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谱电子书 > 武侠修真电子书 > 明扬天下 >

第333部分

明扬天下-第333部分

小说: 明扬天下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传本王旨意,让国子监祭酒罗万藻万来把监生领回去,其他士子若再抗旨不遵,则一律革除功名。”

    秦牧态度如此强硬,大出司马安意料之外,他当即劝道:“秦王,不可,此举不但平息不了事态,只会让事态进一步激化。”

    司马安的话让秦牧想起一现象,有明一代,读书人以挨板子、挨廷杖为乐事,你越是硬来,他们越是顶撞,甚至死也不怕。大有头可断,血可流,信念不能改之势。

    确实,如果外头的两三百个士人不退让,冒着被革除功名的代价继续坚持,那么这将是一个两败具伤的结局,自己一次革除了几百人的功名,这对自己的声望将会造成极大的损害。

    秦牧想了想,提笔唰唰写下一道题目交给韩赞周,吩咐他出去如是施为。

    韩赞周拿着秦牧出的题目再次回到王府大门,大声对府外的士子喊道:“秦王要考诸位士子一道题,如果诸位士子答出来了,秦王会考虑诸位士子的建议;如果答不上来,则说明诸位还应以学业为重,请立即回去潜心求学,将来好报效朝廷。诸位士子,可愿接受秦王的考校呀?”

    四周围观的百姓沸腾了,叩阙上书变成这样,千古未闻,有趣,真有趣,人们大声喊着,要求叩阙上书的两士子接受考校。

    两三百个读书人面面相觑,能不接受吗,不敢接受说明你们就是一群饭桶,一群饭桶有什么资格叩阙上书?

    于是,大家纷纷让韩赞周把题目念出来,韩赞周说道:“秦王日理万机,时间有限,这是一道很简单的题目,或许普通的民众也能答得上来,现在给你们十鼓的时间,你们听好了。”

    外头围观的百姓都静了下来,两三百读书人也屏住了呼吸,聚精会神地等韩赞周出题。

    机会难得,谁要是先答出来,那绝对是一举成名天下知啊,这样的机会一生都不会有几回,谁能不卯足了劲?

    韩赞周一边把秦牧写下的题目展开,一边大声朗读:“诸位看好了,这就是秦王出的题:巍巍古寺在山林,不知寺中几多僧。三百六十四只碗,看看用尽不差争。三人共食一碗饭,四人共吃一碗羹。请问诸位明算者,算来寺内几多僧?”

    韩赞周一念完题目,这边的侍卫立即开始击鼓,咚!咚鼓声仿佛一声声地击在两三百士子心头上,震人心魄,眼看十鼓已经过半,不少人竟急得额头直冒汗;

    不能不说秦牧挺阴险啊,这牛皮大鼓咚咚地击响,还真没有几个人能静下心来计算,加上这样一鸣惊人的机会实在难得,越是希望把握住这个机会,心情越紧张,心情越紧张,就越算不出来

    结果十鼓过了,两三百个读书人脸色涨红,硬是没有一个算得出来。

    围观的百姓中,一个茶行的小伙计实在忍不住心头痒痒,出来答道:“小人知道,小人知道这寺里有多少个僧人!”

    韩赞周笑容可掬,就象一个大善人,呵呵地说道:“好,你来答,若是答对了,咱家赏你二两银子。”

    那茶行的小伙计顿时象打了鸡血一般,激动得满脸涨红,大声答道:“六百二十四,这位公公,寺中一共有六百二十四个僧人,可对?”

    “答对了,有赏!”韩赞周让那个小伙子上前来,然后掏出两张大秦宝抄赏下。

    外头的百姓论议纷纷,笑声阵阵。

    里头的两三百士子则十分尴尬,你看看我,我看看你,有些脸皮薄的悄悄退入了外头的人群,开溜了。

    几百个号称读书种子的人都答不出来,还不如一个茶行的小伙计,这脸往哪儿搁啊?

    开溜的人越来越多,一场声势浩大的叩阙上书大戏,竟然就此无疾而终。

    此事飞快地传开,成了百姓茶余饭后的谈资,为人所津津乐道。

    估计那两三百读书人离开之后,恐怕个个都会挠着脑袋拼命地算,虽然都知道答案是六百二十四了,但这六百二十四是怎么算出来的,不弄清楚,这辈子在人前还怎么抬得起头来?

    ***********************

    ps:月票竞争好激烈,还有四天时间,别人正在猛追,俺一边夹臀一边码字,动作十分怪异,兄弟们行行好,多投几票啊,护菊,求月票护菊!

第497章 帝王之怒(求月票)() 
******

    劝退两三百士子叩阙上书后,朝堂上并没有因此平静下来,每天进谏的奏章仍是象雪片一般飞来。◆ 免 费◆

    三日一次的朝会上,御史言官们也仍旧不依不饶,锲而不舍地进谏,尤其是带头进谏的马唯中和沈青阳,没有丝毫因风色变化而退却的意思,俨然成了传统伦理道德的卫道士。

    这天在朝会上,秦牧实在被吵得不耐烦了,于是好言解释道:“诸位大臣,自古以来我泱泱华夏皆是男耕妇织,本王用女子纺织刺绣,这本来就是她们该做之事,有何不妥?至于招女子入军中护理伤员,这也是侍候人的工作,对男尊女卑的伦理道德何曾有损?

    诸位大臣,如今天下战乱连年,导致严重的男女失衡,诸位大臣的俸禄能养得了多少个女子?本王组织妇女纺织刺绣,入军中护理伤员,一来可以解决人力不足的问题,二来可以安置这些无依无靠的妇女,这是一举两得的好事,诸位大臣何必食古不化,一再反对呢?”

    马唯中立即反驳道:“秦王用女子来纺织刺绣,这一点臣等不反对,但大可让她们在家纺织,秦王鼓励商人成立大型纺织厂,鼓励女子走出家门,抛头露面,这岂不有损妇德?”

    沈青阳也驳道:“自古以来,男力耕于外,女力织于内,遂至家给人足,百姓安居乐业。秦王反其道而行,这是但坏了纲理伦常,也使百姓难以自安”

    “尔等不必再说了。”秦牧打断沈青阳,他深知再辩下去也不会有任何结果,于是下令退朝。

    这样接连十天之后。经秦牧传召,一直在招抚浙江的东阁大学士路振飞,迅速赶回了金陵。

    另一方面,忠贞侯秦良玉,也是“千里江陵一日还”。很快赶到了金陵。

    这两人都可谓是劳苦功高,浙江能迅速稳定下来,路振飞当居首功。

    这几月以来,他不畏寒冷和劳累,走遍了浙江十一府,重建州府构架。任贤选能,安抚民心,功莫大焉。

    而秦良玉同样不逊色多少,她以七十高龄,加上在四川所具有的崇高威望,前后招抚了川东二十六个土司。让本来十分复杂的川东局势迅速稳定下来。比秦牧特派入川的吴晋锡所发挥的作用还大。

    这两人到京,秦牧都给予了非常的礼遇,亲自出城迎接。

    以一国之君的身份出城迎接大臣,这在历朝历代都是极为少有的事情,通常只有大将出征,取得重大的胜利班师回朝时,国君才会出城迎接。

    秦牧给予路振飞与秦良玉如此之高的礼遇。让纷纷扰扰的朝堂一下子安静了许多,大家都感觉到了不寻常的意味。

    秦良玉德高望重,又是秦王的“堂姐”,秦王出城迎接也就罢了,路振飞功劳虽然不小,但绝对还没高到足以让一国之君出城相迎的地步。

    秦王这么做,一下子就把路振飞拔高起来,大有盖过朝中几位内格辅臣的势头,这其中意味深长啊!

    果然,就在朝野纷纷猜测的当口。内阁次辅诸葛敏突然上表请求外放,秦王也不客气,一下子将诸葛敏下放到了贵州都匀府任独山知州。

    另外,礼部尚书堵胤锡更是外放到刚刚刚打下的云南,出任由王弄土司改成的文山州知州。另外被外放的还有吏部左侍郎王熙。刑部郎中覃相,礼部郎中刘极光等八人。

    这个结果一起来,朝野一片风声鹤唳,这说是外放,分明和判死形差不多啊!

    看看这些外放的地方,无不是被视是蛮荒烟瘴之地,堂堂内阁次辅,一下子被撸到贵州独山去,拿地图找半天,也找不到,而且这辈子恐怕再回到朝堂的机会已经十分渺茫了。

    就连掌管都察院的左都御史邵华,也莫明其妙地被罚了半年俸禄。

    这还没完,沈青阳和马唯中俩个反对最激烈的人,一个被发配去织布,一个成了光荣的“白衣天使”。

    这不由得让人想起了汉武帝与狄山的故事。当年狄山反对汉武帝对匈奴用兵,说什么兵者凶器,未易数动不如和亲。

    汉武帝于是把这个腐儒打发去守边,未几,匈奴来,狄山没能用仁义道德说服匈奴人,被砍头。

    如今,沈青阳、马唯中的遭遇与狄山何其相似也!

    这一系列的突变,就象一个重磅炸弹,把群臣炸得晕头转向。

    只要不傻,都能猜到这是怎么回事,只是谁也没想到,秦王一怒,后果会如此严重,朝堂上终于消息消息停了,安静了!

    各级官员如临深渊,如履薄冰,本着多做事,少说话,免得若祸上身的原则,朝堂的风气为之一变。

    不出所料,秦王随后迁路振飞为建极殿大学士,顶替了诸葛敏的内阁次辅一职,礼部侍郎覃秋白顶替礼部尚书,艾南英为礼部侍郎。

    一翻人事调整下来,换了不少新鲜血液,通过这种手段,秦牧进一步强加了对各部门的控制力。

    有关建织造局,建纺织厂、医院、刺绣厂等事情,也再没放到朝堂上去讨论,而是责令户部、工部、太医院,等相关部门、及地方州府照旨办理,这就叫强权,做了再说。

    事情暂告一段落之后,秦牧抽时间举办了一场家宴,隆重宴请秦良玉。

    秦良玉已经七十二岁,柱着龙头拐杖,由秦祚明、秦佐明扶着,秦牧带着杨芷和儿子秦业到府门迎接,一头苍苍白发的秦良玉挣开两个侄子的搀扶,便要施礼。

    杨芷不用吩咐,连忙上去扶住她,反过来敛衽一福道:“大姑在上,请受我一礼。”

    “王后,使不得。使不得,老身如何受得起。”秦良玉连忙还礼,她年事虽高,但君臣有别,自是不敢接受杨芷的拜礼。

    杨芷再次上去扶住她含笑说道:“今日举行的是家宴。秦王也要叫大姑一声大姐呢,业儿,来,快过来拜见大姑。”

    秦业在杨芷的鼓励下,走上前去纳头便拜,稚声稚声地叫道:“侄侄儿拜见大姑。”

    “哎哟我的小乖乖。快起来,快起来。”秦良玉露出一脸慈祥的笑容,她将龙头拐杖递给旁边的秦佐明,然后将秦业抱起来,含笑说道,“冲着你这一声大姑啊。老身今天不掏点见面礼是不行了,来,这是我秦家祖上传下的宝玉,今后就传给你了,来,大姑帮你戴上,保你呀今后无病无灾。长命百岁。”

    “业儿,快谢谢大姑。”

    “谢谢大姑。”

    杨芷怕秦良玉累着,连忙上去把儿子抱下来,小家伙似乎跟一脸慈祥的秦良玉挺投缘的,还眼巴巴地回头望着她,让秦良玉越看越喜欢。

    大家寒暄之后,杨芷一路搀扶着秦良玉,秦良玉牵着秦业,大家一起来到前院的偏殿。

    殿中已经摆好了宴席,各人归座之后。秦良玉就说道:“秦王,老身依老卖老,有件事要求秦王。”

    “大姐,咱们是一家人,有什么事你尽管开口。”

    秦良玉轻掠了那斑白的发鬓一下。正色地说道:“大秦一统天下,这是天命所归,已非人力所能改变。上天有好生之德,老身别无所求,只望秦王定鼎天下之后,能善待朱明子弟。”

    秦良玉说着遥遥下拜,一头白发叩于地上,她的心情秦牧是可以理解的,她为大明征战了一生,忠贞不渝,天下大势虽已至此,但又岂能不念旧主累世之恩。

    秦牧连忙起身上前将她扶起,正色地说道:“大姐不必如此,快快请起,我答应你,只要朱家孙子不与大秦为敌,我一定会善待他们,不做那赶尽杀绝之事。”

    “有秦王这句话,老身总算可以安心了。”

    开宴之后,秦良玉把秦业叫到自己身边,一口一口地喂他吃饭,就象看待自己的亲孙子一样。这场家宴,吃得其乐融融。

    秦佐明和秦祚明是秦良玉四弟秦民屏之子,在平安邦彦的战役中,秦民屏为国捐躯,秦佐明和秦祚明那时才十多岁,随父征战,皆受重伤。

    他俩身为将门之后,又征战多年,有极为丰富的实力经验,现在是京营参将,同时在大秦军事学院任教员,身份已经很高了,但在秦良玉和秦牧面前,俩人毕恭毕敬,连话都不敢多说。

    宴间秦牧提出赐一宅第,留秦良玉在金陵居住,秦良玉却说道:“秦王,老身是行将入土的人了,这人呀都叶落叶归根,老身这点心愿,还望秦王能成全。”

    秦牧笑道:“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