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谱电子书 > 穿越古今电子书 > 海上马车夫 >

第447部分

海上马车夫-第447部分

小说: 海上马车夫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孔子学院立时一年才建成,按照规格,此时的孔子学院还不具备综合大学的水平,因为里面的教师讲的都是中国文化知识。但是在法国国王路易十三的追捧下,他把年仅五岁的儿子(路易十四)直接送进了孔子学院学习,以此来讨好中华帝国,博得政治筹码。

    国王的儿子进入孔子学院上学,使得法国政府不得不从巴黎大学抽调精干教师送入孔子学院学习,学成后便留在孔子学院,将来教习国王的儿子。而其他贵族们自然跟风了,加上学院就在家门口,于是纷纷将子女送入孔子学院学习。这样一来,法国政府直接规定,孔子学院成为和巴黎大学同等地位的法国最高学府,一时间轰动了法国,乃至整个欧洲,慕名前来入学的人不计其数,提高了孔子学院的影响力。

    然而,好事不长,法国国王路易十三刚刚同中华帝国驻法国大使馆签署了第三批战后重建借款合同,得到了中华帝国欧洲银行的三千万银元的低息贷款。

    这位国王相当的高兴,突然兴起来到孔子学院视察儿子的学习情况。接着父子俩骑马在学院外的广场上遛弯,不料一名法国新教徒突然开枪射中了路易十三的坐骑。坐骑受惊,顿时狂奔,一下子冲进了塞纳河里。

    法国卫队急忙救起了国王,并击毙了那名新教徒。路易十三没被淹死,但是塞纳河的脏水冲进了他的肺子里,法国宫廷医师未能全部清除脏水,导致路易十三肺部发炎,并与七天后驾崩。

    法国大丧,年仅五岁的儿子继位,号路易十四。继位后的路易十四年幼,大权归母亲安娜和首相黎塞留把持,而他则继续在孔子学院学习。

    年幼的路易十四深得中华帝国政府重视,孔子学院的教师们煞费苦心的教授他知识,用中华文化时刻影响着路易十四的身心。至于等到路易十四长大亲政后,会给法兰西王国带来什么影响,法国人一点警惕都没有,或许他们根本就没有意识到中华帝国在欧洲开设孔子学院的背后目的。

    继法国巴黎孔子学院建立后,一股中国热迅速在欧洲传播开来。

    此前欧洲各国对中华帝国的了解仅限于当年的马可波罗日记,以及最近的十年来中华帝国的对外殖民扩张。

    事实上,中华文化在欧洲的传播还得感谢一个外国传教士,这就是利玛窦。

    利玛窦于1601年,应明万历皇帝之诏住进了北京,直至1610年在北京逝世,他在中国传教历经艰辛,前后长达28年。利玛窦在华期间,用了很大的精力潜心研儒家经典,李贽说利玛窦“凡我国书籍无不,清明于四书性理者解其大义,又清明于六经疏义者通其解说,今尽能言我此间之言,作此间之文字,行此间之礼仪。”是一个“中极玲珑,外极朴实,”的“极标致”之人。

    早先,利玛窦企图从这些经典中寻找“儒耶对话”的切入点,探讨用儒家思想论证基督教教义的可能性。利玛窦认为:“中国哲学家中最有名的是孔子。这位博学的伟大人物,诞生于基督纪元前551年,享年70余岁。他既以著作和授徒,又以自己的身教来激励他的人民追求道德。他的自制力和有节制的生活方式,使他的同胞断言他远比世界各国过去所有被认为是德高望重的人更为神圣”,“孔子是中国的圣哲之师”,因此,“中国有学问的人非常之尊敬他”。

    利玛窦认为,是为着国家未来的美好和发展而集道德教诫之大成,《四书》“是着眼于个人、家庭、及整个国家的道德行为,而在人类理性的光芒下对正当的道德活动加以指导”,《四书》“是所有想要成为学者的人必须背熟的书”。基于这种认识,他于1598年与人合作,完成了用拉丁文注释《四书》的工作,以帮助在华的传教士学习中文和了解中国文化。是他在16世纪的中叶,最早把儒家经典译为西文。他把西方的近代科学技术思想传到中国,使中国人打开了眼界。同时他又把中国的主流文化——儒家思想传给了欧洲。

    《利玛窦日记》第一次向欧洲全面介绍了中国的道德和宗教思想,欧洲人也是第一次从此书中知道中国圣人——孔子和中国文化的精粹——儒家经典。利玛窦是欧洲汉学家当之无愧的始祖,他对于欧洲的汉学研究作出了划时代的贡献。

    由于有了这些的基础,中华帝国的儒教传教士们在欧洲没有碰墙,而是顺理成章的以传授学术的名义融入了欧洲世界里。

    继巴黎孔子学院建成后,中华帝国的传教士们又在英国伦敦、荷兰海牙、意大利博洛尼亚、神圣罗马帝国海德堡、瑞典哥德堡,挪威摩尔根,以及俄罗斯帝国的圣彼得堡等地开设了孔子学院,向欧洲各个主要强国传授来自东方的思想。

    同样,中华帝国在殖民地也积极推行儒教,到处建立孔子学院。孔子学院的校址大多数都是从之前的西班牙人教堂夺来的,形成孔子学院霸占驱逐天主教的态势。

    与此同时,中华帝国儒教教派作为主导教派出征国门后,帝国国内的道教教派、佛教教派也安奈不住,纷纷上书朝廷,请求国家基金支持他们出国拉拢教徒。

    对此,帝国政府自然是得意乐见,随后便成立了帝国专项基金会,扩大支持范围,将佛教、道教等一系列宗教教派划入帝国的思想侵略军,投入全世界。

    除了支持正统佛教和道教外,帝国国民还有不少信奉其他教派的。有金禅、无为、龙华、悟空、还源、圆顿、弘阳、弥勒、净空、大成、三阳、混源、闻香、罗道等数十种,有的一教数名。它们各不相属,教义、仪轨颇多歧异,信奉的神极为繁杂,有天宫的玉皇、地狱的阎王、人间的圣贤,还有最受崇奉的是弥勒佛等等。

    最有意思的是,帝国境内还有相当一部分本来没有宗教信仰的人群,他们开始信奉神武大帝,尊神武大帝邓浩楠为神,创立神武教,也跑到帝国基金会申请资金。

    对此,帝国皇帝的批复是,尊重国民意愿,宗教自由。

    基金会上下官员只好无奈的苦笑一番,但在资金供给上,神武教却是领到了仅次于佛教和道教的发展资金。

    当然,还有曾经被邓浩楠镇压下去的白莲教残余。这些教徒们已经无法在帝国立足,夺取皇帝江山的计划早就泡汤了,因此他们把目光瞄向了海外。

    这些白莲教余孽,混入其他宗教当中,或者自己改个名字,从帝国政府那里领取相应的基金,到海外宣扬中国的宗教信仰。

    帝国政府将所有申请自己的宗教势力进行统一管理,前面是帝国的殖民军队开路,然后便是这些宗教势力对殖民地奴隶进行宗教宣扬,做的好的教派,帝国政府将会继续拨付资金给他们,让他们帮助帝国进行殖民统治。做的不好的则减少资金,到最后停止发放资金。

    一切都是以帝国利益为基准的,所有宗教自己扩大信徒的同时,必须服从帝国政府,否则便无法生存。

    有意思的是,帝国的道教思想理念确实能够跟美洲印第安人的宗教信仰相互吸引。在所有派往美洲的教派当中,中国的道教令印第安人部落所接受。这样一来,帝国政府对美洲殖民地的统治和扩张不但减少了阻力,反而能够得到印第安人的帮助,势力范围显著扩大。

    不过,随着帝国的这些传教士们深入美洲大陆,当抵达墨西哥殖民地大西洋沿岸时,不可避免的跟欧洲国家在大西洋沿岸的教派发生了冲突。双方思想的不同,导致中华帝国墨西哥殖民地东北部地区同欧洲国家的殖民地移民者不断进行摩擦,这给中华帝国政府同欧洲国家的关系蒙上了一层阴影。X!~!

    ┏━━━━━━━━━━━━━━━━━━━━━━━━━┓

    ┃∷书∷书∷网∷∷∷∷∷∷∷∷∷∷∷∷∷∷∷∷∷∷∷┃

    ┃∷∷∷∷∷∷∷∷∷∷∷∷∷∷∷∷∷∷∷∷∷∷∷∷∷┃

    ┃∷W∷W∷W.S∷H∷U∷S∷H∷U∷W.C∷N∷┃

    ┃∷∷∷∷∷∷∷∷∷∷∷∷∷∷∷∷∷∷∷∷∷∷∷∷∷┃

    ┗━━━━━━━━━━━━━━━━━━━━━━━━━┛

第391章竞选

    一连几天,邓浩楠微服出宫到月苑雅筑去给头魁邢沅小姐捧场,结果都扑了空。

    这个邢沅当真是难得一见,更是一个大忙人,今天邀某官员游湖,明天邀京城显贵赏花,后天邀京城报社主笔游山对诗,一切的一切都令邓浩楠感到不爽,也隐隐觉得这邢沅或许是攀龙附凤之人,隧失去兴趣。

    神武十三年四月初,随着帝国政府第三届内阁选举开始,全国各州省地方普选也都纷纷进入了倒计时阶段。

    从前朝明同治二年开始,五年一次的大选制度便开始实行,前三届的人员名单比较固定,基本上都是前朝重臣老臣,以及天子近臣把持大权。随着这些历经万历、泰昌、天启、同治、神武五朝元老们的年龄渐长,虽然影响力依然强大,但岁月不饶人,他们不得不让出位置来,给下面的青年俊才们出头机会。

    当然,这一切最终都要感谢帝国皇帝邓浩楠。正因为皇帝放权给三部司,才让他们有了凭本事竞选的机会。以前都是皇帝直接任命内阁大臣和各部司官员的,难免会造成一些任命不合适,让党派和国民感到不满。

    如今皇帝开明,放权给帝国国民,由他们来投票,由帝国监察机关公证,务必让官员的任命得到帝国国民的一致认可,保持帝国政治最大的公正性、公开性、稳定性。

    中华帝国的内阁选举在五年制的最后一年的四月八日,到当年的七月十五日为止,立时一百天,称百日大选或者春季选举。

    大选期间,帝国政府的各个党派将提名一个候选人报请帝国皇帝批准,并在帝国都察院、最高法院和廉政公署的监督下参加竞选入主内阁首辅大臣。

    此时,帝国政府大大小小党派十几个,但最大的依然是以儒学治理国家的东林党,属保守党派。另外比较有影响力的是君国党,是一批狂热崇拜神武大帝的人群组成,由于神武大帝的个人崇拜极其广泛,君国党囊括了士农工商军等各个阶层,成为仅次于东林党的帝国第二大党派。其次是民主党,是以帝国思想家、哲学家、科学家等为主的进步党派为主。还有一些代表各个阶层的党派,但规模都不如前三者,达不到提名候选人的比例份额。

    东林党提名顾明哲作为候选人,君国党提名杨嗣昌为候选人,民主党提名周亮工为候选人。

    三人被确定后,帝国政府下发公文到帝国七十二州省下议院,由地方下议院对三位首辅候选人进行问答。

    问答内容是由地方下议院通过对地方国民的问答来抽签决定,每个州省从当地国民发展的一堆问题当中,抽出三个主要问题,然后询问三个候选人。‘如果当选首辅大臣之后,如何来解决这些问题’再根据三个候选人的回答情况,来决定给谁投票。

    地方州省选择的问题是代表地方人民的意愿,因此如果候选人回答令地方州省满意的话,就等于让地方国民满意,这样获得大多数地方州省投票的候选人,等他当了内阁首辅之后,可以保证得到大多数国民的认可,帝国政权便会稳定,社会安定。

    三人的问卷都是在帝国监察机关的严格监视下进行的,没有人可以帮他们回答问题,除了当事人之外,没有人知道哪个候选人回答哪个问题。

    问答时间是一个月,第二个月是公布三个候选人的回答情况,然后帝国七十二州省下议院根据回答情况进行投票选择。

    投票的结果将基本上决定了他们的命运,因为皇帝大多数情况下是要尊重全国人民的意向的,基本上不会反对投票结果。

    最后,东林党候选人顾明哲以五十二票获得了半数以上的支持,顺理成章的成为帝国第四届内阁首辅大臣接替人。

    第二位的是君国党候选人杨嗣昌,他获得了十六票,按照帝国宪法规定。第一大当获得内阁组阁权利后,成为执政党。而第二大党将成为监督党,监督执政党。作为监督党。帝国都察院将由君国党控制,作为监察东林党的执政情况。而第三大党民主党周亮工获得了四票,成为在野党,不过周亮工将获得帝国廉政公署的总署长职务,作为帮助民间来监督东林党和君国党的行为情况。

    可以说,任何一个党派执政,都将成为其他党派的监督对象。如果执政能力差,其他党派有权利向帝国皇帝申请弹劾执政党政策。如果皇帝批准,将召开众议院会议,报请参议院弹劾内阁首辅大臣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