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谱电子书 > 武侠修真电子书 > 明扬天下 >

第412部分

明扬天下-第412部分

小说: 明扬天下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不不不”这下李浚脸色急变,秦牧把话说得这么重,惊得他汗如雨下,连忙拜倒在地说道,“秦王明鉴,朝鲜绝无此意,儒家经典博大精深,朝鲜上下佩服之极,无不以学习儒家经典为荣,这次秦王帮助朝鲜摆脱犬羊狄夷之邦的控制,对朝鲜恩同再造,朝鲜上下对大秦感激涕零,绝不敢有二心”

    秦牧打断他道:“你或许确无此意,但在本王看来,朝鲜弃用汉字,却事实上造成了与中华上国的隔阂;你好好想想吧,汉字的引入,儒学经典的教化,便得朝鲜脱离了野蛮蒙昧的状态,这是不争的事实;

    而现在,随着时间推移,以后朝鲜认识汉字的人越来越少,学习儒家经典也会越来越困难,这对朝鲜本身不利,也会引发朝鲜去中国化的思潮;

    之前的洛党,就是最好的证明,他们倒向犬羊狄夷之邦,提倡去中国化,这不光是一种政派之争,更是文明的倒退;

    这让本王非常担心,朝鲜会不会倒退回去,成为犬羊狄夷之邦,到时,纲理伦常不存,对朝鲜没有好处,对我上国何尝不是一种危害!”

    *********************************

    ps:求订阅,真心求订阅,有订阅,才有动力啊!

    (。。)

第617章 文化价值观输出(求推荐票)() 
******

    之前的朝鲜洛党有意去中国化,这是不可争辩的事实,他们依靠满清,极力架空朝鲜国王,这也是纲理伦常败坏的体现。云 來 阁 免 费

    朝鲜学习儒家经典上千年,李浚自然知道纲理伦常是社会稳定,是王朝统治的基础,动摇不得。

    秦牧的一番话,不但从认知上给他造成了极大的震动,而且让他感觉十分惊恐,秦牧对此不满,对朝鲜而言,将是一场难以承受的灾难。

    他再次伏首拜道:“秦王一席话,如醍醐灌顶,让李浚受益无穷,只是金自典那些奸佞之徒已经被诛灭,朝鲜今后将不遗余力地推行儒家教化,世世代代做大秦属藩。”

    虽然已是初秋季节,但北京的白天还是很炎热,殿外的阳光十分明亮,照在殿前的汉白玉栏杆上,反射进殿里来。

    李浚又惊又怕,伏下身体时,秦牧看到他背上的衣裳已经全部被汗水浸湿了。

    李浚的这番表态,当然不能让秦牧满意,他徐徐说道:“《战国策》有载:魏王欲攻邯郸,季梁谏曰:‘今者臣来,见人於大行,方北面而持其驾。’告臣曰:‘我欲之楚。’臣曰:‘君之楚,将奚为北面?’

    李浚,这侧故事你应该是读过的。你态度谦诚,本王是相信你的,只是有些事,大方向错了,你再怎么努力,最终还是事与愿违。”

    “还请秦王垂教。”

    “你就算无意脱离中华自立,无意屏弃儒家的纲理伦常,但朝鲜弃用汉字,此举必然会导致朝鲜对儒家精义越来越淡膜,纲理伦常越来越败坏;

    这不仅不利于朝鲜王室的统治,也危害到大秦东北的安全。朝鲜百年来,为何党争不断,导致国力越来越弱?难道是历代朝鲜王太昏庸吗?”

    “这”这话李浚实在难以作答。

    秦牧接着说道:“非也!先秦之时,始皇帝降旨。命天下车同辙,书同文,实为高屋建瓴,意义非凡之举。千年以来,朝鲜沿用汉字,从中汲取了儒家精议,脱离了野蛮蒙昧。也是相同的道理。

    但现在朝鲜另起炉灶,创立自己所谓的文字,这分明是在人为的制造鸿沟,加深隔阂。同时这会使得朝鲜内部在文化上呈不同派系,埋下了党争的祸根。

    而且这种党争之祸与明末流派之争有根本性的区别,明末的派系之争虽然激烈。事实上却是儒家内部的一种自我完善,虽然这种纷争,也会造成一定的阵痛,但整体上不会导致纲理伦常的沦丧,甚至促进王阳明等诸多儒学大师的出现。

    再看朝鲜的洛党与原党,这实际上是儒学与反儒学的斗争,这是非常明显的事情。也是非常危险的事情,纲理伦常的败坏,非常容易,但要想把它重建起来,却是千艰万难。

    李浚,本王是有意册封你为朝鲜世子,将来继续朝鲜大统的,但是今日之朝鲜。让本王忧心忡忡啊。你才智着实不凡,只是要转变朝鲜这种去儒化的危险倾向,还需要有坚韧的魄力才行,李浚,你自信有这样的魄力吗?”

    秦牧的话,让李浚仿佛找得了朝鲜内部矛盾激化的根源,情绪很是激动。而最后那几句,侧是关系到他切身的要害,以大秦现在对朝鲜的影响力,如果秦牧对他不满意。他几乎没有继承朝鲜王位的可能。

    李浚头上汗下如珠,不及多想,连忙伏首表态道:“秦王金玉良言,发人深省,李浚今日得闻,实乃三生之幸,臣发誓,若能继承朝鲜大统,一定按秦王指明的阳关大道而行,全力推行汉字,加强儒家经典学习,推行大秦官话。”

    秦牧听李浚郑重表态,这才满意地说道:“不错,不错,你能这么快醒悟,也不枉费本王一翻好意。”

    李浚闻之,心中转忧为喜,郑重地行起了三拜九叩的大礼。

    秦牧颔道道:“平身吧。在本王看来,文化是没有国界的,儒家经典,博大精深,不但造就了中华两千年的辉煌成就,也帮助朝鲜摆脱了野蛮与蒙昧。

    所以说,儒家经典不但是我中华的骄傲,也是包括朝鲜在内的天下各国的同共瑰宝,它是没有国界之分的。

    对待一种先进的文明,本王一向以认为,应该打开心胸,去学习它、吸收它,如此自身才能得到进步。若是反其道而行,人为的制造一些鸿沟,这是非常愚蠢的行为。

    纵观历史,西夏、蒙元都创造了自己的文字,但事实证明,这并不能帮助他们摆脱野蛮,强大如蒙元,仍无百年之国运,而且一但被赶出中原,失去了儒家文化的支撑,他们很快又变成犬羊狄夷之辈。

    反观朝鲜,难道不是因为使用了汉字,习得了儒家精义,才有‘小中华’之称吗?尔世宗大王创立朝鲜文字,看似是一种壮举,但在本王看来,这其实是一种巨大的倒退,是步蒙元这些狄夷的后尘。”

    秦牧以史为鉴,极据说服力,这套理论是李浚见所未见,闻所未闻的,感觉非常博大精深,就象一块巨石,突然扔进了他的心里,让他心潮澎湃,难以平静。同时又让他感觉自己仿佛进入了另一片全新的天地,以前许多懵懂难解的问题,似乎都找到了根源,总之,他感觉自己的境界突然间得到了一次升华,心中为之豁然开朗。

    他连忙道:“是是是,听秦王一席话,胜读十年书,李浚一定牢记在心,并立誓将来一定按秦王指引,在朝鲜推行汉字和大秦官话,加强与大秦的交流。”

    “这就对了,本王也愿意帮助朝鲜,大秦将允许你们选派学生,到大秦国子监学习,并允许参加大秦的科举考试,本王将对朝鲜一视同仁,不分彼此,若有朝鲜士子能名题金榜,也可在大秦为官,等有了治理的经验,再回朝鲜施展一身所学,造福一方,都是可以的。”

    “多谢秦王,秦王天恩浩荡,朝鲜上下将永铭五内”对于李浚来说,这次觐见,收获巨大,他真是喜不自胜,而且对秦牧是打心眼里服了。

    让李浚折服的不光是秦牧的文治武功,还有他的远见卓识,仁德智慧。这一切,让他发自内心的想对秦牧顶礼膜拜。同时暗暗感叹不已经:中华上国有此圣君,盛世不远矣!

    秦牧心情也非常好,着人传上膳食赐宴李浚,这让李浚更是感激涕零。

    酒过三巡,菜过五味,秦牧接着说道:“这次大秦收复辽东,朝鲜不但提供了粮草补给,还出动了两万兵马协助作战,有功于大秦,本王自是不会忘记。本王即日就遣使前往朝鲜,答谢朝鲜给予的帮助。

    大君才智不凡,且有毅魄,朝鲜若是立大君为世子,实为朝鲜百姓之福,本王非常期待来日登基大典之时,大君能以朝鲜世子的身份前来观礼。”

    李浚心中快乐无边,以至于有些昏昏乎乎的,他再次离席行三拜九叩大礼,对秦牧歌功颂德一番后说道:“臣若能以朝鲜世子身份观礼,将是臣毕生最大的荣幸。臣伏望秦王早登九五,御极天下”

    他激动地说了一翻话后,见秦牧高兴,便不失时机地说道:“朝鲜愿永世为大秦屏藩,服侍上国,李浚今日,有一个不情之请,希望秦王能赐婚”

    一听到赐婚俩个字,秦牧立即想起明朝不和亲,不赔款,不割地,不纳贡的国策,这一点秦牧肯定是要坚持的。

    他打断李浚道:“李浚,赐婚之事,休要再提,况且,你不知道如今本王膝下只有一子吗?”

    “这秦王,都怪外臣没有表达清楚,外臣的意思是,想选送一位公主,入侍秦王左右,以结良缘”

    ****************************

    ps:这两天码字熬夜太深,脑袋昏昏沉沉的,大家订阅支持一下吧,还有推荐票,记得顺手投下来啊,谢谢大家!

第618章 御花园之“火”() 
***

    李浚毕竟还年轻,加上对儒家文化以及秦牧本人,确实非常崇拜。在秦牧一番忽悠之下,他信誓旦旦地作出了保证,将来登上朝鲜王位之后,一定全力推行汉字和汉语。

    秦牧知道,这件事说来容易做时难。虽然朝鲜贵族多数还会学习一些汉字,但真要放弃朝鲜文字,改用汉字,李浚就算做了国王,凭他一己之力,也未必能做到。

    所以秦牧让他多派读书人来大秦求学,以为李浚臂助。再加上大秦在背后推动,事情或许还能达成。

    当然,允许朝鲜读书人来大秦留学,甚至是参加科举做官,这主要还是收卖朝鲜士族的心,这个时候,朝鲜上下对中华上国是非常向往的;

    能来中国留学并在中国参加科举做官,这对每一个朝鲜读书人来说,都具有强大的吸引力。

    作为一个后来人,秦牧对文化和价值观的输出,比谁都重视,这些东西,甚至比军事占领还好使。

    搞定了李浚之后,他回到后宫,独自在御花园里散步,思考西域的问题。

    西域的问题可比朝鲜这边复杂多了,整个西域现在已经被伊斯兰化,而且还在不断地向内地蔓延,以至于连河西走廊和河套地区都有不少伊斯兰信众了。

    对于伊斯兰教,秦牧本身没有什么偏见,但一个国家,一但存在着多种教派,不可避免的就会发生冲突,成为难以消除的乱源。

    这一点,不用去看历史,也不用去多作比较,光看现在统治西域的叶尔羌汗国,就是最好的例证。

    虽然同为伊斯兰教,但叶尔羌汗国内的黑山派与白山派之间,却是战斗不断。更别提与“异教徒”之间和平相处了。

    所以,纯粹从国家稳定角度出发,秦牧就不希望西域被伊斯兰化。

    唐代的西域,是佛教的天下,到了宋初,回鹘人入主西域,才用军事手段。强迫西域百姓改信伊斯兰教。

    而实际上,很多教派的扩张,都是通过军事手段来达到目的,比如十字军东征,就是希望通过军事手段,强迫目的地的百姓改变信仰。

    对于西域。如果不采取一些军事手段,要去伊斯兰化几乎是不可能的了。

    但是太血腥的手段,往往又会留下深远的仇恨

    能不能借刀杀人呃,是借鸡下蛋,杀人的事太血腥了,那肯定不是大秦这样的文明大国做的事。

    秦牧略有了一些思路,抬起头来。才发现不觉间走到了御花园中的秋千亭,亭边有池,黄昏的斜阳映在清澈的池水上,色彩绚丽多姿。

    亭子四面抱厦前各出白玉石台阶,周围白玉石栏板,绿色琉璃槛墙饰黄色龟背锦花纹,槛窗和隔扇门的槅心都是三交六椀菱花,梁枋施龙锦彩画。四周花树掩映,景色十分怡人。

    初秋的天气,白天还十分炎热,但到了黄昏却已经很凉爽,满天晚霞映着紫禁城的宫殿群,秦牧见此瑰丽的景色,心情十分舒畅。

    转过秋午亭时。突然听到假山那边传来女人的声音。

    “圣母皇太后,我听说现在英亲王、范学士他们天天被拉到菜市街示众,被城里的百姓不断的羞辱,砸脏东西。好惨啊!”

    “唉,亡国之人,又能怎么样?只要福临她不遭这个罪,本官就知足了。”

    听到这,秦牧举步向假山后面走去。

    这是一座太湖石叠成的,足在两人高的假山,旁边栽着几株芭蕉,绿叶如盖,芭蕉与假山之间有一个秋千架,架子下草地如茵。

    假山旁,大玉儿头戴达拉翅,上面绣有明丽的图案,镶珠宝,插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