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谱电子书 > 经管其他电子书 > 北大教授李零读论语 :丧家狗 >

第12部分

北大教授李零读论语 :丧家狗-第12部分

小说: 北大教授李零读论语 :丧家狗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K皇且蛭子璨惶病*テ浯危颐且膊灰晕霸子柚缜蕖笨隙ㄊ鞘裁醇坏萌说氖拢缌何涞邸⒑畎住⒑热怂担爸缜蕖笔恰盎蕖敝螅子韪愫阑靶蓿亚奘腋愠傻窳夯埃莩蕖;褂腥送峦撇猓怠爸缜蕖本褪谴蟀滋旌屠掀判蟹俊U舛际乔笾睢F涫担爸缜蕖笔枪攀楣逃械拇省H缟喜┏颉恫苣隆罚匙笾樱苣桑僦有投钫安恢缜蓿灰疲惶郑硬簧柘巢欢丁保安恢缜蕖保撬德匙辉侔滋焖酰淝诜芰恕
  孔子骂宰予,主要原因,还不是他白天睡觉,而是他言行不一,说话不算话。“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他是从宰予昼寝这件事才改变看法,不看他说什么,只看他干什么。宰予能说会道,我猜,他在孔子面前发过誓,一定夙夜不懈,勤勉于事,孔子高兴,信以为真,没想到,让他逮个正着,大白天睡觉,所以气不打一处来。战国秦汉,有段话很流行,据说出自孔子,“以容取人,失之子羽;以言取人,失之宰予”,很多古书都提到。〔1〕孔子的意思是,子羽虽然长得丑,但人很规矩,以貌取人,是错误;宰予会说话,但并不守信,以言取人,也是错误。后面两句,估计就是指这件事。宰予在孔门中,论资历,深;论本事,大。孔子死后,子贡树孔子,他也与有力焉。这么好的学生,却被老师骂成“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杇也”,原因主要是他说话不算话,老师都敢骗。(宰予)注:〔1〕汉代文献,除《史记》引之,还见于《汉书》、《说苑》、《论衡》、《孔子家语》等书。这段话,战国文献也有,如《韩非子?显学》“以容取人乎,失之子羽;以言取人乎,失之宰予”。但这段话,似非原貌。子羽称字,宰予称名,当是为了押韵。《大戴礼?五帝德》作“孔子曰:吾欲以颜色取人,于灭明邪改之;吾欲以语言取人,于予邪改之;吾欲以容貌取人,于师邪改之”,可能更原始。但它是把以貌取人安在颛孙师的头上。澹台灭明和颛孙师,到底谁长得丑,是个问题。
  5。11子曰:“吾未见刚者。”或对曰:“申枨。”子曰:“枨也欲,焉得刚。”“申枨”,“枨”音chénɡ,孔门弟子,生卒不详。此人即《史记?仲尼弟子列传》的“申党”。索隐引《孔子家语》作“申缭”(今本作“申续”),怀疑此人即《宪问》14。36的公伯寮(《弟子列传》作“公伯缭”)。孔子说,“刚、毅、木、讷,近仁”(《子路》13。27)。“刚”的特点,就是无欲,求己不求人。林则徐写过一个对联,上联是“海纳百川,有容乃大”,下联是“壁立千仞,无欲则刚”。(申枨)5。12子贡曰:“我不欲人之加诸我也,吾亦欲无加诸人。”子曰:“赐也,非尔所及也。”子贡重恕道。他曾问孔子,“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孔子说,那就是“恕”吧(《卫灵公》15。24)。“恕”是什么?孔子的解释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卫灵公》15。24、《颜渊》12。2)。这是从自己这一方面讲。我对别人讲恕,不可强加于人;别人对我也一样,同样不可强加于我。恕很重要,孔子曾跟曾子说,“吾道一以贯之”,曾子的学生问,这是什么意思?曾子说,“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里仁》)4。15)。这里,子贡的话也是讲恕道。它分两句:第一句,“我不欲人之加诸我也”,是刚毅;第二句,“吾亦欲无加诸人”,则是恕道。这两条,都是接近于仁的高尚道德。子贡的话,我喜欢。但孔子说,子贡,这可不是你能达到的,可见很难做到。子贡反对强加于人:别人欺负我,不行;我欺负人,也不行。暴力和战争都是强加于人。强奸是大罪,恶不在奸而在强。曾子说,“犯而不校”(《泰伯》8。5),是不抵抗主义。甘地主义是这一种。毛泽东说,“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则是来而不往非礼也。
  还有一种,是“人不犯我,我也犯人;人若犯我,我更犯人”,北京话叫见招。恕道的核心是对等。不抵抗主义,是对恕道的片面理解。当今的大国都不讲恕道,以强凌弱是国际规则,和从前没什么两样。不欺负人,也不受人欺负,难。崛起就是崛起,怎么还是和平的,他们听不懂。此章也谈“欲”,和上一章有关。(子贡)5。13子贡曰:“夫子之文章,可得而闻也;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也。”“夫子之文章”指什么,似乎是问题。这里说“可得而闻也”,似乎是写下来,可以流传后世的东西。皇疏引太史叔明说,“谓是六籍”,即六艺之书,但这些文献,都不是孔子写的,不能说是孔子写的文章,朱注说是“威仪文辞”。“性与天道”,也是问题。这里说“不可得而闻也”,并不是说孔子一点也不讲,只不过这两大问题太深奥,比较难讲,也讲得比较少罢了。《论语》讲“性”,除了这条,还有“性相近也,习相远也”(《阳货》17。2),《三字经》开头,就是这两句话;讲“天道”,除了这条,一条没有。子贡所谓“天道”,属于宇宙论,古代研究这类问题,是数术之学。“性”,属于生命科学,古代研究这类问题,是方技之学。过去,大家说,儒家不关心天道、性命,道家才关心。郭店楚简发现后,大家又说,孔子也讲天道、性命,但孔子讲的天道、性命到底是什么,还是值得讨论的问题,和后来的道家比较,区别很明显。他讲天道,主要不是天,而是做官的运气;讲性命,也不是身体,而是人性的本质和人性的改造。(子贡)5。14子路有闻,未之能行,唯恐有闻。“有闻”是有所听说,子路听谁说?听到的是什么?原文没讲,无法深究。这段话和《先进》11。22有关。子路问孔子,“闻斯行诸”,即我听说了就可以干吗?孔子说,你的父兄都在,怎么可以听说了就干?劝他甭干。但冉有问同样的问题,孔子却说,你听说了就干吧。公西华很困惑,问孔子,同样的问题,为什么有两种答案。孔子说,冉有遇事容易退缩,子路遇事容易冒进,所以有不同答案。有父兄在,就不能干,肯定是出远门或有危险的事。我怀疑,这里的“有闻”,也是闻诸夫子,听到的是某种大事。子路是急性子,老师说了,马上就干,如果不能干,他会团团转。
  孔子说,君子的特点是“讷于言而敏于行”(《里仁》4。24),“讷于言”是放在“敏于行”前。这两条,最好都能做到,但孔子的学生,往往只占一条。他们当中,最受老师夸奖,全是有道德涵养,老实巴交,“讷于言”的主儿,颜回是代表。颜回慎言,在老师面前,少言寡语;老师说话,从不顶嘴,不但不顶嘴,还退而自省,躲在屋里琢磨,琢磨琢磨,就琢磨出什么名堂来了,令老师喜出望外;老师讲一句,他能琢磨出十句来,有所创造,有所发明。这是思想型的君子。子路相反,“讷于言”,他做不到。他说话太急太冲,嘴上没把门儿的,老师讲话,经常插嘴,不但插嘴,还顶嘴,甚至叱责老师,或替老师拿主意。他的特点是“敏于行”。孔门中,行动型的君子人数居多,子路是代表。颜回和子路,让老师挑,孔子肯定挑颜回。
  “敏”有快的意思,子路的特点是快,不但行动快,说话也快,快人快语,孔子喜欢行动快,但不喜欢说话快。孔子提问题,子路率尔对,经常不假思索,脱口而出,难怪常挨老师骂。(子路)
  以上14章是以评论学生为主。
  5。15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孔文子”,卫卿,事卫灵公和卫出公,姞姓,孔氏,名圉,文子是他的谥号。他死于哪一年,从《左传》记载看,当在前484—前480年之间,即孔子自卫返鲁后。孔子在卫国和他有接触,对他的评价还不错。
  这段话,和谥法有关。《逸周书?谥法》说,“学勤好问曰文”,近之。孔子的话,“敏而好学”似是音训,文是明母文部字,敏是明母之部字,读音相近。(孔文子)
  5。16子谓子产:“有君子之道四焉: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养民也惠,其使民也义。”
  “子产”,公孙侨的字,郑卿。
  这里的四大美德:恭、敬、惠、义,恭和敬是一对,惠和义是一对。恭和敬,是用于君子,属于礼。恭和敬不一样,它是用于表现自己,让别人看上去,脸色和谈吐很客气;敬是用于伺候上级和尊长,对他们非常尊敬。惠和义也不一样。惠是养民,让人民过得好;义是使民,让他们干合乎义的事。这里,“使民以义”,用的是“义”,孔子说“君使臣以礼”(《八佾》3。19),用的是“礼”。使民和使臣不一样。礼是用于君子,和老百姓无关。虽然,君子对君子,君子对民,完全不一样,但四句话的主语都是君子,故曰“君子之道四焉”。(子产)
  5。17子曰:“晏平仲善与人交,久而敬之。”
  “晏平仲”,晏婴,字平仲,齐卿。他善与人交,接触时间越长,越受人尊重。(晏平仲)
  
  5。18子曰:“臧文仲居蔡,山节藻,何如其知(智)也?”
  “臧文仲”,即臧孙辰,鲁卿,先孔子,历事庄、闵、僖、文四公,活得很长。
  “居蔡”,给大蔡之龟盖龟室。大蔡之龟,见《太平御览》卷八○二、卷九四一和《墨子?耕柱》引《墨子》,是与“和氏之璧”、“随侯之珠”并称,皆“诸侯良宝”。据说这种龟有“三棘(脊)六異(翼)”(龟背有三条脊,两侧有六个小翅),非常珍贵。
  “山节藻梲”,“山节”,是刻成山形的斗拱;“藻梲”,“梲”音zhuō,是彩绘的梁上短柱。这里是说,臧文仲的龟室,装饰很豪华。
  “何如其知(智)也”,意思是,这个人的智力怎么样,他也太聪明了吧。这是反话。孔子的意思是,这个人也太奢侈吧?奢侈是傻。(臧文仲)
  5。19子张问曰:“令尹子文三仕为令尹,无喜色;三已之,无愠色。旧令尹之政,必以告新令尹。何如?”子曰:“忠矣。”曰:“仁矣乎?”曰:“未知,焉得仁?”“崔子弑齐君,陈文子有马十乘,弃而违之。至于他邦,则曰:‘犹吾大夫崔子也。’违之。之一邦,则又曰:‘犹吾大夫崔子也。’违之。何如?”子曰:“清矣。”曰:“仁矣乎?”曰:“未知,焉得仁?”
  “子张”,孔门三期的学生,他和孔子谈话,当在孔子的晚年。
  “令尹子文”,斗谷於菟,字子文,楚成王的令尹,先孔子。他三次为令尹,三次被解职,这一说法也见于《国语?楚语下》。
  “陈文子”,齐大夫,名须无,陈完曾孙,先后事齐灵、庄、景三公,与孔子同时。
  “崔子”即齐大夫崔杼。崔杼弑齐庄公,陈文子流亡在外,到过两个国家,其他古书没提到。“违之”,是离开的意思。原文是说,陈文子对所到国家的大臣不满,觉得他们和崔子一样坏。
  令尹子文可上可下,忠于职守,可以称得上“忠”;陈文子谴责乱臣贼子,不合作,可以称得上“清”。孔子对他们的评价都不错,人是好人,但孔子认为,他们还够不上“仁”。
  看来,“忠”和“清”都低于“仁”。(令尹子文、陈文子)
  5。20季文子三思而后行。子闻之,曰:“再,斯可矣。”
  “季文子”,即季孙行父。文子之子为武子宿(或夙),武子之子为悼子意如,悼子之子为季平子,平子之子为季桓子,桓子之子为季康子。此人也先于孔子。
  季文子慎行,行动之前总要考虑三遍。孔子认为,两遍也就够了。
  想两遍是什么意思?可能是正面想一遍,反面想一遍,即从有利的方面想一遍,再从不利的方面想一遍。《孙子?九变》:“是故智者之虑,必杂于利害。杂于利而务可信也,杂于害而患可解也。”(季文子)
  5。21子曰:“宁武子,邦有道,则知(智);邦无道,则愚。其知(智)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
  “宁武子”,卫国世卿,名俞,其父为宁庄子(名速),先孔子。
  邦有道就聪明,邦无道就糊涂,这是韬晦之计。孔子说,宁武子会这一套。他是聪明好学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