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谱电子书 > 武侠修真电子书 > 明扬天下 >

第469部分

明扬天下-第469部分

小说: 明扬天下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另外象黄道周、刘宗周、朱舜水、黄宗羲、傅青主、罗万藻、顾炎武等等,更是一个不少,甚至连远在广西的王夫之,也被秦牧派人请了回来,场面十分盛大。

    秦牧的御驾出三山门,驾临西苑。

    二月的莫愁湖边,亭台楼阁掩映在山石松竹、花木绿荫之中,一派“欲将西子莫愁比,难向烟波判是非。但觉西湖输一着,江帆云外拍云飞”的宜人景色。

    有幸前来参加经筵的文武大臣,以及各派学者,峨冠博带,衣着鲜明,见天子如此重视经筵,所在人无不欣然快慰,都准备凭借胸中所学,纵横捭阖,讲解经纶,引导天子治世。

    然而包括秦牧在内,谁也没料到大秦的第一场经筵,会引发空前激烈的争论,这场争论影响之大,甚至被后世的学者冠以“龙武儒法道纵横之争”。

    以儒治国,以法治国,或是无为而治,这涉及到国家最核心的治国思想的问题,在这场经筵上激烈碰撞。

    其激烈程度,甚至让正在南海发生的声势浩大的海战为之失色

    ************************

    ps:各位兄弟,对儒、法、道以及其它各家的看法如何?请到书评区发表自己的意见吧,也可以给我提供一些参考。这是个大命题,中国各家学说博大精深,昊远自认学识有限,请大家提供深度见解。

    最后求下月票,看这形势,俺快要被赶下榜单了,求大家月票支持!

第704章 陛下可是要用法家治国() 
祝贺kin2014成为天扬天下宗师,感谢支持,鞠躬!

    *************************************************

    春风习习,莫愁湖边海棠相间,堤岸垂柳,飞絮蒙蒙,碧波照人。''。。

    秦牧没有穿正式的帝王十二章,而是以比较轻松的常服参与这次经筵。这本来是想让经筵的气氛轻松一点,让大家能畅所欲言。

    但整个经筵一经始,因为他随口发出的一个问题,很快就陷入了异常激烈的大论战。

    秦牧问的是:“朕观始皇帝之后华夏两千年,可称之为盛世者,当属汉文景之治,唐贞观之治,不知众卿以为然否?”

    这当然,文景之治与贞观之治,一向是历代文为所津津乐道的“榜样”,在坐在高官与学者自然没有持反对意见,纷纷表示赞同。

    “然据朕所知,无论是文景之治,还是贞观之治,皆以黄老之术,换而言知,造就了华夏两个辉煌盛世的,皆是道家治世之术,这与当世独尊儒术似乎有些呃,在坐的诸位都是当世贤才,不二之选,可有能为朕释疑者?”

    秦牧此语,犹犹疑疑,如末学后进在向宗师请教,但却在瞬间,如巨石投湖,激起千层浪,什么四书五经没人顾得去讲了,烟波澹荡的亭台楼阁边,一时静静寂寂,落针可闻。

    毫无疑问,文景之治用的是黄老之术;

    至于将唐初的贞观之治也定为黄老之术治世的成果,光是这项,立即就遭到了质疑。

    已过知天命之年的黄道周,第一个就站出来说道:“陛下所言差矣。唐初儒学之盛,古昔未之有也,太宗贞观间,大力但导儒学,以陆德明与孔颖达两位儒学贤达教导太子承乾儒学经典,足见太宗对儒学之重视;

    杜樊川亦言:国家自有天下已来,二百三十余年间,专用仁恕,每后刑罚。是以内难外难,作者相继。土地甲兵,权柄号令,尽非我有。终能擒之,此实恩泽慈爱,入人骨髓,俗厚风古,不可摇动。

    由此可见,有唐一代,上到帝王。下到地方刺史及州县官员,在施政治民中多奉行儒家治国。是以,陛下说贞观盛世用的是黄老之术,臣实不敢苟同也。”

    秦牧笑而不语。唐初了为加强统治推崇儒家这是事实。

    但李唐自称是老子李耳的后人,对道家的黄老之术尤为推崇,这也是事实。

    王夫之虽然也是儒家弟子,但他是个唯物主义者。凡事讲实际,这一点正是秦牧欣赏他的原因,他徐徐说道:“贞观间是儒、释、道三教并重。”

    这话很简短。但是事实。

    有意思的是傅青主这个人,他是涉猎的是诸子百家,对道家也很推崇,还做过道士,他也站出来说道:“唐太宗在总结治世得失时曾言‘故夙夜孜孜,惟欲清净,使天下无事。遂得徭役不兴,年谷丰稔,百姓安乐。夫治国犹如栽树,本根不摇,则枝叶茂荣。君能清净,百姓何得不安乐乎’

    白乐天亦曾有言‘夫欲使人情俭朴,时俗清和,莫先于体黄老之道也。其道在乎尚宽简,务俭素,不眩聪察,不役智能而已。盖善用之者,虽一邑一郡一国至于天下,皆可以致清净之理焉’

    柳柳州亦主张治国之道,上无苛令,官无烦治。凡此种种,皆见道家无为治世思想,在唐时上至君王,下至名士,皆有推崇。贞观之治中,尚宽简,务清净,轻刑罚,薄役赋,由此算来,陛下说贞观之治用的是黄老这术,虽不尽然,但也不为过也!”

    从二人的话中,不难看出,贞观之治虽不能说是独得于黄老之术,更不是独尊儒术的结果,真论起来,黄老之术所占的功劳绝对比儒术大。

    那么问题来了呃,这个问题当然是挖掘技术哪家强

    而是:既然历史上为读书人津津乐道文景之治和贞观之治,都不是独尊儒术的结果,那么现在罢免百家,独尊儒术,是不是有些不对头?

    需要着重声明的是,大秦皇帝陛下什么也没说,他只是问了一个问题,向大家求教而已。

    他更没有说过要动摇儒家的地位,绝对没有。

    但无论秦牧如何轻描淡写,在坐者却是于无声听惊雷,心中震动之大,难以言述。

    因为儒道之争,向来是最剧烈的。这个问题关系到大秦今后是尊儒还是尊道,对于所有儒门弟子而言,这都是一个重大的问题。

    而明末,是一个思想变革的时代。

    许多思想家其实已经是挂羊头卖狗肉,他们还自称是儒门弟子,但实际上核心思想推崇的已不是朱程学说,甚至已经脱离了孔道之道的范畴。

    象王夫之、李贽等等,实际已偏向于唯物主义思想;

    顾炎武、傅青主等人,也绝对不是朱程理学的追随者。

    甚至还有不少象徐光启、王徵、孙元化、李天经、张焘、瞿式耜、陈于阶那种崇尚西方学说的人物。

    这本来就是一个思想大碰撞的时代,是自先秦之后,各种思想前所未有的活跃的时代。是各种思想披着儒家的外衣,大行其道的时代。

    所以这场辩论,注定是一场激烈无比的大辩论。

    各人都有心借这个机会在御前阐述自己的思想,秦牧的身份在悄悄地变化,从乖乖听讲的“学生”,变成了旁观者,或者说是裁判。

    秦牧一边听着经筵上谢经纶、黄道周、顾炎武、王夫之、傅青主等人激烈的辩论,一边喝着柳如是端上来的新茶,小几上一缕香烟袅袅,莫愁湖畔烟波浩渺,蒙蒙的柳絮渐欲迷人眼。

    柳如是的身份只是个普通的宫女,谁也不会去在意她,至少表面上是这样。

    她饱读诗书,这次经筵有幸侍奉皇帝左右,旁听天下英贤如此激烈精彩的大辩论,很快就醉心其中,以至于秦牧茶喝完了,她也忘了沏上。

    直到秦牧以手指轻轻敲击桌面,她才惊醒过来,急欲请罪,却被秦牧以手势制止,以免打扰了正在激烈辩论的诸人。

    但这个动作还是被人看到了,“陛下!”黄道周突然高呼一声,让激烈的辩论声为之一静。

    秦牧徐徐问道:“黄学士可有指教?”

    黄道周年过五旬,峨冠博带,面貌清癯,一脸刚正不阿的样子;

    他这回显然是借题发挥,把火引到秦牧身上:“陛下上承天命,下承始皇帝法统,今奄有四海,受万民拥戴,仁德之盛,古之少有矣。臣今日斗胆,欲问陛下对商鞅‘民弱国强,国强民弱。故有道之国,务在弱民。’之说持何看法?”

    黄道周问完,经筵上两百多人顿时屏气凝神,等待秦牧的答复,包括司马安、路振飞、杨廷麟等高官在内,无一例外。

    这个问题极其尖锐,或许满朝大臣以及天下读书人,都有类似的疑虑。

    商鞅是法家的代表人物,他的这段话大意是:百姓不敢抗拒法律,国家就强,百姓敢于触犯法律,国家力量就弱,所以治理得法的国家一定要使人民不敢抗拒法令。

    这段话说错了吗?社会需要法制,从这个角度来说,这段话说得没错。

    但请注意,商鞅所说的法律与后世西方的法制社会略有不同,后世的法制社会强调的是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包括最高的统治者在内,没人能凌驾于法律之上,至少表面上是这样。

    而商鞅的法律,是君主用来治理百姓的。君主本身超脱于法律之外,法律只是君主用来约束百姓,保障自己统治的一种手段,它只治民,不治君。

    不过,这些都不是黄道周向秦牧询问这句话的根本原意。

    黄道周这一问就如同一个陷阱,商鞅是法家的代表,西秦是靠商鞅变法强盛起来的,但历代学者也多数认为,也正是由于秦国的法治太过于严酷,使民不堪命,乃有强秦二世而亡之事。

    秦牧立国,强调自己继承的是始皇帝的法统,那么问题来了,你是不是也要继承先秦以法家治国的思想呢?

    这个疑虑,上到满朝大臣,下到天下百姓,或许都早已隐藏于心,只不过谁也不敢乱说。

    今日由黄道周这个不怕死的人捅破了这层窗户纸,这个问题再也没法回避。

    *************************************

    ps:加更来了,求月票支持,兄弟们,求月票支持!

第705章 宽以养民,严以治吏() 
恭贺kin2014?成为明扬天下盟主,谢谢支持,鞠躬!

    ***

    秦牧立国,强调自己继承的是始皇帝的法统。本文由 。。 首发那么,你是不是也要继承法家治国的思想呢?

    这其实是才黄道周要问的。

    经筵上所有的人,无不屏气凝神等着秦牧的回答。

    就连置身物外的柳如是,也不禁暗暗替秦牧捏了一把汗,这个问题处理不好,轻则可能让大臣们离心离德,重则有可能引发天下乱象。

    秦牧端起茶,轻呷了一口,徐徐说道:“朕自幼苦读四书五经,对商鞅学说涉猎不深,正好今日贤达皆在,有谁可为朕讲解,何以商鞅之法能使秦凌驾于六国之上?”

    秦牧这个回答有些微妙,乍听之时,让人放下心来。可听到最后,又立即让人心纠紧。

    “陛下,商鞅之严刑酷法,实乃取亡之道,陛下不闻也罢。”黄道周很干脆地答道,“德教者,方为人君所应长任也,倡德政、行仁治,方为立国之本也!”

    “黄编修所言甚是,朕当众善如流也!”秦牧态度谦虚,语出至诚,很让黄道周等人欣慰。

    但最秦牧还是不忘问起最初的那个问题:“然文景之治、贞观之治,可算德政仁治?黄学士可否为朕解惑?”

    绕了一圈,又回到了这个足以令黄道周这些大儒撞墙的问题上。原先你们可没答朕,没办法,只能再问了。

    华夏历史上,两个最为人称道的盛世,都是以道家无为而治获得,那么一味的独尊儒术,提倡德政仁治,岂不是说不过去?

    当然。作为儒学大师,黄道周也绝对不会就这么被问倒;

    他略作沉吟之后,长身一揖答道:“陛下,汉初文景之治,用黄老之术,天下晏然,刑罚罕用,罪人是希。民务稼穑,衣食滋殖,诚然不假;

    然文景一味施行无为之治。不重君臣纲理伦常,不行仁德教化,终至以吴王刘濞为首的吴楚七国之乱。文景数十年治理之功,毁于一旦,此前车之鉴,陛下当慎以为诫也!”

    黄道周这番话,让在场的大臣们频频点点,就是秦牧也表示了认可。

    细想来,秦用法家。使秦之国力凌驾于六国之上,最终扫平了天下,但成也萧何,败也萧何。法家的严刑酷法也终至强大的秦国迅速灭亡。

    汉初汲取了秦朝亡国的教训,反其道而行,施行无为之治,使国家迅速恢复生机。繁荣富强起来。

    但文景一味强调无为而治,对于地方诸侯王纵容迁就,造成他们的势力恶性澎涨。最终引发声势浩大的七王之乱。

    这些事让人汉朝统治者觉得,靠法家治国行不通,靠道家治国也行不通。

    因此,汉朝的统治者才不得不引入儒家,以儒家尊王攘夷,强调君臣父子纲理伦常的思想来加强统治。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