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谱电子书 > 经管其他电子书 > 加拿大通史简编 >

第44部分

加拿大通史简编-第44部分

小说: 加拿大通史简编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2
月 
5日召开的联邦——省会议上的重要议题之一。渥太华许诺将在下届议会
开幕后履行联邦政府方面的义务;魁北克省的丹尼尔·约翰逊总理也拒绝了
极端主义分子要求纯粹的法语魁北克邦的主张,接受双语制;其它各省也基
本赞同报告内容;这样,在这份报告的基础上,联邦政府与魁北克政府之间
达成了妥协,民族矛盾获得暂时缓解。


十一、百年诞辰

十一、百年诞辰
到 
1968年初已达到 
650
亿元,并且仍在增长之中;人口也突破了 
2000万。

尽管在经济结构上仍然存在许多问题,但加拿大工农业的现代化水平和
国民产值足以表明,这个国家已经跻身于世界上为数不多的发达资本主义国
家之列。丰富的天然资源,加上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使加拿大工业具备了
得天独厚的发展条件。不仅工业产量大幅度地增加,而且工业结构也迅速得
到改善,科学技术在经济发展中一直起着开路先锋作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
后,加拿大科学技术获得长足发展,许多领域在世界处于领先地位。加拿大
科学家已经成功地建起了自己的原子反应堆。

在逐步冲破来自国际政治中的羁绊之后,加拿大产品在国际市场上越来
越受欢迎,基础产品与制造业产品的出口额逐年上升,从 
1957年的不足 
50
万元增加到 
1966年的 
100亿元。1961年后,加拿大商品进出口业务一直保
持着顺差平衡。这种有利形势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 
1958年后向中国和苏联出
口的大量小麦,小麦与面粉的出口额从 
1960年的 
4。73亿元增加到 
1964年的

11。24亿元,在加拿大对外贸易中居于领先地位。
美国仍然是加拿大最重要的贸易国。1966年出口美国的商品价值达
62。26亿元。同时又从美国购得 
71。32亿元的商品。贸易逆差正好 
10亿元。
这种状况引起人们对经济大陆主义的不满。同时,欧洲经济共同体的建立和
世界其它地区的贸易前景也吸引着加拿大人的注意力。但这些倾向始终没能
上升到加拿大官方政策的高度。加拿大经济对美国的依赖已经深化到内部结
构。现代自动化工业生产更加强了两国的联系。主要来源于美国的汽车进口,
是加拿大对美贸易逆差的重要因素。1965年 
1月两国达成一项协议,据此,
部分美加企业进出口汽车和零部件可以免税。这项协议虽然在边境两边都引
起非议,但它给双方带来的好处仍使其得以贯彻。1967年 
6月加拿大工业部
宣布,该协议已经为加拿大创造了 
15900个新的就业机会,对美国的出口也
由 
1964年的 
9900万元增加到 
1966年的 
8。45亿元。关贸总协定建立以后,
贸易壁垒受到诸多限制,经过所谓肯尼迪回合,国际关税进一步降低,从而
有利于依赖国际市场的加拿大经济。
百年诞辰之际,加拿大经济呈现扩展壮大趋势,生活水平仅次于美国在
世界居第二位,国际贸易地位接近于工业大国。而其自然资源和生产能力则
预示着前途无量的发展势头。经过一个世纪的发展,加拿大由殖民地成长为
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经济强国。经济实力奠定了其在国际舞台上的重要地
位,尽管在政治上仍属于二流国家,但所发挥的作用却常常令世界各国刮目
相看。

经济上的迅速发展为加拿大向福利资本主义迈进创造了必要条件。加拿
大的社会福利计划,开始阶段多半是由各省地方政府承担其开支,因此形成
不同省份不同地区之间福利水平上的差异。随着这一事业的发展,在健康、
教育和养老金等领域采取共同行动的要求被普遍接受,从而将发展社会福利
的重任压在联邦政府肩上。

联邦政府接过了一部分社会福利工作之后,将其在原来基础上进一步扩


大。养老金增加到每月 
75元,领取养老金的年龄从 
70岁放宽到 
65岁。后来
又通过了加拿大年金法,将老年人领取年金的制度固定化。皮尔逊政府制订
的加拿大援助计划又增加了对老年人和穷人的援助。1966年联邦政府确定了
最低收入线,为收入达不到此线的人发放补助金。

更多的社会福利项目仍需各省去完成。随着社会福利事业全面深入的展
开,各省的财政开支越来越大。例如,1966年安大略省教育拨款是 
5。75亿
元,相当于该省 
10年前的财政总额。加上健康和其他福利拨款,总计 
7。54
亿元。为解决联邦与各省之间财政和税收问题,50年代中期后联邦和各省以
及各省之间举行了多次会议,试图找到一种各方都能满意的解决办法。最根
本的还是财政问题,并且这一问题常常与联邦制度、宪法体系等牵连在一起,
使加拿大社会福利事业的开展一波三折。如何理顺联邦与各省以及各省之间
的关系,协调全国不同地区间的经济发展和财政收支,是摆在加拿大政府和
人民面前的重要课题。

很明显,到 
1960年,战后税收体系已经行不通了。魁北克省率先要求联
邦政府从一些共同的福利计划中撤出并将税收的大部分交归各省。其他省份
也表示了类似的意见。到 
1966年,联邦政府已开始从医疗保险等领域撤出并
将部分岁入交付各省,以满足其新增加的开支。然而,由于各地区之间经济
发展不平衡,并且在自然资源利用上存在着不合理性,由各省独揽福利计划
的设想也招来许多非议,尤其来自魁北克以外各省。国家利益要求在全国范
围内实行平等的健康、教育和社会保险等服务,唯有联邦政府能够做到这一
点。同时,也只有联邦政府才能操纵全国的经济机器,使之富有活力地运转。

现代社会所带来的新问题要求变通越来越不合时宜的宪法体系,或者在
旧体系内作出新的调整和解释。要做到这一点,有必要建立联邦与各省之间
的通力合作。然而,要想在所有重大问题上都取得一致意见是不可能的。联
邦与各省的政治关系要达到和谐,彼此的权利范围就应该重新划分。这必须
从宪法基础上予以调整。而加拿大人所遵从的英属北美法案的修改权操纵在
英国威斯敏斯特议会手中,加拿大人自己无权更动。在许多加拿大人眼中,
仍然依靠威斯敏斯特议会来修改宪法是加拿大人的耻辱,因此,50年代流行
着一句口号叫做“宪法归国”。可是,一旦宪法归国,如何运用它还是一个
悬而未决的问题,尤其在修改法案还未落到实处之前。

1960年秋开始的一系列会议专门讨论了这一问题。在这一年 
10月的一
次会议上通过了一个“富尔顿——法弗罗准则”,得到各省总理的一致同意。
据此,在宪法修改中,对语言权和省立法权等问题上的变动必须征得一致同
意;其他修正案必须得到拥有全国 
50%人口的三分之二省份同意,省权由联
邦代理行使的变动至少要有 
4个相关省份同意。 
(39)这一准则在民众中引起很
大反响,来自青年学生和律师的反对最为激烈。尽管有许多批评和反对意见,
10个加拿大省仍然有 
9个接受了它。只有魁北克在原来的立场上退缩了。
让·勒萨热曾接受这一准则并将其提交立法会议批准。但在强大的反对势力
面前,他的热情一落千丈。1966年 
1月他辞去了魁北克省总理职务,从而也
放弃了使这一准则得到批准的努力。在联邦政府方面,皮尔逊总理也不满于
这一安排,认为没有一致同意,联邦政府将寸步难行。这样,为使加拿大宪
法成为“真正完整的”加拿大宪法而作的努力再次陷入停顿状态。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争取独立主权的斗争早在麦肯齐·金执政时期就开始
了。麦肯齐·金和路易·圣劳伦在争取国家地位方面有 
3个目标:一个由加


拿大人担任的总督;一面有特色的加拿大国旗;独立的加拿大公民身份。后
两条是第二十届议会第一次会议提出的建设纲领的一部分。1946年的加拿大
公民法案为“加拿大公民”这个名词下了定义,第一次把加拿大公民身份和
普通国民身份加以区别。文森特·梅西是第一位被任命为加拿大总督的加拿
大人。

拿大人担任的总督;一面有特色的加拿大国旗;独立的加拿大公民身份。后
两条是第二十届议会第一次会议提出的建设纲领的一部分。1946年的加拿大
公民法案为“加拿大公民”这个名词下了定义,第一次把加拿大公民身份和
普通国民身份加以区别。文森特·梅西是第一位被任命为加拿大总督的加拿
大人。
在 
1945年秋联邦政府就提出了拥有一面有特色的加拿大国旗的建
议。然而,加拿大议会对于国旗的设计方案存在着严重分歧。讲英语的议员
们坚持英国国旗一定要构成加拿大国旗的一部分;讲法语的议员则要求坚决
摒弃英国国旗图案。为此而设立的委员会最后提出的方案是:将英国国旗的
底色由红的改为白的,在旗面上以一片金色枫叶代替盾牌。这一方案仍然遭
到以让·勒萨热为首的法裔加拿大议员的强烈反对。麦肯齐·金为避免政府
分裂拒绝了该法案。这样,建立加拿大国旗的第一次努力以失败告终。

直到皮尔逊政府时期,在确立了双语制和二元文化之后,“有特色的”
加拿大国旗方案作为“新加拿大”的象征又被提了出来。皮尔逊政府提出的
方案是白色中间部分有 
3片红枫叶,两端为蓝色宽边。议会对这一方案争执
不休。1964年秋,白底上一片红枫叶,两端为红色宽边的图案得到了委员会
多数人的支持,议会在经过几周的辩论之后接受了这一图案。1965年 
2月 
15
日,枫叶旗作为加拿大国旗第一次在议会大厦升起。

几位著名加拿大历史学家,如唐纳德·克莱顿、W·L·莫顿等反对这一
方案,认为它“空洞无物”,不能反映加拿大过去的特点。在他们看来,“这
一乏味的国旗,不但不能促进民族团结,反而会助长一种不负责任的态度,
进而危及加拿大的生存”。(40)但不管怎么说,加拿大终于有了自己的国旗,
对于当了多年殖民地臣民的加拿大人来说,不能不引为骄傲。

百年诞辰之际,加拿大的国际影响难以一言以蔽之。从经济势力上看,
加拿大已经成为一个世界强国,但又因其对国外经济的依赖性,这一强国地
位不免大打折扣;从加拿大在国际政治中发挥的作用看,尽管历届政府都曾
以积极的姿态参与国际事务,并尽量显示加拿大在外交上的独立性,但却难
以彻底摆脱美国的阴影,从而也减少了这些外交努力本身所具有的意义。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到 
50年代中期,加拿大在国际政治中扮演了一个积
极的角色。然而,从 
50年代中期以后,加拿大在国际政治中的影响逐渐减弱。
这一变化是与当时的国际环境密切相关的。50年代中期后,随着西欧国家的
复兴,西方阵营开始分崩离析。同时,社会主义阵营也出现裂痕。在第三世
界国家兴起了不结盟运动,并作为一支新的政治力量在国际事务中发挥越来
越大的作用。世界政治格局由原来的两极化逐渐转向多极化,全球性对立变
成了区域性冲突。国际形势的变化为加拿大摆脱冷战轨迹、推行独立自由的
外交政策提供了契机。然而,要彻底摒弃美国的控制和影响并非易事,这一
时期加拿大在对外关系上表现出的观望、徘徊,反映了加拿大在国际政治中
这种两难处境。

迪芬贝克当政时期,加拿大在对外政策上经常陷入混乱。无论是他亲自
主持外交事务,还是由两位外交部长先后处理对外关系,都少有建树。保守
党政府疏远美国亲近英国的倾向使其在美、英双方都失去了支持。加之保守
党新领导人与旧有的公务员班底合不来,更降低了加拿大在外交上的效率。

自由党政府重新执政以后,莱斯特·B·皮尔逊总理及其外交部长保罗·马
丁将一帮专家们重新拢在一起,但世界形势已事过境迁,对于 
60年代动荡不


安的世界形势,超级大国尚感力不从心,象加拿大这样的二流国家更是无所
适从。

安的世界形势,超级大国尚感力不从心,象加拿大这样的二流国家更是无所
适从。
在 
1964年 
11月安排了一次由 
22国参加的国
际会议,但只有少数国家完全支持它的动议,1966年 
11月的联合国大会也
没能通过有利于这一计划的决议。1967年埃、以冲突中,埃及曾强令联合国
非常部队离境,并特别强调加拿大部队应迅速撤出。加拿大也曾协助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