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谱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民国就是这么生猛 >

第57部分

民国就是这么生猛-第57部分

小说: 民国就是这么生猛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下来时恰好砸在洋人的脑袋上,洋人惊叫一声:小乖,你怎么蹦这么高扳过狗头一看,只见那狼狗七窍流血,已然是条死狗。

    当下那洋人发出了一声惨绝人寰的嗥叫:还我小乖的命来,我没招你没惹你,你凭什么踢死我的小乖?难道你们中国人,就这样强横霸道。蛮不讲理吗?

    我蛮不讲理?黄飞鸿失笑:洋鬼子,明明是你们抢男霸女

    那洋人上前揪住黄飞鸿:你说我抢男霸女,好啊,你说出来,我抢了哪个男了?霸了哪个女了?

    你抢黄飞鸿知道事情不对了,急忙扭头去找猪头荣,却见猪头荣已经转身,向一条巷子狂奔过去,边跑边喊:飞鸿快跑啊,巡捕来了

    巡捕?黄飞鸿掉头一看,只见前面果然飞奔过来几个头裹硕大怪缠头的印度巡捕,边跑边吹响警笛。霎时间黄飞鸿慌了神,猛可地挣脱了那洋人的撕扯,掉头狂奔起来。

    这一掉头狂奔,黄飞鸿再也没停下来过,一口气跑回到佛山,才气喘吁吁的一屁股坐下:缺大德的猪头荣,你坑死我了

    喘息声中,黄飞鸿反思自己这一次孟浪之举,说:以武会友,只能结怨于人,以后我莫不如莫不如他回到家,钻进屋子里捣腾起来,许多个时日过去,他再从屋子里出来,手里端着一杯浅黄色的汁液,说道:莫不如以茶会友,今日我黄飞鸿研制开发出一种新型生物饮料,名字叫凉茶,此茶清热去火,解暑化淤,诸位乡邻,只要你掏钱,都可以买一碗尝尝

    凉茶,系黄飞鸿首创,由此正式进入了中国人的生活。

    有了产品,下一步就是打品牌。打个什么品牌呢?黄飞鸿想了两个晚上,终于想出来个好名字:对了,就叫宝芝林吧。

    可是,宝芝林的凉茶刚刚推出之时,销路不畅。都知道黄飞鸿是个武师,武师吗,卖个大力丸,狗皮膏药什么的,还有人信,可是这凉茶这玩艺儿管不管用啊?人人都持怀疑态度,没人肯买来喝。

    见此情形,黄飞鸿急了,就想:产品卖不掉,那是品牌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不高的缘故,如果要是能找个国家领导人题字的话,产品保准好卖。中国老百姓吗,啥都不信,就信肥头大耳的领导。

    可是找哪个领导呢?

    就找军机大臣刚毅了。

    黄飞鸿拿定了主意。

    (3)凉茶品牌专卖店

    话说那军机大臣刚毅,虽是满清贵族,但对于中华国学,最有研究。他每天都要在佛像前焚香祷告,祈求上苍遣孙悟空,猪八戒等神仙下凡,轮起九齿钉靶,尽逐洋人于海外,还复我天朝上国之威色。

    这一天他刚刚在佛像前磕了头,早有亲随过来,身后跟着满脸堆笑的黄飞鸿:王爷,来了个农民工兄弟,特意进京看望领导,带了点家乡的土特产,想请王爷替他题写块牌匾。

    题牌匾?刚毅诧异的看着黄飞鸿:你真是来题牌匾的?不是上访?

    黄飞鸿赔笑道:王爷放心好了,我闲着没事上访干什么?是这么回事,我搞出来个发明,叫凉茶,可是没人买,所以想借王爷的名头

    刚毅叹息了一声:你这个黄飞鸿蛮有头脑的吗,居然知道借本王的名头。说着话走到书案前,拿笔在手:你想让我题什么字啊?

    黄飞鸿回答:题写宝芝林三个字。

    刚毅:为啥要题这三个字?

    黄飞鸿:因为我的凉茶专卖店就叫这个名字啊。

    刚毅:原来是这样,那就题吧提笔在手,笔墨狂舞,倾刻间题了三个字,回头叫黄飞鸿:过来看看,这几个字写得怎么样?

    黄飞鸿过来一看,顿时就闭上了眼睛:王爷,你字写错了,我的专卖店叫宝芝林,王爷你给写成宝宝林了

    宝宝林?刚毅诧异的看了看纸面上,顿时乐了:宝宝林也蛮好吗,不如就叫宝宝林吧,别叫宝芝林了。

    黄飞鸿为难的道:王爷,宝宝林是不错,可是可是王爷,你看咱们这么着如何,去翰林院找个翰林来,让他帮王爷题个字。反正我出门就说是王爷你题的。

    刚毅把脸一沉:黄飞鸿,你啥意思?难道翰林院的翰林,写的字比本王还好?

    黄飞鸿赔笑道:那当然不是,可是王爷,老百姓不懂得的字啊,王爷的字写得太好,怕老百姓欣赏不了,阳春白雪,在下里巴人那里照例都是曲高和寡的。还不如找个翰林,写两笔鬼画符,老百姓反倒认帐。

    刚毅想了想,道:那就依你吧,快去找个翰林来。

    没过多久,一个年轻的翰林被叫来了:王爷好,吃了没?

    刚毅斜眼看着这翰林:你姓什么,会写字吧?

    那翰林笑道:小姓张,字倒是练过二十年的。

    真的练过?刚毅表示怀疑,拿手一指书案:练没练过,本王一试就知,过去写几个字让本王看看。

    张翰林走到书案前,拿起笔来:王爷,咱们写什么字?

    刚毅道:宝宝林。

    张翰林:宝宝林?啥叫宝宝林?

    刚毅:你看,我早说了吗,这三个字没有情调的,黄飞鸿你也真是没文化,怎么想出这么个专卖店名称的呢?干脆本王给你改改吧,改叫宝芝林如何?

    黄飞鸿欲哭无泪:谢过王爷赐名。

    于是张翰林大笔一挥,写下宝芝林三个大字,落款写下刚毅的名字,交给黄飞鸿,黄飞鸿喜形于色,拿着题字回佛山卖凉茶去了。这边刚毅也是心花怒放,就问张翰林:小张,你是读书人,写两笔字不算本事,懂国家大事吧?现在蛮夷小鬼子日日凌我上邦,你有什么好法子,解决掉他们吗?

    张翰林道:王爷,这话你可问对人了,小可天天就琢磨这事。

    真的?刚毅不信:你可别骗我,要是你真琢磨过,给我写个条陈来看看。

    (4)名臣张之洞

    几日过后,刚毅从张翰林的条陈中,抄了两条,就去上早朝。见到了慈禧太后,刚毅越众而出:启奏太后,微臣有本上奏。

    慈禧太后诧异的看着他:刚毅,谁不知道你出了名的缺心眼,也会有本上奏?别是什么家长里短吧?告你说,你要是敢在朝廷上弄这事,我饶不了你!

    刚毅急了:太后,微臣考虑的都是国家大事,岂有个家长里短的道理?不信太后你看说罢,把自己的奏章呈上去。

    慈禧太后打开奏章,看了两眼,忽然脸上变色,大喝一声:刚毅,你好大的胆子!

    刚毅吓呆了,扑通一声跪倒:太后饶命,饶命啊

    就见慈禧横眉立目:刚毅,你给我老实说,这奏章上的条陈,到底是谁写的?

    这个不干我事啊刚毅哭得泪人一样:都是我一时不察,被人蒙蔽了,实告太后,这条陈是翰林院的张翰林写的。

    慈禧的声音更加阴冷:刚毅,你可知罪?

    知不知知不知刚毅已经吓糊涂了,不知如何回答才好。

    却听慈禧叹息道:刚毅,不怪我骂你,咱们大清国,国大人多,却反遭西洋蛮夷欺凌,为什么呢?就是因为我大清吃饭的人多,有本事的人少。所以我才经常吩咐你们,要多加留意,发现人才,如今你找到了张翰林这等人才,不说快点向朝廷引荐,加以重用,反而压制他,还偷他的条陈。刚毅啊刚毅,你这样做,对得起爱新觉罗家的列祖列宗吗?

    原来是这么回事,刚毅松了一口气,禀报道:太后吉祥,虽然这事是我做得不对,不过那张翰林吗,反正他也跑不了,以后臣会主动和他交流,多多探讨治国良策,再抄几条。

    慈禧道:少来,你抄了一次还不够啊?那张翰林叫什么名字?

    刚毅歪着脑袋,想了半晌:好象叫什么张之洞。

    传旨,慈禧道:让吏部看看,什么地方官员有空缺,让这张之洞去历练历练,以后咱们的大清国啊,很有可能得指望着他替大家干活。

    慈禧还真说对了,名臣张之洞,至此横空出世,被吏部派到山西做巡抚,他是晚清时代有名的儒臣,甫一出世就顺风顺水,仕途上青云直上,成为了晚清最为倚重的人。

    但理有正反,话有两面,张之洞横空出世,只为强国而来,却奈不得爱新觉罗皇氏的利益,是与国家利益相对冲的。结果是张之洞的苦心经营,不过是在满清王朝的棺材上,吭哧吭哧的钉下了四枚大铜钉。

    就此意义上来说,儒臣张之洞本人,不啻于大清帝国的最后掘墓人。

    (5)帝国的棺材

    说张之洞才是帝国的掘墓人,这个论点肯定会有争议。先把争议放下,甭管大清帝国的掘墓人到底是哪个,但有一点:既然有人不辞辛苦的为帝国掘墓,那么肯定,帝国这时候已经装在了棺材里。

    那么大清帝国的棺材,又是什么呢?

    说起帝国之棺,首先要提到的,就是清王朝那浑然天成无懈可击精巧备至勾连错合的军事体制。

    说到清王朝的军制,第一时间想到的就是游手好闲托着鸟笼子的八旗子弟,但没落的八旗并非是清王朝军制的全部。要知道爱新觉罗皇族中人才跻跻,不乏具大智慧之人,如恭亲王,如荣禄,如铁良上述之人奔走于海外列洋之间,无日不思效法西洋先进的军事制度以强大清王朝,把八旗子弟描述成清王朝军事体制的全部,不过是对皇家精英的羞辱,并非是历史本身。

    事实上,晚清之时,清王朝比任何人更早的意识到了八旗军制的没落,所以朝廷负责军事的部门一下子设置了两家,一为陆军部,一为军咨府。并有计划,有步骤的要在全国设置三十六镇新军。

    要建新军,最重要的是什么?

    是军官!

    兵熊熊一个,将熊熊一窝。没有高素养的军官,决无可能出现高素养的军队,这是常识。可天地茫茫,四海无垠,上哪儿去找高素养的军官呢?

    只能是自己培养。

    人才这种东西,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也不是从地底下钻出来的,只能是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的教育出来。

    所以晚清时代,为创立新军,先在各省成立了陆军小学,招收高等小学的毕业生,学习三年才能毕业,课程方面,数学要能够解析二次方程,物理要知道牛顿三大定律,化学要晓得元素周期表。除此之外,学生每天还要出操两次,光着膀子狂奔二百公里野营拉练。

    考入陆军小学的学生,不只是解方程和光膀子狂跑,朝廷有旨,学子是帝国的未来,每个学生的衣食住行,统统由朝廷包了,发衣服,给饭吃,每个月还有370块钱的零花钱要拿。只不过拿钱的时候,校官会严肃的问你:你丫拿的是谁的钱?你必须要响亮的回答:拿皇上的钱。校官再问:你丫吃的是谁的饭?你必须要响亮的回答:吃皇上的饭。如果你抬杠拧劲不这么回答,那这钱就不给你花,饭也没得吃了。

    小学毕业之后,就可以考陆军中学了。

    晚清的陆军中学只有四所,一中在直隶清河,二中在西安,三中在武昌,四中则在南京。陆军中学的学制,只有两年,课程却囊括了现在大学的全部教程,学生要学高等代数,解析几何,高等物理和化学。看看这课程,我们就知道晚清时的中学生,水平大致和现在的大学生相当。所以陆军中学的毕业生,一毕业就会送入各省的军队中,先当一等兵,6个月后再送回到保定军官学校,等于是回炉重造再读两年大学,这一次数学要学到微积分,学完了微积分再送回部队,还是先当大头兵,但最多6个月,就可以当个排长了。

    大学本科学历,混在晚清最多不过是个小排长。可知大清帝国对人材素质的要求,远不是一般的高。

    清王朝的这种军官培养体制,是全盘西化的结果,是照抄了德国和日本。这样训练出来的军官素养高,科学根基深,军事训练也足够,如果有机会的话,这样一支虎狼之师,未必不可以称雄世界。

第50章 掘墓人张之洞(2)() 
但这样一支高素养的军队,培养起来必然的会很慢,按说慢也没关系,但要命的是,民智的开放是与帝国利益不兼容的,晚清帝国的体制是家天下,无限江山,尽为爱新觉罗一家之私产,人才跻跻,皆是爱新觉罗一家之奴仆。而西方现代科学的人文基础,却是民主与自由的理念,大清帝国每培养一个人材,都等于把自己往坟墓里推了一步。

    所以帝国为自己打造的这口棺材,就叫民智。

    闭塞民智,帝国只能等死。放开民智,帝国就是找死。这就是清帝国的必死之途了,在死亡之路上,没人能够拦得住他们。

    (6)黑锅专业户黎黄陂

    民智既开,帝国必死,但最终会死于何人之手,这本来是一个有趣的历史悬念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