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谱电子书 > 经管其他电子书 > 战争论(中)〔德〕克劳塞维茨 >

第13部分

战争论(中)〔德〕克劳塞维茨-第13部分

小说: 战争论(中)〔德〕克劳塞维茨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到缺乏的却首先是饲料,因为饲料的需求量非常大,很难从远方调运,而且在缺乏粮秣的情况下马匹比人更容易死亡。因此,骑兵和炮兵过多,也许成为军队真正的负担和导致实际上削弱力量的因素。

    

 101

    04战争论(中)

    第十五章 作战基地

    一支军队从建立它的地方出去作战,不管是进攻敌人的军队或战区,还是到本国的边境设防,都必须依靠这个地方,必须和这个地方保持联系,因为它是军队存在的条件。 军队人数越多,对它依赖的程度和范围就越大。 可是,军队既不可能,也没有必要同整个国家保持直接的联系,它只要和它所掩护的正后方的那一部分地区保持相互联系。 在这一地区内,必要时将为储备品建立专门的设施,并为军队的经常补充而建立一些组织。 因此,这一地区是军队其他一切行动的基地,同军队应当看作是一个整体。 如果为了确保更大安全而把储备品存放在筑有防御工事的区域,那么基地这个概念就会因此更为明确,但基地这个概念并不是有防御工事才形成的,基地在许多场合是没有防御设施的。敌国的一部分领土也能成为军队的基地,起码成为基地的一部分,因为军队进入敌国以后,有很多必需品要从占领的地区获得。 这时必须具备一个前提:这支军队必须确实成为这个地区的主人,也就是说,这个地区确实已服从军队的命令。 可是这种服从是有一定限度的,通常只有在守备部队和巡逻队对当地居民起震慑作用的范围以内,居民才会服从。因此,对于军队的需要,在敌人国土上能够取得各种必需品的地区是很有限的,大半是不能满足需要的。 所以,本国就

    

 102

    战争论(中)104

    必须提供更多的必需品,军队背后的那部分本国的地区依然是基地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军队的需要分为两类,一类是任何耕作区都可以供应的,另一类是只能由建立军队的地区解决的。 属于第一类的主要是给养品,属于第二类的主要是各种补充品。 因而,第一类也可以在敌国解决,而第二类,如人员、武器,常常还有弹药,则通常只能由本国解决。虽然在个别情况下也有例外,但这种例外的情况不多,它是不能作为根据的。 因此上述区别总是很重要的,这再一次证明,军队与本国的联系是不可缺少的。不论在敌国还是在本国,给养品大多储备在没有防御设施的地方,原因如下:一方面没有这么多的要塞来储放这里需要那里也需要、消费得很快的大量储备品,另一方面,给养有了损失也比较容易补充。 与之相反,各类补充,如武器、弹药和装备则宁可从较远的后方运来,不能轻易储放在战区附近没有防御工事的地点,在敌国境内,则只能存放在要塞里。 这也说明基地之所以重要,主要是因为它能供应各类补充,而不是因为它能供应给养品。在使用前这两类必需品越是集中在大仓库里,这种从各方面来的补给品就越是汇集成大的储存地,这种储存地好像就越可以代替整个国家,它们就越同基地这个概念联系在一起。但是,决不能因此就认为仅仅这种储存地就能算作基地。如果有些地区广阔而富庶,补充和给养的来源非常丰富,为了使这些地区更快地发挥作用,已经组织了几个较大的补给点,并且这些地区又在军队某种程度的掩护之下,距离军

    

 103

    204战争论(中)

    队很近,通有良好的道路,同军队后面的广大地区连在一起,甚而有一部分就在军队的周围,那么,这些地区就能给军队带来更大的生命力,使军队的运动具有更大的自由。 有人曾经企图用一个概念,即作战基地的大小来总结军队的这些有利条件,以基地和作战目标的关系,即基地两端同这个目标(把目标想象为一个点)

    所形成的角度,来表示军队补充和给养的来源地的位置和状况等等有利条件和不利条件的总和指标洛的理论,请参阅第二篇第二章《基地》一节(第一卷第14页)和注16(第一卷第329页——译者。)很明显,这种几何学上的奥妙不过是一种游戏,因为它是以一系列的概念替换为基础的,而所有这些替换必然损害真理。 正像我们所看见的那样,军队的基地由军队赖以生存的三部分组成:当地的补给物资、各个地点上建立的仓库和提供仓库储备品的地区。以其位置来说这三个部分是分开的,不能合而为一,更。。不能用一个要塞到另一个要塞、一个省城到另一个省城、或沿着国境线等随意想出来的代表基地宽度的一条线来表示。并且,在这三个部分之间是不可能确定什么固定关系的,因为事实上它们的性质总是或多或少地混合在一起的。有时,要从遥远地方运来的各种补充品在当地就可以取得;有时,甚而连粮食都不得不从远方运来。 有时,附近的一些要塞本身就是大屯兵场、港口或商埠,能够容纳整个国家的军队;有时候,要塞只不过是一个物资缺乏、几乎不能自给的土城。因此,人们从作战基地和作战角的大小引申出来的所有结论,及根据这些结论建立的整个作战理论,只要它是几何学性质的,在真正的战争中就不会受到任何重视,它只能在

    

 104

    战争论(中)304

    观念世界引起一些错误的倾向。 但,错误的只是结论,这些观念的基础还是真实的,因而这种见解常常很容易一再出现。所以,不管基地的作用是大是小,以及作用为什么有大。。 。 。                  。 。 。 。 。有小,必须承认,基地一般说对作战是有影响的。 但我们还。。要指出,不能把基地简化成几个观念而作为规则来使用,而是必须在每个具体情况下同时地考虑我们讲过的几个方面。。。假如某一地区或某一方向已经为军队的补充和给养作好准备,那么,这个地区必须看作是这支军队的基地,即便在本国内也是如此。变更基地总是要花费时间和精力的,所以,即使在本国内,也不可能天天变换基地,因此军队的作战方向也总是或多或少地受到基地的限制。在敌国境内作战时,假若想把毗连敌国的全部边疆都作为军队的基地,那么,只有在处处都建立有种种设施的情况下,一般说才是可能的,但是边疆并不是每一处都有这样的设施,所以并不是在任何场合都可以作为基地的。在1812年战局开始时期,俄军在法军的进攻面前后退的时候,由于俄国幅员辽阔,军队向任何方向退却都有宽阔的地区可以活动,所以自然可以把整个俄国看作是它的基地。 这并不是幻想,之后俄国军队从几个方向反击法国军队时,这也的确成了事实。 可是,就战局的每一具体时期来说,俄国军队的基地并不那么广阔,它的基地主要还是在军队来往运输物资的大道上。 因为受到这种限制俄国军队,在斯摩棱斯克附近会战三天之后不得不继续退却时,除了向莫斯科退却外,就没有退到任何其他方向的可能,也没有能象人们原本建议的那样忽然转向卡卢加,以便把敌人从莫斯科方向引开。 在这种场合,只有经过长时期的准备才

    

 105

    404战争论(中)

    有可能改变退却方向。很明显的我们说过军队的人数越多,军队依赖基地的程度和范围就越大。 军队好比是一棵树,它总是从它借以生长的土壤中取得生命力的。 假如是棵小树,或者是灌木,那么要移植它还是很容易的,可是,树长大了,那么要移植它就很困难,长得越大,移植就更困难。 一支小部队也需要有自己的生活源泉,但它在任何地方都容易生根,人数很多的军队却不是这样。 因而,在谈到基地对作战的影响时,必须经常考虑到军队兵力大小这个尺度。另外,就当前的需要来说,给养是比较重要的,但就较长时间支持军队来说,补充则是比较重要的,因为后者的来源是固定的,而前者却能通过各种方法取得,这都是事物的性质所决定的。这又进一步地说明了基地对作战发生的影响。不管这种影响多大,人们都不可忘记:必须经过相当长的时间以后,这种影响才能产生决定性的作用,而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到底可能发生什么事,这始终是个问题。 因此,作战基地的价值对确定作战行动起决定性影响的场合一直就是很少的,只有在人们要作力不从心的事时,它才会产生决定性影响。 在基地方面可能产生的困难,应该同其他种种有效手段联系起来作全面的衡量;当决定性胜利产生力量的时候,这些困难常常就消失了。

    

 106

    战争论(中)504

    第十六章 交通线

    从军队配置地点到军队给养和补充源泉的主要聚集地区的道路,在通常情况下也是退却用的道路。 因而,这些道路有双重的使命:第一、它们是经常补给军队的交通线;第二、。。 。是退却路。。。 。我们在前一章中说过,虽然按照目前的给养方式,军队主要是在当地获得给养,但是军队和它的基地依然必须看成是一个整体。 交通线是这整体的一个组成部分,它们构成基地和军队之间的联系,应当看作是军队的生命线。 沿线布满各种供给品、弹药车辆、往来的支队、邮局和信差、医院和仓库、弹药库、行政机关,它们的总的价值对军队具有决定性的意义。这些交通线必须既不导致长期中断,也不便路途过长和通行困难,因为路途过长总会使力量受到一些损失,结果就会使军队削弱。就交通线的第二种使命而言,也就是作为退却路来说,交通线其实形成了军队的战略后方。从这两种使命看,这些道路的价值决定于它们的长度、数。。 。量、位置(也就是它们的总方向和它们在军队附近的方向)

    和。。 。状况,及地形上通行的难易、当地居民的情况和情绪,最后,。。             。 。 。 。 。 。 。 。  。 。 。 。 。 。 。 。 。 。也决定于有无要塞或地形障碍作为掩护。。。

    

 107

    604战争论(中)

    但从军队配置地点通到生活源泉和力量源泉的道路并不都是军队的真正的交通线。 当然,不是真正的交通线的这些道路必要时也能利用,可以作为交通线体系的补助线,可只有那些有专门设施的道路才构成真正的交通线体系。 只有设有仓库、医院、兵站、邮局,指定警备长,派有宪兵队和守备部队的道路,才是真正的交通线。 在这个问题上,在本国内同在敌国内有一个非常重要的但却容易被人忽视的差别。军队在本国内固然也经过专门设置的交通线,但却压根不受这些交通线的限制,必要时能离开这些道路,选用任何其他现有的道路。 因为军队在本国内到处都象在自己的家里,处处都有自己的政府机关,到处都能得到善意的帮助。 即使其他的道路不太好,对军队不太适用,依然是可以选用它们的,因此,如果军队被敌人迂回,必须变换正面时,是可能利用。。这些道路的。 与之相反,在敌国境内,常常只有军队已经通过的道路才能作为交通线。 在这方面,一些微小的、往往是不大显著的原因就可能产生极其不同的效果。 在敌国境内前进的军团只能随着前进和在自己的掩护下设置一些构成交通线的设施,使居民因为存在害怕军队的心理而产生一种印象,觉得这些设施是不可改变和无法避免的,甚而使他们把这些设施看作是减轻战争灾难的。 沿路留下的兵力不大的守备部队可以支援和维护整个交通线。但如果把军需官、兵站司令、宪兵、战地邮局及其他机构派到军队没有到过的较远的道路上去,那么,居民就会把这些看作是完全能摆脱的负担。 如果敌国还没彻底失败,还没有陷入惊慌失措的状态,那么,这些派出的官员就要受到敌视,被打得头破血流而被赶走。 因

    

 108

    战争论(中)704

    而,在这种情况下要想控制新的道路首先要有守备部队,守备部队的兵力必须比一般情况下更强大些。 并且,即使守备部队比较强大,仍然有遭到当地居民反抗的危险。总而言之,在敌国境内前进的军队没有能让当地居民服从的任何工具,它必须依靠武力首先设置自己的行政机关,但要设置这种机关并不是随时随地都是可能的,也需要牺牲和遇到困难的。可见,军队在敌国境内比在国内更不能用变换交通线的方法来更换基地(在国内必要时还是可能的)。因此,通常说来,军队在敌国境内运动时要受到较大限制,因而更害怕被敌人所迂回。就是交通线的选定和在交通线上建立设施,也是从一开始就受到许多条件限制的。 作为交通线用的道路一般说不仅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