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谱电子书 > 武侠修真电子书 > 明扬天下 >

第286部分

明扬天下-第286部分

小说: 明扬天下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实际上,王夫之绝不是第一个对朱程理学进行否定的人。

    朱程理学虽然一直是明朝的主流思想,但从王阳明提出“知行合一”的思想开始,其实已经代表着学者们对朱程理学开始进行反思、进行有限度的否定了。

    只不过谁也没有象王夫之这样,对朱程理学如此旗帜鲜明的批判、否定过。

    因此他的学说一经提出,立即引发了强烈的震动,每天找他辩论的人多不胜数。

    黄宗羲的大名不下于王夫之,他也反对朱程理学中“理在气先”的理论,认为“理”并不是客观存在的物质实体,而是“气”的运动规律,认为“气质人心是浑然流行之体,公共之物也”。这与王夫之的理论大同小异。

    黄宗羲推崇王阳明“格物致知,知行合一”的思想,对秦牧在岳麓书院开办“物理”课非常赞赏,认为这种寻求万物运行的内在道理的学说,与心学中的格物致知是一样的。

    而他引起轰动的原因并不是因为他提出了与王夫之基本相同的观点,他比王夫之更牛,不但挑战了朱程理学,还对皇权提出了挑战。

    他说设立君主的本来目的是为了“使天下受其利”、“使天下释其害”,也就是说,产生君主,是要君主负担起抑私利、兴公利的责任。

    对于君主,他的义务是首要的,权力是从属于义务之后为履行其义务服务的。君主只是天下的公仆而已。

    他提出“古者以天下为主,君为客,凡君之毕世而经营者,为天下也”。这甚基本上是对君主“家天下”的行为从根本上否定了其合法性。

    这一点,就连秦牧也没想到,在他掀起的这股思想大潮下,竟然有人敢站出来否定“家天下”合法性了。

    黄宗羲与王夫之两人的思想与顾炎武、傅青主的引导遥相呼应,引起了极大的反响。

    那些支持朱程理学的人纷纷跳出来撰文驳斥,这股思想碰撞的激烈程度,真不亚于江北的大战。

    朝中的杨廷麟等人顾不得学者们的辩论了,秦牧突然改变计划,竟然下旨让苏谨退到来安县,使得滁州只剩下八千人马。

    正所谓君子不立危墙之下。秦牧是一国之主,困于滁州,兵微将寡,这还得了?

    诸葛敏、杨廷麟、堵胤锡、卞狄、刘伯全、白铁、宋应星、覃秋白等一大批文官一齐杀到兵部,要何亮立即调兵北上救援滁州。

    兵部尚书何亮,侍郎顾君恩等一时成了众矢之的。

    何亮没奈何,拿出秦牧发回的旨意给大家看,委曲地说道:“各位的心情我理解,但是秦王有旨,本官可不敢抗旨不遵。”

    *******************

    ps:点击少,订阅少,订阅量太惨淡了,求订阅,俺每天写两章,需要花**个小时,朋友们花一到两毛钱订阅,不算多,我的生活费全指望这微薄的订阅收入了,有大家的支持,才能让我支撑下去。

    求订阅!

    (。。)

第425章 四面合围() 
***

    堵胤锡、杨廷麟等一大批大臣齐到兵部,催促兵部尚书何亮调兵救援滁州,言辞激烈,差点没打起来。

    何亮对此虽然早有心里准备,但被二三十个大臣围着猛喷口水,杨廷麟还是国丈,何亮不敢怠慢,连忙拿出秦牧的旨意来。并强调自己要调兵需要内阁同意才行。

    目前金陵驻军十万,统兵权在中军大都督刘猛手上;调兵权相对复杂一点,名义上调兵权是在兵部手上,但兵部真要调动军队时,又需要得到内阁掌握的另一半虎符,调兵令才能生效。

    内阁没有调兵权,但因掌握了另一半调兵虎符,对兵部却能形成牵制。

    准确地说,目前内阁掌握的一半虎符,平时是掌握在秦牧手上。秦牧离京时才交给司马安暂代掌管的。

    何亮拿出秦牧的旨意,同时抬出司马安,实在是没办法的事,只能这样减轻一下自己承受的压力,但杨廷麟等人看了秦牧的旨意后,并没有就此罢休。

    其实秦牧的旨意上并非不让金陵调兵,但调兵却不是为了救援滁州,而是为了瓮中捉鳖。

    这样一来,等于是让滁州的八千人马继续承受多铎的围攻,杨廷麟等人出于担心,自然不愿看秦牧陷在险地不救。

    在二三十位大臣的围攻下,何亮说话都没人听,只得派人去向司马安求援,司马安匆匆赶到兵部,一看兵部大堂里已经乱成了一锅粥,立即喝道:“各位同僚,你们再这么闹下去,秦王就真的危险了,这个责任各位承担得起吗?”

    堵胤礼立即反驳道:“常言道,不怕一万就怕万一。万一滁州有个闪失,首辅大人又承担得起吗?”

    “滁州城坚粮足。又有秦王亲自坐镇,一时不会有失,各位这样是自乱阵脚,多铎正求之不得。各位同僚听我一句劝,先各自回衙处理本部公务吧,别耽误了兵部调兵。”

    大臣们还想再理论,夜不收指挥使黄连山突然奔入兵部大堂。高声喊道:“秦王有旨,各部大臣各安其职,不得扰乱兵部,兵部立即按旨意调兵遣将,不得有误。”

    有人立即厉喝道:“大胆,你敢矫旨!”

    黄连山连忙拿出一张盖有玺印的纸笺来说道:“下官岂敢矫旨。各位大人请看,这是不是秦王的旨意。”

    大场的大臣看了黄连山拿来的纸笺,不禁面面相觑,难道秦王有千里目?或者提前料到朝中大臣的反应?

    看完盖有玺印的便笺,大家心有戚戚焉!秦牧虽不在金陵,一切却都逃不出他的掌控。

    这首旨意来得如此及时,大臣们无可奈何。在司马安的劝说下,只得各自回衙办理公务。

    兵部依旨迅速做出部署。李辰留守金陵,中军大都督刘猛率五万大军开始渡江北上。

    *******

    李九、朱一锦一起率领六千五百骑兵,顶风冒雪,自皇甫山西侧飞掠而过,然后沿襄河西岸狂奔南下。

    “报,李将军,前方十里。黎塘镇有两百万子在抢掠。”探马飞驰回报。

    李九马不停蹄,对朱一锦说道:“朱将军,你往西,我往东,咱们两面包抄,一个也莫要让逃掉。”

    “遵命!”

    六千人马随即一分为二,如两条巨龙翻腾而去。风雪凄迷,蹄声如雷。

    正在黎塘镇抢掠的三百清兵很快听到了闷雷似的马蹄起,根本不用再侦察,从蹄声他们就可判断出来敌的大至人数。

    这是怎么回事。秦军怎么会突然有近万骑兵出现在这里?

    牛录章京必隆顾不得多想,立即吹响撤退的角号,一个个鞑子提着抢来的东西翻上马背,冲出小镇,才奔出两里,李九的三千人马就象一股黑色的洪流,从风雪那边狂冲而至。

    一比十,清军顽强地拼杀着,且战且退,李九死咬不放,清军向南退出三四里,一头撞上朱一锦包抄而来的人马。

    在前后夹击之下,清军大溃,包括牛录章京必隆在内,两百清军无一逃脱。被杀八十二人,余者全数被俘。

    顺利歼灭这股清军后,李九当即下令道:“朱将军,你带三千五百人马留于黎塘镇,巡防襄河上游,无论如何不能让鞑子渡河。”

    “李将军放心,襄河上游就交给末将了。”

    安排好之后,李九带着余下的三千人马,沿着襄河西岸继续向南面的全椒县狂奔而去。

    一路上他们又灭了两股过河抢掠的鞑子游骑,并尽毁襄河上的浮桥,隔断襄河东西两岸。

    从黎塘镇到南面的全椒县城只有四五十里距离,县城中原有三千驻守,正在西岸阻击清军过河。

    多铎对滁州发起第一轮试探性进攻无果之后,就派巩阿岔率五千大军前来攻打全椒县,被全椒县的驻守阻在东岸,一时无法过河。

    李九三千骑兵突然杀到,秦军声势大壮,巩阿岔渡河无望,只得暂时退回滁州。

    ***

    而在来安河东岸,苏谨一直在示弱,六千骑兵退入来安县城后,一直没有出战,清军锡翰与李国翰一万大军猛攻来安县城,城防看似岌岌可危,却一直不破。

    实际上苏谨的六千骑兵根本没有参加城防战,一直在养精蓄锐。只有原来的三千驻军在守城。

    锡翰信心满满而来,然而三天猛攻下来,损失了七百多人马,却依然没能拿下来安。这让他焦急万分。

    他第一次随多铎下江南之时,所过之处,明军望风而逃,一日之间往往连下数城,没想到这次一万大军被阻在小小的来安城下,竟是一筹莫展。

    夺下来安,不但是要作为他们攻打滁州的据点,更重要的是要掠取大军的粮草供给。若是不能破城,靠劫掠一些乡村,根本没法解决大军的粮草供给。

    就在锡翰急得象热锅上的蚂蚁时,突然接到侦骑传回消息:原本驻守扬州的秦将宁远,率领一万五千大军走长江水道到达了东南面的六合县,并从六合县迅速向西推进,直奔来安县而来。

    锡翰听了这个消息,不禁大喜过望,城池难啃,但野战锡翰绝对有信心一举击溃宁远这路秦军,他当即就要点挤兵马,去迎击宁远。

    清军这次奔袭滁州,本来就计划好了,如果没法迅速攻破滁州,擒杀秦牧的话,就转为围点打援,宁远率军前来,这很正常,清军也正希望各路秦军纷纷来送菜呢。

    对于锡翰按奈不住立即要去迎击宁远,副将李国翰想了想劝阻道:“将军,宁远现在刚离开六合县城不远,如果咱们立即杀过去,说不定会把他吓得退回六合县城,这样反而不好,咱们不妨等他再走半日,等他到了半道上再杀过去,这样他想逃也没法逃了。”

    “嗯,有理。那就暂留少部分兵力继续佯攻,把大部分人马撤下来养精蓄锐,等宁远走近些再说。”

    ***

    滁州城下的清军大营里,一份份消息汇总到多铎的大帐里,东面的六合,宁远一万五千人马来援。南面的金陵,刘猛五万大军渡江北上。西面的全椒县,数千秦军骑兵到达。

    看来秦牧被困在滁州,秦军真的急了,纷纷来援,这正是多铎想要的,只有这样,他才有围城打援,在野战在各个击破的机会。

    不过秦军反应之快,大出多铎意料之外,让他心中颇为诧异,随后想想秦牧身为一国之君,被困在滁州,秦军一定非常焦急,来得快些应该也是正常的。

    秦军来得快,换个说法就是来得匆忙,匆忙之下准备一定不足,那么大清铁骑要击溃他们就更容易了。

    多铎迅速把众将招集到中军大账问道:“现在,东面,西面,南面都有敌军来援,你们看咱们先打哪一路。”

    宁完我蹙着眉头说道:“西面来的都是骑兵,他们若是避战,我军一时奈何不得,还有可能被他引开,而且就算全部消息了这股人马,对秦军也无法造成重创。

    东面的敌军有锡翰与李国翰去对付,应该也足够了,臣建议先打南面的刘猛。刘猛的兵力最多,如果能成功消灭这股秦军,就能让秦军伤筋动骨,其他各路援军必将不攻自溃。”

    宁完我的建议得到了全部将领的一至赞同,多铎便不再犹豫,留下一万大军继续围困滁州,防止秦牧突围,自带两万人马,向南去迎击刘猛。

    **********************

    ps:求订阅,求推荐票!

第426章 鹊桥难搭() 
***

    多铎让螯拜率领一万人马继续围攻滁州,自己带着两万大军南下迎击刘猛。

    滁州到长江北岸,距离一百里左右,地势很平坦,多铎两万人马全是骑兵,这样的地形对他非常有利。

    刘猛北上的五万大军多为步兵,正常情况下,在平原上交战,五万步兵对两万骑兵,胜算极渺茫。骑兵硬攻受挫的话,可以退走,转而采取骚扰战术,把步兵拖死。

    要是步兵被冲溃,则连逃跑的机会都没有。

    何况多铎这两万骑兵是从八万清军中挑选出来的百战精锐。按照清军与辽东明军的战力对比,在平原上野战,别说两万骑兵对五万步兵,就算一万对五万,多铎也有十足的把握取胜。

    他带两万大军南下,可以说已经很看得起刘猛了。

    另一方面,这也是因为清军四出劫掠所得有限,粮草告急,多铎不得不全力出击,力求以最快的速度击溃刘猛,夺取粮草补给,并扭转整个战局。

    两万骑兵,铺开近五里宽,如同一片片黑云贴着大地奔驰,几天来风雪时断时续,地上的积雪已经有两寸厚,这对战马的速度有一定的影响,但只要不结冰,影响就不会很大。

    前峰佟图赖杀到南面的乌衣镇时,接到侦骑回报,说刘猛五万大军中仅有的三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