阳出现的方位与时间,跟寅所表示的相一致。
  (2)戌(xū需):表时间相当于下午七到九点,表方位相当于西北。
  (3)根据文意,疑“日”下脱一“在”字。上文言“夏时日在东井”,又言“当夏五月日长之时在东井”,可证。
  (4)人:指汉朝人。
  (5)十六分:王充把一天分为十六等分,规定二月春分,太阳昼夜各行八分,以后每月昼行递增一分,夜行递减一分。到五月夏至,太阳昼行十一分,夜行五分。此后,每月昼行减一分,夜行增一分。至八月秋分,又昼夜各行八分。
  (6)日月有九道:东汉时,一般认为日行中道,即黄道,而月行九道。所谓九道,就是按黄道的东、南、西、北各为两道(阴阳五行家称为青道、赤道、白道、黑道),加上黄道,共九道。立春、春分,月出黄道东青道;立夏、夏至,月出黄道南赤道;立秋、秋分,月出黄道西白道;立冬、冬至,月出黄道北黑道。
  (7)一分道:指太阳经过“一分”所走的路程。日行月从一分道:指太阳每月遵循一分道长的路程运行,即冬至后每月递增一分道,夏至后每月递减一分道。这是从四季昼夜时刻的变化来推论太阳的运行。
  (8)十六道:根据《淮南子·天文训》记载,日出旸谷,经咸池、扶桑、曲河、曾泉、桑野、衡阳、昆吾、鸟次、悲谷、女纪、渊虞、连石、悲泉、虞渊,至蒙谷定昏,共十六所。王充这里所说的十六道,正与十六所合。
  【译文】
  有人问:“每当夏天农历五月白昼最长的时候,太阳处在东井,东井靠近北斗星,所以白昼最长。现在考察五月时,太阳寅时从东北升起,戌时向西北落下。太阳经过的路程很长,离人又远,为什么能知道它是寅时从东北升起,戌时向西北落下呢?”因为太阳处于东井的时候,离人与北斗星很近。东井靠近北斗星,沿着北斗星旋转,这样,人们就能经常看到东井和太阳了。这时,要是东井在北斗星的旁边,岂不是夜晚就经常成为白昼了!这样,太阳白昼运行十六分,人们就能常常看见它,而不再有太阳出没的问题。儒者有人说:“太阳和月亮运行有九道,所以说太阳运行有时远有时近,白昼与黑夜也就有时长有时短。”还是就五月的时候来说,太阳白昼运行十一分,夜晚运行五分;六月份,太阳白昼运行十分,夜晚运行六分;从六月往后到十一月份,太阳白昼每月减少运行一分。这就是太阳运行每月遵循一分道的原则,可见,年年太阳每天都按十六分道运行,哪里只是九道呢?
  【原文】
  32·6或曰:“天高南方,下北方。日出高,故见;入下,故不见。天之居若倚盖矣(1),故极在人之北,是其效也。极,其天下之中(2),今在人北,其若倚盖,明矣。”日(3):明既以倚盖喻(4),当若盖之形也。极星在上之北,若盖之葆矣(5);其下之南,有若盖之茎者(6),正何所乎?夫取盖倚于地,不能运,立而树之,然后能转。今天运转,其北际不著地者(7),触碍何以能行?由此言之,天不若倚盖之状,日之出入不随天高下,明矣。
  【注释】
  (1)居:固定。倚:偏朝一边。天之居若倚盖:古代的盖天说认为,大地是方的,天像一个斜放着的车盖(类似撑开的伞)罩着大地。这样,天就南边高,北边低,中心向北靠。
  (2)其:疑“在”字之误。下文“今在人北”,承此为文,可证。
  (3)日:以下是王充发表对“或曰”的看法,故疑“日”系“曰”形近而误。
  (4)明:根据文意,疑是衍文。
  (5)葆:保斗,车盖正中的帽顶。
  (6)茎:这里指车盖正中支撑车盖的杆子。
  (7)不:根据文意,疑是衍文。
  【译文】
  有人说:“天南方高,北方低。太阳高高升起,所以看得见;太阳落下去,所以看不见。天就像斜放着的车盖固定在空中,所以北斗星在人的北面,这就是天像个倾斜车盖的证明。北斗星在天下的正中,现在在人们的北面,天像个倾斜着的车盖,这已经很清楚了。我说:既然把天比喻为倾斜的车盖,就应该像车盖的形状。北斗星在我们上空的北面,像车盖的帽顶;那么它的下面朝南,该有个像支撑车盖的杆样的东西,它正好在什么地方呢?再说,拿车盖斜放在地上,它不会运转,把它树立起来,然后才能转动。现在天在运转,它的北部边沿接触了大地,要是碰到障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