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谱电子书 > 经管其他电子书 > 战争论(中)〔德〕克劳塞维茨 >

第27部分

战争论(中)〔德〕克劳塞维茨-第27部分

小说: 战争论(中)〔德〕克劳塞维茨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213

    215战争论(中)

    (3)这种营垒可用来集中和整顿那些还不够坚强因而没有要塞城垣的掩护就不能与敌人作战的军队,如新兵、后备军、民军等。要塞附近的营垒要是不派兵驻守就会或多或少地不利于要塞,这是个严重的缺点。这种营垒假如没有这样的缺点,那可以说是在许多方面都有利的十分值得推荐的手段。但是,要使要塞常常保持足够的守备部队,可以分出一定兵力驻守营垒,这是极难做到的。因而,我们倾向于这样一种看法:只是在海岸要塞附近才适合于构筑这种营垒,在所有其他场合构筑这种营垒都是弊大于利的。最后,假如把我们的意见归纳起来,那就是:(1)国土愈小,回旋的空间愈小,愈需要坚固阵地;(2)越是有把握得到援救与解围(依靠其他军队、气候恶劣的季节、民众暴动,乃至进攻者缺乏供应等等都是相同的)

    ,坚固阵地可能遇到的危险就越小;(3)敌人的进攻越不坚决,坚固阵地的作用越大。

    

 214

    战争论(中)315

    第十四章 侧面阵地

    我们像编纂词典那样把侧面阵地单列为一章,是为了让读者便于在本书中找到这个在常用的军事术语中很突出的概念,但我们并不觉得它是什么独立的东西。凡是敌人在侧旁通过之后还在固守的阵地都是侧面阵地,因为从敌人在侧旁通过的时刻起,这一阵地除了威胁敌人的战略翼侧以外,就没任何其他作用了。 因此,所有的筑。

    垒阵地必然同时是侧面阵地,因为,它们是坚固无法摧毁的,。。 。也就是说敌人只能从它们侧旁通过,在此种情况下,这种阵地的价值就在于能威胁敌人的战略翼侧。 至于筑垒阵地本来的正面的位置怎样,是象科尔贝克那样,与敌人的战略翼侧相平行,还是象崩策耳维次和德里萨那样,与敌人的战略翼侧成垂直,那完全是无关紧要的,因为一个筑垒阵地的四个面务必都是正面。但是,即便我们所占领的不是坚不可摧的阵地,我们仍。。然可以在敌人从阵地侧旁通过后固守这一阵地,只要阵地的位置在保障退却线与交通线方面能够使我们占有这样的优势,那就是不仅我们能有效地攻击进攻者的战略翼侧,并且进攻者由于自己的退路可能被切断而无力量彻底切断我们的退路。假如敌人没有这种顾虑而能够彻底切断我们的退路,那么,我们就有在无退路的情况下作战的危险,因为我们的阵

    

 215

    415战争论(中)

    地不是筑垒阵地,就是说,并不是坚不可摧的阵地。1806年的战例向我们说明了这一点。如果配置在扎勒河右岸的普鲁士军队面向扎勒河构筑正面,并且在这阵地上等候情况的发展,那么,当拿破仑经过霍夫向北前进时,这个阵地就完全会成为侧面阵地。如果当时双方在物质力量与精神力量方面不是相差得这样大,如果指挥法军的不过是道恩这类人物,那么,普军的阵地就会显示出巨大的作用。 要从这个阵地侧旁通过完全是不可能的,甚至拿破仑也看出了这一点,因此他下了进攻这个阵地的决心。 至于切断这一阵地的退路,则连拿破仑都不能够完全做到,如果双方在物质力量与精神力量方面的差别。。不大,那么要做到这一点就像从阵地侧旁通过一样,是不可能的,因为普军左翼失败时带来的危险比法军左翼失败时带来的危险要小。 然而,即使双方在物质力量与精神力量方面的差别悬殊,如果统帅果敢而慎重,普军仍有很大的可能取得胜利。实际上没有什么妨碍不伦瑞克公爵在13日采取适当的部署,为了在14日天亮能以八万人对付拿破仑在耶纳与多恩堡附近渡过扎勒河的六万人。 即使这种兵力优势与法军背靠扎勒河陡峭的河谷的处境还不足以使普军取得决定性胜利,但我们仍然认为,这种局面本身是非常有利的,如果不利用这种有利的局面赢得决战的胜利,那么最初根本就不该考虑在这一地区进行决战,而应该继续退却,以便在退却中一面加强自己一面削弱敌人。由此可见,扎勒河畔的普军阵地虽然是能够攻破的,但对于经过霍夫而来的那条道路来说,还是可以看作是一个侧

    

 216

    战争论(中)515

    面阵地,只是这个阵地同任何可以攻破的阵地一样,并不完全具有侧面阵地的特性,因为只有敌人不敢进攻这个阵地时,它才可能被看成是侧面阵地。有一些阵地在进攻者从他侧旁通过时不能固守,因而防。

    御者就想在这种阵地上从侧面对进攻者发起攻击。 如果人们仅因为这一攻击是从侧面进行的,就想把这些阵地叫做侧面。。阵地,那就更不适合侧面阵地的明确概念了。 因为这样的翼。。侧攻击与阵地本身几乎没什么关系,至少采取这种攻击主要不是以侧面阵地的特性(即可以威胁进攻者的战略翼侧)为根据的。从以上所谈的可看出,关于侧面阵地的特性已没有什么新东西可谈了。 在这里我们只需简单地谈谈侧面阵地作为一种防御手段具备什么特点。关于真正的筑垒阵地根本不必再谈,因为这个问题已经谈得相当清楚了。强度没达到坚不可摧的程度的侧面阵地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手段,但是,正因为它还没达到坚不可摧的程度,自然也是一种带有危险的手段。如果进攻者被侧面阵地牵制住了,那么防御者小量兵力的消耗就产生了非常大的效果,就如骑手用小指拉动大勒上反应敏锐的衔铁可以产生很大的效果一样。 但是,如果效果太小,进攻者没有被牵制住,那么,防御者一般就会失去退路,他不是这样设法迅速地绕道退却,力求在很不利的条件下寻找脱身之计,就是会陷入在没有退路的情况下作战的危险。对付那些大胆而精神上占据优势的、寻求有效的决战的敌人,采取这一手段是极为冒险和不适当的,

    

 217

    615战争论(中)

    就像上面所举的1806年的例子所证明的那样。但对付那些谨小慎微的敌人与在双方只是武装监视的战争中,这个手段却是有才能的防御者可以利用的最好的手段之一。 防御威悉河时对左岸阵地的利用(斐迪南公爵)

    ,对于有名的施莫特赛芬阵地的利用,以及对于兰德斯胡特阵地的利用,全是利用强度没有达到坚不可摧程度的阵地作为侧面阵地的例子。但是,1760年富凯军在兰德斯胡特的惨败同时也说明错用这种方法带来的危险。

    

 218

    战争论(中)715

    第十五章 山地防御

    山地对作战的影响是极大的,所以这个问题在理论上非常重要。 这种影响是一个能减缓军事行动进展的因素,所以它首先对防御有利。 因而我们在这里要研究这种影响,但并不局限于山地防御的范围内进行研究。 我们研究这一问题时在一些方面所得到的结论同一般人的意见是相反的,因此我们必须作深入的分析。我们想先研究这一问题的战术方面,以便以后能从战略方面进行考察。一个大的纵队在山地行军会遇到数不清的困难,而一支配置在防哨中的小部队,假如正面有陡峭的山坡作掩护,左右又有山谷作为依托,则能获得异常强大的力量。毫无疑问,正是这两种情况让人们一向都认为山地防御能产生很大的效果和力量,只是在某些时期由于武器与战术特点的限制,大部队才没能在山地进行防御。一个纵队弯弯曲曲地费力地攀登上山之后,象蜗牛似地翻过山头继续前进,炮兵与辎重兵边骂边叫地鞭打着筋疲力竭的骡马通过崎岖不平的山道,每损坏一辆车,都要经过千辛万苦才能把它清除掉,同时后面的一切都会被堵住,并且怨声载道,骂声不绝。 在这种情况下人人都会这么想:在这里只要出现几百个敌人,那么一切就都完了。 因而,一些历

    

 219

    815战争论(中)

    史著作家在谈到隘路时,总是把它描绘成是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 但是,所有熟悉战争的人都知道,至少该知道,这。

    种山地行军同山地进攻很少有共同之处,甚至可以说毫无共。。 。 。 。同之处。 因而,从山地行军的困难推论出山地进攻有更大的。。 。 。 。困难,那是不对的。一个无战争经验的人会很自然地得出这种错误的结论,甚至某个时期的军事艺术也差不多同样当然地陷入这种错误。 在当时,山地作战对于有战争经验的人就像对于没有战争经验的人一样,差不多也是一种新现象。 在三十年战争以前,由于战斗队形纵深大、骑兵多、火器不完善与其他种种特点,利用险要的地形障碍还很特别,正式的山地防御,至少用正规军进行正式的山地防御差不多是不可能的。 大约到战斗队形比较疏开和步兵及其火器占了主要地位时,人们才想到利用山岭和谷地。 直到一百年之后,也就是到十八世纪中叶,山地防御的思想才发展到登峰造极的程度。另一种情况,一个不大的防哨,由于配置在很难接近的山地,能获得巨大的抵抗能力,这更容易让人们得出山地防御具有强大威力的结论。 有人甚至认为,似乎只要把这种防哨的兵力增加几倍,就可以让一个营起一个军团的作用,一座山起一道山脉的作用。毫无疑问,一个小的防哨如果在山地选择了有利的阵地,就可获得异常强大的力量。 一支小部队在平原碰上几个骑兵连就会被打败,这时,只要能够迅速逃掉,不被击溃和被俘,就算万幸了。 但这支小部队在山地却能够用一种从战术上来看可以说是十分狂妄大胆的姿态,公开出现在一支大军队的

    

 220

    战争论(中)915

    眼前,迫使它只能郑重其事地进行正规的进攻或者采取迂回等行动。 至于这一支小部队应该如何利用阻止敌人接近的障碍、翼侧依托点与在退却途中所占领的新阵地来取得这种抵抗力量,这应该是由战术来阐明的问题。 我们认为这是一些通过经验能解决的问题。人们当然会相信,把许多这种强有力的防哨并列地配置,定然形成一个非常坚固的、几乎坚不可摧的正面。 在这种情况下,一切问题只在于如何保障自己不被敌人迂回。为此,正面一定要向左右延伸,直到获得了能满足整个防御要求的依托点,或直到人们认为正面的宽度已足以保障自己不致被敌人迂回为止。 多山的国家特别容易采用这样的配置,因为这儿有很多可以这样配置防哨的地点,这些地点好像一处胜似一处,以致人们竟不知应该延伸到哪里为止。 于是人们只得在一定宽度的正面上用一些小部队占领和防守所有的山口,而且用这种配置办法使十个或者十五个单独的防哨占领正面为十普里左右的地区,最后就可不必担心可恶的迂回了。 这些单独的防哨之间存在的很难通行的地形(因为纵队不能离开道路行进)

    让这些防哨似乎是紧密地联在一起的,因此,人们就以为这是在敌人面前构筑了一道铜墙铁壁。 另外,防御者还控制几个步兵营、几个骑炮兵连和十几个骑兵连作预备部队,以对付阵地某一点会被突破的意外情况。这种看法现在已完全陈旧了,这是谁都会肯定的,但谁也不能肯定地说,我们已完全摈弃了这种错误的看法。中世纪以来军队人数日益增加所引起的战术发展,也促使人们在军事行动中如上面所说的那样利用山地。

    

 221

    025战争论(中)

    山地防御的主要特点是完全处于被动,因而,在军队具有今天的机动性之前,倾向于山地防御是十分自然的。 军队人数日益增多,军队的配置由于火力的加强越来越形成正面宽、纵深小的横队,这种横队的编组与配置十分复杂,运动非常困难,有时甚至根本不可能运动。 配置这样的横队像安装一套复杂的机器一样,常需要花费半天功夫,这会占去会战的一半时间;我们现在的会战计划包括许多内容,而当时的会战计划则几乎只包括这一件事。 这种配置一旦完成,就极难根据新出现的情况作任何改变。 进攻者比防御者较晚展开成战斗队形,因而他能够根据防御者阵地的情况展开;但防御者却不能采取相应的对策。 于是,进攻取得了一般的优势,而防御者除了寻求地形障碍的掩护以外,就无其他方法来对抗这一优势了。 当然对寻求掩护来说,在任何其他地方都不会像在山地那样到处可找到这样有效的地形障碍。因此,人们力图使军队同险要的地形结合在一起。二者相互依赖,军队防守山地,山地掩护军队。 这么一来,消极防御借助于山地就大大增强了力量,这种做法本身并没有什么害处,只是防御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