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谱电子书 > 武侠修真电子书 > 明扬天下 >

第215部分

明扬天下-第215部分

小说: 明扬天下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即便死亡很大,但每击退一次清军的进攻,他们都会带着血淋淋的伤口,站在敌人的尸体上,高喊“秦王万岁!”“大秦万岁!”

    一支有信仰的军队是可怕的,是值得人敬畏的。

    朱一锦带着手下,一次次壮烈出击,李过手下的士兵看在眼里,心中渐渐感到无比的羞愧。

    朱一锦每一次出击,回来时人数都会减少,但每一次都会赢得更多的欢呼,他们那种为国捐躯甘之如饴的傲骨,让李过的手下胸口也不禁升起热腾腾的火气。

    开始有将领请求李过同意让他们与朱一锦一同出击,士兵中更有人喊出“我们一样披着大秦的战袍!”

    这些变化让李过为之心惊,他明白,再这么消极怠战。自己很快就会在军中失去威信;

    同时,他对将来寻机自立也越来越没有信心,披着秦军的战袍久了,跟着秦军作战多了,手下的士兵会慢慢地以身为秦军为荣。

    他手下的士兵多是关中大汉,而关中又叫三秦,关中粗犷的腔调叫秦腔,渭河平原称为八百里秦川,逶迤的终南山又叫秦岭。凡此种种,不胜枚举。虽然时隔两千年,但大秦帝国在关中打下的烙印依然抹之不去。

    秦牧立国时宣称是继承始皇帝的法统,据说他还得到了秦王宝剑。这使得李过手下这些关中汉子很容易对秦牧产生认同感,这一点是李过原先始料未及的。

    更可怕的是秦军的佥事官,这些佥事官都是精挑细选来的,在搞政治宣传方面都是好手,一有机会就对李过手下的关中大汉宣传秦牧身上的种种神迹,巧舌生花,听得李过手下的士兵心驰神往。

    李过拥兵自立的念头被一点点地消蚀着。秦牧表面上没有整编他这支军队,但这种无形之中的思想改造更为可怕。

    和李过不同,高一功是真心想投靠秦牧的,他负责镇守函谷关。在何洛会还在忙着镇压关中的叛乱之时,他就主动出击,派小股人马进入关中,联络当初被打散的大顺军余部。

    派去的小股人马本就是关中人,就跟回家探亲一样,路儿熟。门儿清,哪个山沟沟能过人,哪片林子能藏身,甚至老相好家的钥匙放哪个门头都还牢记在心。

    这使得何洛会的镇压行动顾此失彼,压下葫芦浮起瓢。

    由于天灾**,关中百姓苦啊,过不下去了大家只能起来造反,能造大明的反,就能造大清的反,何况高将军都打到函谷关来了,大家无不倍受鼓舞。

    先是巩县的百姓在原大顺军一个叫迟三刀的小旗率领下,袭击了城中的军营,把两百驻军杀溃,接着冲往县衙,把清知县抓来大锅煮了吃,大家都快饿死了,清知县的肉还嫌少呢。

    巩县很快被迟三刀率领的起义军控制,一时从者上万人。

    何洛会匆匆派兵去剿,结果大军还没到巩县,庆阳府又传来叛乱的消息,起义军在一个叫秦铜的人率领下,一百多人夜袭城中驻军,虽然被击败了,但却成功逃出庆阳府,辗转到宁州,一举攻下兵力薄弱的宁州县城,声势也为之大壮。

    除此之外,各地小规模的叛乱多如牛毛,何洛会很清楚,现在最好的镇压方式不是用刀枪,而是用粮食,只要能让关中百姓吃饱,就不会有这么多叛乱。

    但他最缺的就是粮食,整个大清现在占领的地区除江南之外,都是天灾兵祸连年的地区,中原一带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

    而要从江南运粮到关中谈何容易?据说武阳关的豪格都因为缺粮不得不退守信阳,何况被秦军隔断了洛阳的关中呢。

    民众吃不饱,再有秦军不断挑动,关中的叛乱想压下去,难啊!

    ***

    苏谨留袁宗第一万骑兵在涂州、蒲口一带征战,始终对一江之隔的金陵形成巨大的压力。

    而他则带着一万大军,从上官桥一带绕过扬州,破万寿镇,夺取粮草补给后,派一千人马装成大军主力,直扑北面的秦州,装成攻打秦州的模样,从扬州追来的清军被引到泰州,苏谨九千人马却是尽量掩饰行藏,一举杀到江阴北岸。

    此时江阴城被围已经两个月,形势岌岌可危,城头的军民见到黑压压的秦军出现在江北,就象饱受欺凌的孩子见到了父母一般,有人欢呼,有人放声痛哭,满城雷动。

    但横在苏谨面前的是浩瀚的江面,如何渡过长江南下,却成了他最大的难题。

    江阴城下的刘良佐和来援的清军见秦军杀到,深感情况紧急,对江阴城发起了更加猛攻的进攻,企图尽快拿下江阴城。

    江阴百姓看到了希望,士气大涨,便是三尺童子,柔弱妇人,也纷纷出动,冒着敌人的箭雨帮着搬运砖石;

    有位叫荆娘的少女,身中三箭,但硬是憋着一口气,艰难地挪动着身体爬上城头,有义军士兵回头从她手上接过石块时,她才带着一抹笑容离开人世。

    更有一个姓陆的老婆婆,两个儿子都已战死在城头,她自己也被敌人的劲箭射穿了脸颊,还抱着刚刚爬上城头的敌人一同滚落城下,与敌人同归于尽。

    在江阴的军民舍生忘死的还击下,江阴城头虽然死伤无数,势若累卵,但始终屹立不倒,清军的尸体在城下铺了一层又一层,头足相枕,血染大江。

    眼看江阴随时可能被攻破,苏谨派人四处搜集船只,但搜集到的只是少量的小船,难以供大军过江,苏谨急得头发都快白了。

    这时清将阿克苏率扬州兵马追到泰州,发现上当之后掉头追来,苏谨所部一时无法过江,一腔怒火正无处发泄,听说阿克苏追来,纷纷请战。

    苏谨当即下令迎击,就在江北的大通镇外与阿克苏决战,阿克苏有五百旗兵,六千绿营兵,两军激战一个下午,九千秦军带着满腔怒火,来回冲杀,六千绿营兵被杀得溃不成军;

    旗兵受此影响,士气大损,阿克苏不得不且战且退,秦军却是紧咬不放,九千人马轮流冲击,不死不休,一路追到西面的泰兴县城,阿克苏带着几百残兵退入县城之后,才算作罢。

    苏谨深知,虽然大军无法过江,但必须给江阴实际的支援,哪怕只是形式上的支持,也是必须的。

    否则江阴城一破,无论是军事上或是政治上,对秦军都是极大的打击。

    当夜苏谨找来参将元必武,让他带三百人弃马乘小船过江,元必武毅然接下了这九死一生的任务。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三百秦军士卒就是带着这种悲壮的心情,在夜色中登上小船,义无反顾地向大江南岸驶去。

    ******************

    ps:今天至少四更,只多不少,向兄弟们求保底月票,顿首,再拜!

    (请搜索,更好更新更快!

第315章 不屈之魂() 
******

    尸山白骨满疆场,

    万死孤城未肯降。

    寄予路人休掩鼻,

    活人不及死人香。

    这是江阴城一位女子写的诗,真实地反映出了江阴城面临的残酷现实和不屈的骨气。

    两个月的大战,江阴军民壮烈牺牲十多万,而清军前后也死伤了数万人,折损十余名大将,鲜血染红了大江,骸骨堆成了尸山,七月炎炎的天气,腐烂的尸体散发着薰人的味道。

    但是,即便死伤无数,连老弱妇孺都上城头帮着守城了,江阴城还是没有一个人肯投降。

    这就是万死孤城未肯降,炎黄子孙的铮铮骨气仿佛都汇聚到了这里。

    元必武带着三百秦军成功渡过长江后,闻到的是阵阵的尸臭,地上是随处可见的尸体。江阴之战不光是在城头,城外同样有无数百姓战死。根本不用怀疑,这一战有多惨烈。

    江阴城下火光冲天,六七万清军正在连夜攻城,炮火声、喊杀声遥传数十里。

    元必武他们摸黑向江阴城赶去,路上所见到的尸体越来越多,有江阴百姓的,也有清军的,首足相枕,遍布四野。

    离城还有六七里,就被清军发现了。

    元必武指着满地的尸体对大家喊话:“你们看,就是三尺童子,也知慷慨杀敌,老弱妇人,也是誓死不降,我等生为七尺之躯,有什么理由畏敌怯战?

    过江时,李佥事已经将咱们的名字都记下,我们要是战死了,秦王一定不亏待我们的家人,我们要是侥幸活着,每人升三级,另有重赏;

    苏将军派咱们过江。就是要让江阴的百姓看到我们增援江阴的决心,万死而不辞;所以,哪怕是全部战死,我们也要杀到江阴城下,莫让江阴的百姓笑我们是孬种。”

    “愿随将军死战到底!”

    “愿随将军死战到底!”

    三百秦军将士抱着置之死地而后生的决心,义无反顾地向江阴城杀去。

    清军先以为是附近的义军来增援,派出五百绿营兵来迎击,很快被元必武他们击败,并顺势追杀到离江阴城只四里地的菜花村。

    刘良佐大惊之下,派出五千人马前来阻击。元必武面对十多倍的敌人,命三百人组成圆阵,拼死向东突击。

    元必武不断呼喝着,命令手下士卒尽量收缩着阵形,阵形收缩得越紧密,盾牌遮挡就越密集,同时双方的接触面就越小,敌人虽多,但一次能投入战斗的人数也就越少。

    清军四面合围。层层叠叠,密密麻麻,刀枪齐刺,箭如雨下。喊杀声如惊涛拍岸,绵绵不绝。

    秦军以马槊刺杀,马刀劈砍,每突进一步。都是用尸体铺路。

    “炸!”元必武咆哮如雷,东面的士卒立即扔出十多枚震天雷,落入密密麻麻的敌人之中。轰隆的爆炸声带着火光冲起,纷飞的弹片将敌人扫倒一片,断肢残臂飞上天空,垂死的惨叫如鬼哭狼嚎。

    “冲!”趁东面的敌人被炸得乱成一团,元必武下令士兵猛冲上去,马刀疾砍,杀得血雨飘洒,腥风漫漫,东面的绿营兵几乎崩溃,秦军一下子突进上百步。

    呯!呯!呯!佐良玉调来一队手持鸟铳的绿营兵,一条条火舌喷出,秦军士兵身上暴出一蓬蓬的血花,含恨倒地。

    “为了大秦的荣耀!”在敌人重新镇装弹药的间隙,一些秦军带着震天雷,大声疾呼着,飞奔如电冲到敌人的枪兵,不断有人被四周的弓箭射倒,但剩下的人仍悍不畏死的狂奔而去,把点然的震天雷投入敌阵,许多士兵在激烈的爆炸中与敌人同归于尽。

    如此壮烈的牺牲,吓得四周的清军纷纷退开,远远开枪,放箭。

    秦军一个个的倒下,元必武看得目眦欲裂,随后下令士兵以十人一组,分散突进,所有人在什长的带领下,轰然分开,向东狂冲,与敌人舍生忘死地搏杀。

    风悲浮云动,夜色顾苍茫,鬼神共嚎哭,血淌平大江。

    数万清军已停下攻城,层层合围过来,夜色中,杀声震地,呐喊如潮,元必武等人每前进一步,都是用敌人和自己的鲜血铺路,一团团火光在激烈的爆炸声中冲起,夜空被染红了。

    飞舞的箭雨,喷薄的子弹,三百秦军一次次被挡住,又一次次冲开血路,声衰力竭箭尽弦断,白刃相交宝刀摧折,火光处处,敌影重重,天将欲明,凄风渐渐,死者暴骨沙砾,生者前赴后继,不死不休。

    等元必武他们百死不饶地冲到江阴城下半里地时,光亮了,一缕晨曦映在那面黑色的大旗上,旗帜已破烂不堪,旗面被鲜血凝结风吹不动。

    此刻元必武身边只剩下三十一个士兵,每个人身上都带着大大小小的创伤,有的伤口可见白骨,弓箭用完了,刀口砍翻了,地下是密密麻麻的敌人尸体,呈放射状的铺开。

    天色苍苍,阴云幂幂,无限的悲壮在半空中凝结如幕,肃穆之气笼罩四野。

    一层层的清军望着屹立不倒的三十二个秦军,怯步不敢往前。

    城头的江阴百姓看着如此悲壮的画面,无不泪流满面,痛哭失声。

    元必武用尽全身力气对城头喊道:“江阴的父老乡亲,我们尽力了,请原谅我们不能杀入城去,与你们并肩作战了。但你们放心,我大秦三十万劲旅,会踏着我们的血肉,前赴后继,哪怕是拼到最后一个人,也绝不会放弃江阴的父老乡亲!”

    “壮士!”

    “壮士!”

    “壮士!”

    城头的军民哭着,喊着,望着被清军层层包围的三十二人,很多人要求出城与清军拼了,阎应元劝大家说:“不能让壮士们的血白流,咱们一定要保住江阴城,哪怕战到最后一个人,也要保住江阴城。”

    在江阴百姓惊天动地的哭喊声中。城下的元必武举起血染的马刀,与三十一名士兵大喊着“为了大秦的荣耀!”毅然冲向外围的清军,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